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在舆论压力下做出及时的应对反应。除了刊登一些言辞激烈的抗议信函之外,还在10月14日发表了泰勒(Mark C. Taylor)教授的正面评论文章《德里达究竟想说什么?》,称德里达将(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一起)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位哲学家之一被人纪念。英国《卫报》在10月11日发表的长篇讣告中,对德里达做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介绍,也透露了学术界对他的非议与排斥。1992年5月,当剑桥大学决定授予德里达荣誉哲学博士学位的时候,以白瑞·史密斯(Barry Smith)教授为首的18位著名哲学家联名至书剑桥大学表示反对。认为德里达作为\"哲学家\"的作品没有达到专业学术所要求的基本的\"清晰与严谨\"。剑桥大学最后不得不启动特殊的投票表决程序来解决这场争端,结果以336票对204票通过了荣誉学位的授予。著名左翼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曾发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对新锐左翼深怀不满,但这次对德里达却另眼相看。他在10月15的《卫报》发表《不要嘲弄德里达》,文章批评英国知识界的保守人士对德里达的嘲弄,认为多半是出于无知与误解。
著作出版后,左翼理论家伊格尔顿在《新政治家》发表书评,称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vitally important book)。保守派哲学家斯克儒顿(Roger Scruton)在《泰晤士报》的文章上也支持富瑞迪的观点,虽然对他\"知识分子\"一词的含义有所保留。《卫报》、《观察家》、《高教纪事》以及许多网络杂志都纷纷评论,参与这场所谓反\"弱智化\"文化的辩论。有批评者指出富瑞迪具有反民主的精英主义倾向,对此富瑞迪在接受采访中声辩说:民主绝不仅仅意味着包容多数,是为了包容在有价值的目标之中。而\"弱智化\"的文化将使我们都被包容在一种共同的庸俗之中。对当代文化\"平庸化、粗俗化和弱智化\"倾向的抨击是保守主义者的老生常谈,在公共知识界也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富瑞迪本人曾在1981年参加创立英国\"革命\",属于左派中坚人士。这场反\"弱智化\"的辩论虽然涉及政治,但根本的分歧发生在知识战线,是坚持\"真理标准\"的传统派对激进多元主义的先锋派的一次宣战。
5. \"政治正确\"的迷失边界:沃尔夫对布卢姆的指控
文化先锋人士——比如女性主义者,如果一味纠缠\"政治正确\"的细枝末节,势必消解政治与非政治的界线,也最终会迷失政治斗争的重心。今年2月的一起\"性骚扰指控\"由于涉及两位文化名人,一时成为美国知识界的热门话题。指控者沃尔夫(Naomi Wolf)曾发表《美丽神化》(The Beauty Myth)一书,揭露资本和男权如何在瘦身美容工业中合谋,制造出美丽的流行标准反过来统治女性自身,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畅销著作,沃尔夫也因此名声鹊起。而被指控者布卢姆(Harold Bloom)是美国经典文学理论的泰斗、耶鲁大学明星教授,著有《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等20多部学术专著。沃尔夫在《纽约》杂志发表文章,声称在1983年就读耶鲁期间,布卢姆教授一次在她的住处与她共聚晚餐,曾把手放在她的大腿内侧。这对她造成了精神创伤。但她同时言明,重提20年的旧事并不是要提出法律诉讼,也不是针对布卢姆本人,而是出于道义来敦促耶鲁大学确立严格的投诉保护机制。而布卢姆回绝了所有传媒的采访,一直保持沉默不予置评。
美国国会图书馆去年在克鲁格(John W. Kluge)资助下设立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为100万美元,旨在成为\"人文领域的诺贝尔奖\"。去年首届克鲁格奖授予波兰裔哲学家考拉克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今年11月29日国会图书馆宣布了新一届的获奖者,他们是80岁的美国历史学家嘉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和91岁的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他们分享了100万美元的克鲁格奖金。
帕利坎是耶鲁大学荣休教授,曾出任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长。他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精通基督教的全部历史,发表了30本著作,其中有对马丁·路德著作的翻译和研究,而五卷本的《基督教传统:一部教义发展史》是其代表作。帕利坎在研究中援用了9种不同语言的资料,处理了基督教文学、音乐和教义等方面的问题。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 ·毕林顿(James H. Billington)说:\"帕利坎关注的是宗教及其教义与信条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实践\"。
值得纪念的还有哲学家汉普希尔爵士(Sir Stuart Hampshire),于6月13日在英国去世,享年89岁。汉普希尔常被人与伯林和威廉姆斯相提并论,看作是最重要的牛津哲学家之一。他从对斯宾诺沙的深入研究中获得启示,形成了对自由问题与道德哲学的独特见解。二战前曾在牛津大学任教。1963至197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哲学系主任,此后14年回到牛津大学担任沃德姆学院院长,1984年至1991年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哲学。汉普希尔发表过《思想与行动》、《个人的自由》和《道德与冲突》等十多部哲学著作,影响了二战后道德哲学的发展方向。早年汉普希尔与哲学家艾耶尔的妻子蕾妮(Renee)的外遇在牛津成为沸沸扬扬的丑闻。蕾妮离婚,在1961年与汉普希尔结婚,1980去世。1985年汉普希尔与伦敦经济学院哲学教授卡莱特(Nancy Cartwright)结婚,生育两个女儿。
著名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2月28日去世,享年89岁。他是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代,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94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出版20多本著作,其中以\"美国人三部曲\"和\"人类文明史三部曲\"最为著名。1975年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