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2|回复: 10

[舞文弄墨] 读《庄子》[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7 14: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鬼谷子1975

读《庄子》

                         第零篇

    读《庄子》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庄子他老先生会让你跟着他笑,跟着他叫,跟着他跳,跟着他学会那种不屑的冷冷的眼神,跟着他学会那一击必杀的辩论绝技。
    庄子的智慧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仍然能够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会心一笑。
    有个比喻:老子就像卢梭,顺应自然,以微笑待人,有宽大慷慨的胸怀,庄子则像精明狡猾的伏尔泰,他以狂笑处世,粗鲁,急躁,无情。
   在这纷繁忙乱的世界,偷得浮生半点闲,静心读两篇《庄子》,无疑会对心灵有个很好的抚慰。来吧,来跟着我读《庄子》,相信你会变得比以前聪明一点点的,呵呵。
   那好吧,想变得聪明一点点,就关注此帖,每天连载中。哈哈。


                     第一篇   逍遥游
                           
   《庄子》分内篇,外篇。以内篇始。
    全书第一章《逍遥游》,开宗明义,讲庄子的思想的核心。那你要问我:“庄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个什么东东啊?
    啊-----这个,这个,我可为难了。我们去看看庄子给我们讲的故事吧-----这是《庄子》的最大特点,他不是把他的观点强行灌输给你,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
他讲到:有一种鱼,名叫鲲,身子那个大呀,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它变成鸟,名叫鹏。鹏的背也是不知道有几千里。翅膀垂下来,简直就像那遮天蔽日的乌云。鲲鹏飞往南方的时候,溅起的水花超过三千里,然后慢慢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一直飞了六个月才停下来。然后----他写道:蝉和小鸟讥笑鲲鹏说,我的起飞也很迅急,从榆树窜到檀树上,也就一下子。飞不上去,就落在地面上。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
    庄子继续讲下去:楚国有一种树,五百年为一春季,五百年为一秋季。------上古的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春,以八千年为一秋季。
    庄子为鲲鹏辩解说:这是小与大的区别啊。那些智慧足以胜任一官半职的人,品行足以团结一个团体的人,处事足以取信君王,而且才能足以信服一国的人,自得意满,就像那小鸟和鸣蝉一样。
    ------几千里大的鱼或者鸟,你相信吗?上万岁的大树,你相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不信没有关系,庄子也不要你信。
    庄子就是要你知道:宇宙之大,超乎人类的想象,那些什么领导啊,导师啊,其实只是和小鸟或者鸣蝉一般无知。
    所以,那些俗世的所谓功啊,名啊,都是非常须臾而俗不可耐的东东。(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抛弃小我然后方能成就大我。(至人无己)
    ------你又要说,哼!说的好听,哪里有这样的人呀?你倒是举个例子给咱看看呀?嗯------这个这个,我身处红尘久矣,倒是举不出来,不过,庄子可是知道的不少------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来坐,许由说:你已经治理得很好了,而我来代替你的位置,是要为了名声吗?名声不过是身体的附属物,难道我要被那身外之物拖累吗?
    ------你可能又要说了:这是什么跟什么呀?我怎么听不明白呢?肩吾也是这样问连叔的:“我听接舆的话*****海阔天空,与常理出入很大,不近人情。 ”连叔是这样回答的:瞎子无法和正常人一样欣赏绚丽的色彩,聋子无法与正常人一样品味动听的音乐,但是岂只是身体上会有缺陷的情况?智慧也是有的啊。这些话就是在说你啊!
    各位看官,别急,这不是我的话啊,也不是庄子的,是那个叫什么连叔的说的 。
    你如果要问:这样的大道理听起来好像还不错,但是,又好像没什么实用价值的哟?
    对了,庄子早就知道你会这样问,所以他又讲了一个故事,惠子(庄子的朋友,唯一能有资格和庄子说上几句话的同时代的聪明人。)向庄子诉苦:我种出了一个巨大的,五石(1石=10斗)的葫芦,用来装水吧,不够坚硬,用来做容器吧,太大,装什么都不合适,我觉得它没什么实用价值,就把它砸碎了。庄子就批评他说:你早上起床后,脑袋被门夹了?------啊哟,不对,这不是庄子说的,这是我说的。
   ------庄子说的比这还要苛刻------你的心眼啊,就像有一大堆茅草堵着了。
    关于“有用”和“无用”-----庄子专门作了指示:宋国有个人会做一种冬天防冻手的膏药,于是他们家族世世代代就以替别人漂洗为生。有个路过的游客听说他们有这种技术后,就跟他们用一百两金子买下这种技术。然后用这个绝技去游说吴王,做了大将军。冬天,他带领的军队和越国打仗,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吴王就对他裂土封侯了。冬天防冻手这种技术是一样的,可是有人用它来为人漂洗,有人用它来裂土封侯。
    惠子还没转过弯来,继续唠叨说:我还有一颗大树,名叫樗。它的根臃肿歪斜,它的枝弯弯曲曲,虽然就长在路边,可是过往的工匠从来都不会看第二眼的,真是郁闷啊!
庄子说:你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吧,他们整天蹿高伏低,捕猎比他们小的动物,可是,一旦碰到猎人的机关,就死翘翘了。有一种动物名叫斄牛,大的可以遮天,却不能捉老鼠。
你的大树算什么大呀------你要嫌它无用,可以移植到大平原上,人们可以在那里避日挡雨,发呆聊天。就是因为它本身没有用处,才能避得开刀斧的侵害呀 !你为什么要替它发愁呢?
    庄子是彻底想通了,终生编草鞋,以卖鞋为生。在这个故事里,庄子告诫我们:用不着为他担心,他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倒是有些人,要好好反省一下,趋利能否避害?

    好了,同学们,这一节就到这里,下课!
    如果有牙齿酸的,胃疼的,眼睛抽痉的,下堂课就不用来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4: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内篇·逍遥游第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音yan4)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暿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竭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5: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齐物论
                (一)
    话说庄子死了二千多年以后,有个写色情类畅销小说的家伙,一不留神,窜到庄子的姑射山上,大有收获。看见在那山上,还有什么缥缈峰,灵鹫宫,逍遥派的多少多少 代传人。于是乎他顿有大悟。于是乎就大赚我们的钱-------哈哈,刚才是讲笑话,不过庄子养活的人多了去了,可不止查先生一人啊。
    好了第二讲正式开始,算了,不用起立了,本老师很随和的,哈哈。

   这是《庄子》的第二篇。大凡思想家、理论家在铺陈他们的宏大的架构时,都会从基本的要义入手,《庄子》也是如此。这一篇是进入《庄子》大堂的门厅,所以哪,要专心听我讲。
    “齐物”二字还真的不好翻译,有点像我们今日所说的“事物的普遍规律”的意思。
道理,道理,要讲出来听众才能懂得。所以在《庄子》里,有大量的对话,这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的一大特点。
   《齐物论》开篇就是一段对话。
    南郭子綦靠在桌子边,仰着头缓缓呼气,就像个呆瓜。又仿佛灵魂出窍了。严成子游就非常好奇地问他老师:这是为什么呀?身体当然可以像枯木一样僵硬,难道心灵也可以像燃余的灰烬一样吗?老师今天和往日简直就是两个人哪!子綦说:好啊,你的问题很好。我刚才忘我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忘我,据说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位同学,你知道吗?哈哈哈)你一定听过人吹奏的音乐,却可能没听过大地吹奏的音乐。你听过大地吹奏的音乐,却一定没有听过老天爷吹奏的音乐。子游有点傻了,就赶紧说,请教。子綦说:大地的呼吸,我们称之为风。它呀,要么不发作,一发作,就上万个洞穴一起呼号。你看那山林树木的高大参差,百人合抱的巨木的窍孔。有的象鼻子,有的象嘴巴,有的象耳朵,有的象酒瓶,有的象杯子,有的象石臼,有的象池沼,有的象泥坑,它们发出的声音有的象激流涌动,有的象飞箭呼啸,有的象人在发怒,有的象呼吸声,有的象叫喊声,有的象哭嚎声,有的象沉吟声,有的象哀叹声。风和这些孔窍一唱一和,小风则小和,大风则大和,风停则万物无声。你难道没见过风吹草木摇晃的情景吗?子游说:大地的音乐是来源于各种孔窍 ,人类的音乐是来自于一排排的竹管,那天上的音乐是哪里来的呢?子綦说:风一吹万窍,而声音各不相同,一停,那些孔窍的的吹奏就自己停止了。如果说,这些声音它们受到感应后发出来的,那么促成这些现象的又是谁呢?
    各位看官,哦,不对,应该是各位同学,我当时读这段对话时,简直就莫名其妙!觉得这些可以称为“懒婆娘的袜子------又臭又长。”可是!可是------当我多读几遍后,发觉其中实在蕴含极大的深意啊。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哈哈。
     庄子讲完故事,开始讲道理了。他说到-------
有大智慧的人,整天是优哉游哉的,只有小聪明的人则忙忙碌碌。雄辩地人盛气凌人,嘴笨的人则啰里啰唆。这样的人啊,睡着了还在梦里继续烦恼,醒来浑身不爽。整天与别人斗心计。他们的做派呀,有的慢条斯理;有的暗中设套;有的谨小慎微。小的恐惧就让他们惊恐不安,大的危险就足以让他们失魂落魄。他们的说话的风格呀,攻击别人就像飞出去的利箭;缄默不语则像在守什么盟誓似的。这样的勾心斗角就好比秋霜冬寒对自然的摧残一样,一天一天地加深。而他们的沉溺之深,已经到了无法使他醒悟的地步。他们的自闭僵硬,就像被绑住一样。好比死人的心,没办法在让它跳动一样。他们的为人呀,变化无常,一会儿欣喜,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哀伤,一会儿又乐呵呵,一会儿忧虑感慨,一会儿又无动于衷,一会儿又轻浮放纵。这些表现就如同乐声发自竹筒,潮湿产生霉菌一样。自然的变化日日夜夜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却不知道是怎样发生的。对了!对了!有朝一日 ,一旦明白了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懂得了那些人身上的奇奇怪怪的情形了。
     到这里,应该明白庄子写第一段的用意了吧?如果你还没明白-------,罚你再看,直到看懂为止。其实就一个道理:人的情感是很容易受外界支配的,如果整天和别人勾心斗角,你的心灵就会遭受重创!因为你的心不受自己支配,而是被外界控制的。好,明白了就继续往下-------
     如果没有彼(那一方面),那也就没有此(这一方面)。如果没有此的话,那么其他的(看问题)的角度又在哪里呢?上面这样的见解也算是接近真理了,但是却没有讲出谁才是万物运行变化的主宰。这样的主宰者似乎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他的蛛丝马迹; 其中有必然存在的,可以验证的道理,却没有怎么也看不见那个主宰者的形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无形的手,或者自然规律什么的-----鬼谷子按)一百个骨节,九个孔穴,六个内脏,我都有。但我和哪一部分更亲近呢?我都喜欢吗?我没有偏爱吗?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岂不是它们都成了我的臣妾仆从了?难道它们之间就没有互相支配的关系吗?还是他们轮流做君臣呢?难道又真的有什么真君存在于其中吗?无论我们最后的答案是什么,都不会影响他们的运行的法则。人一旦禀受天地之气,就应该不丢掉自己的本性,直到生命的尽头。而如果与外物相厮杀,行动起来就像快马奔驰,无人能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呀!终生忙碌,却没有什么成就; 精疲力竭,到最后还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这难道不值得替他惋惜吗?这样的人就算是还活着,而且长寿,又有什么意义呢?他的心灵和形体一起衰竭,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吗?那么,人一降生,就是这样昏昧的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昏昧,而其他的人不是呢?如果把自己的成见当作判断是非的标准,那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何必要穷究事物的变化的智者才有呢?即使是白痴也会有的啊。如果内心没有见解,却要评判是非,就好像今天出发往越国,昨天就到了一样荒谬。好比把“无”说成“有”,就是那具有神一样的智慧的大禹也不能理解的啊。
    人们发表的言论不是风吹出来的,他们的发言也不能当作真理。那么是有这样的道理呢?还是没有这样的道理呢?议论者都以为自己的议论不同于雏鸟的叫唤,那么,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呢?还是没有区别的呢?真理是如何被蒙蔽而产生真假的呢?真理在哪里不存在呢?人们的议论是怎样发表而不被认可呢?真理是被人的小小的成就蒙蔽的,有思想的理论是被浮华的言辞遮蔽的。所以呀,就有了儒家和法家的论辩,他们都以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其实啊,像这样以肯定对方所否定的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那还不如静下心来去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打下到这一段文字时,不禁浮想联翩啊。我想到了陈独秀,想到了王小波,想到了高行健。  他们被攻击,被侮辱,但是也是因为这样才显得思想的珍贵,前行者的伟大。呵呵,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庄子的思想里,是没有绝对的东西的。人可以有和草木一样的特点,思想家的理论和雏鸟的叫唤也有相同的地方。这种俯视万物的情怀是我们所缺乏的啊!啊!啊!我忍不住要-----等了半天,没词儿------对庄子我是无限景仰的。所以还是谦卑一点哦。庄子讲完具体的(其实一点儿也不具体的,是吧?),就开始讲,抽象的:


     (这一篇太长,允许老师我偷一下懒,明天接着讲)
      对不住啊 !呵呵,我不是庄子,我真的累啦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5: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齐物论(二)

    [注:此标记为鬼谷子所加,为了讲课方便]

    任何事物没有不是另一事物的对立面的,也没有不能从它自身角度而不能理解的问题。如果从它的对立面来看它,当然不能明了它的情况,但是如果从它自身的角度去观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说哪,“彼此,彼此”的“彼”是因为有了“此”才产生的,“此”也是由于“彼”的存在才有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彼”和“此”是一对同时诞生,不能须臾而离的双胞胎。[注:这个比喻是鬼谷子所加,好像不是很恰当。]就是因为这样,万物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死亡,在死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新生。[一个人,一种理论,一种思想——此处必须加如上字词,否则不好翻译。鬼谷子注] 在正确的同时,就有相应的错误产生,相反地,任何错误中都可以汲取出正确的[方法,思想,理论——此处必须加如上字词,否则不好翻译。鬼谷子注]那么,如此推论下去,人们在遵循正确的同时,也就是在遵循错误,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也有正确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圣人[意为有大智慧的人,鬼谷子注]不用是非来作判断,而是根据事物的本性来认识事务,就是这个道理。我的“此”就是你的“彼”,你的“此”就是我的“彼”,而无论谁的“彼”都是一个由“是”、“非”组成的结合体,无论谁的“此”也都是一个由“是”、“非”组成的结合体。果真有什么“彼”“此”的区别吗?果真没有那“彼”“此”的区别吗?让“彼”“此”都失去各自的对立性质,这才是得道的关键。把握了问题的关键,那就不管它有多少种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了。“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说哪,评判“是”与“非”不如用明镜的心去洞察事物的本性。
    用指头的共性来说明“大拇指头”和 “指头”的区别,不如用不是“大拇指头”的“指头”来说明“大拇指头”不是“指头”[这一段话,好难翻译哟!以及下面的例子都是庄子引《公孙龙子》里的例子。早年我读《白马非马》篇,一遍而通,其余的篇章却不得其门而入——看来庄子是比我聪明的多呀!有兴趣者可以找《公孙龙子》对照着看。鬼谷子注]用“白马”来说明“白马”非“马”,不如用“非白马”[指黑马,黄马等不是白色的马。鬼谷子注]来说明“白马”非“马”。其实天地就是那个“大拇指头”,万物就是那个“白马”。
    肯定我们认为正确的,批评我们认为错误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都是人叫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要去肯定?因为我们认为那是应该肯定的。为什么我们要去批判?因为我们认为那是应该批判的。任何事情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固然有其值得赞许的地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特点,无物不值得肯定,无物不值得赞许。[庄子知道我们经常好忘记这一点,所以不怕啰嗦地提醒我们。鬼谷子注]所以一切象小草和大树,厉[有名的丑女]和西施,还有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从“道” 的角度[就是消除互相对立之后的角度。鬼谷子注]看,都是相通的,并没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大的差距。事物的解体就是另一个整合的过程,一个解体的过程就是另一个整合的过程。事物无论它的解体与整合的过程都是一样的道理。然而只有通达之人才能明白相通一体的道理。消除成见,而用变化的眼光去看问题是不是符合常理。常理就是最有用的道理,最有用的道理就是万物或者众人都差不多,[这句话我虽然理解了,但是不能很好地翻译出来。用今天的话说“最有用的道理” 就是“思想利器”,这句话的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大家都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与万恶的大坏蛋。多说一句,所谓的“阶级划分”等等乱七八糟的思想,居然被我们信奉了许多年——哎,本地的和尚念不过外来的和尚啊!鬼谷子无限感慨中]真正懂得这种“差不多”的道理就可以叫作真正懂道理了。 按照这样的道理去认识事物,就差不多了。虽然差不多,但还不能称为“得道”。费尽心思去建立一种人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庄子在这里小小地讽刺了那些自以为“得道”的人即我们今日所谓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之类。鬼谷子注],而不知道不同事物之间本来就具有同质结构,这样的情形可以称之为“朝三”。那么何谓“朝三”呢?有个老头叫狙公养了一群猴子。他跟猴子们喂橡子,说早上给你们发三个橡子,晚上发四个[原文为“朝三暮四”]。众猴皆怒。他又说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原文为“朝四暮三”]。众猴皆喜。凡是像这样的事情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名称改变了,就引起了喜怒的情绪变化之类的事情都是同样的原因呀。所以,有大智慧的人调和“是”,“非”,顺应天道。这就叫人与自然[或者“自然规律”]和谐共处,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庄子在这里说的意思有点和我们现在说的“可持续发展”相近。
    综观这一段文字,庄子是想表达“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这样一种思想。因为人生于世,有太多的教条,太多的“思想”,“理论”之类的东东,如果我们想少走弯路,就应该大胆地抛开那些“本本”。当然这只是我的解读,如果你有其他的理解或看法,那也是很正常的。
    只不过我读《庄子》,有个感觉,《庄子》一书用的语言都是大白话(当时的),非常浅显易懂,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去看这样的原著经典。甚而连我这篇翻译成白话的文字也说难懂?
呵呵,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6: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篇    齐物论(二)

                   [注:此标记为鬼谷子所加,为了讲课方便]

    其实《庄子》原文,在这里并没有另分章节,只是我偷懒,所以把一节课分成了几节课。下面接着讲(其实是庄子讲):
    上古时代,就有人的智慧曾经达到过最高的恶境界。高到什么程度呢?他们认为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时候,物质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智慧的最高的境界了。这种智慧的境界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不可能在有所添加了。其次的境界认为最初就有物质的存在,只是还没有象现在这样有明显的分界。再次一点的水平的认识论以为,宇宙最初就有各种事物的存在,而且它们之间的分界也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只是那时候的人们的智慧不足以分别罢了。就是因为有这种错误的认识论,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用自己的聪明给万事万物打上各种标签。因为这种人为的标签的存在,所以事物的真相[原文为“道”,暂时这样翻译,因为找不到更合适的白话词汇。鬼谷子注]就在这些标签上有所亏损。事物的真相之所以有所亏损,是因为人们的心里有倾向(私心)的原因。难道事物真相真的有所亏损吗?或者事物真相没有完成和亏损吗?昭文大师[传说中琴技的绝顶高手。鬼谷子注]弹琴就是有完成和亏损的表现;昭文大师不弹琴的时候就是没有完成和亏损的表现。昭文大师的弹琴[指古筝。鬼谷子注],师况[另外一个音乐大师。鬼谷子]的持杖奏乐,惠子[著名的哲学家。鬼谷子注]靠在梧桐树上谈论学问,三个人的智慧都几近完美了。所以他们的事迹能够被记载,并且流传下来。正因为他们各有才能,且又与众不同,所以就希望以此让别人了解自己。
    本来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但是勉强别人去了解。所以惠施终生以推广“坚白论”不得志而终;昭文的儿子继承父亲的琴技奋斗终生,终无所成。难道像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称之为成功吗?那么我也可以算是成功了;难道这样的情况不能称之为成功吗?那么他们和我都一样是没有成就的人。
    所以向别人炫耀智慧和言论的人,是被有大智慧的人[原文为圣人。鬼谷子注]所鄙视的人。圣人从不依赖自己的小巧聪明,而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运行,这样才能真正洞察事物的真相,自然法则运行的真正规律。
    这段话涉及到了宇宙起源的问题,直指宇宙大爆炸以前的时空状态,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应该对那些盲目崇拜西方现代科学的人笑一笑了。从宇宙的起源,论述到人类社会阶层的形成,庄子给出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和儒家的区别之根本所在,因为儒家是讲“尊卑”的,讲“秩序”的,而道家则是蔑视这一切所谓的“天命”的。因为统治者们总是拿所谓的“天命”来吓唬老百姓,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庄子的深邃的目光一直穿透到宇宙的起源之始,我们看到,庄子对权贵们的蔑视,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们的智慧的嘲讽。
    我们在这段文字里还看到了庄子的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看到了庄子的超人的智慧。
这段看似朴素至极的文字,实际上可以取代现今政治教科书上数以(? )计的庞杂论述。
    的确,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在人们对自然规律仍然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我们对“真正的天命”,早已失去了应有的谦卑,读《庄子》,或许能够稍微平衡一下我们的“骄横”。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本来还应该再讲下去,但是――留待明天吧!
    谢谢关注,请多支持!各位好走,明天再来!不送不送!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6: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漏一字kuàng打不出来,音“矿”,意思是丝絮)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矿),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矿),则所用之异也。”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6: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篇    齐物论(三)
[注:此标记为鬼谷子所加,为了讲课方便]

下面,我们继续。
庄子继续说道[注:此处为鬼谷子所加,为了讲课方便]:
   如果现在有个人在这里发表议论,那么,不知道是和我的相似呢,还是相差很远?其实呢,“相似”与“不似”都可以归为一类的——这样一来,它们之间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即使我们现在就可以达成这个结论,但是还请让我来阐述一下:宇宙既有它开始起源的时候,也有它未曾开始起源的时候,更有他未曾开始起源之先的时候: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既有它“存在”的状态,也有它还没有出现的状态,更有这个宇宙还不存在之先的状态。忽然之间,就有了“有”和“无”了。[“有”是指存在,“无”是指不存在。鬼谷子注] 但是我们并不能真的确定我们所谓的“有”和“无”是真的“有”和“无”呢,还是不是真的存在。比如,我现在已有所指,但是不知道我的所指是真的有呢,还是只是我说的呢?
如果不用我们通常的视角,那么或许就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天下最大的就是那“秋毫”[“秋毫”是指秋天野兽所换的细绒毛。现在还有一句成语“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的纪律严明。鬼谷子注],最长寿的就是那一生下来夭折的孩子,而彭祖[“彭祖”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活了500岁。鬼谷子注]才是最短命的。“天地”和“我”共存,“我”之外的万物与我其实都可以“归一”的[此处意为:都是“天地”所生。鬼谷子注]。那么,既然已经是“一”了,还能有所评论吗?——既然我已经说“归一”了,那么还能说没有评论吗?这已经“归一”的“一”加上我说的“归一”的评论,就是“二”了。这个“二”再加上个“一”[原文没有明指,应该是指另外一个人的评论。鬼谷子注],就成了“三”。这样下去,就算是擅长计算的人也不能得出最后的数字,更何况一般人呢。所以,从“无”发展到“有”,可以至于“三”,更何况是从“有”到“有”呢。[“从‘有’到‘有’,是指从少到多至于无穷的发展阶段。鬼谷子注]这真让人无所适从啊,还是算了吧!
在这段话里,庄子阐明一个道理,“概念”是后天人为的,界限也是人为划定的。“大”、“小”、“多”、“少”、“有”、“无”都是人们的认知结果。如果换一个视角,事物的面貌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事物是经过无比繁复的过程才最后体现在我们面前的,所以庄子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地发表我们的评判。
下面继续:
“道”是从来没有界限的,也从来没有一种思想和理论是可以永远流行的,人们都是为了争一个“正确”才产生了各种分歧的。那么,就请让我来说一下分界吧:有激进和保守之分;有情和义之分;有持平和激辩之分;有内心的攀比和公开竞争之分,这就叫“八德”。至于六合之外[六合是指上、下、东、南、西、北六个方向,一般是指人类所处的人间,与鬼神所处的仙界(在人间的上面)和鬼界(在人间的下面)相对而言。鬼谷子注],圣人总是陈述而不加以评论。所以说,已经分了类的东西有不分类的理由,在争辩的话题有不用争辩的原因。如果要问个为什么,答案就是:“有智慧的人总是能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见,一般的人却总是喜欢用争辩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说,喜欢和别人争辩的人,眼光总是有很多局限性的。”高明的“道”是用不着人来称扬的,出色地辩论技巧不是靠言语能够获得的,仁爱的行为如果有意识地表现出来,就不是仁爱了;廉洁的品德如果是为了名誉而保持的话就不是廉洁了;勇敢的品格如果持以斗狠害人,就不是勇敢了。这五种情况,就好像本来意图求“圆”,却得到“方”一样。所以,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发表评论,实在是至高的境界呀。[庄子是痛感人们有此大病,才有发此针砭。鬼谷子注]有谁懂得不用言语的(用事实)辩论技巧呢,有谁知道整天挂在嘴边的道理其实不是道理呢。[我们这个社会在二三十年前,不是整天把什么语录念叨在口边吗,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还在宣称,要遵守什么,要反对什么,要代表什么吗。鬼谷子一笑——人家庄子在二千多年前看我们的笑话呢。]如果有人明白了这其中的真意,就可以称之为“胸怀宽广如大海”了。[看来庄子是明白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人的心意的——他们所说委任命服务无非是为自己服务罢了。鬼谷子又笑。]这种博大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无论注入多少,都不会满溢,无论取出多少,都不会干涸,而且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大海的源头在哪里,这就叫“深不可测的智慧”[ 原文为“葆光”,极难翻译。因为小聪明是随处可见的,明显的。“葆”字意为隐藏,用来形容大智慧就和小聪明相对。鬼谷子注]
好,同学们,下课。该干嘛,干嘛去。各回各的家,各找各的哪一位去。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6: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篇    齐物论(四)
                [注:此标记为鬼谷子所加,为了讲课方便]


    接着上节课。
    所以,从前尧向舜请教:“我心里有要攻打宗、脍,胥敖三个小国的念头,每次上朝听政的时候,总是感觉忐忑不安的,这是为什么呢?”舜说道:“这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是荒原野草中的小动物一样,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以前,十个太阳一起照射的时候,万物都受到阳光的照耀,何况道德的光辉要远远超过太阳的啊!”
    我看到这段文字,就联想起现在的“人权”与“主权”之争。唉!
    啮缺[有德之人,尧的老师。鬼谷子注]问王倪道:
    “您知道万物的生长都遵守着相同的法则吗?”
    “我怎么会知道呢?”
    “那么,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东西吗?”
    “我怎么会知道呢?”
    “这样一来,万物不都无法认识了吗?”
    “我怎么会知道呢?虽然,这样,我还是试着来阐述一下: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且让我来试着问你:人如果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得关节炎或者偏瘫,泥鳅也会这样吗?人如果住在树上,就会恐惧发抖,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这三种生物谁懂得真正的舒适所在呢?人吃养豢的禽兽,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和乌鸦则以老鼠当美味,在这四种生物中,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味呢?公猿猴把母猕猴当作爱侣,麋与鹿作爱,泥鳅和小鱼出双入对。毛嫱和丽姬是人们公认的美女,可是鱼儿们见到她们就马上潜入深水,鸟儿们见到她们就立刻飞向高空,麋鹿们见到她们立即远遁。这四种生物中,又有谁懂得真正的美色是什么样子呢?在我看来,“仁义”的头绪,“道理”的论证途径,都是杂乱无章的。我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呢?”
    啮缺继续问道:“您不知道利与害,那些道德高尚之人也不知道吗?”
    王倪回答:“真正得道的人[原文为“至人”,姑且这么翻译。鬼谷子注]是很神妙的呀——即使森林失火也不能让他感觉一丝热气,即使江河[指长江与黄河。鬼谷子注]全部封冻,也不能让他感觉到一丝凉意。即使那雷霆震击穿了大山,飓风卷起了海啸,也不能使他惊恐。这样的人,可以观察云气的变化,体察日月的运行,思虑可以抵达四海之外,死生都不放在心上,更何况‘利’、‘害’这样的小事呢!”
    世人熙熙攘攘者为何?有人曾经这样总结过 :“熙熙”者为利也,“攘攘”者,为益也。但是庄子在这里给出了一个简捷明了的答案——“死生都不放在心上,更何况‘利’、‘害’这样的小事呢!”
     欲知下文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篇    齐物论(五)
                [注:此标记为鬼谷子所加,为了讲课方便]


    我们这一节课,终于可以结束《齐物论》了。因为《齐物论》实在太长,因为鬼老师实在太懒,所以,把一节课分成七节课,还要拖这么长的时间,呵呵,实在不好意思。
    闲话少叙,接着上一节课讲。
    瞿鹊子向长梧子请教道:“我曾经听孔丘先生说过——圣人不沉溺于世俗的具体事务,不去追逐利,也不有意趋避害,不执迷于所谓理想追求,也不拘泥于所谓道。可以不用说话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说了的话也可以当作没有说话,因而可以遨游于尘俗之外——孔丘先生以为这些都是荒诞无稽之论,而我却以为是精妙的道理。您的看法呢?”
    长梧子回答道:“就是黄帝听见这些议论,也会疑惑的呀。孔丘怎么会理解呢?而且,你也太性急了,看见鸡蛋,就想马上就有报晓的公鸡,看见弹丸就想要烤熟的鸟肉。我就姑且说说,你就姑且听听——
    “为什么圣人能依傍日月,怀抱宇宙,与万物融为一体,置是非混乱于不顾,视尊卑贵贱为平等?众人忙忙碌碌,圣人昏昧迟钝,糅合万物而成一个混沌。万物都是这样,因为这个缘故而互相包容。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一种迷惑呢?我怎么知道应该视死如归呢?
“丽姬是艾地长官的女儿,刚刚被晋国强掳的时候,她痛哭的泪水湿透了衣襟。等到他进了王宫后,享受着晋王给她带来的床第之乐,和各种可口美味,很是后悔当初的痛哭。以这个故事来推论,我怎么知道死后的人不会后悔生前对生的祈盼呢?在梦中饮酒作乐的人,可能醒来却要哭泣,在梦里悲伤哭泣的人,一早起床后,却可能去打猎游玩。当他们做梦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梦,在梦里,他们还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梦,当他们醒来后,才能明白那只不过是虚幻的梦而已。
    “而且还有只有那富于大智慧[原文为“大觉”。鬼谷子注],才能醒悟到的大梦[指人生。鬼谷子注] 呀,有些愚蠢的人自认为是清醒的,好像什么都知道。整天价把“君”呀,“民”呀,“贵”呀,“贱”呀的挂在嘴边,真是浅陋至极!孔丘和你都在做梦,我说你们在做梦,其实我自己也在做梦。上面这些话,一般的人们不能理解,就称之为“奇谈怪论”。如果千秋万代之后,有一位大圣人,能够理解的话,就会把它当作一件和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事情了。假使我和你辩论,你辩赢了我,我输了。难道就说明你的道理是正确的,而我的道理是错误的吗?如果我赢了你,你输了,难道就说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吗?那么是我们中必定有一个人是正确的?或者说必定有一个人是错误的?还是都错了呢?或者我们都对了呢?这是我和你都不可能知道的啊。凡人都会有偏见的啊,那么我们去请谁来做仲裁呢?让一个赞同你的观点的人来评判,他已经和你有相同的立场了,怎么能够作评判呢?让一个赞同我的观点的人来作评判,他已经同意我了,又怎么能够来评判呢?这样说来,我与你与旁人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指望谁呢?”
     [上面都是长梧子回答瞿鹊子的话。下面他们的对话继续。]
     “什么叫用天然的分配法则来调和万物的关系?”
     “把‘错误’当作‘正确’,把“特殊”和“一般”视为等同。正确如果真是正确,那么正确和错误差异也就无法分别了;特殊和一般的区别也就无法区分了。是非之争,互相对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用自然的法则去处理自己与万物的关系,并且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直至生命的终结。忘记死生,忘记世俗的条条框框,把生命的本性投入到宇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宇宙的无穷无尽的变化之奥妙呀!
罔两[太阳下的物体会有一个较实的影子,一个较虚的影子。罔两就是指这个较虚的影子。鬼谷子注。]问影子道:“刚才你在行走,现在你又停止,刚才你坐着,现在你又起立。你怎么如此没有定性呢?
    影子回答道:“你是说我因为有所依赖造成这样后果的吗?这样的状况是我所依赖的东西也有所依赖吗?我所依赖的是蛇鳞,蝉蜕[这两样东西都依附于寄主,后来又被抛弃。鬼谷子注]吗?我怎么知道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状况呢?我又怎么知道如何才能让这种情况不再出现呢?
    从前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梦里就像一只真正的蝴蝶那样四处自由地翩翩飞舞,忘记自己其实时装周。忽然醒来之后,自己还是那个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庄周。
     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华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化为庄周?庄周与蝴蝶肯定不是一回事儿的啊,那么,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与万物溶化为一体了。
    哎呀呀!《庄子》*《齐物论》终于完了。本来应该做个总结的,可是——等到明天吧。累死了哟。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6: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篇    齐物论(六、总结)
              [注:此标记为鬼谷子所加,为了讲课方便]


    好吧,现在我来做个总结:
   各位仁兄,仁姐:
   如果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的追求是什么?
   可能有人要回答是金钱,有人的回答则是爱情,有人的回答则是仇恨,当然还有人会说是什么“理想”啊,“主义”啊什么的。但是,庄子的回答肯定不是这样,他的回答据我猜想,应该是游于名利富贵之外,抛弃一切仁义道德(因为这些都免不了虚伪的成分),做一个真正、独立、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人。在我所了解的人当中,真正不迷信的人,好像也只有庄子他老人家真正通透豁达,了解了人生的真谛了,他不会为凡俗之事忧愁苦闷,也不会拿名利的枷锁来羁绊自己。
    在庄周老人家看来(本来也是如此,谁不同意,我跟谁急!),人和鸟兽虫鱼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更别说世上的那些“贵人”和“贱人”,“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了,所以呀,你看了我这段文字,再遇到那些浅薄无知的人向你夸口,你就可以跟他说:去看看鬼谷子的文章吧!哈哈哈哈。只是你心里必须没有暗藏攀比之心,才能有底气地说出这话来。哈哈。
    所谓“理想”也好,“主义”也好,还是以前古人所说的“天命”也罢,“道义”也罢,这些东西,很难说没有不违反人性的的成分在里头,我们往往一方面高喊着“破除迷信”,却常常又在制造迷信,崇信迷信,还不准别人破除迷信,这是何其荒谬之事呀。只要看看我们的教科书,看看我们的报纸电视,就不难明白的。
    庄子的关于万物平等的论述,的确和佛家的有些观点相近,无怪乎他们在后世常常被人弄混,但是老、庄都是绝对的无神论者,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西方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烙印,应该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永远自豪的。
    读了《齐物论》,就应该站起来看世界!什么伟人,什么圣人,什么仙佛鬼怪,什么名利富贵,统统去他妈的,什么都比不上自己的心有安逸。
好了,暂时啰嗦到这里,要想深入了解庄子的伟大思想,就继续跟帖,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内篇·齐物论第二》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暿。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ao4)者、叱者、吸者、叫者、譹(音hao2)者、宎(音yao1)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棗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囗(左“目”右“关”借为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音nie2)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15:45 , Processed in 0.0673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