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8|回复: 4

这个差分电荷密度图应该怎么分析(转自量化论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9 22: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xyzzz (xyzzz) 于 (Wed Jun  1 16:52:45 2005) 提到:

是不是电荷从得到电荷连续变到失去电荷的方向是成键方向?


☆─────────────────────────────────────☆
  xyzzz (xyzzz) 于 (Wed Jun  1 16:55:56 2005) 提到:


【 在 xyzzz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电荷从得到电荷连续变到失去电荷的方向是成键方向?
[upload=1][/upload]


☆─────────────────────────────────────☆
  amynliou (河南师大) 于 (Wed Jun  1 18:20:22 2005) 提到:

我也想知道 ,支持一下。还有我还想知道 这个图是怎么画出来的,我也想知道,还请 解释一下!!

【 在 xyzzz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电荷从得到电荷连续变到失去电荷的方向是成键方向?



☆─────────────────────────────────────☆
  xyzzz (xyzzz) 于 (Fri Jun  3 01:53:40 2005) 提到:

各位老大,大家到是给点儿建议啊
【 在 xyzzz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电荷从得到电荷连续变到失去电荷的方向是成键方向?



☆─────────────────────────────────────☆
  valenhou (VASP&TranSIESTAC) 于 (Fri Jun  3 12:55:53 2005) 提到:

最好在上面也标定原子,这样才好分析。差分电荷密度一般用来分析电荷的转移,把它和总的电荷密度结合起来分析。。
你单独给出这样一张,而且没有标定原子的位置,不好分析。
【 在 xyzzz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位老大,大家到是给点儿建议啊



☆─────────────────────────────────────☆
  xyzzz (xyzzz) 于 (Fri Jun  3 16:03:45 2005) 提到:

电荷密度是这样的,是不是只能说明电荷由右下角3个
原子向中间的哪个原子转移啊

【 在 valenh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好在上面也标定原子,这样才好分析。差分电荷密度一般用来分析电荷的转移,把它和总的电荷密度结合起来分析。。
: 你单独给出这样一张,而且没有标定原子的位置,不好分析。
[upload=1][/upload]


☆─────────────────────────────────────☆
  valenhou (VASP&TranSIESTAC) 于 (Fri Jun  3 20:06:25 2005) 提到:

个人认为:
1、只是左上角的原子的电荷转移到其他的原子上了,它和其他原子的键可以看成是离子性的。
2、右下角两个(沿着图的对角线上的),你可以看到它们的连线上的电荷有积累,可以说它们之间的bonding是共价的。
其他的就不好说。因为那些都是在原子之间的区域上电荷是减少的,而在原子位置上增加(也就是正的)。
我有点疑问:你这个电荷密度之差是怎样求出来的?是这样的吗?
The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 $\\Delta\\rho(r)$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charge density of the solid and a superposition of atomic charge
densities with the same spatial coordinates as in the solid, i.e.,
\\begin{eqnarray}
\\Delta\\rho(r) = \\rho(r) - \\sum_i\\rho^i_{atom}(r-R_i) \\label{Eq3}
\\end{eqnarray}
where the sum is over all the atoms.
先计算总的电荷密度,然后单独计算原胞中各个位置上只有那个原子时的电荷密度,最后把他们做差。
是这样的吗?
能不能透露一下,你是用gnuplot还是opendx或其他的软件画出来这样的图?(因为我有些数据也想画出具有你那种线条表示的效果的图来)。

【 在 xyzzz 的大作中提到: 】
: 电荷密度是这样的,是不是只能说明电荷由右下角3个
: 原子向中间的哪个原子转移啊
:



☆─────────────────────────────────────☆
  xyzzz (xyzzz) 于 (Sat Jun  4 11:06:24 2005) 提到:

我用origin画的,比较土嘿嘿

用的就是你说的那个公式


【 在 valenhou (VASP&TranSIESTAC)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人认为:
: 1、只是左上角的原子的电荷转移到其他的原子上了,它和其他原子的键可以看成是离子性的。
: 2、右下角两个(沿着图的对角线上的),你可以看到它们的连线上的电荷有积累,可以说它们之间的bonding是共价的。
: 其他的就不好说。因为那些都是在原子之间的区域上电荷是减少的,而在原子位置上增加(也就是正的)。
: 我有点疑问:你这个电荷密度之差是怎样求出来的?是这样的吗?
:  The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 $\\Delta\\rho(r)$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 charge density of the solid and a superposition of atomic charge
: densities with the same spatial coordinates as in the solid, i.e.,
: \\begin{eqnarray}
: \\Delta\\rho(r) = \\rho(r) - \\sum_i\\rho^i_{atom}(r-R_i) \\label{Eq3}
: ...................



☆─────────────────────────────────────☆
  silali (Geek) 于 (Sat Jun  4 17:32:17 2005) 提到:


【 在 valenh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人认为:
: 1、只是左上角的原子的电荷转移到其他的原子上了,它和其他原子的键可以看成是离子性的。
: 2、右下角两个(沿着图的对角线上的),你可以看到它们的连线上的电荷有积累,可以说它们之间的bonding是共价的。
: 其他的就不好说。因为那些都是在原子之间的区域上电荷是减少的,而在原子位置上增加(也就是正的)。
: 我有点疑问:你这个电荷密度之差是怎样求出来的?是这样的吗?
:  The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 $\\Delta\\rho(r)$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 charge density of the solid and a superposition of atomic charge
: densities with the same spatial coordinates as in the solid, i.e.,
: \\begin{eqnarray}
: \\Delta\\rho(r) = \\rho(r) - \\sum_i\\rho^i_{atom}(r-R_i) \\label{Eq3}

这是我在这里看到的第二种定义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的方法,这样不是要逐个计算胞内的原子吗?这样是不是很麻烦?这样得到的结果与前面帖子里的定义方法有多大差别?


☆─────────────────────────────────────☆
  valenhou (VASP&TranSIESTAC) 于 (Sat Jun  4 18:14:14 2005) 提到:

我用的这个定义中$\\rho^i_{atom}(r-R_i)$就是逐个去计算原胞中原子的。是很麻烦。
我看到量化网站是说的那种方法(VASP中用ICHGARG=12,NELM=0)的方法,今天下午
以NaCl为例试了一下,比较了两种的差别:
发现用ICHGARG=12来得到$\\rho^i_{atom}(r-R_i)$,有问题,它得到电荷密度$\\Delta\\rho(r)$在Cl原子上负的。
而用逐个去计算原胞中原子的电荷密度,得到$\\rho^i_{atom}(r-R_i)$后再做差,得到的
$\\Delta\\rho(r)$在Cl原子上是正的(较大),但是Na原子上电荷密度也略是正的(较小)


【 在 silali (Geek)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 valenh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人认为:
: 1、只是左上角的原子的电荷转移到其他的原子上了,它和其他原子的键可以看成是离子性的。
: 2、右下角两个(沿着图的对角线上的),你可以看到它们的连线上的电荷有积累,可以说它们之间的bonding是共价的。
: 其他的就不好说。因为那些都是在原子之间的区域上电荷是减少的,而在原子位置上增加(也就是正的)。
: 我有点疑问:你这个电荷密度之差是怎样求出来的?是这样的吗?
:  The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 $\\Delta\\rho(r)$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 charge density of the solid and a superposition of atomic charge
: densities with the same spatial coordinates as in the solid, i.e.,
: \\begin{eqnarray}
: \\Delta\\rho(r) = \\rho(r) - \\sum_i\\rho^i_{atom}(r-R_i) \\label{Eq3}

这是我在这里看到的第二种定义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的方法,这样不是要逐个计算胞内的原子吗?这样是不是很麻烦?这样得到的结果与前面帖子里的定义方法有多大差别?


☆─────────────────────────────────────☆
  silali (Geek) 于 (Sat Jun  4 20:20:16 2005) 提到:


【 在 valenh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用的这个定义中$\\rho^i_{atom}(r-R_i)$就是逐个去计算原胞中原子的。是很麻烦。
: 我看到量化网站是说的那种方法(VASP中用ICHGARG=12,NELM=0)的方法,今天下午
: 以NaCl为例试了一下,比较了两种的差别:
: 发现用ICHGARG=12来得到$\\rho^i_{atom}(r-R_i)$,有问题,它得到电荷密度$\\Delta\\rho(r)$在Cl原子上负的。
: 而用逐个去计算原胞中原子的电荷密度,得到$\\rho^i_{atom}(r-R_i)$后再做差,得到的
: $\\Delta\\rho(r)$在Cl原子上是正的(较大),但是Na原子上电荷密度也略是正的(较小)
: 。

化学观点:NaCl是离子晶体,电子分布更局域在原子核周围一些,VASP计算是否要特别考虑一些因素(我不清楚),如果用ICHGARG=12计算得到Cl上电荷差为负,显然不合理;而另外一种方法得到Na上电荷差为正,似乎也不甚合理。
我用VASP计算的一些表面吸附体系,用前面的方法计算$\\Delta\\rho(r)$,有时也出现一些希奇古怪的情况。看到PRB和PRL上一些paper也是用前面的方法计算$\\Delta\\rho(r)$的(我前面帖子里从paper里cut的图就是),看起来也很清楚,可我做的图总觉得有点印象派的感觉。
另外,如果按你这里给的定义做,我可就残了,一个胞里三十几个原子,做一遍可真够麻烦的。


☆─────────────────────────────────────☆
  xyzzz (xyzzz) 于 (Sat Jun  4 22:40:14 2005) 提到:

做吸附不用那么复杂啊,表面单独算,分子单独算,然后放在一起算,
最后减一下就可以,不然的话,搞死你没商量。

【 在 silali (Geek) 的大作中提到: 】
: 化学观点:NaCl是离子晶体,电子分布更局域在原子核周围一些,VASP计算是否要特别考虑一些因素(我不清楚),如果用ICHGARG=12计算得到Cl上电荷差为负,显然不合理;而另外一种方法得到Na上电荷差为正,似乎也不甚合理。
: 我用VASP计算的一些表面吸附体系,用前面的方法计算$\\Delta\\rho(r)$,有时也出现一些希奇古怪的情况。看到PRB和PRL上一些paper也是用前面的方法计算$\\Delta\\rho(r)$的(我前面帖子里从paper里cut的图就是),看起来也很清楚,可我做的图总觉得有点印象派的感觉。
: 另外,如果按你这里给的定义做,我可就残了,一个胞里三十几个原子,做一遍可真够麻烦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8: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吴顺情)
在文献中,经常见到利用电荷密度差(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来分析成键的过程或是结构弛豫前后电荷的转移,当然,也有人用来分析基态和激发态的电荷分布差别等情况。不过,尽管似乎都叫“电荷密度差”,但具体的定义是不大一样的。

这里主要是讨论在VASP中如何得到用来分析成键前后电荷转移的电荷密度差。
此时电荷密度差定义为:

delta_RHO = RHO_sc - RHO_atom

其中 RHO_sc 为自洽的面电荷密度,而 RHO_atom 为相应的非自洽的面电荷密度,是由理想的原子周围电荷分布堆彻得到的,即为原子电荷密度的叠加(a superposition of atomic charge densities)。

不同晶面的 RHO_sc 可由自洽计算的CHG或CHGCAR得到;
而计算 RHO_atom 所需的 CHG 或 CHGCAR 可由下述非自洽计算得到:
仍使用原来自洽计算时的四个输入文件,但INCAR中需要设置 ICHARG=12 和 NELM=0,其他设置不变。

需要特别注意的,应保持前后两次计算(自洽和非自洽)中的 FFT-mesh 一致。因为,只有维数一样,我们才能对两个RHO作相应的矩阵相减。不过,只要按上一段提到的设置方法做就行了,无须特别增加别的设置。

数据处理:
矩阵相减:使用MatLab或是自已写个小程序。
作图:Origin 或 MatLab。
发表于 2005-6-13 20: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呢!
发表于 2005-6-14 18: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吃了,嘿嘿
 楼主| 发表于 2005-6-15 11: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xyzzz,方便的话 再贴一次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8:39 , Processed in 0.14653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