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狗

爱因斯坦的创新意识与艺术(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信仰与终极价值
信仰,它从文化的意义上表征着人类对终极的关怀;信仰,它从永恒的意义上表征着人类未来精神的绵延;信仰,它从生命的意义上表征着人类从有限对无限的追求。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种对永恒和终极的追求过程。
终极价值意味着一种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奔向终极价值成为人类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与绵延。
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和追问展示人的全部可能性,它使人向生成——使人之所以是人成为可能,使人向无限的敞开和趋赴成为可能,并使人能够具有足够的勇气来承领价值虚无所带来的精神漂泊和放逐。它成为人流浪荒原之所企望达到的永恒绿洲,成为真善美的最高展示。这永恒的终极价值,显现于未来中,它使人成为一个永远趋赴于神的召唤的存在物,在这一过程,人完成了自己的生成。一切碎裂的异化的非人态的伪价值和无价值状态,都将被这永恒的趋赴宣判为偶然的不可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终极价值是一个永恒的召唤和许诺,在这个召唤和许诺里,人永恒地奔向未来。
对于终极的关切,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无疑构成了信仰的最本质的,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有人称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是的,人类就是依托这种本体论上的精神支点,去关切去信仰无限的存在,从而构成了对宇宙的主宰——神——形形色色的终极信仰。
人类对终极价值取向的关怀或人类必须关怀终极价值,必然构成和已经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永恒绵延。失却了对终极的关怀,人类将处于精神绵延的断裂带,即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们的实质是人类存在的具体形态),也不能只缠绵于某一狭小的国家或民族型的区域文化,因为人类只有在关切人类的终极价值上,其使命感才是统一的和同一的。
宗教信仰的先天倾向在人类心灵中是一股最复杂最强大的力量,并且也是人类本性的所有可能性当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宗教信仰是人性结构中最强大的、压倒一切的力量。
从本原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即都有追求超越满足肉体需要的东西的需求,或者更准确地说,都有追求生命过程完整性的动能、情感及至实际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每个处于特定时空区域的个体所经验和感受到的,又是生命过程的不完整状态。宗教信仰的需求,正是源自对生命过程完整性的渴望同人的现实生命过程的不完整状态之间的张力。
近百年来,人类物欲的膨胀已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源,并驱赶着人在漠视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日益以外在的物化标准去衡量进步与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由此衍生出的是现代人日益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以及如履薄冰般的苦涩、烦恼和无奈。
对人的存在的终极体验,使精神和灵魂无法摆脱晦暗的阴影——生命是短促和无常的;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任何人都必然走向死亡!这必然促使有意志、有理性、有情感的人去思索忙忙碌碌的人生的意义,追寻永恒。
宗教信仰赋予生命和生活以意义,将其引向高处,使他明白:“与至高无上的精神目的相比,金钱、权力、声望、享受或飞黄腾达等等业绩与成功,只是一种相对性、偶然性、有限性,而不是最高的价值,从而不致陷于各种过眼烟云似的东西的泥潭不可自拔。他很可能会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勤勉地扮演好社会所要求的角色,但却不会迷失或丧失于角色之中,不会受能使人与自我相疏离甚至丧失自我的定在的束缚。无论顺境或逆境、成功或失败、辉煌或平凡、蒸蒸日上或每况愈下,他的生活都会富有意义,他的面前都会有宽广的自由空间和机会。”
终极关怀——对生命意义、对人的自我认识,对完成神赋予我们的使命的关怀。
宗教信仰源于人类对生命的意义、对人的存在及其终极问题感到困惑而汲汲地追寻。
现代心理学证明,只要人性中有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只要有心灵的、情感的、精神的痛苦、迷惘或不幸,就非常可能会信仰宗教,以求从中获得帮助的渴仰。目前全球人口为61亿,其中宗教信仰者约占81%,也就是说,世界上有近50亿人有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在热爱宗教的排行榜中却排名世界第二。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94%的美国人(其中包括比例相当高的各类在职科学家)有宗教信仰。

§1.5 宗教的普世对话
基督教于20世纪初展示与东方的对话,以这种“对话”姿态谋求重新认识并理解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等东方宗教及其灵性精神。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督教进而从强调自身各派的“对话”、“谅解”、“普世”、“合一”而走向与世界各种宗教、各种信仰以及各种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对话,因此,20世纪成为前所未有的“宗教对话”的世纪。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普世主义的对话亦发展出强烈的全球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起,普世主义的对话在“全球性对话”方面达到高峰。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号召其信徒“在每一个地方和所有的地方”见证对话,提出“一个世界或没有世界”的口号。与之相呼应,天主教思想家汉思·昆、斯威德勒(Leonard Swidkr)亦先后创办普世研究所,倡导跨宗教和跨文化对话,并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运动,推动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普遍伦理。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对一些宗教术语的科学释义
笔者从自然科学角度,对超自然、灵魂、魔、地狱等重要宗教术语进行科学释义。
“超自然”该如何定义?如果我们向16世纪的人类描述今日的“宇宙飞船、飞机、核弹、电视机”,他们必然以为这是神话,是“超自然”的。如果与他们谈论质子、电子、夸克、黑洞、反物质,则必然被他们斥为“妖言惑众”。实际上有很多“超自然”的事物正是人类还未知晓的自然规律。这由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所决定。人们认为的“自然”是已经知道的事物及其道理,如果超出他们的认知水平,就常被认定是“超自然”的,是神话,是不科学的。如一千年前,人们认为有些蛙类能经长期冰冻后重生,是一种魔法,是超自然的,而在今日的科学家看来却是一种很平常的生物体抗冻调节能力,很多节肢动物也具有这种能力。
从各种宗教的共性来看,几乎所有宗教都注意到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并有灵魂不灭的观念。一般说来,各种宗教都把灵魂理解为比较积极的东西,肉体则被理解为消极的东西、人的肉体死了,灵魂却永生,它可以转到别的肉体上再现。灵魂不灭的观点与神创论一发生联系,灵魂就成为由神创造,因而灵魂是永生的,灵魂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
笔者认为,我们身上有两级灵魂,第一级是“本原灵魂”,以量子为载体,是永恒的,它与神同在,是至善的;第二级是“后天灵魂”,是有机分子级生命诞生后逐渐创建的“灵魂”,即我们大脑中的思想、精神,这一级灵魂主要以有机分子、蛋白质为载体,当生物体死亡后,它也随之消亡,这一级灵魂是有限的,且充满偏见、迷惑,有些甚至是邪恶的,如果我们能做到“至善、博爱”,也就接近我们的“本原灵魂”,接近神。
此生之后,我们将融入神的怀抱,进入“天堂”。我们精神的本质是永恒的,当我们彻底融入神的怀抱,我们将变得永恒。
宇宙精神就是宇宙灵魂,生物体的本原灵魂虽然只是宇宙灵魂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它也是永恒的。
也许有人会反问:“有机生物死亡后,机体会分解,复归泥土,难道泥土是至善、至爱的吗?”笔者的回答是:“植物从泥土中汲取营养,动物再从植物中汲取营养,也就是说,泥土养育着地球所有生命,它将一切都奉献给有机生命,它完全是无私的,难道它不是至善、至爱的吗?没有泥土的至善,怎么会有我们的存在,大地母亲(泥土)天天用营养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它是至善、至爱的。”
泥土是风化的石头,我们地球人类就象生活在宇宙之神一个细胞(地球)中的微小生物,宇宙之神掌控着宇宙中所有有机生物的命运。
神与我们同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神的因子,信仰宇宙之神,我们也将变得永恒。能量不灭(守恒),就是灵魂不灭。
如果我们希望长期与神在一起,避免再入尘世的生死轮回,可用宇宙飞船将死后躯体运离地球,摆脱地球引力场,进入宇宙空间,在那里我们的本原灵魂将长期与神同在,这里的长期是以千亿年计的,这就是传统宗教所称的“天堂”。目前的宇航运费太高,可暂时采用“密封玻璃棺”存放躯体,玻璃棺内灌入“福而马林”之类的防腐液。玻璃棺统一存放在高层现代墓场中,等到五百年后宇航运费低廉时,再送到宇宙空间中,或者放在木星、天王星等不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上,为了防止今后太空中出现过多棺体会影响宇宙飞船的航行安全。
如果你还想再次享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那最快进入生命下一次轮回的方法是:火葬。并且将骨灰全部洒在大地上,作为植物的养料,在烈火中,你身上每一个原子都丝毫未损,都进入空气和泥土中,即你的“本原灵魂”不灭,已进入下一次生命轮回中。
我们至善的“本原灵魂”是不灭的,是永恒的,而充满迷惑、偏见,有些甚至是丑陋、邪恶的“后天灵魂”将在地狱(人间炼狱)中覆灭。恒星的聚变高温,黑洞的巨压,甚至是宇宙大爆炸的超级能量,也不能损伤到我们的“本原灵魂”,因为这至善的“本原灵魂”是属于神的。
对于信仰神的人来说,在完成神的使命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灾难,也许其有机体会消亡,那也没什么,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完成神的使命,当我们的有机体消亡后,我们将永远与神同在,生与死对我们都是平静、安祥的,充满快乐、幸福的,而那些不信仰神的人,行恶之人,当有机体存在时,经常处于迷茫、痛苦之中,同时他们也不会感知到自己的“本原灵魂”的存在。
“魔”是什么?魔就是人们心中过度的欲望。魔在你心中潜伏着,向神、向善则魔去,纵欲则魔至。
魔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中,是智能生物在进化初期的阶段性产物,是人脑程序(思想)无法与宇宙程序充分协同运行造成的。心中的魔,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强大杀伤力,因为它可以控制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在宇宙的绝大部分空间内并没有魔,宇宙之神掌控着一切。
魔是对人类进化的一种考验,只有学会“战胜自我”,才能有利于个体的进步,乃至于人类的进化。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个体战胜心魔,并将他(她)们克服心魔的智能传之下代,如此逐渐使人类的进化上一个新台阶,那时魔将在人类心中消失,人们心中只有“善与爱”,人类的使命和神的旨意。
魔是有机分子级生物进化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特殊产物。由于分子级程序具有无限扩展性,当生物体分子级程序未能与其它程序形成完美协同运行,就可能产生过量的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使处于某一进化阶段的智能生物(如今日地球人类)还具有一种“狂热性”,同时因大脑程序不能顺应社会程序和宇宙程序,当实现个人欲望的方式方法超出社会规范中的法律、道德界线时,就形成“魔念”,当其诉诸于行动,就成为魔。
有机生物的自组织进化过程,既有利的一面,它能使生物进化出超级智能,且每一类星际文明都各有不同,使宇宙有机生命界是多姿多彩的,但也有弊的一面,即分子级程序具有无限扩展性,使有机生物体在进化的某些阶段会“自组织”出众多产生快感、激情的有机分子(如苯丙胺、苯乙胺、内啡呔、激素),这些有机分子既是人类的快感、幸福感之源,生存繁演、进化之必需,但如果用错了地方,又将是人类的灾难,如对金钱、享受、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狂热。只有使“人脑程序”总体上呈现与“宇宙程序”一致的和谐、有序结构,方能有效控制体内“快感分子”的分泌,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在这种利和弊之间,当然是利远大于弊,因为宇宙之神知道生物智能的标志之一“理性”终将战胜内心的“魔鬼”。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正义战胜邪恶、理性战胜魔鬼的历史,在这里,理性的力量就代表着神的力量。
地球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完成神赋予人类的使命,消灭宇宙中所有邪恶势力,使宇宙行星群成为充满“善与爱”的天堂,从这个意义上讲,代表正义势力的人类就像是宇宙生命体内的免疫系统,而代表邪恶势力的“魔”就是宇宙生命体中的有害病毒和细菌。
如果宇宙中某个智能物种真的被邪恶、贪婪、魔鬼所占据,必将走上魔途而自灭,因为它们的贪婪无度必然使生存环境遭到彻底破坏,资源耗尽、气候灾变。由于它们被魔鬼控制,将会运用科技这把双刃剑,制造出足以毁灭整个物种的生物武器。正所谓:“向神则永恒,向魔则自灭”。
当那些邪恶物种因魔而自灭后,宇宙之神经过几百万年将星球的生态环境重新调节正常,使宇宙各级程序重新和谐运行,再经过几千万年,在星球上将逐渐进化出一种新的智能物种,也许它们是向神的,是善的,也许有望完成神的使命。
由于人类和高等动物都是通过机体内的电化学反应来获得快感,而获得这种快感的方法大多是获得某些物质(心爱之物),而这种外源性的刺激物,在反复刺激中只有不断增加剂量(外部表现为质量或数量)才能维持或重复这种快感,也就是欲值不断提高,当获得欲望满足的方法超出社会规范时,就成为“魔”。大部分人却不知道除了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睡眠)外,绝大部分的快感都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来获得,这种快感的获得是内源性的,永远不会缺乏,宗教的部分作用正是在于使人们获得这种内源性快感,使人“近神去魔”。近神即向善,使人的欲望处之于“中”,有节有度,既有物质的刺激和激励,又有自省,崇尚精神享受。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是同质的,都是大脑接收处理的电化学信号,且前者是内源性的,绵延永续,物质享受则欲值会越来越高,较易进入魔境。
神是至善的,他用地球上的一切哺育着我们,但是当人类被魔鬼控制,必将自取灭亡,如果恐怖组织拥有“基因武器”,将毁灭全人类,如世纪瘟疫“艾滋病”的蔓延,就是人类的纵欲所致,它通过“性乱”与“注射毒品”迅速传播开来。
“地狱”在人间,就是人间炼狱,如战争、恐怖袭击、专制、压迫,是被魔所控制的人或集团造成的,所以消灭邪恶,消灭魔鬼,就能消除地狱,使人世间成为充满“善与爱”天堂。
生死和痛苦两大问题始终是哲学和宗教最关注的两个问题。笔者通过揭示灵魂的本质,解决了生死问题,使向善的人获得永恒。痛苦只不过是机体的一些电化学反应,通过调整大脑程序(思想),痛苦就能降至最低,你的人生将充满快乐,“痛苦”只因你的心在动,为物欲所惑,只要看清本质,消除迷惑,你的心也就不动了,如果你的心中充满“爱与善”,你就远离了痛苦。
现代世俗主义神话的破产无疑是宗教信仰的回归时刻,现代世俗主义曾借尼采之口宣称“上帝死了”,称“上帝死了”的人实际上是他自己死了,没有了“灵魂”,无根的存在物,成为迷茫、失落、堕落的一族,一堆垃圾!
正是尼采极端迷茫、无知之言,酿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魔鬼——希特勒。也必然导致尼采疯癫的结局,在1889年的都灵,45岁的尼采疯了,他抽泣着拥抱一匹被马夫虐待的马,在胡言乱语中被送回旅馆,医生诊断是瘫痪,因尼采早年得过的梅毒引起。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哲学、神学、自然科学的统一
哲学本体论(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正因为如此,它有时也被称为“存在论”或“形而上学”。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而是探究“存在者”何以“存在”的一种智能,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
本体论作为一门学问起源于对万物本原也就是本体问题的追问,所谓“本原”(英文的对应词是principle,亦译为“始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其属性变化不已,而且本性常居不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3b8-9。)
从本原向本体的转换是由柏拉图完成的,柏拉图的重要前提是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是巴门尼德哲学。毕达歌拉斯学派认为“万物都是数”,数不仅被看作万物的本原,而且被看作万物的原型、世界的本体。巴门尼德则提出了比数更为抽象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体。到了柏拉图那里,本体论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万物本质的追问,而是转向了对世界本体(noumena)的探寻和本体世界(即世界本来面目)的逻辑构造。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把“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他的第一哲学的对象。他所说的“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第一存在)实际上就是本体。
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根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如果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本体论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认识论和价值论是这棵大树的两个主干,其它的哲学分支几乎都是这棵大树的枝杈。没有本体论,就不会有认识论和价值论,也不会有其它的哲学分支。本体论的不发达,认识论和价值论也不会发达,其它的哲学分支也不会繁荣。只有本体论根深,哲学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今天人类的哲学看起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它却正日益沦为科技的奴仆,正日益沦为功利的工具,哲学越来越不能发挥它引导人类有智能地生存的应有功能。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哲学的本体论被拒斥、被误解,哲学正逐渐成为无根基的哲学。
本体论是人类信念的支柱。人类是靠信念生活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人类生存的范型,规定着人的生存境界。信念有科学信念、宗教信念、日常生活信念、哲学信念之别。在所有这些信念中,只有基于对宇宙、人生、社会终极实在和本来面目的理性追问和探求所确定的本体论原则,才能成为人类信念的真正支柱,才能使人关切终极实在,追求终极真理和终极价值,从而能使人生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哲学着眼于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来反思生存、谋求生存,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诉诸理智反思、批判和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达到对人生的觉悟和创造。但哲学有鲜明的独特性,这就是哲学语言的思辨性。对人类、社会、世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纯思辨把握和纯思辨表述,是人类智能在理性运用方面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也是哲学研究中的至深点和至难点。
人类生存于社会、世界、宇宙之中,在社会、世界和宇宙中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先在规定性。要反思、批判和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其基本前提是要透过人类、社会、世界和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的现实状况洞察和把握基本本来状况。把握了这种本来状况,才能进而构想其可能状况和确立其理想状况,从而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达到统一的。
探寻世界的本体并进而逻辑地构建本真的世界,这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这种本体论的研究,哲学于是失去了根基,丧失了它的批判和导向功能,沦为为现实服务和辩护的工具,其结果使哲学产生了肤浅、庸俗、表面化的倾向。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到了全球化的后现代文明的时代,这是一种成就辉煌、问题成堆的全新时代,这种全新的时代需要全新的哲学,需要全新的本体论。
本体论确立了一种追寻初始本原、充足理由、最终同一性、最高价值原理的哲学探索的道路。
柏拉图通过提升和扩大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为整个宇宙的本质而创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
斯多葛派的物理学不仅包括宇宙论,而且也包括与此有密切关系的神学。他们继承了古代自然哲学家关于宇宙本质的思想,特别是按照赫拉克利特的物理学构成了自然的哲学体系。在斯多葛派那里,逻各斯作为理性,也就是自然或自然规律,它是整个宇宙的主宰,是世界的普遍规律和统治力量。逻各斯和秩序的规定者便是神,也就是自然、命运、自然性和物质世界的推动力量。斯多葛派的创始者芝诺认为,普遍的规律就是正当的理性,它渗透于事物之中,与神同一。这种终极存在给人的生命意义提供最终保证。
亚里士多德成功地把形式逻辑与哲学史结合起来,用“存在”(being)概括了诸如“本原”、“本质”、“一与多”、“不变与变”、“善”、“真理”等等研究对象。哲学自从围绕着这样一个统一的对象之后,便可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在此意义上,说“形而上学”使哲学成为“宏观的科学”,并不是夸张之辞。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即超越物理学,是对宇宙万物更高层次的归纳,是超越经验领域到达靠思辨把握的神圣领域。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明了人们追求知识的由低到高的等级,从感觉到理智,从个别的、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对象,最后到达最高的知识,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则为对象,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和“神学”。
黑格尔认为,“万物生于上帝”,“上帝是无限的生命”,哲学的对象不过是“上帝和他的阐明”,“从一开始就将上帝置于哲学最尖端的位置”,“绝对就是精神,它是绝对的最高定义”,“神是绝对精神”,“只有精神的才是真实的”。
哲学,作为智能之学,植根于人们对世界、人生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即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终极理想、终极意义的探求。
哲学与科学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哲学的发展有赖于科学为它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又离开哲学的智能之光的照耀和指引。哲学与科学总是处于辩证互动之中。
在古代,尤其是它的较早阶段,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哲学包容科学的关系。哲学活动包括科学研究,哲学体系包容科学内容,哲学著作也是科学著作,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哲学与科学以前者包容后者的方式浑然一体,尚未分化。于是古代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其中关于世界的普遍知识和具体知识相互交织、混沌未分。作为古希腊哲学之集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这种哲学的典型代表。在亚里士多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既包括了本体论(按亚里士多德的划分,称为“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这些哲学的内容,也包括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称为“自然哲学”)、政治学、修辞学、诗学这些属于具体科学的内容。这种哲学与当时人类实践所提供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较为贫乏有着密切关系,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
哲学之思的本质就在于究根究底,对天地之间的一切问出一个“为什么”,尤其是对人或人的生存问出一个“为什么”:我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将复何往?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如此等等。
“我是谁”作为一种终极之问,并不是一种身份之问,也不是一种效用(即人的功能或能力)之问,而是一种无有设定之问,有时候,它甚至还是一种无由之问,即我并不知道我是为何而问,问之所问是什么。可恰恰是在此种提问或自问的过程中,呈露了生命存在的第一样式——生存理由的幽暗不明。
人类最早的哲学就是神话,或者说人类最初就是在神话中进行其哲学之思,究问天、地、人的奥秘。
人类的“终极关怀”,源于他希望了解自己从何而来,归于何处,他希望认识宇宙的终极实在。他希望超越有限获得自由,他希望的某种方式通达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宗教以信仰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的这种“终极关怀”,其实哲学亦同样植根于这种“终极关怀”,尽管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无悔的追求遭遇到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但是我们注定了要去寻找通达此目标的道路,因为这一追求与我们性命攸关。
对人类来说人生问题惟有在本体论层面上来回答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哲学的本体论和神学一神论,就能发现人类所终极关怀的宇宙本原的奥秘,使我们获得超越和永恒。
从柏拉图开始,甚至早在巴门尼德的时代,哲学家们就面临着统一的本质与多样化的现象之间的矛盾,哲学家的任务不仅在于发现宇宙万物统一的根据,而且还必须说明这一根据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一切都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与哲学本体论结合的方法得到解决,如笔者提出的统一宇宙万物的“量子引力理论和宇宙公式”。
成为科学乃至成为科学之科学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最高理想。
用神学一神论和哲学本体论作为终极目标,作为方向,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思辨,方能确定人类前进的道路,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类的长期目标作各种规划和工作。
哲学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宗教与哲学有着共同的目标,只不过它们实现自己目标的方式迥异罢了,哲学的根基在于理性,而宗教的根基则在于信仰。
马利坦认为,哲学是一门借助理性之光来研究一切事物的第一因或最高原理的科学。
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之作为存在”(存在本身)的科学,它是哲学的核心,是各个哲学分支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中的理论,哲学中的哲学,其它哲学问题都围绕着它而展开的。
哲学探索的是关于本原、实体、本质的原则,追思最普遍的原理,因此它可以把目光投向大千世界,但结果却是必须反求诸已,或者必须以思想自身为对象,揭示思想自身的构造和原则,或者必须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鹄的,探索人生幸福的道路。就此而论,哲学是最自由的、最奔放不羁的心灵探险。
人们经常称哲学为一切科学之母,古代时,不仅科学与哲学是一体的,而且科学亦产生于希望哲学“学以致知”的本性。如果再上推,就能发现哲学源于远古的宗教,因此神学、哲学、科学都有共同源头,那就是宗教,源于远古人类长期探索宇宙万物的本原。
笔者认为,哲学是宏观的科学,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非常的广阔性、穿透性和预见性,如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上哲学的思维方式,就能成为探索宇宙万物的最有效的科学模式,这是广博与精细的统一,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自然科学和哲学就像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使探索工作受阻,甚至误入歧途。
由于哲学史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混乱景象,这是因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发现了一些“真理片断”,各学派各执一辞,演变成学派之争,其中夹杂着名望私利之争,这是哲学的悲哀。只有放弃学派的偏见,去芜存精,将各种“真理片断”有机组合起来,再加入自然科学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片断”,方能组成一套连贯的“宇宙真理体系”。
哲学的“真理片断”分布于它的不同的部门中,如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历史观、宗教哲学、人学等等,这些“真理片断”相互贯通、缠绕,如本体论与宗教哲学的问题都具有某种超验性,如果加入自然科学成果和方法就能使它变得明确、清晰,本体论与认识论相互印证、互为依据,对于人性、社会历史的思考亦与本体论、宗教哲学、认识论密切相关,这一切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人类的终极关怀。
以往的哲学家们研究本体论问题的目的是为一切科学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宇宙万物确立统一的根据。由于本体论以宇宙具有合理性为其前提,因而在它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的理想背后,深藏着某种人类学因素或价值论需要,因为它与人类的“终极关怀”密切相关。
哲学本体论加上现代自然科学的宇宙论、神学一神论,就能发现宇宙的本原(arche)——宇宙之神,宇宙唯一的主宰。
本体论一般以宇宙之统一的、普遍的最高根据、基础或本质为其对象,它以宇宙的合理性、整体性、秩序性为其前提,探求其统一的根据,或者说它的目的就是要对此作出合理的理论证明。如果没有“本体论”中的“存在的存在”,那现代哲学研究的“人的存在”就变得没有意义,因为“人的存在”依附于宇宙本体的存在,它决定着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哲学的本体论,加上自然科学的探索方法,就能获得有说服力的、明确的重大成果,使本体论重现辉煌,本体论探索的是“最高的科学”,而过去却没有自然科学的有力方法佐助,成果不免缺乏说服力。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将能最终解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疑难。
哲学的发展必须遵循“科学的科学”的发展方向,再加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纠正,如同“三角计算”方法,对其加以精确定位,使哲学始终奔驰在“真理”的大道。
人的起源,人的形成,人的本性,人的地位,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命运等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心目中永恒的问题,从它诞生的一刻起,哲学就力图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一种意义,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道德论的角度揭示出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从追问宇宙自然之时间上在先的原始开端即“本原”的宇宙论,到让位于追问宇宙自然之逻辑上在先的本质即“存在”的本体论,蔚为大观,主宰西方哲学史长达2000多年之久。
哲学的最高使命是追寻宇宙的本原或本质。神学与哲学是信仰与理性的结合。
研究神学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最高境界,神是宇宙万物的“第一推动者”,是宇宙能量之源。
如果说科学是理性的认识领域,宗教是超验之“终极关怀”的信仰的领域,那么可以说哲学与这两者紧切相关并且处于它们之间,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另一方面亦与人类的“终极关怀”有关,这种双重的特征就集中体现在本体论之中。
神学、哲学、科学都源于人类探索“存在的意义”,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存在”有三层含义,一是“神的存在”,二是“宇宙的存在”,三是“人的存在”,第一、二层含义实质上是同一的,即宇宙之神的存在,而“人的存在”依附于“宇宙之神的存在”。一切来自于神,一切依存于神,一切皈依于神。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统一公式
对于终极的关切,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无疑构成了信仰的最本质的,最内在的和最高级态的特征。这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信仰,是的,人类就是依托着这种本体论上的精神支点,去关切去信仰无限的存在。
作为“存在的存在”,是最主要、基本的存在,是“第一存在”,也就是本体,就是神。万物的根源是神,神是最高的善、最大的爱。神作为至上的存在体是真理的源泉。神是价值判断和目标设定的根据,也是宇宙和谐有序的理性本质。神的启示就是科学,就是宇宙唯一的真理。神创造了宇宙万物,通过其规律性向人们显示神创造的奥妙,人类的科学探索就是求索神的启示。科学是探索神的奥秘的最真实、有效的工具。
存在是一,一是一切,一切存在者都在存在中统一,因此,存在就是存在自身。神是绝对、全面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真正主体,积极的万物统一。
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都依附于宇宙的存在,宇宙之神的存在,神是终极存在,存在的存在,是终极实在,所以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必然服从宇宙之神赋予人类的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没有终极价值和意义,人类所谓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失去意义,就象小孩的沙城游戏,必将随着时间的宏流而消失殆尽。
神将地球上的一切赐于人类,这是对我们爱抚和赏赐,但如果人类违背神的意旨——科学——就会遭到神的惩罚。
神也在我们心中,融入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原子”是神的“细胞”,当我们信仰神,坚信神的全能,就能将体内的原子、分子聚合成各种激素,产生无比的力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有些学派认为我们人类的生存是在缺乏终极意义的宇宙中的一种转瞬即逝的偶然存在,这是处于迷惑之中的自虐思想,是极其可悲的。
人格主义认为,整个宇宙和世界都具有象人一样的价值取向,趋向于一个统一、和谐、完满、终极的善的目标,这也就是宗教中的神。
神学的方向,哲学(本体论)的脉络,最后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精确定位,精确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神学、哲学善于从宏观上感知宇宙万物,科学则善于从微观上掌握宇宙万物的本质,由于前二者的研究成果是宏观的,粗线条的,因此通向所谓的“真理”道路可能有很多条,这取决于是哪个学派、哪个教派得势,这正是使人类陷入无尽争斗、苦难的根源。而科学通向真理之路只有一条,因为它能精确定位,因此科学是探索宇宙真理最佳方法。由于科学探索是微观的、量化的、精专的,因此还需要用神学提供方向,哲学提供某些脉络。
哲学本体论探索的万物本原实际上就是宇宙之神,因此神学、哲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科学是探索宇宙秩序、自然规律的最有力工具,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建立统一宇宙万物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就是说科学最终探索的也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之理,三者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三者中,神学最先产生,因为它是人类的终极关切,攸关人类的生死存亡(如原始社会对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的崇拜),随后,从宗教中衍生出哲学、科学,哲学源于古代神职人员对宇宙万物的理性思辨,科学源于古代神职人员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实践,此后,哲学、科学逐渐从上古宗教中分离出来。因此,神学、哲学、科学都有共同起源,源于人类对宇宙自然力的崇拜、信仰、理性思辨和实践探索。
万物的本原就是宇宙之神、宇宙本体、存在的存在、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真主、梵、天、道,宇宙秩序就是宇宙程序,就是宇宙精神运行的体现。因此笔者从宇宙万物的源头统一了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得出以下“统一公式”:
宇宙=宇宙秩序=宇宙程序=宇宙精神=宇宙之神=宇宙唯一主宰=上帝=真主=梵=天=道=各宗教中的神=宇宙本体=存在的存在=终极实在=万物本原=自然规律=万物之理=自然科学=真理=神的启示
在“统一公式”中,“宇宙秩序、宇宙程序、自然规律、自然科学、万物之理”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或者说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唯物主义、理性主义的概念。“宇宙本体、万物本原、存在的存在”是哲学领域的概念,或者说是形而上学的概念。“上帝、真主、梵、天、道、终极实在、宇宙唯一主宰、宇宙精神、宇宙之神、各大宗教中的神、神的启示”是宗教神学的概念,也是唯心主义的概念。“宇宙、真理”在自然科学、神学、哲学领域都有论及。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已经清楚宇宙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物质是宇宙精神运行的外在表现,是幻象。宇宙精神就是宇宙之神,宇宙唯一主宰,就是上帝、真主、梵、天、道、终极实在、各大宗教中的神,就是哲学研究的宇宙本体、万物本原、存在的存在。神学着重研究宇宙“精神”的一面,而自然科学着重研究宇宙“物质”的一面,哲学则对宇宙的“精神、物质”两态都有研究。“自然规律、万物之理、宇宙秩序、宇宙程序”就是对宇宙物质运行态的归纳。宇宙物质的运动只是宇宙精神运行的表像,也可见的,可测量、计算、证实的,所以实际上自然科学、神学、哲学研究的都是同一种事物,那就是“宇宙之神”。而过去由于人们受时代的科学认知水平所限,及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的禁锢,使人们在研究“万物本原”之时就象“盲人摸象”,有些先哲摸到的是宇宙之神“物质”的一面,另一些先哲感知到的却是宇宙之神“精神”的一面;实际上两者都有正确的成分,都拥有“部分真理”,但都是不完备的,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双方各执一辞,争论不休;由于同样的迷惑,又在各自阵营中分裂出很多学派,并认为自己获得的是“真理”,别人获得的都是谬论、邪说,这正是使人类陷入无尽纷争、苦难的根源。笔者提出的“统一公式”则能从根本上统一人类思想,拨开迷雾,看清光明的真理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存在的意义
学者们过去认为,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但随着对生物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有些动物也能制造工具,如黑猩猩能制造和使用石器,乌鸦能制作钩子钩取食物(牛津大学教授的研究)。如果说人类发展出“社会”这种组织形式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但实际上在很多动物种群中也存在“社会”组织架构(如猴群、狮群、蚁群就有很初级的行为规范、组织结构),虽然很初级,但人类复杂的“社会”体系正是从此逐步发展而来。如果说人类有“思想”,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这种观点更站不住脚,现代科学已逐步发现,很多动物、植物都有思想。那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到底在哪里?笔者指出,人类拥有探索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渴望和智能。
动物也有自我意识,在困难面前,这种自我意识就会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学习”,工具的使用和社会生活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表现,黑猩猩能认识镜子中的自己,会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牙齿和屁股,有时还会对着镜子给自己化妆,醒来时,如果发现自己耳朵上有油漆斑点,它们就会查看自己的手指。水獭能开启啤酒瓶的瓶盖。科学家对猫、黑猩猩、蜘蛛、毛虫、鲸、企鹅、象、鸟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有“智力”,有些动物甚至会撒谎,现在,科学家都承认自己对动物有误会。
人体构造与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目动物很相似,人与其它灵长目动物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关键在于大脑的细微结构,从人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在群居的环境中,其大脑发展出很强的学习记忆能力,整体上表现为脑容量增大,特别是大脑皮层增大增厚,微观上表现为神经元之间产生更多的突触连接,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即在相同的脑容量中能存储更多信息,使人脑具备发展出初级智能的潜力。但这只是一种潜力,刚出生的婴儿和其它动物一样没有智能,在社会中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记忆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智能是后天输入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社会教育,而是与动物一起生存野外,那他与猩猩没什么区别,如“狼孩”之类的案例是很多的。人类的智能实际上是所有地球人类经过十几万年的生存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当人类发明出文字,就使这种智能积累加速,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动物一样是通过声音与肢体语言完成的,所以学习、教育对人类的智能进化是极其重要的。目前,我们大脑中的智能是无数前人智能的集成。
其它动物通过父母的生存技能传授及自身实践获得一种很强生存适应力,这种能力与人类的智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者的差距在1010倍以上。动物的生存适应力不能称之为智能,因为它们就算接受最好的教育也只能学会很有限的知识。而且它们的进化已受到压制,因为在地球上有人类这种优势物种。
以上分析了人与动物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即可见物质上的差别,那人与动物在精神上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动物主要通过获得食物、性等刺激来获得生存满足,人类当然也有这种原始的动物本能,但人类却有一种使自身根本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那就是人类具有探索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渴望和智能。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的动物本能被发挥到了极至,乃至于扭曲、畸化,即通过获得超过机体实际需要千万倍的物质来获得满足感,而且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掠夺,已发展到将摧毁整个人类家园的危险境地。
蚂蚁的存在有意义吗?鲑鱼的存在有意义吗?猩猩的存在有意义吗?它们的存在没有终极意义,要说有意义,也只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使地球生物圈进化出“人类”这一有望完成神的使命的智能生物。50亿年后,地球上除人类外的所有生物都将在太阳火球(红巨星)中消失,只有人类能信步银河系,而且只要人类控制着地球,就会扼制其它生物的智能进化,只有当人类因自身的迷惑和偏见导致灭绝后,地球生态系统将在一亿年内进化出一种与人类相当的智能生物,可以肯定的是某种哺乳类动物。

§1.10 人类的使命
神赋予地球人类的使命是:开拓宇宙疆土,播洒文明,将宇宙行星群文明化,消灭宇宙有机生物界中的“邪恶”、“魔”、“地狱”,使宇宙行星群成为“善与爱”的天堂。
人类将成为宇宙有机生物界和谐秩序的维护者。人类领会神的启示——科学——团结一心,共同发展,开拓宇宙无尽疆土,发掘宇宙无穷宝藏,播洒文明,这是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之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人类主义
今日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母亲,我们都是至亲的兄弟姐妹。将物种按趋异程度排列,就形成了可以表现进化史的系统发生树,将群内种与远缘的种群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该群在进化树上的根,动物线粒体DNA进化迅速且不发生重组,所以能极好地体现相对近期的趋异。对人mDNA分析表明它们全部来自于一个生活在大约140000-290000年前的单一祖先的序列(一位女性,人类共同的母亲)。数学上有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们能够追溯得足够远,任何特殊突变或非重组DNA片断都可以被追溯到一个单一的起源,所以“人类共同母亲”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于这位母亲的居住地,人们还有一些争论,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是她生活在非洲,对此,有两点证据:①系统发生树图上大多数分支都出现在那里;②在那里发现的mDNA分化程度最高,这表明平行的女性谱系在非洲生活的时间比其它任何地方都要长。
因此,我们这些事实上的兄弟姐妹,应当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必须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共同发展,开拓宇宙无尽疆土,开发宇宙无穷宝藏。目前,我们必须先治理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克服困难,消除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威胁(如国际恐怖主义,环境、人口、资源问题)。
在各大宗教中,神早已教导我们,我们人类不分种族、民族都是兄弟姐妹。

§1.12 宗教的科学化、本质化、现代化改革
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为代表的世界各大宗教都是通过对宇宙之神的信仰,使人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寄托,使人们心态恢复平衡,大脑程序恢复正常运行,使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产生无比的勇气,渡过难关。当然这些科学原理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不可能被明确阐述。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笔者对宗教的科学化、本质化、现代化的改革,将使人类宗教的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宇宙主义将成为整合、团结全人类的最有力思想武器,是维系人类大家庭团结发展的基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许会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稍加修正,但其中心思想是符合宇宙、星系、地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是最接近“真理”的。这种思想体系对于几亿年后的人类星际移民社会也同样适用,因为他们面对的还是同样的宇宙万物及其内在规律。
通过笔者对宗教的科学化、本质化、现代化的改革,使宗教与科学融为一体,今后任何的科学发现都是对宗教信仰的有力支持。
现在及未来,在势不可挡的科技大潮中,不顺应科学潮流的宗教,将逐渐失去思想领地,只有将神学与科学统一,才能使宗教得到中兴,才能更好体现宗教的价值。各大宗教必须进行科学化改革,以适应科学主导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很多传统宗教教义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了,在很多地方,宗教的影响已今非昔比,因此必须用现代科学还神学以真象,使各大传统宗教得到中兴,当然这不是指西方社会过去的神权政治。在改革中,各大宗教可以借鉴“宇宙主义”中的一些内容,未来宗教的使命就是将全人类统一到神的旗帜下,消灭人世间的邪恶、魔鬼、地狱,教导人类团结一心,共同完成神赋予人类的使命。宗教人士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精神上的引导和教化,使人们不被物欲所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举办各种科学普及活动,向世人宣讲神的博大,而不去干涉政府的施政。
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很大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基督徒共同信仰基督教,穆斯林共同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徒共同信仰印度教,这是一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同理,信仰宇宙惟一主宰——宇宙之神——可以作为地球上所有宗教信徒的共同信仰,并视所有信徒为兄弟姐妹,同时却可以保留各自宗教的所有个性。
笔者建议组建“宇宙总教”,联合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神道教、犹太教、道教、巴哈伊教、耆那教、锡克教等世界主要宗教及一些新兴宗教,宇宙总教相当于一种“世界宗教联盟”,在共同信仰“宇宙之神”和视所有信徒为兄弟姐妹的基础上,各大宗教可以保留自身的所有个性。宇宙总教宗旨:调解宗教间争端、冲突,促进人类和平,与各国政府协调促进民族、种族的和解,共商宗教发展大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使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宇宙总教委员会是宇宙总教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大宗教领袖出任委员,主要职能是:和平解决宗教间的冲突,共同发展人类宗教事业。
这里的“新兴宗教”是指致力于和平、环保、社会公益、保护妇幼和修身养性等事业,有益社会发展的新兴宗教。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统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2.1 文化冲突
广义上说,文化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凝结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它大致包括了精神、行为、制度、物质几个层面。在每一种文化中,其构成最核心、最稳定、把文化塑造成一种特定文化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而最外层一般都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也是文化体系中最不稳定一面。可以说精神文化构成了文化的灵魂。
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在某种社会里,人们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德国《大百科辞典》认为,文化是“指人类较大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对这些生活方式的精神表述,尤其是价值标准”。
所谓文化冲突,是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就是文化体(民族)之间争压空间占有权的斗争。这里所说的空间,当然是指文化空间,而不是几何学的虚空。
文化冲突有它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间接性、隐含性、内在性等。在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文化冲突的特点也基本如此。冷战后,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文化冲突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变量。
一方面,异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构成了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尤其是作为文化理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排他性,一直是影响国际冲突的深层因素。冷战制衡机制的散落更为文化参与国际政治提供了历史契机。冷战后的前南斯拉夫冲突、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以及其它以民族冲突、种族仇杀和宗教纷争为表现形式的“冷战综合后遗症”的频频发作,均给冷战后的国际冲突涂上浓重的文化色彩。
另一方面,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强化了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国际冲突一旦染上文化色彩,冲突双方便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对国际冲突进行认识和判断,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及目标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认同的文化界说,从而使利益和权利的争夺升华和内化为神圣的文化追求,使冲突在现实中丧失了妥协和让步的余地,极大地增加了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
民族文化系统的深层意识就是该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它支配着人们的一般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而采取的社会文化行为。在对其他民族文化作出反应时,这种文化认同意识会使该民族的群体和个体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向心归属情绪,对外防范、对内认同,文化系统的排他性和内整性由此而生。因此,文化认同意识很易于成为民族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观念基础。如果不能正视文化差异,就可能导致极端的民族主义,从而为激烈的文化冲突埋下伏笔。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就是不同的社会程序,人脑程序。文化冲突就是这些不同的社会程序、人脑程序间的不协调的相互作用,因此要使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值,就必须使不同文化形成“同心”,即将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用宇宙的主宰“神”将它们统一起来,核心是神赋予人类的使命,人类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在“同心”的基础上,各民族、各国的文化应当也必须是多姿多彩的,因为这样有利于人类智能的进化,文化多样性使人类智能的扩展、升级具有无限可能性,如同样解决一个问题,受到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会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即多种思维方式,或者称解决问题的程序。
文化的多元与趋同是并行发展的,文化的多元是指各种文化个性的五彩缤纷,文化趋同是指各种文化共性的趋同,如人类一些共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化冲突,文明冲突说到底是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为什么南美文化与非洲文化没有冲突?为什么在相同文化的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冲突不断?这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他们认为的所谓的“价值物”。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造成人类社会冲突不断的根源——价值和利益。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2.2 价值观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在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地球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技征服地球的信念破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技的作用与合理性限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接近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意涵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问题日益突出。
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或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化,促进社会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体系,确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信仰、理想、信念,努力克服精神生活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
价值规范既是社会生活意义与秩序的表现形式,又是社会资源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约束条件。
任何范导人类行为的价值与规范都产生于人的交往关系之中,而交往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关系,要使这种关系保持一种稳定性和有序性,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作出价值预期,而使预期成为可能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的社会作为可能因遵守某些规则而呈现出重复性特征,即行为具有规范性,规范性成为了价值预期实现的一个条件。社会行动规范性的意义是通过概念体系的建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行动的规范性意义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知识形式来范导个人行为的。
价值规范是一种行为准则,或是一种导向群体共同价值的规则体系。恰如价值学理论的代表人物W·M·乌尔班所说:“建立一种规范也是建立一种真理或一种知识形式。”这种知识形式不仅向社会提供合法性的来源,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话语方式,它不仅使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能够自发地组成或被自觉地整合成为有序的社会,而且它还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使得社会控制日益成为一种自我认知的基本条件。
秩序,是一种被发现的具有价值功能与意义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和社会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历史表明,凡是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地方,他们都曾力图防止出现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于生存的秩序形式。人类的这种倾向乃常常地植根于整个自然结构之中,而人类生活则恰恰是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证明,人类生活中的禁忌、习俗、道德观念、法律思想以及价值合理性的信念等等,无非是为了维护和发展某种生活秩序的正当性,而无序或失序之所以不能成为人类正常生活中的价值目标,就在于通过利害机制而形成的公共理性及共选择,所遵循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原则是以主客两分为前提的,或者说是建立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假设中的。所以,价值规范就是一种为了保证人类正常生活秩序并由习惯性力量和利害关系共同造成的集体意识和规则体系,它以特定的价值预设为逻辑起点和行动前提,传导出对社会成员的,以共同利益为取向的行为期待与约束,是一种具有鲜明自为性特征和历史继承性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方式。
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而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相伴随,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公认的价值理念。这种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关于自身如何更好地生存所普遍形成的信念,它们正在成为人类公认的价值原则和活动准则。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工业文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在市场经济下,人的物质欲望是以追求抽象的“物”——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对抽象的、一般的物质财富的追求,必然会诱发出拜金主义。物欲的膨胀会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阻滞人们的精神交往与沟通,精神生产这片高尚的领地也会受到功利主义的污染。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说在工业文明的早期,勤俭还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那么,随着牟利性的生产对消费的影响,必然会刺激起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造成消费主义的祸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20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垄断性,使贫富差距更为扩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的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高雅文化被冷落,低俗文化充斥着文化市场。
现在,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由于缺乏精神的支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精神病患者增多。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个体为轴心,以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利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起来的价值理念体系。个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是相对于国家的个人,相对于人类的国家,相对于宇宙的人类,因而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实际上既是个人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国家中心主义的(相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宇宙而言)。
因而人类整体和自然界的权益就无法得以保障。这样,一味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体,就可能使人类整体和自然界成为无人保护的受害者。而且,实利的获得从根本上说就是财富的占有,而财富最终来源于并非其资源取之不尽的自然界,并且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总是无限的。这样,对实利的自由追求(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种自由追求必然变成贪得无厌的无限追求),加上人口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有限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乃至枯竭,必然导致为占有更多财富而引发的各种争斗乃至战争,从而必然导致人类整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人类个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压力。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缺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日益显露出来,而且已经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主要可以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关系来看。
从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由于过分刺激对实利的欲望和鼓励对实利的无限追求,人日益被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欲望是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而欲望又在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来看,由于作为实利的社会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而人变得日益贪得无厌,因而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在今日世界的人不仅普遍感到自己像是被推上快车道的车身不由己,活得很累,而且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这样一来,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吸毒、性乱、邪教、自杀等反社会、反生理行为流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生理条件方面和环境条件方面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平等,因而即使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方面平等,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当代,这种不平等不仅突出地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而且更深层地表现为富人与穷人、强者与弱者的对立,而这是当代公正理念所难以解决的,因为当代的公正理念是以维护个体自由和权利平等为目的的。
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来看,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国家化,国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非常特殊的利益实体。国家以维护本国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为由,建立强大的国防和庞大的军队,以他国为假想敌人。为了维护、扩展本国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诉诸武力。其结果,国际社会强弱悬殊,弱肉强食,战乱不已。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不断向自然开战,把地球看作是用之不竭的宝库,野蛮地掠夺地球。在人类真正成为地球的主人的同时,地球再也承受不了人类的蹂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人类虽然已经普遍确立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但这种理念无法抵御人类日益张大的“胃口”。
事实表明,人类如果不努力克服主宰自己的价值理念的缺陷,人类将会在自己的辉煌中走向灭亡。因此,今天人类需要反思和批判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克服现行价值理念的缺陷,使之走向完善、合理。根据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点和缺陷,人类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这些价值理念,而是应该对这些理念作适当的限制和调整,并另外补充一些必要的新理念。这也许就是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的未来走向。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2.3 终极价值和次级价值
神创造一切,神是人世间一切价值的源泉,完成神赋予人类的使命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之所在。现在人类社会设定的“价值”只属于“次级价值”,或者称“普通价值”。次级价值又可分为“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在人类目前的价值体系占有重要位置,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它是维系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之必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而人类价值体系中的“物质价值”却存在很多虚幻成分、泡沫成分,维持有机体存在并繁演的能量、营养(氧气、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脂肪)在社会中的实际价值是很低的,很易获得,但同样的营养与能量在社会中却赋予它极大的“物质价值”差异,如在不同饭店中摄入相同的营养、能量,其支付的货币的差异在1—10000倍之间。人类所谓的价值连城的古董,本质上只是一些矿石或金属、纤维,更本质地讲是几十种相同的原子,钻石与石头同质,黄金与铁、铅同质,价格上却差异极大。
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些事物兼有“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如艺术品既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精神价值,又有艺术品材质的物质价值,此类事物的价值判断需要视实情具体分析,如人的自我实现价值,其中主要体现为“精神价值”,但其中也有“物质价值”的成分。
历史上有多少豪门巨贾,而今安在?他们拥有的富可敌国的所谓“财富”,而今安在?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价值、利益而相互残杀,民不聊生,留下来的只有埋藏在人们心中和书籍中的仇恨和千疮百孔的地球家园。
人类正在为争夺这些虚无的价值和利益,而肆意破坏地球环境,得到的只是分子的不同聚合(各种产品),物体(商品、原子)的互变位置(所谓“得到”),失去的是却是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的生存基础,完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的地球母亲。
笔者认为地球人类设定的“次级价值”必须与地球人类的终极价值相协调,以后者为指导,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完成神赋予我们的使命,使宇宙行星群文明化,成为“宇宙人类”。而且这些“次级价值”本来就是人为设定的,是可调的,且人的欲望也是可调的。
笔者承认物质刺激对目前的普通民众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它也是推进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笔者在此的“重精神,轻物质”之言,主要针对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而发的,希望有矫枉过正之效。
当今社会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已成为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从工业社会步入生态社会,由于地球资源有限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在人类广泛移民银河系之前,即步入“银河社会”之前,人类必须合理利用地球有限资源,珍惜我们惟一的生存家园。“生态社会”是指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运行模式。环保将成为人类重要价值观,环保、生态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占20—35%。人类既然可以赋予“钻石”以高贵价值,那么也可以给“环保”赋予崇高价值,况且后者与人类的性命攸关。
生态社会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发展高科技,能在相等的资源中形成更高产出,如各种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高科技是人类环境发展事业的有力工具。知识的普及将极大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保护地球将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终极武器,利用它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部分问题。科学就是人类对“宇宙程序”的认知。
随着人类智能的进化,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将逐渐形成一种以“精神价值”为主,“物质价值”为辅的人类价值体系。
不知道自身在宇宙中真正价值的人类,时常处于迷茫、困惑之中。他们的生存就象小孩子过家家,两者都有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物,在成人世界中,黄金和钻石、古董被设定为很有价值,其实它们只是一些与铁片、石头同类的物质,后者在小孩子游戏中被设定为价值物。成人和小孩游戏的唯一区别在于量和度的不同,前者的游戏规则繁琐且执行有力。而且成人的游戏是危险的,如果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因人类的纵欲终将使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建设的“价值大厦”终将象小孩搭建的沙城一样土崩瓦解。人类只有认识到宇宙之神赋予人类的使命,并努力去完成,才能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才能使人类获得永恒。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2.4 “得到”该如何定义?
“得到”该如何定义?我们得到的,真的得到了吗?那要从人体的真正需要讲起。人体真正需要的是氧气、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脂肪、性、阳光。在社会中获得上述营养、能量的成本很低,只需0.5美元/天,一顿5000美元的豪门盛餐与一份0.6美元的二萦三素的经济餐(中国物价),对于人体而言,其健康的摄入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人体而言,它们是同质的,我们(人体)也只能得到这些,摄入过多营养还会发胖、得病。
那么,我们“得到”的五彩缤纷的物品又是什么?我们真的得到了吗?不,我们得不到,它们无法进入我们体内,我们所谓的“得到”只是物品(如珠宝、古董或者称原子、分子)转换了一个位置如移到你家,我们从得到的事物中获得的快感,只是大脑从人体感觉器(如皮肤、眼睛、耳)接收的电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得到的只是物体反射的光子和神经末梢转换的电信号。一切物品都将在时间的宏流中化为尘土。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生命的原动力之一——“性”。“性生活”只是人体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联合生化反应过程。我们得到的只是从上述感觉器传输的电信号,也就是说,我们在性生活中得到的只是电子,产生“快感”的因素——性激素、苯乙胺、苯丙胺、脑啡呔、内啡呔等大分子都是体内自行合成的。这些“快感分子”都是内源性的,即人体可源源不断自行生成。
目前,我们视之为“毒品”的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海洛因与上述“快感分子”结构相似,受体相近,不过它们都是外源性的,极易产生依赖性。因此,只需改变思想(调整人脑程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有效调控人体内精妙的生化制剂工厂,源源不断地生成内源性“快感分子”,从而根除“毒品”之患。
非必要欲望被人为制造,如各种商业性广告宣传,将各种信息通过声、光、电输入人的感觉器,再输入大脑,经反复强化后,使人产生各种购买欲和消费欲。
欲望是可控可调的,在人的众多欲望中,除了基本生理需求(营养、能量、性)外,其它欲望(如获得汽车、房子、珠宝、权力、荣耀)都是可控可调的,欲望只是人体的电化学反应,只需调整人脑程序。
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所得到的快感,实际上也是同质的,都只是一种机体的电化学反应,更准确地说,物质快感是大脑接收感受器传输的电化学信号后,经复杂处理后生成的快感,精神快感则可在大脑内自行组织、合成,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形成快感。总体上讲,精神享受是以内源性为主,物质享受是以外源性为主,在机体获得基本的生理需求后,精神享受显得更持久,且不依赖外物;而物质享受必须借助于外物的刺激,而且欲值会越来越高,很易产生“魔念”。
笔者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劝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不要被物欲所迷惑,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平静、祥和。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2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7-6 19: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复杂
友情顶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19:04 , Processed in 0.09370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