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回复: 3

风水与中国环境思想(初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5 2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水与中国环境思想(初稿)

  近代国运不昌,国学式微,斯文扫地,西洋文化否定本位文化之风剧烈,风水学被斥为封建迷信。晚近以降,西洋学者极度关注风水理论,遂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其实,风水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独特的环境艺术思想,它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它作为“环境选择”的学问自有其合理的“科学”成分。风水思想的价值取向在于获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作为一种环境思想观念,风水对中国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波及至今。中国各种聚落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及景观构成等,均有着其独特的环境意象和深刻的人文涵义,试图表现出一种将天、地、人三者紧密结合的整体有机思想,这正是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时所重视的。
  
  一,风水思想的源起与历史
  
  人类自有思维能力以来,便懂得如何选择理想环境获得生存与发展。早期的考古发掘表明,原始时期的初民对居住区、祭祀区与墓葬区等就存在很有意识的选择。而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住所,有利于保温、防潮、防獣(兽+犬)、防火,可说是狩猎采集人已经知道选择穴居的风水。云南傣族古歌谣还保留傣族祖先穴居采猎生活的歌辞,可以证明这一点。从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来看,它们都遵循一个共同原则,即中华大地处于北半球温带的前提下,必然坐北面南,背山近水, 或有濠沟环绕聚落,聚落以内,祭祀区位那里,墓葬区位那里,公共屋在那里,粮仓位那里,都有合理的设计和布局,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风水。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南濮阳酉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的“青龙白虎”图,很明显地告诉世人,6000多年前就有较为成熟的“左青龙右白虎”。据早期考古发掘的陶器符号与殷商时期的甲文,初民很早就有了东西南北四方的观念及准确观测四方的方法。而殷商时期的甲文中对卜宅、卜城邑的大量记载表明那个时期的人们对环境的选择非常重视。
  《诗经》是我国较早记载“相宅”的文献。《诗·大雅·公刘》就描述了周民族先祖公刘为氏族的兴旺发达选择一个好的居住地,其如何根据地理形势“相其阴阳”的。《尚书·周书》“召诰”、“洛诰”两篇,记载了成王使召公相宅营建洛邑的史实。而如《周礼》、《管子》等著作中也屡见关于修筑居住区、建城邑等选择环境的记载。关于丧葬,《周易·系辞》和《礼记·檀弓》、《吕氏春秋·孟冬纪·节丧》有记载。
  
  秦汉时期的阴阳五行说等流行,风水思想的理论初步形成,魏晋时期的管(车+各)、郭璞“草创初昧”,建立起较为成熟的风水思想理论体系。而经过唐宋,风水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在明清时期进入风水理论的总结阶段。清乾隆时期修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专辟《堪舆部》,收集了历代有关风水的各种文献,达30卷之多,可谓集中国堪舆文献之大成。诚然,风水思想理论中有许多封建迷信糟粕,且历代均遭不少学者理性批驳,而其不合现代科学的部分在近代屡遭学者的批判。所以《辞海》的定义就给“风水”判了“死刑”:“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二、风水学内涵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终极依据”,风水学也不例外。阴阳五行、气论、生殖崇拜等是风水思想的理论基础。清代学者丁芮朴《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用。”概而言之,古代风水学分“形法派”和“理气派”。罗盘是风水操作的实践工具之一,寻龙认脉、察砂观水等实践操作少不了罗盘。没有风水罗盘,风水环境的选择无法操作。
  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其目的在于追求对人生存与发展有利的生活环境。人们选择理想的墓葬地慎终追远求受福佑,其理亦然。风水宝地环境模式出于生殖崇拜的构拟思维,其地形相当于“女阴”阴阳交媾区,风水胎息孕育的原理是对人的胎息原理的构拟。这一点,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认同。“风水宝地”中阳宅四神地、“葬穴”四灵地一般要求“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葬书》),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头下顾,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这样的环境就是“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的构成,不仅要求“四象毕备”,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阳宅十论》“论宅外形”中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富,最为切要。”“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堂非窄势。此言住基大局面,别有奇特分等第。”这正如佛隐在《风水讲义》中说的:“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一般认为,好的风水环境模式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地势宽敞,且有屈曲之流水环抱。三面环山,水口紧缩,中间微凹,山水相伴,坐北面南位居中央,朝抱有情的这种环境模式被称作“藏风得水”的理想模式。
  笔者拙作《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略有论述,古人认为水是生命“本”,是“血气”。《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又说:“是故具者何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水浮载周藏,通流天地,创造了一切,是万物禀受天命之渊源。
  《葬书》:“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风水中,“得水”是最重要的,“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所以河流弯曲的地方是村落、城市等的首选地址。《博山篇·论水》中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风水学中认为弯曲的河流的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泄秘》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
  而“藏风”、“聚气”主要靠的北面的“玄武”、东面的“青龙”、西面的“白虎”,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自然能藏风聚气。一言以蔽之,这种理想的风水模式中所谓“藏风”主要还是“挡风”、“避风”,以保证小环境之内的“气”不散失。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大陆的主导风向一个是偏南风,一个偏北风。偏南风是夏季风,偏北风是冬季风,避开冬季寒冷的偏北风是风水环境模式的重要目的。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因此,在风水中,人们一般遵循“坐北朝南”位居中央的地理朝向原则,避免了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同样,古人对于城邑、宗祠、佛寺、道观、皇陵等的选址,其风水环境要求也基本如此。
  
  三,风水与自然环境保护
  风水追求“藏风”、“得水”的自然环境,对中国古代环境思想观念影响甚深,而其对于理想环境的追求而非常重视环境保护。这些环保方面的思想大部分保留在族谱、地方志及相关史料上。
  风水学认为,风水宝地的环境必须善加保护,山林茂密,水土保持良好,是“吉”,否则会产生祸患,是“凶”。这种“趋吉避凶”的心理客观上有利于古代的环境保护。风水学的理论来源的《周易》中蕴涵有丰富的环保思想,如“禁止砍伐森林”为“吉”,因此风水学特别重视环保。
  风水环境理想模式中,“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四面山脉植被不得毁坏。“得水为上”,因此风水环境保护中对水源的保护尤为重要。《水龙经》:“水积如山脉之住”、“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因此古代许多村落不但重视保护水源,还开挖人工湖河、池塘等保护整体风水环境。如福建《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中说:“自公卜居后,凡风水之不足者补之,树木之凋零者培之。”“开聚星池以蓄内地之水。”又如皖南《忡麓齐氏族谱》中说:“吾里山林水绕······自圳塞而村运衰焉。故培村基当以修圳为先务,务使沟通,永无雍滞,此我里之福也。”
  人们不但加强对村落、民居、宗祠、城邑等等的风水环境保护,禁止在其周边砍伐树木、还禁止开窑和修建其他建筑物等。《五凤山庵记》:“山以五凤名,······左右前后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桐茶也、松柏也、各色树竹也,倘有入山悄伐者,寺僧固不得诿其咎,族人亦不得徇其情。”(见《衡阳宋氏六修族谱》卷一)《普陀洛迦新志》中说:“后山系寺之来脉,勘舆家俱言不宜建盖。”又说:“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但不可侵渔,且风水悠关,竹木务悠久培萌、斫石取泥,俱所当慎。”建寺盖房,也要强调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阳宅会心集》说的好:“村乡之有树木,犹如人之有衣服,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树木对于村落、民居的重要犹如衣服与人的重要,理所当然要善加保护风水环境。
  此外,古人还认为,一个地方的人才兴盛,也与风水环境有关,所谓“地美则人昌”,“人杰地灵”。因此人们不但对选择好风水环境,更要保护好风水宝地。如果一个地方人才不兴旺,可能是风水环境保护不力有伤地脉或者需要进行补救,引水植树、兴建人文景观等。
  
  尤其是历代朝廷,它们对建都和寝陵的风水环境,除了兴建前的慎重选择外,还非常重视兴建之后的保护。据《明实录》记载,崇祯十四年,崇祯皇帝鉴于孝陵旁有人开窑取石之事召集群臣,说:“······《会典》所载近陵不许开窑取石、砍伐树木,禁例甚严。近来法久人玩,于原额四窑外,开得甚多,及烧凿红石,伤损树木等项,虽经南中诸臣所奏,还须特谴重臣亲勘。·······”于是派人前往各处察勘,严禁毁坏皇陵风水环境。而清代东陵、西陵均有严格的护陵保护风水环境的措施。而至于都城风水环境的保护更不用说。
  而古代人们以为地方上的灾异如地震、陷落、洪水、瘟疫疾病等,都归结为毁坏风水环境地脉所致。因而要求保护龙脉来减少灾异的事例也很多。如《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十三言明记载万历三十三年,礼部上书言风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灾异连年。虽然这些事例不合现代科学,但是客观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发表于 2005-3-25 20: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雄文似乎言而未终

风水思维客观上不一定保护生态,异己之间互相毁坏地脉的事件到也屡见不鲜,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2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论说。确实有相互挖地脉断人前途的事情屡见不鲜。大约也还是有保护环境的理想。虽然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但是也终究是有那么回事。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3-26 23: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13:04 , Processed in 0.11382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