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1|回复: 6

南方周末:【方舟评论】卢安克不是“洋雷锋”,也不该另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7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德国人卢安克十三年前到中国投身志愿教育以来,关于他的各种猜测从未停止。最新消息是,这个十多年未领一分钱工资的洋雷锋,因为既“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为了和那些与自己命运相连的“留守儿童”呆在一起,也为了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得不更低调了。

他关闭了自己的博客,完全隐身于广西的乡村。在关闭博客时说:我不是本国人,却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

究竟是谁的自尊感,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更重要?从央视对卢安克的访谈来看,显然不是孩子们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懂得如何激发自己创造力的外国老师。也不会是当地村民的,在他的带动下,素来散漫的村民们共同修筑了连接各家各户的水泥小路。那么,只能是伤害了 “有关部门”的自尊感了——不去直面和解决问题,却因一个为中国留守儿童奉献全部心血的外国人而觉得被揭了家丑,感觉被冒犯——这是一种怎样不可理喻的自尊感?

排斥卢安克最强大的理由,是有人怀疑他有恋童癖。其实,如果愿意,还可以说他是偏执狂,是德国社会的失败者……类似的质疑再举出几十上百条,不是难事。如果只用传统社会的眼光,这些对外来的“闯入者”的怀疑就都是人情之常。但毕竟,我们早已经跨入了现代文明,除非经法庭判决,我们都无权把自己的猜测当作定论,以之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总不能说,一切不谋利、不求名的行为,都需要自证无罪吧?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地方,善行是例外,不贪腐被视为异类,人们只追逐权势与财色,它会是圣经中那个恶贯满盈的城市索多玛,而不应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可是,面对卢安克,某些人的精神世界的确已不习惯这个 “没有目的”的人。国人害怕退回到贫穷的农村,他却看成是一步步接近自己喜欢的东西。对这样的价值观与人生选择,用世俗的眼光当真看不明白——这才是时代的大悲哀。

社会的精神维度,已经贫瘠到难以理解卢安克,这并非一日之过。九十年前“打倒孔家店”是只是矫枉过正;四十多年前“破四旧”,却几乎彻底废黜传统价值。如今,我们认可了自利,却未建立公正规则;突破了许多禁忌,却未做到克制欲望;发展了极大的物质财富,驾驭得却非常尴尬。

正因缺乏精神的力量,当地政府才害怕家丑外露,才无法在同样的精神深度上理解一个真心帮助留守儿童的外国人,从而显得疑虑重重。卢安克以一个常人的标杆,衡量出了社会的精神单薄症。

把强者的肆无忌惮与弱者的举刀屠童,都归咎于大环境,这很容易。但倘若人们看到善人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怀疑与不适,而非认同和追随,我们又靠什么驱除附着于内心的软弱与恶念?又怎么去改变不公不义?

把卢安克比成白求恩或雷锋,并不恰当。他既非一个国际主义战士,也未自小受到“狠斗私心一闪念”的灌输。甚至,他也不是一个富于牺牲精神的宗教徒。他不赌博,不喝酒,不吃肉,不恋爱,在回答记者“不为这些,你为了什么生活”的问题时,他只说:有更大的乐趣啊,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

这就是最好的回答了。勇者拍案而起,并非为了博得令名,而是不公不义触疼了他的眼睛或耳朵。智者孜孜不倦,只不过是探索未知可以带来精神的满足。卢安克每个月只花一百多块钱,不是因为他讨厌物质,只是他更爱自由,以及教育留守儿童给他带来的深沉乐趣。

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是伟人,不是圣徒,而是一大批拥有起码精神修养,能包容不同价值追求,理解一切美好与善意的平常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对幸福的理解,建立在人之为人的天性与良知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利欲的计较、权衡与满足之上。他们随时可以为了生命的自由,选择独特的生活方式,放弃不必要的物质羁绊。

而这,需要我们返本归源,重建个体的精神世界。只有当卢安克不再成为社会的另类,社会才会回归正常,循着内心指引自由生活的人,才会渐成主流。
发表于 2010-5-28 23: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是伟人,不是圣徒,而是一大批拥有起码精神修养,能包容不同价值追求,理解一切美好与善意的平常人。”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9 1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他呆在中国不合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3: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腾讯评论                    如何看待卢安克事件

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

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

最终还有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

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为某人某事做了宣传,你就要知道:我不会跟别人合作,而只会为别人(的事)服务。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或捐助,那就是留给他们的。我是不会接收钱的。如果你在某地方看到我叫人去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不会叫人做任何事情。

———转自卢安克博客

一 卢安克是谁

如引题所示,卢安克不是中国人。他是个德国人,不,是个想成为中国人的德国人。一个在中国最偏远的乡村无偿服务了十多年的一个倔强的德国佬。5月20日,在有关部门的再三警告要求之下,他的博客被迫关闭,留下上面这段让人心酸的话。

卢安克生于1968年,家乡在德国汉堡。20年前来中国旅行,然后就停留下自己的脚步,在中国留学。1999他又从德国回到中国,因为他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做一名中国的乡村教师,这是他为自己选定的人生之路,不是在都市的边缘,而是广西最偏远的山村。他不要工资,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一名免费的乡村教师。

他很想成为一个中国人,他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却被拒绝。被拒绝的理由是:只有在国家一级机构工作4年以上,或为中国作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才能入籍中国。他太普通,没什么特殊贡献,所以被拒了。2006年,签证到期的卢安克不得不暂时离开中国,但一年后他又来到了东兰,继续他的乡村教育,直到今天。

最初,他在广西河池的一所县中,但是被开除了,原因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分数,家长非常有意见。此后,为了避开应试教育只重考试成绩的弊端,更好地实践和探寻素质教育的方法,他又从南宁辗转到了阳朔,最终选定了全国特困县广西东兰,并落脚在该县一个名叫板烈的偏僻村庄里。在板烈小学,他吃着只搁点盐炒的红薯叶和莲花白,度过了十年的乡村教师生活,也不领一分钱工资。其间,这位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一道承受着最艰苦的物质生活,同时进行着极富创造力实践与研究的青年,还得过乙型肝炎,并遭遇车祸险些失去了性命。

他明确地告诉村民,他不是办学,上他的课不会有任何的文凭和任何经济上的好处,他仅仅是要大家一起实践的一个项目,项目就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梦。除了让村里管饭,他唯一的生活来源,是父母每年给他的4800元RMB,22%用于复印资料寄给别人,40%用于捐款,38%为学生和他个人用。“做别人不能做或不愿意做的事,我就有了价值。”这是他自己的坚持,也是他灌输给孩子们的信条。

2006年,签证到期,又未取得中国国籍的卢安克不得不暂时离开中国,但一年后他又来到了东兰,继续他的乡村教育,直到今天。

早在2001他就开设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和博客,把自己的信念、实验和困惑放到网络上,网站中有他翻译的上百万字的教育论著;在博客中,他还无私地把自己所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作品,都张贴了出来,力求对别人有所帮助。

让他更广为人知是今年初CCAV的一期《面对面》,柴静与他面对面详细的访谈,以及此后中青报等媒体对他的报道。感动着中国公众的同时,他更让领导们如坐针毡,直到应“有关部门”的要求,他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博客。

二、卢安克的教育观

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他有着太多的思考和困惑。尽管他的学生说:“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精彩的课,老师让我们有了发现的眼睛。”他依然有着无数的困惑,他对于中国教育的印象:教育,只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不是为了小孩。小孩在满足这个标准的过程中,脱离了他的天性,脱离了他的生活……教育难道是只为了获胜?我不想继续跟学生一起奔跑着参加这场竞赛———这场一直匆忙地奔跑着,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跑的路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竞赛。他说县里领导:根据他们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无法理解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可追求的东西。对于考试,他说:“学生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能否适应考试。根据应试标准教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简历也是标准的,他们很难做出特殊的有创造性的事情。”他问媒体:“他们为什么不报道东兰县350个每月只领150元工资的代课老师呢?”

他说:“中国的教育不是为了孩子”,“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学生,希望我只让她们做几亿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业题?而不愿意设计自己真正需要的桥?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结果,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我的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她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人类的发展,最早是没有个人的,就是说有个人的身体,但没有个人的思想、意识,人都是依赖环境、依赖团体的。这里的人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如果问一个学生你想怎样?他就无法回答。他们全都靠环境,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就怎样,不相信能有任何改变。”

………………

我就不继续摘抄了,大家可以从网上找到更多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3: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容不下卢安克的是谁?

大部分对卢安克有所了解的,尚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不能容忍卢安克成为中国人,都不会不能容忍卢安克在中国做一个乡村教育的志愿者。哪怕是不能理解他的教育理想的村民,也一直在行动上支持这个古怪的德国佬,否则,他不可能在中国待上这么多年。

如前所述,只要关心中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弊端有所认识的人,对于卢安克的理念和实践都充满了敬意。且不说广大网民一直都在支持卢安克,连代表国家主流话语的CCTV、中国青年报、《环球》等媒体都对他进行过充分的正面的报道。

因此,从目前来看,容不下卢安克的不是全体中国人,也不是一种抽象的国家意志或者政府意志,它应该是滞后于中国发展现状的个别体制性因素,和中国社会里残留的某种封闭、不自信心态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看是谁容不下卢安克?

1997年10月,在广西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义务授课的卢安克,就被南宁市公安局扣留过护照,并罚款3000元。

1999年,他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却被拒绝。被拒绝的理由是:只有在国家一级机构工作4年以上,或为中国作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才能入籍中国。

最近这一次,如他的博文所示:广西所谓“有关部门”的意思,就是让卢安克不要在媒体上出现、也不要再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否则“有关部门”将可能会追究他的“不法行为”,并随时有可能把他驱逐出去。而刚性的理由则是:他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

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很好推测造成“卢安克困局”的原因:

首先,中国目前的体制,存在一个身份准入上的体制性排外特点。中国的国籍管理是比较严格的,这是冷战的产物。这种体制性排外,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崛起和融入世界的潮流,是格格不入的。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体制的不自信。

其次,卢安克的独立姿态,让某些政府人士感到不安和恼火。卢安克从一开始就与政府行为划清界限,广西省政府领导曾希望卢安克参加政府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成为广西第一名外国志愿者,去参与大量宣传活动,卢安克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正如他博客中所说,他不会参与任何宣传活动,不会让别人做任何事情。据媒体朋友称,如果卢安克能够“配合”政府做一些表态,他甚至可能获得一个诸如“感动中国”的名号。可见,从支持、宣传到排斥、打压之间的距离,就像一张纸一样薄。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的卢安克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人格和良知不允许他放弃他的原则。

再次,卢安克的博客,不可避免地会将中国偏远乡村的实景如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这对于当地政府的形象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就是卢安克为什么在今年被媒体广泛报道之后,反而遭到来自当地“有关部门”的反复警告的原因。关闭卢安克的博客,实际上,主要是要让他不在媒体上出现、也不要再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否则“有关部门”将可能会追究他的“不法行为”,并随时有可能把他驱逐出去。

最后,迫使卢安克关闭博客,应该不仅仅是当地政府一力即可达成的事情,可以推测,结合第二点和第三点,可能更高级别的宣传部门也有所介入。中国的宣传部门,一贯反感和害怕的就是民间的独立姿态和一切可能有损中国形象的言论。这与我分析的第一条原因,在内核上是一致的:反映了体制的某种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与三十年来中国的强大和中国形象的崛起,是格格不入的。

正如网友“欢迎你来唐古拉”所说:“在一个高度默契的封闭环境里,有可能打破平静的异类总是不被欢迎的,卢安克就是这样一个异类。他渴望成为一个中国人,但肯定不是因为对文化或别的什么的认可和仰慕,也许他眼里看到的教育是一片荒芜,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被需要。但是荒芜往往有着深厚的底蕴,被打破也许面对的就是更强力的反击。”

但我看来,“卢安克困局”并非不可破解,因为今天的中国从整体来说,早已经走出1840年,它不再是一个封闭和不自信的中国。

四、破解“卢安克困局”

多次阅读卢安克的博客和与卢安克的通信,使我感受到卢安克身上一种在中国鲜见的品质,那就是启蒙理性。无论他在中国的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一直在遵循者几百年前德国人康德的教导:自由、公开地行使自己的公共理性,但在特定的职位和职务上,则限制这种理性的私下运用,行动上服从公共意志。这是启蒙的原则之一。所以,卢安克作为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他会在博客上、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乡村志愿者,他愿意服从有关部门的意志,以他自己的名义关闭博客,愿意按照字面上的那些条规的要求声明自己不是志愿者,不具备教师资格。他一直在善良而理性地面对所有压力,不愿意给其他人带来麻烦,这让我肃然起敬。然而,对于其他中国公民来说,理性地公开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恰恰也是自由、公开地行使自己的公共理性。

给卢安克带来最大麻烦的,并不是他的教育理念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整体性批评。作为一个教育媒体的从业者,我知道,类似卢安克的言论——无论关于应试教育、乡村教育还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中国的媒体上都不是禁忌,很多媒体人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式教育的批评之激烈程度,比卢安克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的中国,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它已经不是一个封闭和不自信的中国。

他的麻烦在于他的外国人身份和他对当地教育实况的反应,尤其是后者。所以,如果探寻直接解决之道的话,就应该戳破这层中国人都知道的“窗户纸”:导致卢安克丧失言论自由,并存在无法为中国乡村教育服务之风险的作祟者主要就是广西当地政府。其动机就是不能让卢安克的言行影响他们的政治前途。这是一种极其狭隘、自私和短视的行为,不但不能为广大为教育揪心的普通中国公民所认可,而且也不符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国家教育战略的要求。

如果有上级宣传部门的介入的话,很可能是被当地政府用“有损中国形象”“有碍当地社会稳定”之类的说辞所误导和绑架的。这类说辞根基薄弱,幼稚无比。请宣传部门的人士简单试想一下:广西地方政府做了这一系列行为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对“中国形象”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告诉各位,他们的行为就是在昭告天下:一个热爱中国、并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付出了自己全部心血和生命的外国青年,是不受中国政府欢迎的;一个有着与白求恩和雷锋类似行为的人,在中国是“非法的”。

是个正常人都会为这种状况感到痛心。为卢安克,也为中国。正如网友冰瀑所说:“我不为卢安克难受,我难受的,是这个国家伤害了百般隐忍的他。”但是,我们还可以补救,而且很简单。

从政府层面来说,解决卢安克入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他的那种白求恩、雷锋式的精神,他的翻译作品,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以及他经由主流媒体报道之后在中国的声誉,都可以成为对中国作出的特殊贡献的依据。而所谓教师资格和志愿者身份,则更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关键是政府方面,尤其是能超越地方政府利益的上级主管部门,如教育部的人士,应该站在国家、民族和现代教育的高度来肯定卢安克这种极少见,极珍贵的民间教育志愿行为。

从社会层面来说,知识精英,尤其是教育专业的精英,不能因为卢安克是外国人,不能因为卢安克仅仅是在偏远山村支教而忽略他。尤其是在他受到各种压力的今天,应该利用你们的影响力来声援他。我看过大量的报道,但是我注意到,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的声音极其稀少。虽然新闻界的朋友在鼎力相助,但是他的实践和理念来没有得到出版界的认可,而专家、名人学者也不置一辞。这真让人寒心。当然,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前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我希望,当今天卢安克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当今天卢安克甚至可能被驱逐出境的时候,应该有更多有良知,有影响力的人士去声援他。因为你们的声音,更加专业、更加理性,也更容易为政府所接受。

两个月前,我在给卢安克的信中写道:“非常抱歉,我们政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批准你入籍,但在我这个远方的素不相识的中国人心里,我早已经把你当成我们中的一员。”我希望,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这么想,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表示一点微不足道的支持。

你好!卢安克,不管你在这片土地上遭遇到多少冷漠、误解和排斥,不管你将来是否能在这片土地上立足,你都要相信,你不是孤独的“Only One”,有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中国人,都愿意跟你站在一起,永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9 22: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额。。。卢大叔需要声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8 17: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09:01 , Processed in 0.35890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