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回复: 0

南方都市报 :草根进上流,是故事还是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5 20: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10-24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梁文道(媒体从业人员)


  
  资深大律师黄仁龙接任香港律政司司长,以41岁的年纪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司局长级官员,位列特首、政务司长和财政司长之后,是特区政府第四号人物,的确堪称“年轻有为”。香港各大传媒几乎是一面倒地叫好;最难得的是连长年以来对所有事情都不会有一致看法的各党各派也都众口交誉,说他“才德兼备”,“值得信任”。

  一般百姓对黄仁龙的专业能力不甚了解,只能靠法律界的评价得到一个不错的印象,所以大家更关心的是他的背景,一个街头雪糕小贩的儿子,在板间屋和公屋长大,然后考进名校皇仁书院,再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奖学金进了剑桥大学读法律。对于这段经历,黄仁龙在他就职演说里自白:“跟很多香港人一样,我是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但我衷心感谢香港社会给予我很多机会和帮助。今天有机会用我专业的知识、训练和经验去为社会服务,我的良知跟我说,我要踏出安逸,做我应该做的事。”

  这是一段典型的香港故事,它之所以典型不是因为这种例子很多,而是因为这种故事很流行,上一个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典型就是李嘉诚的白手兴家了。尽管故事不可能是常态,但其流行起码说明了一个社会的共同信念。这种故事就如有名的“美国梦”一样,是报章杂志电视以及电影最喜欢的题材,诉说着遍地黄金的美梦。遍地黄金指的当然不是声名财富唾手可得,而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机会平等,每个人的起步点都是一样的,只要努力只要有才能,就没有达不成的梦想。出身和背景都不重要,像黄仁龙,他父亲可不是什么富商名流,他幼时甚至还要在上学前帮父亲做买卖呢。

  但是故事要成故事,总不能只是因为它是常态,恰恰相反,它得是罕见的传奇。在香港故事和美国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数字,一些真正说明社会流动性,一些真正表示出穷人家小孩能摆脱出身困境晋身上流阶层的数字。我们尤其应该关心的,是这几年来跨代贫穷的情况是否更加恶化,用资源再分配的手段达致社会公平的手段是否已经失效。简单地说,黄仁龙到底是另一段“香港故事”,还是最后一曲“香港故事”?

  就从他能就读皇仁书院这个经历说起,那还是个只要凭智慧和努力就能考上好学校的时期,不管你父母是不是富可敌国,考试不行就是不行。对大陆来说,这种香港故事实在别具意义和吸引力。因为在过去,你要上学,上哪家学校,关系人脉很重要。而到了现在,如果不幸生在农村,就算天赋异禀,又格外勤奋地过了五关斩尽六将,没有报名费又或交不出学费,还是一样要打回原形变身无门。再看看黄仁龙中学毕业到英国剑桥中间那个转折点,靠的是一笔私人奖学金。在内地这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奇遇,因为富商或者企业开设奖学金资助学生的,实在少得可怜。

  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不断平衡贫富差距的活门,所以教育的平等是再重要不过的事。只有真正免费的而又不计出生地点的义务教育,才能有黄仁龙这样的小孩,家里没钱没背景却能考进一流中学,到了政府不可能资助学生留学海外名校的时候,还好有各式各样的奖学金等着你去申请。我们可以说黄仁龙的成功之道是政府和富商替他接续铺成的,政府提供义务教育是为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富商给出奖学金则是种长远的社会投资,一个比较公平因而稳定的投资环境对商人来说是命根。

  很多海外观察家认为现在的中国奇迹很难持续,这并非无的放矢地在唱衰中国,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国民平均教育水平低下的现状,又看到了政府的义务教育既不全面而且不是真正的义务,富人和企业更加缺乏回馈社会投资未来的长远眼光。黄仁龙的“香港故事”在中国不是一种信念,而是传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09:41 , Processed in 0.09424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