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3|回复: 3

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比较研究纲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4 23: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遥远的历史深处,东西方各出现了一位史学天才,正由于他们的伟大创造,历史学才从其它门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继往开来的独立学问。他们的名字犹如启明星照亮了文明初期的昏暗星空,他们已经成为 人类历史上令人高山仰止的并峙双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史学之父”:司马迁与希罗多德。
也许是历史的机缘,也许是文明进化中的必然,这一东一西的两位文化巨人竟然聚集了令后人难以置信的诸多对应点。后世的人物对应中,恐怕只有李煜与日本的后鸟羽天皇才可与之媲美,但此二人与前二人在分量上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故司马迁与希罗多德的对应几臻绝版。

希罗多德(前484-前424)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国的战国初期:孔子去世时,希罗多德才五岁。作为古希腊的史学泰斗,他撰写了西方史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被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誉为西方的“史学之父”。他与其后辈修昔底德、色诺芬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学家。
大约在希罗多德去世三百多年后,东方的中国诞生了另一位史学奇才司马迁。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和希罗多德一样,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在他之前,虽有《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世本》、《楚汉春秋》,但这些书无不笼罩着浓重的经学阴影,被看成是经学类书籍。汉儒们对于《春秋》专在“微言大义”上穿凿,而不是当作史书来研究。直到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编汉代国家图书馆目录时,仍把这些书列入《六艺略》中的春秋类。正是《史记》的出现,刺激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后世学者争相续《史记》,东汉的班固更是用司马迁的纪传体纂修了西汉一朝的历史;其后,研究历史的人越来越多,史学遂“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以致晋初遍图书目录时,因史书太多不得不将史书单列成一个部门,与经部、子部、集部并列。所以我国史学的开端即在《史记》。司马迁堪称中国的“史学之父”。

司马迁与希罗多德同出名门。
司马迁远祖乃颛臾时掌司天地的重黎氏;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身边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法和黄老之学,是一位渊博的史学家。希罗多德则出生于小亚细亚伊奥泥亚城邦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城的一户豪贵的奴隶主家庭,其父吕克瑟司颇有资产,且在社会上声望颇高;其叔父则是当地一位著名的诗人。
司马迁自幼勤奋好学,十岁时司马谈为训练他将来继承己业,要他整天在书房里读书,于是司马迁在那里整整苦读了十年。在这十年里,他获得了较为渊博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疑问。二十岁那年,他终于走出书房,开始了长期而广泛的实地考察。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可见其游历范围之广,在中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这次游历可看作是一次伟大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他将自己积累了多年的疑问通通消去了,同时还更加开阔了眼界,收集了大量书本上没有的民间史料和风俗民情,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为他后来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罗多德同样有过长期而广泛的漫游经历。他曾两次在希腊周边地区游历,,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行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向西抵达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在游历过程中,他与司马迁一样注意史料的采集。希罗多德很早就留心历史掌故的搜罗,每游至一地都要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游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还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把着一切都记下来随身携带。这些同样为他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两部同样不朽的伟大著作。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罗多德和司马迁都用自己执着而沉甸的步履验证了这句话。他们之后,郦道元、李白、徐霞客、但丁、马可·波罗、达尔文也都先后上路了,他们的足迹共同组接成一部艰辛而灿烂的人类文明史。

读书与行路的双重积书累,使两人一同成为当时本国学识最为渊博的人物。
司马迁自幼苦读,“年十岁则诵古文”(《太史公自序》),青年时代曾师从当时的一代硕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经书的解说。父亲死后,他继任为太史令,遂有机会大量阅读“石室、金匮之书”。先秦典籍经秦火已多数被毁,加之汉初书籍多半用竹简写成,部分内则用绸绢,故当时的儒生得书异常困难。尽管如此,司马迁还是几乎尽读了当时所有的书籍。我们从《史记》中所征引的书名可以发现,《汉书·艺文志》中所列的司马迁时代以前的书籍,司马迁几乎都引用过了,而且其中有的是《艺文志》中没有的。司马迁实在是西汉最渊博的学者。就知识的广博而论,恐怕只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堪与之媲美。
希罗多德的博学则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上。其著作的基础首先是他个人的观察。他一生有十多年时间都在广泛游历,且有意识地搜集旧闻逸事,留心历史掌故,并记下来随身携带;同时他几乎阅读并精通了当时所能看到的一切流行的文献。这一切,使得他的《历史》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史记”一词原是古代记事之史的通称(参见朱自清《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史记》的定名是在司马迁以后的事(应在班固至范晔之间,从后汉至晋宋时期),最初,司马迁只是在《太史公自序》中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一词作为通称,与“历史”这个最广泛的通称在意义上是相当接近的,虽然其外延要小很多。
司马迁以其深邃宏阔的目光洞穿古今,涵笼宇宙,故其书规模宏大,视野开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目光不仅投射到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西南夷、东越、南越;还观照到国境之外辽远世界,如当时的朝鲜、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等中亚诸国。他不仅注意到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现象,更开创性地关注了社会经济的演变(国正史中多有《食货志》,《通典》、《通考》都以食货部分为首部,这一史学传统实是司马迁开创的);不仅为皇帝、贵族、官僚、商人、学者立传,也替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龟策、日者立传。煌煌百三十篇的《史记》,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汉武当朝,可谓包罗万象,涵括宇内。《史记》无疑是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最大的一部通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不仅记载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希波战争的史实,也广泛记述了各国的自然地理、风俗民情、宗教文化和社会经济情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书中不仅着重叙述了希波战争的史实,而且把视野扩大到当时作者所了解的希腊及其周边“世界”的历史、文化。除希腊之外,书中还记载了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和小亚细亚各国的人种、风气、历史、文化。西方学者因此将该书称为“第一部世界性的社会文化史。”

很可贵的是,两本著作还同样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
司马迁的悲剧人生及其独立人格决定了他决不会屈从于主流意识和帝王权焰。他以一腔悲愤喷泻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诠释,俯仰天地,纵横古今,褒贬百代。不仅批评前朝皇帝皇帝,也批判本朝皇帝,还大胆地指斥当朝皇帝。他以客观实录的精神既歌颂李广的功绩与才能,又毫不避讳地揭示出其行为不光彩的一面。他批判当时的正统儒学,谴责酷吏的专横残暴。这些思想大胆而迥异于正统,故而引起当时正统学者的不满。班固就曾批评他“是非颇缪于圣人”(《汉书》卷六十二)。
希罗多德的批判精神主要表现在其治史态度上。他本人在书中声明:“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并不一定就相信这些事是真的——这项声明使用于我的全部著作。”前苏联古代史专家卢里叶教授在研究希罗多德的著作时发现:“他掌握了大量的材料,而当他掌握一个较为可信的说法时,他便把其他所有说法都放弃了。”希罗多德考订史实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对于不同说法都加以区别,使之互相参证,而不妄加评断,其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后来发展成希腊史学的优良传统。此外,希罗多德对专制政体也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文笔优美,生动感人也是两部著作的一大共同点。
司马迁《史记》之行文雄肆宏壮,语言之神气遒逸早已为历代学者所认知;鲁迅更是高度赞誉其为“无韵之离骚”。
希罗多德《历史》文学价值之高,以致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米申柯就说过:“希罗多德越是接近诗,修昔底德便越是接近科学。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吸引我们的正是他题材不所不包、广泛和宏伟,天真、纯朴和几乎是讲述史诗的人的真诚。” 卢里叶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希罗多德的历史正是用散文写成的史诗。”连希罗多德的死敌们也不得不赞叹:“希罗多德的风格是纯朴、轻快和活泼的,他迷惑了不少人……特别是当作者的语言有着这样多令人愉快的东西和力量以致会掩盖了他的一切……缺点的时候。”(普鲁塔克《论希罗多德的阴险》)。据说,希罗多德曾在奥林匹亚朗诵过《历史》中的篇章,听众中年幼的修昔底德竟然感动得留下眼泪。
主要参考书目:
范达人  易孟醇《比较史学》
吴泽主编  《中国史学史论文集》(一)
卢里叶    《希罗多德论》
朱志友  姜少波主编《世界上下五千年》
邓蜀生  张秀平  杨惠玫《影响世界的100本书》        孙海洋       《<史记>纵论》
发表于 2005-1-14 23: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繁冉涎芯扛僖? size=

很高兴在湘江评论看到余师兄的帖子
欢迎以后常来发表高见
发表于 2005-1-14 23: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還可以
发表于 2005-1-23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 11:39 , Processed in 0.34968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