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5|回复: 3

[转]看话剧《马拉/萨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8 18: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绍琴

几天前,我在深圳大学的石头坞剧场观看了由深圳大学表演系学生演出的世界现代经典话剧《马拉/萨德》。石头坞剧场是露天的,中间是个圆形的舞台,观众可围坐在三面。这种演出形式区别于小剧场舞台,也有别于以往话剧舞台上“三堵墙”的表演区。我是第一次作为观众在石头坞露天剧场看戏,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可与演员同时感受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这个舞台给导演、演员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增加了相当的难度。由于演员离观众距离较近,因此,对其表演也是一个考验,观众既是欣赏者、参与者、又是审督者,演员的状态在这种舞台上哪怕瞬间游离戏外,也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马拉/萨德》表现的是1808年在巴黎近郊的夏亨顿精神病院里,一群疯子在演出着一出戏。戏里的故事讲的是发生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中的一起政治谋杀:马拉被刺。此时,色情文学作家德·萨德正在夏亨顿精神病院继续他被监禁和隔离的生涯,于是萨德便担任了该剧的导演。在他的想像中,马拉复活了,他们回顾并争论着这场革命的意义。而夏亨顿的疯子们扮演的这场革命,则酿成了一次真正的暴动……这样的剧情,使得演员们即扮演疯子又扮演“刺杀马拉”中的各种角色,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杂乱、喧闹;既有咏叹调式的大段台词,又有诙谐、滑稽的语言处理;既有中国戏曲写意的形体动作,又有荒诞式的表演手法。严肃与嬉闹、高贵与庸俗、精致与粗糙对立交错;剧中有杂技、歌舞、梦呓,并充满了随意性,这是一出非常复杂的戏。我坐在演员上场的圆形过道上,最近的时候与演员只有半米之远,我细细地观看几乎每一个位置上的角色,包括离我最远的“监狱”背景里的每一个“囚犯”,演员们时而扮演痴傻癫狂的疯子,时而扮演暴民、贵族、革命者。我在打斗、尖叫、喧闹甚至血腥的冲突中看到了演员们的创作激情;我在一个个“疯子”憨痴、癫狂状态———那非常投入的表演中看到了演员们对艺术的执着。艺术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扮演马拉、萨德的两位演员表演的激情、投入,传令官的热情、机警,疯人院长的气度不凡,疯人院长的妻女虽然连一句台词也没有,但她们的姿态、衣着无不提醒着人们:这是发生在法国1808年的故事。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戏结束了,我由衷地起身鼓掌向导演、演员表示感谢。看着那朴素的、简陋的圆形大舞台仿佛有种艺术圣殿的感觉。这是深圳大学里的一个角落,有这样一群热爱戏剧的人在这里默默耕耘,透过今天舞台上这些表演系学生的演出,我看到了老师们付出的心血,他们在热诚地为戏剧事业作贡献,多年从事戏剧工作的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马拉/萨德》这部戏有着复杂的脉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故事,要在一小时四十分钟里演绎得非常清楚是很困难的,戏中“萨德”的戏不够,性格特点不鲜明,形不成与“马拉”的强烈反差和对比。再有,话剧是语言艺术,而年轻演员的台词功力还不够,声音单薄,话剧的魅力与演员的声音表演分不开。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深圳特区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2: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狐大图书馆过刊库里挖了一下午最终挖出了这个本子在82年某期〈外国文艺〉
来过这地方的都知道这是怎么个环境:沙尘暴满屋飞
为了找本子我也只好安慰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发表于 2005-5-25 11: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出戏的魅力恰恰不在台词,而在于演员状态的调整:这群疯子的难度最大,一会要疯狂(残酷戏剧),一会要变成演员——布莱希特式的间离于疯子而处于排练中的演员——难度确实很大,而且演员们除了以上的两面外,还有自己本性——作为他自己的状态——加起来就是三种状态,这是很累的,导演真的要有很强的控制力和引导能力。
彼得布鲁克曾经创作过这出经典戏剧,世人对他的诠释予以肯定,这足见这位戏剧大师对舞台的控制能力。
这出戏对导演来说,是一部对戏剧本体思考而得出来的酒神之舞。
发表于 2005-5-26 23: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人理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5 02:56 , Processed in 0.0715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