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7|回复: 9

书评三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6 23: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酒吧政治的乌托邦

   《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 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全价:14.00元

无论是茅盾在《子夜》中描述的颓废的、充满欲望的上海还是张爱玲小说里将其作为永恒母题的琐碎而慵懒的上海,这个城市都是一个暧昧而撩人的巨型空间。这种撩拨不光是感官上的,弥漫于十里洋场霓虹灯的眩晕与香水味的氤氲中的;更是文化心理上的,它隐藏在种种以上海消费的文化为蓝本的文化想象当中,所以当看到《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这本以酒吧为现象本体的大众文化批评文集时,读者应该不会太过惊异于作者的“小题大做”。

套用时髦的术语来说,上海在近两百年前就已经被迫融入了“全球化”经济/政治秩序。作为历史与政治联合安排的后果之一,租界(殖民区域)的存在,为这个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资本侵入的场所与起码的秩序保障。同时,与布尔乔亚阶层相对应的,在消费理性支配下,以纯粹追求快感官能的满足为特征的生活/休闲方式也悄然替代了传统的节欲的生活观。而以此为酵母的文化与构想的分泌物,都作为胎记融入了上海的历史血脉当中——酒吧(这里的酒吧仅是泛指,实际也包括咖啡馆)正是其中的一种。
为了不至于迷失在作者的语言森林中,我们将作者提供的文本做个简单的现象学还原:酒吧首先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各种各样的人们在此饮酒、喝咖啡、闲聊、打发他们认为多余的时间。但是同时我们知道,作为典型的“公共领域”,酒吧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的形成客串了触媒的功能,并为他们最终战胜封建贵族的文化霸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提醒我们回味那句再经典不过的话:“一个人以上的地方就有政治。”

从本质上来说,酒吧也是工业生产的领域之一,它并不像其他工业生产行业那样直接从事物质或劳务性生产,它仅仅提供一个实地场所与相应的符合人们某种心态的氛围,诱使他们花费比在其他场所多数倍的金钱来维持这种文化泡沫的斑斓色彩,而酒吧中的消费者则可能在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成为一条巨大的生产长链中的一个环节。比起国外酒吧的廉价(这样就利于低收入阶层的参与,从而形成真正的“公共”场所),上海的酒吧消费所需要的昂贵价格就像一道无形的壁垒,使中产以下的阶层对其望而却步。于是在国外作为经济民主的象征的酒吧,在部分公众缺席的情况下,就蜕变为“成功人士”展开其精英叙事的复乐园。

上海的酒吧在氛围酝酿上的永恒主题是“怀旧”与“欧化”,将大量仿古的器物与“道具”堆积在酒吧狭小的空间里,刻意地混淆顾客的维度感,保持时间的定格与空间的位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时间和空间是指向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在缅怀上海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但在其背后如幽灵一般活跃着的,是“罗曼蒂克”的人们对远在彼岸的小布尔乔亚式生活的臆想,并以此完成对自己身份归属的界定。

酒吧的存在表达了文化“小资”们将生活美学化与浪漫化的愿望。在酒吧这个相对单元化的空间里,只要有支付的经济能力,就能暂时脱离酒吧外前现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沉浸到一个由历史碎片拼接成的时空迷宫当中——但这丝毫不能改变酒吧外的时空秩序,借用王晓明式的话语,这一切不过是“半张脸的神话”掩盖下的一场规模性文化意淫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5-3-16 23: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斡旋于历史、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女人

   《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  菲利普•汉森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全价23.00元

从古希腊的史诗开始,历史(his-story)就一直是“男人的故事”。不管叙事历史的不同文本如何切换,观念历史的逻辑进路如何交错,然而男性作为历史话语的主体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本来父权作为精神领域的秩序规定着历史的演进方向,可是偏偏有个叫汉娜•阿伦特的女人不服气地闯了进来,毫不客气地加入这场精神领域的聒噪。这个连海德格尔都为之倾倒的女人有着非凡的精神魅力,否则《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的作者菲利普•汉森也不至于倾自己二十年学力,为她写下一本煌煌几十万言的思想评传了。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那么我们便找到了读解这个犹太女人精神符码的钥匙。当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的某个时刻吐露出这个惊人的秘密时,标志着政治与哲学的通奸史正式拉开了帷幕,而历史则作为政治演绎的经验集合半推半就地成为政治的过去时态。那么,解开历史、哲学与政治无尽纠缠的死结就落实到了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上:什么是“政治”?从本质上讲,政治是人在公共场合里为了获得(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向他者“显示”自身存在的行为,它表达了人作为社会动物对公众生活的渴望。这种“显示”是通过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和采取行动来完成的——只有在说话和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在场才显得真实。

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进路,阿伦特认为归根结底,劳动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她把对“劳动”的分析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工业化时代以前,在自家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相对自主,劳动此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不幸的是,随着技术同质逐渐成为时代法则,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大为降低,这使得大量劳动者由于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而沦为“暴民”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以家庭生活、家务劳动为特征的私人领域无可奈何地融入了公共领域。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人的多样性的消失和日趋原子化,在阿伦特看来,这些足以为大规模的文化危机与政治谎言埋下种因,而以上的种种,都在预示着一个可怕的恶魔——极权政治的诞生。
正是凭着对极权政治内在本质的深刻洞悉,使得这位外柔内刚的犹太女人饱受谗诽。她在犹太法庭审判屠犹的纳粹党魁艾希曼时,竟然敢犯天下之大不韪为其辩护,指出在元首意志的虚假政治中,人们早以丧失了判断能力。艾希曼式就像人偶一样,只是充当了核心意志的犯罪中介,虽然他是有罪的,但这不过是“平庸无奇的恶”。
   
没人知道阿伦特从他的导师兼情人海德格尔那里因袭了多少存在理念,不过“本体论”却一直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贯穿在她庞大的理论体系之中,即使她对极权政治的深刻分析也仅仅是其本体论政治哲学的一个个案而已。她把自己的理论本体悬置在了虚幻的彼岸世界,这种本体在此岸的现象学反映就是“行动”。无论是以希腊城邦生活为原型的公共领域,还是她煞费苦心地为之正名的“暴力”、“革命”与“激进主义”,甚至更加抽象的对人类境况、自由理念的剖析——在她看来,所有这些归根结底无不是在经过“政治地思考”之后的“政治地行动”。
 楼主| 发表于 2005-3-16 23: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孔雀的炫舞

《王尔德狱中记》 奥斯卡•王尔德 著  全价:26.8元
孙宜学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自称“除了天才就一无所有的爱尔兰的绿孔雀”的男人都是个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人间尤物。他那考究的服饰、优雅的气质、睿智的谈吐、飞扬的文才,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贵族应有的风范,再加上他与同性恋密友道格拉斯保持着的缠绵而复杂的暧昧关系,这些文学之外的边角料足以让他每一个好事的读者兴奋不已。而他本人的作品,则被冷落在“酒肉诗人”、“浪子”这些道德标签的阴影之下,如果不是偶然在书店遇到这本新版的《王尔德狱中记》,我几乎都快把他遗忘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史的某个角落当中。
   
卡夫卡小说《饥饿的艺术家》中那个经典的艺术家的形象,很直观地描绘出了艺术家(在古希腊,他们是哲学家)与庸众之间近乎不可调解的矛盾。前者出于自己的艺术良知,不肯媚俗地坚持着“私语”式的表达;而后者则根据自己市民化的审美取向,固执地呼唤着适合他们口味的文化产品。二者力量对比的悬殊注定了这场对决只能是以前者的“饥饿”收场,然而可能艺术家自己也没有想到,连“饥饿”这个悲剧的过程也成了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表演,而且表演的场地还是在一个笼子中。我们可怜的王尔德,则成了后辈作家卡夫卡小说的不幸的注脚,而这封在狱中写给自己同性恋情人的长信,便是一个经典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式的存证。
   
尝遍了人间的鲜果与美酒、正处在文坛漩涡中心地带的王尔德也许并不知道他放肆的言行已经惹恼了多少保守而蛮横的英国贵族,但后者却不顾他的一再忍让而苦苦相逼,尤其是他男友道格拉斯那位蛮不讲理的父亲,总是能以让人意想不到的粗暴举动来破坏艺术家的生活。他的儿子也没能抚慰我们多愁善感的王尔德,他总是仗着艺术家对自己的宠爱,把他的财产眼都不眨地兑换成一张张天文数字的账单(这是导致王尔德破产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他却以孩童般的不谙世事伤害着我们的艺术家,不容拒绝地占有着他的时间、损耗着他的艺术生命。

王尔德对道格拉斯父子一次又一次的宽容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从人人称羡的贵族艺术家到道德败坏的囚徒,出狱后再沦为落魄的乞丐艺术家,王尔德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线性的下滑。狱中的他充满了悲观而哀怨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人生”与“悲哀”的关系很自然地成为了他反复拷问的命题。维多利亚时期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监狱生活让他深深体会到了此岸人生的“悲哀”本质和艺术与“悲哀”内在的统一,逐步放弃了精神贵族时期艺术至上的唯美论高调。但他的体悟却不是宗教圣灵的启示,而是来源于艺术家对心灵感受敏锐的把握。他已经完全沉醉于自己高尚的精神生活,再也无暇顾及尘世间种种令他曾烦恼不已的琐事。可惜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伟大的同性恋者、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没有这种豁达,不然他不会冲动到开枪伤害自己的男友、另一位象征派阵营的诗人兰波,也不至于在自己身陷囹圄后再也没有留下一言半字的作品。
   
大众通过监狱对艺术家的身体实行“规训与惩罚”,试图以此来驯服这只桀骜的绿孔雀。却没有料到作为灵魂栖所的身体一旦被禁锢,就意味着对外来诱惑的欲求降到了最低限度,由此激发出灵魂的任何一丝微小的悸动都可能产生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监狱的围墙奇怪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的存在客观上把监狱内外分成两个大小不等的空间——外界开放的空间和里面幽闭的空间,表面上看起来艺术家被幽闭的空间限制自由行动,但却因此摆脱了外界的种种压力与诱惑,获得了灵魂的相对自由。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尴尬地问一声,墙里和墙外,到底哪一个才是艺术家真正的监狱?
 楼主| 发表于 2005-3-16 23: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枕戈兄盛意相邀,贴几个骗银子的东东来,文理不通,博各位一笑。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3-16 23: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3-16 23: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5-3-17 0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咱哥俩就别在这相互吹捧了。老早的文章了,还提它作啥。
我看了一下,湘江评论的人气很旺,你和柳兄他们担子不轻啊:)
发表于 2005-3-17 01: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你的名字啊,一看到就想起我自己亲爱的弟弟和张楚惹人心疼的气质。
 楼主| 发表于 2005-3-17 19: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吗。我也挺喜欢你这个名字的,挺诗意的嘛,也够短。
发表于 2005-3-17 19: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诸位,你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18:49 , Processed in 0.06728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