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宗子/毛泽东在诗词上天分极高,立意好,胸襟开阔,白璧微瑕的一点,是文字功力略有不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的句子,直白平淡,有如香菱初学诗时所作的那几首处女作,凡初学者的毛病概不能免。毛泽东特别不善于对对子,这可以说是毛诗不如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领袖人物,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为中国社会带来的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远非一两本书所能说清,亦非我笔力所能及。本文仅就诗词论诗词,不涉及其他方面的评判。不得已插入的相关内容,旨在作为理解作品的背景。事实上,本文论及的诗词也只是围绕着毛最着名的《沁园春・雪》而进行,不是对毛泽东诗词的总体评价,尽管咏雪和其他作品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对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痛快淋漓的褒扬,几十年来,从郭沫若、周振甫、臧克家到八十年代后的衮衮诸公,一应文字应有尽有,杷罗剔抉之功,有甚于红楼梦研究者,后来者纵想别具新意,出乎其上,戞戞乎其难哉。因此,本文不愿摘抄重复这些已成为“常识”的观点,只随意谈及一些个人的阅读感受:他的“非常小节”的技术层面的不足和可能受到的影响等等。基于此,本文既是片面的,又是偏颇的,而且并非严格的学术论文。
毛泽东作诗词,常因袭古意,甚至直接袭用古人原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之类。公推为杰作的《沁园春・雪》,其下片的中间一段,如周泽雄指出的,命意颇似清人孙髯翁题云南大观楼长联中的一段:“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比较一下毛的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法语气用词,如出一辙。毛泽东很熟悉孙氏这副“古今第一长联”,曾亲口赞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毛的话显然过誉。孙联固然好,写法只是老套路,上联写景,下联怀古,没有什么创意。
中国文学成熟早,年代久,名家高手众多,几乎每一寸田地,都被人千遍万遍地开垦耕耘过了,要想完全创新,谈何容易。至于化古为今,拿前人的铁屑炼金子,放在俗手那里,与抄袭无异;遇上大才子或运气特别好的人,便救活了已死的陈句,现成的例子是秦观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沁园春・雪》按题目是一首咏物词,上片照例描写雪景。毛泽东写景与一般人不同,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总往大了写,从空中俯瞰,所用词语非常有限,大致不离“千”“万”这样的大数字和“山”“水”“海”“洲”这一类概念名词,而鲜少具象。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气势恢弘,但容易流于空洞。古代的大诗人对此深有领悟,知道如何扬长避短。柳宗元的《江雪》不过四句二十个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正是毛泽东最喜欢也最擅长的套路,但其后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秤砣压千斤,不仅形成平衡,而且反客为主,这却是毛泽东不甚留意因而不太明白其中奥妙的地方。
毛泽东在诗词上天分极高,立意好,胸襟开阔,白璧微瑕的一点,是文字功力略有不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的句子,直白平淡,有如香菱初学诗时所作的那几首处女作,凡初学者的毛病概不能免。毛泽东特别不善于对对子,这可以说是毛诗不如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毛的七律中,找不出一副完整的没毛病的对联,更别提像杜甫那样严整精工的对联,常常是有了上句没下句,或先有下句再去凑上句。在词中,对句相对不那么重要,标准可宽松些,像在沁园春这样的词牌里,要对的句子字数少,就更加容易。然而毛的天性太狂放不羁,最宽松的对句也能叫他措手不及。“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汤风雷激”,毛一成不变的错误是“不对”,上下联同意重复,所以周泽雄说他文字非常不经济。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后三字完全不对。
毛心急的时候,常爱凑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也是意思重复的不“对”之联,而且说山势如走泥丸,无论如何让人费解。《沁园春・雪》中在“山舞银蛇”之后,对一句“原驰蜡象”,我自幼读过诸大家的解说,感觉就是朱熹说的那样:“他自在僻处自说”,我还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山势如蛇,形象生动,但经千百人用过,犹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后人再沿袭,不成俗套也成了俗套。至于大雪覆盖下的平原,怎么能像一群奔跑的蜡做的大象?无论如何有点匪夷所思。以蛇象作为比喻,写山写雪景,又恰好做成一付对子,《红楼梦》上倒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诗,宝琴黛玉有一联,道是“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峰峦凸起,如伏卧的大象;山径逶迤,如盘绕的长蛇,就形容得十分贴切。
古诗作法的起承转合,知易行难,每一步都做得好的,千百中无一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收上片的写景,一句引下片的感怀,比大多数人利用上下片之分加以省力气的轻轻一转高明得多。后面更高明的是“俱往矣”三个字的总收,说是收,却能临去秋波再一转,于无余地中翻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思,这正是我说毛泽东天分高的地方。其实“江山”那两句,还是从苏轼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来的;“俱往矣”三个字,历来备受称赞,说是“大笔如椽”。这种句法,在词中差不多已成定式。远的不说,《儒林外史》收尾的那首词,恰好也是一首沁园春,其中那的一句作“今已矣”,文意以及在词中的作用正和毛词相同。说不定毛泽东正是由此受到了启发呢。但毛泽东“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洒脱和英雄气势是老实巴交的吴敬梓万万比不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