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③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这段文字历来自被无数风流名士所津津乐道.在世人看来华歆\"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乃是由于心中存了异念,\"金\"与\"瓦\"孰高孰低,心中有了大大地区分,因而算不得“真名士”,加上其\"捉而掷去之\"的细微动作在“真名士”看来未免有“伪君子”的做作嫌疑.相比之下,\"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则是达到了一个真正心无异物的境界,似乎得了周庄“万物齐”的真传,因此被后世奉为“真名士”.
这一精神在金庸神雕结尾亦有所体现,黄老邪叹息到,他视名利为粪土,南帝视名利为虚无,相比世间无数追逐功名的凡俗之人自然高明,但是相比老顽童实在是算不得高人,因为在老顽童心中早就没有了\"功名\"这个概念,已经超脱到了“万物齐”的境界.
对于老顽童,或许是真的童心所致,心中本就没有所谓名利这个概念,那让我们分析一下<世说>里所谓的\"真名士\"管宁与\"伪君子\"华歆,进而对这段故事进行辨伪。
首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可见没有外人,因而这段故事是怎么流传出去,并被记载进“名士录”《世说新语》的呢?是管宁、华歆2人谁泄露出去的?
先看看华歆。须知魏晋一代世风重气节、风骨和做人的境界,华歆\"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自然是因为其心中存了异念,修为还没有达到“万物齐”的境界,但华歆\"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显然是想在朋友面前伪装一个“真名士”。所以华歆不可能把这段足以败露其“伪君子”情怀的经历外泄。因此外泄的人自然只可能是“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管宁了。
问题就来了,“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管宁为什么要外泄这段经历?管宁不是已经达到了一个真正心无异物而“万物齐”的境界了吗?如果真的是“万物齐”,那么“华捉而掷去之”的“金”也是“瓦”了,人家在“园中锄菜”,“捉而掷去”了一片“瓦”,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值得关注的,值得向媒体大肆渲染的?显然“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管宁根本就没有达到所谓的把“金”当“瓦”的“万物齐”的境界。并且,事后管宁也把这段经历当做和华歆绝交的一大理由,因此看来我们这个所谓“万物齐”的“真名士”管宁压根儿就在伪装!伪装什么?伪装自己可以达到所谓的把“金”当“瓦”的“万物齐”的“真名士”的境界!并且事后管宁外泄华歆\"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以及和华歆绝交足以看出,管宁是如何苦心孤诣的把自己伪装成“真名士”,通过打压“华歆”以此博得更大的声誉。管宁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假名士,道学家!他把自己伪装成为一个“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其实在当时他的内心是如何的渴望得到这些“金”,但他高明就高明在为了博得更大的名声而足以牺牲一点小利益!
华歆呢?他被批判成为一个没有得“道”的“假名士”,因为他的眼睛里看得出“金”与“瓦”的区别,耳朵听得见“乘轩冕”的过门者!其实我们的华歆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真诚”的“人”,他不用伪装自己看不见“金”,听不见“乘轩冕”的过门者,但我们的华歆却实在是受到了道学家,伪君子的名学家们的鼓惑和毒害,以为真正的修为是“万物齐”,是“存天理,灭人欲”,因此要折磨自己的神经,硬是要控制自己的真情怀,灭了自己做为“人”的自然属性!他一定内心很崇拜管宁,因为管宁“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因为 “有乘轩冕过门者”,管宁“读书如故”!其实单纯的华歆那里知道管宁这个提倡 “万物齐”,“存天理,灭人欲”的最大的道学家,最大的伪君子!
魏晋以来泛滥的道学家、伪君子在今天并没有灭亡,他们仍然是暗地里做婊子,表面上又立牌坊的人,他们仍然企图通过他们的伪道学控制民众,玩弄民众。如果我们还把这些人奉为名士、君子的话,那我们真是瞎眼了!
我们的时代就是要消灭伪君子、伪道学的时代,就是要解放人性,还人以真性情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