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6|回复: 6

中国法律界的愚人节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0 13: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院士”一事引起公众关注、学人议论,其中必有见微而知著之处。议事明理,要旨就在于看透事件的“内囊”,领悟世道人心。自“院士”喜讯之后,议论风生,但始终无人追问:人民大会堂内的“院士共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一)  

2005年1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聚会的贵宾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许博士“当选为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是一件值得自豪和张扬的事。每个人的发言都流露了内心的喜悦,每个人都把好话说得恰当好处,特在此引用一二,以飨读者: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用绿色和金黄色比喻许博士:“作为全球华人中唯一的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许传玺教授为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争了光;可以用两种底色来形容许传玺教授,做人和蔼,犹如平和的绿色;而做学问则成就斐然,犹如灿烂的金黄色。”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许博士提升了中国法学界的身价:“美国法律研究院作为美国一个主流的法学家团体,许传玺教授能当选为该院院士,显示了我国法学界已经获得了与美国主流法学界交流对话的资格。”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总结许博士“当选院士”的原因,他认为,许博士的当选与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关。清华大学王晨光教授勉励法学界化喜庆为动力,称:“仅仅祝贺许教授的当选是不够的,只有……,才能使这个荣誉更加有意义。”   
  许博士的表演纯熟老道,他首先肯定这是一个“荣誉”,然后,把这个荣誉“归功于良师益友的教诲”,表示今后要“更好地报效祖国”,这和先进人物接受荣誉之后的传统表演套路是完全一致的。  

在场的每个人都很开心,都很风光。离开人民大会堂之后,他们前往民族饭店北厅聚餐,谈话主题自然又是“院士”。此时,“一贯谦和”的许博士频频起立,向“各位领导”进酒,一时觥筹交错,许博士备受党委书记赏识的那一脸“平和的绿色”渐渐变成了潮红、赭红……。人们又一次赞许许博士的谦虚,祝福他前途无量,许博士一双机灵的眼睛在微笑中闪烁,当年他从山东农村来到北京的时候,也是用这样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光怪陆离的都市。  

                          (二)  

什么力量使这些见过世面的贵宾对“院士”之说深信不疑呢?我们应当重构“院士”信息的传递和消化的过程,从中去寻找答案。“院士”信息在中国大陆传递的启动者无疑是许博士本人,而且,许博士真诚地相信:“membership”应当翻译成“院士”,于是,他自称“全球唯一的华人院士”,把这个喜讯传递开来。  
    
那么,许博士首先会向谁报喜呢?许博士肯定会选择一个既乐意吃进和传播喜讯,又和自己有一定交情的官员,于是,他想到了教育部的章新胜副部长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领导。  
    
人民日报(海外版)披露了许博士和教育部章副部长的交情。许博士回国之后最主要学术活动是担任章副部长的法律顾问,据官方报道是受“国务院选派”。许博士出色的服务使章副部长“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章副部长与许博士同为哈佛校友,这就有增加了一层交情。  
    
许博士和中国政法大学领导是有缘分的。如果浏览一下中国政法大学的网站,你一定会顿悟:“院士”选择到这个村子落户,堪称慧眼识英雄。如果有法学教育门类的吉尼斯记录,中国政法大学是夺魁是当之无愧。这里有“中美法学院(许博士为院长)”、“中德法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国际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和“法学院”。象这样的学校,总想着和“美国主流法学界”沾亲带故是不奇怪的。  

据上分析,许博士首发喜讯必为以下两种途径之一:  
    
(1)喜讯首发的第一途径:  
    
许:“章部长,您好!不好意思打扰您。向您报告一件小事,最近美国法律研究院不知怎么把我评选为院士了,华人当上院士的,我算是第一位。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就向您报告一下吧。”  
    
章副部长:“好啊,好啊,祝贺你,小许。这值得好好庆祝。向你们校领导报告一下吧,看什么时候搞个仪式?事先通知我,我一定来!”  
    
许接着给校领导打电话  
    
许:“校长(书记),您好!最近,美国法律研究院不知怎么把我评选为院士了,我成了第一名华人院士。刚才给章部长说了,他很高兴,说什么时候庆祝一下,他一定参加。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您看有必要庆祝吗?”  
    
校领导:“祝贺你,传玺。太好了,这在中国是第一例,这第一例就出在我们政法大学,怎么能不好好庆祝一下呢?我来安排吧。”  
    
(2)喜讯首发的第二渠道:  
    
许:“校长(书记),最近,美国法律研究院把我评选为院士了,我成了全球华人的第一名院士,向您报告一下。”  
    
校领导:“太好了,祝贺你,传玺。这是大喜事,我安排一下,马上把这事报告章部长,借此机会把教育部、司法部的领导请来聚聚,搞得隆重一点。”  
    
然后,校领导给教育部章副部长打电话。  
    
校领导:“章部长,您好!最近,我们学校的许传玺当上美国法学院院士了,小许是全球第一个当上美国法学院院士的华人。我们准备搞一次庆祝,请领导光临,时间当然要看领导方便。”  
    
副部长欣然同意参加庆典,并且与校方约定了举行庆典的时间。  
    
许博士多半会用第二种方式发布喜讯。许博士亲口说出“院士”两字的时候,多少会有一点点忐忑不安。因此,借校领导之口传播“院士”喜讯,乃是最好的选择:领导的话具有权威性,领导本人对“院士”的信心定会在重复叙事的过程中得到增强。“对了,就这么办!”许博士心安理得地选定了自己的代言人。   
    
在邀请名单中,还有一位客人能够增加“院士”的可信度,这就是美国驻华大使Clark Randt。如果中国官员对“院士”还有一点点怀疑的话,那么,Randt大使将要到场的消息会使他们放心。但是,Randt大使没有到场,而是发来一份贺电,称:“这个荣誉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属于许传玺教授个人和中国政法大学,更是中国法学的一个里程碑。”我怀疑:这份贺电的中文译本与“ALI”、“membership”一样,都存在着用心难测的误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谁邀请了美国驻华大使?中国政法大学不太可能直接给美国大使发邀请信,这不符合外事管理的规矩。那么,谁会这么做呢?谁会建议这么做呢?这恐怕需要许博士出面澄清了。  
    
在校方和教育部达成“院士”共识之后,喜讯的传递就通畅无阻了。我们可以想象,中国政法大学的领导如何面带笑容,给司法部副部长、中国法学会会长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头头们致电邀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许博士向他们传授的“院士”故事:“第八个亚裔院士”、“全球第一个华人院士”……。  

                             (三)  

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说明这么多显要人物愿意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共同张扬一件喜讯的动因。即使一个中国公民真的当上了某一个国家的院士,也绝对不会有如此隆重的庆祝。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成为永久居民,也没有如此显赫的场面。另一方面,一个泱泱大国居然在议会所在地庆祝本国公民成为ALI成员,ALI有理由感到自豪,也有理由感到莫名其妙。在闹剧背后隐约闪烁着一个关键的问题:有关当局为什么会对“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有一段画龙点睛的主台词:“我们的构想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自己的法律研究院并且产生院士。”原来,当局正在组建中国自身的“法律研究院”,推出中国自身“法律研究院院士”制度。许博士“当选院士”(这是许博士自己多次使用的术语)正好为“中国法律研究院”提供了尽快开张的理由:“你看,美国都有法律研究院,许博士还当上了人家的院士,咱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法律研究院呢?”如今,中国官员标新立异,都是拿外国说事,这成了一种时尚。  
    
在中国,哪个部门对包括法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最感兴趣呢?惟教育部莫属。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它的一号文件,推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圈内人都知道这么一个“繁荣计划”),除了继续推行名声日下的“基地工程”之外,“繁荣计划”首次提到了“院士工程”:“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如果这个计划付诸实施,教育部之下就会出现一个与科学院、工程科学院并驾齐驱的机构,教育部的预算会增加、权力会扩张、部级、副部级、司局级官员的编制也会源源而来。立项目,设机构,掏中央政府钱袋,当今好官人人都精通这样的“资源”三部曲。  
    
但是,教育部的“院士工程”不是没有阻力。首先,这惹恼了另一个“资源”用户——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本来是中央领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主题,如今却被教育部当做一个名目来套现,简直鸠占鹊巢。其次,如何搞“院士工程”,教育部一点没谱,拿不出能够说动国务院掏钱的方案。于是,教育部就它的下属单位“试点”,一旦“生米煮成熟饭”,国务院也就不得不就范。中国政法大学善解人意,主动请缨,充当“法律研究院院士”的试点单位,而许博士“当选”为院士,正是给中国政法大学找到了“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自己的法律研究院”的机会,教育部当然乐见其成。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看透院士共识的形成过程:许博士得知他的ALI会员申请得到批准之后,突然想到教育部正急于启动“院士工程”,中国政法大学又乐意为教育部充当“院士工程”的前驱,若把“membership”翻译成“院士”,自己可一举成名,官方可借题发挥,岂不皆大喜欢?于是,许博士就按照这两个机构的生理需要调制了一帖“院士冲剂”:能够进入官员记忆中的重要事件都和“第一”、“唯一”有关,许博士报喜的时候强调了“院士”的“第一”和“唯一”。果然,官员服用“院士冲剂”之后顿时飘飘然,昏昏然——他们宁可信其有,不愿疑其有无。  
    
1月5日应当成为中国法律界的愚人节,“院士玩笑”应当列为首届愚人节的杰作。如果这仅仅是愚人节玩笑,我们都要感谢许博士、教育部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官员,他们的表演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我们并没有上当。然而,这并不是表演给一般人看的愚人节闹剧,而是要影响舆论,进而影响决策。一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真的就此启动,那将是中国知识界的一次灾难。官方用“院士工程”去套钱,套来的钱分一点给教授分等排座,教授为官颁头衔献媚、争斗、暗算,用官颁头衔自我标榜,本来就已经腐烂的中国法学界将成为一个臭不可闻的大酱缸。  
    
人民大会堂的“院士共识”似乎忽略了ALI最主要的属性,ALI是一个民间机构,一个自发、自治的团体,一个动员法律工作者为法律完善而无偿贡献的志愿者组织。如果真的需要一个中国法律研究院,就应从民间机构开始。中国学术振兴的希望是学术民间化,而不是任何官办的“院士工程”、“基地工程”,而中国学术民间化应当从拒绝任何官颁学术头衔开始,而不是象许博士这样,煞费苦心地要给一个没有任何官方色彩的“membership”盖上官方印记“院士”。
发表于 2005-5-20 18: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你来早了,没有礼物
发表于 2005-5-20 18: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哈哈
发表于 2005-5-20 18: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cdxiaohe于2005-05-20 18:37发表的:
嘿嘿,你来早了,没有礼物
鄙视楼上只知道要礼物的人
发表于 2005-5-20 18: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下弦月于2005-05-20 18:39发表的:

鄙视楼上只知道要礼物的人

不如这样好了,我帮楼主也要一分,嘿嘿,好人做到底嘛~~
发表于 2005-5-20 20: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都是法学的人>.........
发表于 2005-5-20 2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透明的水水于2005-05-20 20:19发表的:
楼上都是法学的人>.........

来的都是客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19:22 , Processed in 0.6948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