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0|回复: 0

从《走向共和》到走向禁播(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10: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历来是由强者书写的,所以往往带有被强*的痕迹。中央电视台耗资5000万拍成的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夥丧权辱国的卖国贼们树碑立传,本身就是一件具有争议、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该剧从1890年老佛爷为祝寿修颐和园挪用海军岁银开始,一直讲到袁世凯称帝被撵下台为止,前后经历三十几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任人宰割,迭荡起伏,最儒弱黑暗的一段日子,是从推翻满清帝制到群雄四起,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该剧通过对这期间几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让观众思考:为什么中华帝国会从康乾盛世的天下第一强国,迅速地势不可挡地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内在原因。

  其中对中日甲午海战的详细描写很发人深省。当时大清的北洋水师,在装备的完整和先进性上,号称远东第一,世界第二,远远优于耸尔小国日本。在海战中,日军的主力旗舰“吉野”号曾经是大清帝国为北洋水师订造的主力战舰,但为了给老佛爷祝寿造园子,大清早已库银空虚,无力完成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了。

  东瀛日本得报以后,一心想得到它,可“吉野”的造价,占到当时日本全年国民总产值的40%,要想得来,谈何容易?于是就有了天皇为节衣缩食,不吃正餐,主动捐金;未婚的姑娘,不惜做*女,为国家买“吉野”集资……当看到甲午海战以日本大胜而告终后,日本国民那种自上而下,发自内心表现出来的欢庆和喜悦,你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一定会感到无地自容!

  在当前国内还没有完全的言论自由的情况下,该剧对这场战争的大描大写,表露出了很强的借古喻今、以史为鉴的意味。如果我们把现在看来越来越不可避免的台海战争,当成明日的甲午海战,中国,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且不说中国的海军军力在当今世界上的相对地位可能还不及当时的大清,单就国内表现出来的“贩”荣“*”盛,歌舞升平,腐败遍地,贪污横行,和周边国际环境的列强环视,日益恶化,我们难道不该为我们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吗?

  看到第二次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义和团向一群乌合之众般用自己“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区区千人的洋枪洋炮时,你一定会感到一种切齿之痛:愚昧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

  该剧对当时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引人深思。

  一、对李鸿章的描写

  在当时丧权辱国的马关、辛丑条约上签名的都是他,因此长期以来他的名字和卖国贼是联在一起的。但仔细想一下,作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集内政和外交大权与一身,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为什么要卖国呢?李鸿章的观点是:大清是个大国,永远不会被征服,打败了最多是赔银子。既然看不到赢的希望,干嘛要在自己的那点家底被彻底打烂之后再赔银子?先赔不就完了?

  李鸿章深知当时洋人的强大,大清的外强中干,腐败盛行,积重难返。包括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不但借口军务到朝鲜贩运人参进行走私,而且利用夏天转港到香港的机会,上岸抽大烟、嫖女人。可他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北洋水师是他手上最重要的政治筹码。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李鸿章是时代的悲剧。任何一个身处其位的人,也都会被后人,冠以卖国贼的帽子。

  但李鸿章也是一个很清醒的人,没有他的大力推动,老佛爷连那点有限的改革也是不会做的。李鸿章在最后关头,举荐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在当时为了改革和新政能够继续下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慈禧的描写

  在清剧泛滥成灾的今天,这部戏对老佛爷的刻画算是很成功的,至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次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不但烧掉了大清的元气,也把老佛爷的心着实烧得痛了一把。她清楚地认识到,大清如果不变法,祖宗的江山就会毁在自己手上。百日维新之所以可以搞,没有老佛爷的撑腰是不可能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爷亲自批准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在后来的中华民国所实行的三民主义。特别是慈禧以义和团为后盾,向“全世界宣战”,虽愚昧可笑,但又何尝不是其一生当中,难得一次的、唐吉诃德式抵御强国之“壮举”?

  当然,任何当权者的改革,都是以不伤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前提。在这一点上,该剧对慈禧的描写,有很强的喻古讽今的味道。慈禧后来转向支持荣禄剿灭新党、重废光绪,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法,而是光绪和康有为要搞政变,逼慈禧退位。联想起八九民运时,当时的决策者决定以强硬的方式解决,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反政府观点,而是听信陈希同等的谗言,认为学生要造反,让执政党下台。作者借古喻今之心,昭然纸上!但事实证明: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大概也是这部电视剧被禁的根本原因。

  三、对孙中山的描写

  个人认为该剧对孙中山的刻划是比较成功的。孙赤手空拳,从街头反清开始,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后来流亡海外,成为流浪革命家,为推翻清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勇可嘉,其志可叹。然而,孙中山在识人用人上面,却显得十分幼稚。轻信袁世凯、陈炯明,差点和黄兴翻脸,书呆子气浓厚。

  说孙中山是一个理想革命家,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是恰如其分的。这也是这部电视剧所塑造的孙中山形象。我认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反而让大家看起来更有亲近感。你可以从中感受到,即使一个伟人,也只是站在时代肩膀上的一个凡人。

  四、对袁世凯的描写

  乱世出英雄,乱世出*雄,说袁世凯是一代*雄,绝不为过。该剧对袁世凯的描写,可以说着墨最多。袁世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这与当时社会剧变时的复杂纷纭不无关系。他一面支持新政,创立新军,一面又在关键时刻出卖维新;他一面支持废除帝制,响应共和,一面又实行独裁,复辟称帝。只有荣禄,把袁世凯看得最透:此人可用不可信。

  但是作为一个人,袁世凯有他很人性的一面,并具有许多常人所没有的胆识和能力。第一,他是直接和清廷谈判,逼皇室退位的。在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在国一日不可无君的根深蒂固的意识里,袁能够这样做,是非常有胆识的!第二,袁世凯驱人有术,颇有心机,他一手栽培的、从北洋新军混出来的军阀们,能够在袁死后,叱咤中国政坛风云十几年,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最后,袁世凯和*女英子之间的一段情缘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袁和她相爱于青楼,几十年中不嫌不弃。飞黄腾达以后更对她恩爱有加,深为宠信。这份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真情,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和得到的。

  按照简单的道德标准,英雄和*雄的区别在于英雄以国家社稷为重、个人为轻,*雄则为增加自己的权势、谋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袁世凯的所为堪称“治世能臣,乱世*雄”,如果袁能够以国家为先、共和为重,与孙中山通力合作、为孙的理想而战,那么中国的近代史将会重新改写。

  最后,《走向共和》这部优于《雍正王朝》的大制作,高水平的电视剧,为什么会被禁呢?我个人的观点,除了很露骨的喻古讽今,让当朝者不舒服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剧所描写的这段近代史本身就充满着争议,很多地方还是一笔糊涂帐。

  大家可以想一下,从1890到1920这30年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翻滚过的众多主要风云人物当中,除了孙中山一人,还有几人能被当今的史学家们定性为“正面人物”呢?把这些似乎早已定性的历史人物作为凡人、作为主角来描写,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争议性。这种争议,对维持目前“安定团结”的大局,没有好处。

  至于有人说这部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为卖国贼翻案,我认为这不是该剧被禁的主要原因。在历史剧、特别是清剧泛滥的今天,其中有几部是能够经得起史学家检验推敲的?中国几千年以来写正史的,能够让后人称道首肯的,不也只有司马迁一人?

  对于绝大多数不懂历史的老百姓来说,看电视剧首先是为了欣赏、消遣。《走向共和》好看、凝重、大气、故事性强,看过以后还能激起一些争议、思考和联想,这大概是《走向共和》的主创人员希望达到的真正目的。

  时值今日,这部电视剧已经逝世快两周年了。但是在国内,对该剧的争议还在延续。该剧的BT下载,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得到。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走向共和》,不过是拍得很好看的一部戏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03:46 , Processed in 0.06163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