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近日,看到一篇新闻,大意是已故作家王小波代表作《黄金时代》已制作成话剧。将在4月11日。也就是王小波去世那天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映。作为他去世12周年的纪念。
看到新闻,我先是惊喜,而后欣慰。惊喜的是12年后的今天,终于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他,了解他。他再也不必担心书出不了了。欣慰的是王小波终于从祭坛走下来了。可以让更多人受益了。
惊喜之余,又不禁思索,12年来,对于他的纪念,随着时间的消逝与日俱增。王小波短暂的生命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让我们在他死后对他如此的念念不忘。
我认为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遗产是一种人生的范本。他用他短暂的一生,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人生道路的一种选择。他告诉我们,人生可以这样走,并且应该这样走。
每个人的一声都有自己的一种轨迹,人生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富贵贫贱。可是从古至今,大多数人人走的都是相似的道路,在社会规则下终了一生。他们的人生千篇一律,乏善可陈。幸运的是,每个时代也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走出不同寻常的人生路,让人眼睛一亮,受益良多,甚至成为后世许多追随者人生的范本。而在我心里,王小波应该属于后者。
那么王小波用他的一生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个范本呢?他认为人生应给怎么过呢?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是自由人格。2是独立思考。
纵观小波所有作品,无不透露这两个主题,而且,这两个主题也是贯穿他短暂的一生始终的。
王小波先生是天生的自由主义者。在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中,描写的是文革时期插队的王二和陈清扬无视他人的设置,以自己的行动对抗不合理的故事。他们真心相爱,他们追求性,追求爱情。虽然被百般阻扰,却从来没有退缩过。我想这就是他对自由的追求。反抗压制,进而无视他人的设置,达到精神的超脱。在他的《一直特立独行的猪》里面,他更是借猪来表达对一些不合理,一些压迫的控诉。
因为对自由的追求,而被冠上特立独行的行头。也许,在这个社会,追求自由者大抵是异类,是非主流吧~这是小波的幸运,还是时代的不幸呢?
而他短暂的一生,也都在践行着自由主义。青年时期,刚好是文化大革命,插队云南,即使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他也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坚持。41岁时,他又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从人大辞职,做自由撰稿人。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一个重磅炸弹。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一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话。
独立的思考是他人生的另一条标的。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强调我们要去感受“思维的乐趣”。怎样的思维才会有趣?他认为只有真正独立的思考才能带来乐趣!而中国一直以来最缺少的人就是这种独立思考的人。或者确切的说是不敢去独立思考。中国人习惯了一呼百应,习惯了相信权威,相信领导。封建王朝时这样,现代以来,又开始个人崇拜,而后文化革命。颠倒黑白,直到改革开放后,文化解冻,人们的思想才开始解放。也许,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面的小男孩,当所有大人都不敢说真话时,他天真的道出了真相。
没有思想,在他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他曾经说过: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如今,他离开已经12年了,追求智慧,独立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或许他真的可以高兴了。
回想起来,自己在最容易受人影响的年龄,接受了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的影响,实在是一生莫大的幸事。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可以如此纯粹的热爱智慧,在专制环境下坚持独立思考和自由人格,进而无视他人的设置,超越尘嚣的羁绊,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他用大写的姿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并时刻提醒我: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