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9|回复: 0

2005岳麓书院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5 17: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建筑尤需体现中国特色
—— 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侧记


http://www.soufun.com 房地产门户-搜房 2005年10月25日10:59 建筑时报  孔新民



2005年10月15日,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和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为期2天的“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


本次论坛是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组委会主办,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联合承办的。它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在论坛上首先发言的是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名誉院长戴复东院士。他认为我们的建筑师应该合理合法合情地创作,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严肃严格宽容地评论。他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指出我国因为建筑评论人才的匮乏,导致奇怪、夸张和奢侈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大行其道。


本次论坛的秘书长吴国力先生的发言主要讨论的是建筑作品的评论问题。他认为我们应该从建筑的功能性(适用性)、规限性、创造性和地域性等四个方面入手,来评价建筑作品。他特别强调了建筑的地域性问题,认为“对地域性的处理的好坏是一个建筑师是否成熟的体现”。吴国力先生同样也提到了国家大剧院,希望我们能够尽快地建立完整的建筑评论体系,避免重蹈覆辙。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博导卢济威教授认为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已经从追求数量进入到追求质量(或质量、数量并重)的阶段,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开始关注整体形态的完善、环境品质的优化、城市活力的提升和特色的塑造,城市设计的概念由此变得越发清晰。城市设计应该是结合编织和创作的一个独立学科,同时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发生关系。在城市设计中,应立足建立五个体系:空间使用体系、交通空间体系、公共空间体系、空间景观体系以及自然景观体系。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崔恺大师作了题为“建筑创作中的文化意识”的精彩演讲。他指出,在当代评价建筑已经不能再用“美观”这一单一的评价标准了。因为单纯的“美观”是难以表达地域文化的,并且美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用“文化”取代“美观”,因为文化是通过演进积淀而成,非僵死的。文化是一种创作态度,观念和意识,它应该深深根植于建筑师创作的每个阶段。


为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和深入,本届论坛还采用了分论坛的形式。第一分会场上半场的主题是“呼唤精品建筑,关注建筑细节”,由崔恺大师和深圳设计院院长叶青女士主持。下半场主题为“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由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朱文一先生和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先生主持。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的王兴田通过解读南通珠算博物馆中蕴涵的如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之美,表达了建筑师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对传统建筑文化发掘、提炼,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表现的设计理念。天津大学赵劲松则认为,中国建筑界现在处于普遍的平庸之中,中国的建筑大部分缺乏原创性,建筑设计成为了“消费品市场”里的“视觉的狂欢”,我们只有提倡原创,在设计中注意细节研究才能够走出这一平庸。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建筑是一门受控的艺术,“分工细化的团队协作制,专业化的技术支持体系,设计及现场施工的全程控制,是做好建筑的保证”。在这一分论坛上,与会者还讨论了绿色生态设计、可持续营造、新的语境下建筑师应该如何应对等问题。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主题为“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由王路和刘谞先生主持;下半场主题为“城市可识别性场所的营造”,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杨秉德先生和中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所长张楠教授主持。第三分会场上半场主题为“工作营造模式与建筑创作潜力的激发”,由王竹先生和许安之先生主持;下半场主题为“新时期下建筑评论机制营造”,由孔宇航和李晓峰先生主持。在第二会场的讨论中,与会者普遍认为我们的建筑应该与具体的文脉和地理环境相融洽,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出精品的建筑来。相比而言,第三分会场的讨论似乎和建筑的实践有些游离。它讨论的是建筑的产生模式和评论机制的问题,与会的建筑师和评论家认为中国已经到了需要建立起完整的评论制度的时候了。


本次的论坛时间虽短,但它对于中国建筑的现状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中肯而有建设性的批评,来自全国的建筑师和批评家也分别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对于为中国建筑的未来勾画了蓝图:在完整而合理的建筑评价机制的作用下饱含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这一蓝图并非遥遥不可及,如果我们的建筑师能够从现在的迷茫中清醒过来,重新建立起建筑师所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再发掘中,找到他们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点,我们的建筑时代也就到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5 10:31 , Processed in 0.0685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