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嘿麽嘿麽

[舞文弄墨] 《孤独得象一颗星球》——转帖(不记得转自哪里了,应该是北大未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4: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陳琅的幸福 Re:孤独得象一个星球

发信人: xitou (西头), 信区: Prose
标 题: Re: 陳琅的幸福 Re:孤独得象一个星球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Sep 26 13:58:23 2003) WWW-POST

陈朗的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暂时的,
等她意识到激情不一定必须在relationship中得到
也可以在别的地方比如career和hobby的时候
她和周禾就适得其所了。

其实expect一个完全可以理解自己的人,
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而且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以及如何heal受伤的内心
陈朗喜欢黑暗,我觉得特别赞同
很多事情就是别人无法帮助的
任何别人说的话都是在外缘徘徊
无法切入实质
很郁闷的时候,
与其和别人谈心,还不如一个人上高速开开车
更能让自己安静。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4: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星球..

发信人: Edelweiss (雪绒花), 信区: Prose
标 题: 再读星球..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Oct 3 14:25:55 2003) WWW-POST

作者对美国人的对爱情对性没有批判, 只是很公平地陈述.

中国人对一夜情和乱性都很批判. 但美国人性和爱可以分离, 因为性联系也并不问对方要
这一定附加来的爱. 于是美国青年在没有找到爱情的时候并不撒谎假装爱情而换取性.
遇见奉献性而得爱的女子常不知如何对付, 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硬逼加上来....同时, 他
们并不是不相信爱, 更确切地说, 他们更相信, 相信爱的责任和美好.

对于小蕾,作者把握得也很好.

想要刻骨地爱一次, 刻骨地爱一次. 但并不知道要爱什么, 只是知道要爱一次.

而陈朗不同, 清晰, 又宿命, 对, 就是宿命,

"一种是,你想和他牵着手,在街上、在超市里、走。你们做爱、
做饭。你们看电视、给对方夹菜。你们在一起,象头驴子,转啊转,把时间磨成粉末,然

后用粉末揉面,做包子、饺子、面条,吃下去,饱了,心满意足。还有一种,就是象我对

你这样,远远地,用一点微弱的想象,张望。给这暗下去的岁月,涂一抹口红。"

爱是三維的满足才有可能的达成: physical, intellectual, emotional...真那么难? 不
美的脸, 感情的粗细不般配,...

想象中的爱和生活结合得完美....

陈朗的复杂和简单

...

看着这篇, 为生活感动

作者写得太好, 许多自己的声音在心里喊出来.这样的文字...以后哪里还敢再写, 任怎样
努力也写不了这么好, 还是不写了罢...

正写着, 作者新贴出三集...先看再写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4: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边看星球边发感想

发信人: Edelweiss (雪绒花), 信区: Prose
标 题: 接着边看星球边发感想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on Oct 6 00:44:38 2003) WWW-POST

杜拉斯写小说, 也许是因为写剧本的习惯, 或者是因为她的记忆就是这样有些清晰,有些
就模糊掉了, 于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转换了写.

星球也是这样, 精彩自然的场景转换, 人称转换, 不露痕迹.

陈朗和一平都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多画了一笔的, 感性, 又灵性, 孤独对他们的意义与如意
和小蕾,周禾都不同.而这种不同陈朗和一平自己知道, 但没有办法让对方明了.

"是不满足,好像憋在一个小村庄里,总是惦记着有一个什么远方还没有去"

这句说到陈朗的内心.

同样的东西我在村上春树的书中见到过, 抄在这里:

"...我也再不想留在这座小城---哪怕因此而结束她和我的关系. 倘留在这里, 我身上的
什么必定彻底消失. 但那是不可以消失的.它好比朦胧的梦幻. 那里有高烧,
有阵痛....那同时是泉所不能理解的梦幻. "
...
"能强烈吸引我的, 不是可以量化, 可以一般化的外在美,而是潜在的绝对的什么..."(国
境以南,太阳以西)

而这种'什么'村上没有细说, 这种'什么'是只有自己知道,(和自己有灵犀的那些人, 如果
你幸运的话...), 是不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量化出来的一种与生俱来宿命的东西.

而星球的作者把自己心中的那个'什么', 通过陈郎, 通过K, 通过一平,诉说出来.

"事物的发生总是有一个程序 ,革命也是这样,从悲壮到滑稽,到无聊,到遗忘,最后,
只剩下伤感。"

你看村上春树竟然也这样写过:"陆陆续续都要消失的啊,我想. 有的像被斩断一样倐忽不
见, 有的花些时间渐次淡出. 剩下来的唯独沙漠"


还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评价作者吧.

"她写出的文章, 有独特的鲜度, 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力求把自己心中宝贵的东西一吐为快
的直率心情. 她的风格别人不是对别人的模仿, 不是靠小聪明小手段的拼凑成的."
(斯普特尼克恋人)

写得真好. 愿作者幸运.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4: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人还在讨论啊

醉钢琴提到Magnolia, 那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电影. 每个人有自己的小问题在自己的小
宇宙里那就是一切. 子对父亲的爱恨交织, 心里良清醒的时候对恶的难以面对.
(还记得要死去的老人喃喃哭着说:我背叛她,伤害她,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That is a heavy movie.到最后, 所有的人分享一直歌曲,在沉重渐渐平静下
来,
但观众还在意味深长中.

如果作者是受了这部电影的启发,到解释了我许多对作者思路的回答.我想, 最后也是在同
一首歌曲里继续有些快乐,而挽不住的岁月还是在前进的无可奈何...我想,即使是作者是
模仿
Magnolia, 也算是非常成功了.

(只是天上没有下青娃雨;), 砸破旧秩序的青蛙雨) 我们的日子里没有大悲喜地进行下去.

有人评价陈朗自恋, 还有人会对一些女性文字用愤青,"小资"一帽子压下来, 只好让你哭
笑不得.

作者的后记写得也很坦诚...但我发现作者和我共享一个缺点, 就是在坚持自己, 不与任
何人中争辩中摇摆. 其实, 早该知道, 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基本的不同. 批判你或者你文字
的人
甚至根本没有看懂的人往往是说话最多的. 而欣赏的人, 读了, 和着心了, 却未必开口.
而那些意见不批也罢.文字出来, 各路的人都来评价, 是现实.

而文字到底也只能是通向一部分读者的.


有人提到the hours.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只看了电影.以前读过名著:Mrs. Dalloway. 读
者和作者, 分享同一份的孤独, 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不沟通就是这样微妙.看hours的时候,
会忘记岁月的间隔.
作者和读者, 心灵同波震荡.

而醉钢琴, 读者里也定然有这样同波的人.

这也就够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4: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独》:在文学与生活中摇摆

发信人: hbs (蝴蝶), 信区: Prose
标 题: 《孤独》:在文学与生活中摇摆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Tue Oct 7 07:36:50 2003), 转信

《孤独》:在文学与生活中摇摆

当偶尔看到几个人在为《孤独》喝彩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要去看它,因为我没有时
间,虽然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时间流逝中发呆,什么也没去做,什么也不能做。

直到我喜欢的女孩打来一个电话,我才开心点,也想逗逗她,于是就把《孤独》一
章章复制下来。在那之前,不知道她怎么样,反正我是在赌气一周多没有给她打电
话。读到1/3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应该马上把文章发到那个女孩的信箱,我应该在
那么做之前给她写封信,告诉她我爱她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
大概是《孤独》的1/3那么长,只有十章。不过《孤独》写了三男三女,外加一个
卡夫卡笔下的“K”,而我只写了一男一女,说起来比例还真的很协调。给自己起
的笔名居然是“星系寂寞”,笔调相似,连文章的结构框架都是一样的,题目应该
也能吸引一点眼球,叫做《When Butterfly Met Loneliness》。东拉西扯地讲了
三天的故事,却又把三年的记忆都装了进去。假如要给我扣一顶抄袭的帽子,我也
没法否认,因为我一直没有贴出来的打算,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写完,最戏剧性的
两章都只写到一半就不能写下去了,因为恰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说的,假如把对
一个人的回忆都写在纸上,对那个人的记忆也就永远消失了。而现在更加不敢贴出
来了,珠玉在前,要让自己满意的话,没有时间去修改是不可能的,而现在是没有
时间的。

一边读一边做着猜谜的游戏,“K”是最容易找到出处的,其他都很难。可是我肯
定作者是很用心得给笔下的人物挑选了名字。陈朗这种名字因为普通得很不应该,
让我想起的是《绿茶》里的吴芳。小蕾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系上了李敖的一个情人
,曾经让我一看照片就羡慕得李敖不行的那位。如意吗,脑子里出现的却是《胭脂
扣》里的如花,或者是其他某部小说里的如花吧。男主角的名字很难联系上谁,也
许这种联系让女生来出力比较容易些。不过我敢肯定地说,周禾的“禾”一定是作
者喜欢过的一个人名字中的一部分。

我读研时的上铺,就是一个“K”,自打他离开中学,就不间断地收到一个新加坡
女生的来信,那是他中学不同班的同学,他长得有点像张国荣,而她,他说都不知
道长什么样子,因为以前都没有说过话。那女孩寄来的信,大多是一些宋词,偶尔
写些自己的事情。他应该从来没有回过信,也记不清是那个女孩从来没有留过地址
,还是他不想去打搅别人的安宁。而他自己,除了在穿衣上无比讲究以外,其他地
方都蛮类似于那个周禾,虽然很帅,但前后两个女友,都先跟他提出了分手。我们
那个时候,是怎么也想不清楚原因的,他也从来不说,估计现在还是一个人单身。


作者对于男性的洞察力倒是很敏锐,不过真正表现出来的也只有两处,一写周禾迷
路下雨了,一写李一平对如意相貌的一刹那感觉。其实我觉得要是能写出周禾在陈
朗提出分手后的心情就完美了,不过我隐约觉得作者写不出来,毕竟那种东西还是
只有男人才能体会得了。也许正因为女生无法体会男生的心情,才让男人们经历了
无数的爱情悲剧。写女生心情的部分,细腻得彷佛作者具有多重人格,其实也不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个女孩还是很类似的,也许文章好就好在没有去写那些心
机重重的女生,有这样的文笔去写那种恶心的女人,绝对是侮辱自己心灵的。好的
女生似乎也就是这三种了,我朋友里也就这三种,似乎都没有在爱情上成功的,于
是由衷佩服作者的敏锐。

写得最成功的,自然还是陈朗和周禾,怎么说呢,我觉得纯粹从生活出发,这样的
组合虽然不是最完美,但也也相当和谐了,但要从文学出发,那绝对是一个错误。
文学上讲,陈朗应该和Adam在一起,那样可称为一个《上海宝贝》的翻版。小蕾那
种故事,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在我看来文学上也许成功了,但从生活上来讲反倒
是个很大的败笔。一个想嫁老美的女孩不应该那么单纯,而一个单纯的女孩不应该
有那么一个结局。不过假如把小蕾和周禾放到一起,同样是生活上成功了,文学上
失败了。如意和一平的故事,在生活和文学上倒是平衡得不错,他们之间不可能有
什么激情,但也许一点理性的激情正是大家所期待的。

倘若要说到我自己,倒觉得很像陈朗和一平的一个结合体,说出来怪吓人的,呵呵
。所以到今天也孤独像一个星球,虽然被许多卫星围着,也给别的星球做着卫星一
样的点缀。而且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更像一颗流星。

假如《孤独》能在国内出书,应该能打动一大批校园内外的女性的,(不知道在美
国的女生有多少看了悲恸万分的?许多人是比星球还孤独的彗星,身边都找不到固
定的星伴。)不过此书必然被新东方列为禁书。

应该大男子主义地打击一下女生,无论漂亮与否,小资还是适可为止的好。至于男
人的小资,一般来说,20来岁和40来岁的时候比较明显,30岁左右的时候谁有心情
和精力小资啊。所以说要我预测未来的话,假如陈朗死不悔改的话,最后只能嫁一
个40来岁的了,照文章中的隐笔来看,那个“K”似乎离这个年龄不远。真要换个
解释,我能想到的也就是“恋父情结”了,何必呢?!

最后给三女三男送上My Favorite:

在望着第一颗坠落自夜空的流星
我想你会知道该怎么定义生命

在望着第一颗坠落自夜空的流星
我想你会知道该怎么定义生命

在望着第一颗坠落自夜空的流星
我想你会知道该怎么定义生命

而我就是那颗將坠落你心海的流星
告訴你没有谁能够永远年轻

生命中的每个脚步都是那么艰辛
是不是就要放弃年轻的一些权利

我将在属于你的星座上留下一点点轨迹
告诉你不要放弃
不要放弃



--
Perhaps love is like the ocean,
full of conflict, full of pain
Like a fire when it's cold outside,
thunder when it rains
If I should live forever,and all my dreams come true
My memories of love will be of you

※ 来源:.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itbbs.com.[FROM: 134.8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4: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现在 – <<星球>>读后

发信人: mn (照澜院院士), 信区: Prose
标 题: 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现在 – <<星球>>读后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Wed Oct 8 11:45:36 2003) WWW-POST

<<星球>>所描写的“人的局限性”,先哲们已经考虑过了。黑格尔注意到,原本属於人
的一部分,会分化出去,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人之上,反过来束缚人,
压制人。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把自己从这种“异化” 中解放出来,还原人的丰富性。如果
异化出去的是积极的东西,我们要把它们还给人。上帝是这样一个例子。人把人性中最
好的东西都异化到上帝身上:威力、自我牺牲、无条件的爱。上帝越无所不能,人就越
无能。上帝越伟大,人就越渺小。上帝越崇高,人就越卑微。总之,“为了使上帝称为
一切,人就成了无” ;<<星球>> 描述了另一方面,也就是消极东西的异化,“陈朗的
自命不凡,周禾的精神世界贫乏,如意的不漂亮,一平的虚荣,小蕾几近病态的妄想,
Adam的麻木” ,人性中不完美的东西被人刻意异化出去,这样人可以觉得它们不存在。
人看不到它们,可它们现实的存在却又无时不在困扰着人。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拿回
来摆在人面前说“看,这就是你不快乐的原因,这就是你要克服的东西” 。“星球”
做到了这一点。黑格尔又注意到,整个人类的存在,其实就是人的异化和反异化的历史
过程。正题 (Thesis,人的一个状态) 总会异化出它的对立面反题(anti-thesis),然后
二者解决冲突成为合题(synthesis) 。合题成为新的正题,产生新的反题,新合题,如
此这般辩证发展直到正题不再产生反题,异化不再存在,人到达理想王国。

<<星球>>所描写的孤独、惶恐以及脆弱,先哲们也已经考虑过了。克克加德(Kierkegaard)
认为,每一个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用抽象、一般化的概念或体系对
它们进行概括。现实存在的仅仅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抽象化的概念体系只是人用来解释
世界的工具,它们并不存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说,既然有些东西我们不确定
它们存在还是不存在,何不只研究我们确定其存在的东西:人的体验(experience) ?。
海德格尔(胡塞尔的学生) 把胡塞尔的思路用在了“存在” 的研究上:什么是存在,为
什么存在,怎样存在? 海德格尔首先论证了存在所需的必要条件,第一条是必须有一个
舞台或土壤或环境让存在发生。其他比如必须有人的关注(concern) 从而人可以体验到
存在。所有前提满足之后,存在本质上就是时间。回到<<星球>>所描写的人的孤独、惶
恐以及脆弱。存在主义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所以孤独)的时间过程,我们
在这个时间过程中被推向未知的将来,被迫在不确定其结果的情况下做决定,无力回避
这个时间过程终止的那一刻的到来。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可以相交,但那只是为其他存在
(比如“同居”)营造舞台,两个人的存在是永远不会相交的,大家还记得周禾睡了一下
午醒来跟陈朗一起做晚饭那一幕吧,同样的一个下午,可陈和周的体验是多么不同啊。
“爱情” 这个存在同样需要一个舞台、一块土壤,比如互相欣赏,比如一方对另一方
的宿命加上另一方的决定及忠诚及 “宿命”。然而“星球” 中的当事人所做的不是为
“爱情” 的存在而搭建舞台、培植土壤而是恰恰相反:常驻在陈朗脑子里的“分手” ,
一平脑子里的“梯形” ,Adam 心中对爱的存在的怀疑,用作者的话 “The bomb we
put into each other is ticking”。

汉语真好。过去,去去去,赶紧去吧 ! 将来,来来来,感快来吧 ! 唯独现在,在,在,
在,在,在,,,语言从此缺失。



hohoho
--
螺旋上升地回到了二十一岁懵懵懂懂的状态。

※ 来源:.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itbbs.com.[FROM: 192.151.]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14: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妥协、无奈、绝望和执着、超脱、渴求――――评《孤独得像一颗星球》

发信人: fallenstar (火流星), 信区: Prose
标 题: 妥协、无奈、绝望和执着、超脱、渴求――――评《孤独得像一颗星球》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Wed Oct 8 00:05:08 2003) WWW-POST

【因为匆忙和倏忽,我在第一次发贴的时候忽视了作者在“独白”部分的用意。幸
好有位网友跟贴提醒。今天中午细读一下,顿感汗流浃背,诚惶诚恐。晚上放学后
重新改正。望大家多多包涵。Hehe, //bow】


妥协、无奈、绝望和执着、超脱、
渴求――――评《孤独得像一颗星球》

一.【情节】
二.【人物】
三.【主题



【情节】
《星球》讲述了2003年夏天在美国纽约的三个中国女留学生的不成
功的感情经历。

小说开头在通过陈朗的回忆设置好背景环境后,引出开头,向读
者提出问题:陈朗、如意和小蕾能否得到她们想要的爱情?

在接下来情节的发展
中,三个人的故事交替出现。陈朗在对温情的眷恋和对现实的不甘中挣扎;如意努
力争取着一平的爱情;小蕾则在逝去青春的催促下急不可耐地追逐着中意的男孩。
三段故事相对独立,唯一联系是陈朗、如意和小蕾三人间的普通的友情关系。如果
把它们独立开来,写成三部小说,是完全可以的。但作者在这里独具匠心地把这三
段看似独立的故事交替穿插在一起。其原因和目的在于:

一,朗、意和蕾三个人
的境遇、行为和心态合在一起就很好地涵盖了小说描写人群,孤独的在美国的中国
女留学生们在感情上的各种不同经历:或向现实妥协,找个合不来的男友;或无奈
地拼命追求着难以得到的爱情;或绝望地疯狂在年华飞渡的失落中。作者以此使小
说描写的对象完整。

二,三个女主角在大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以其各自的方式挣
扎在各自的轨道上;通过对她们类似而又不同经历的反复对比使小说的叙述丰富具
体而又不因过于具体而变得单调。

三段故事,尽管彼此独立,但其发展历程基本
一致。在文章中,它们同时达到高潮:陈朗再次离开周禾,如意与一平决裂,小蕾
在和adam上床后又被adam遗弃。而在结尾,三段情节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汇合到
了一起。陈朗、周禾和如意一起在晚夏的夜空下过生日。作者似乎是在通过这种方
式暗示,不论过程怎样,她们最后获得的,都是同样的孤独;并以此引喻出小说的
主题:这些孤独的经历,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身处异国的每个中国女学子身旁,并仍
将一次次地在岁月更替中重复下去。

在小说的32章中,有5章是以陈朗对K的内心
独白的形式出现的。形式上看这属于陈朗和周禾的支线情节。但由于陈朗是小说中
的核心人物,实际上作者是在通过这些独白描述小说中三个女主人公乃至整个留美
中国女学生的心境:在陌生的国度中跋涉在感情的荒漠上。而K的作用还远不仅止
如此。在五次独白中,作者解陈朗之口分别阐述着对身处异乡的寂寞、对时光流逝
的无奈;对生命本意和爱情的迷茫;在猥琐现实面前的超脱和对理想的执着渴望;
对不可得到的美好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却又以不可得到为前提);以及最后的,在
车轮般前行时光面前的妥协和无奈。作者在以此来把文章的主旨更深远的扩展开去
。不仅描写爱情上的孤独,更在喟叹着个体在现实面前的无限渺小和因这种渺小而
显得愈发伟大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些独白像吉他琴把上的音品,为整部作品奠
定了基调,并与三个人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妥协、无奈、绝望 :执着、超脱、
渴求,从而深化着主题。不过这种深化,在我个人看来,或许会带来了一个小小的
问题。它完全通过作者内心独白表现出来,而几乎没有情节的支撑,因而略显抽象


在小说中还有一处不同于其它的部分,第17章,以诗的形式完成。作者里边表
达两重含义,一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期盼;另一点,从标题和最后一节中都可以看到
,在对无可改变的现实面前的自我麻醉和逃避。这一章在作用上近似于独白部分,
不同之处在于,独白部分的对象是K,陈朗理想的化身,在那里表现得更多是对理
想的向往;而诗是写给周禾的,侧重描述着陈朗的无奈。


【人物】
《星球》的
主要人物有三个:陈朗,如意和小蕾,三个身处美国的中国女孩。三个人各自有各
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本质而言如出一辙,孤独。陈朗孤独的原因是她看不上男
友周禾,又得不到(或者不如说是找不到)理想中的K。如意孤独的原因是她“在
意”上了一平,可一平却看不上她。小蕾则喜欢上了一个根本对她毫无印象的
adam。陈朗对待孤独的态度是妥协,在现实中她找不到理想中的爱情,但她受不了
孤独,所以“她深深的爱着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人”,和周禾像时钟一样周而复始
的分手和好,和好分手。如意在孤独的压迫下只有无奈,她清清楚楚地明白,一平
喜欢她,但瞧不上她,“没热情”。但她仍旧不厌其烦地和一平约会,对自己说,
“如果他今天晚上吻我,我就不推辞了”;以此来逃避着孤独。而小蕾,则连逃避
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她喜欢的人,adam,压根就连认都不认识她。

陈朗、如意和
小蕾,有着如此相似的背景和心态,以至于几乎可以把她们看成是同一个人,只因
为相处的环境不同,周围的对象不同,而使得行为和心理活动不同。作者在这里似
乎以她们为模型描写着在纽约(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的情感生活中的苦恼和磨难
;这样小说描写的对象就得以界定和具体化,从而也使小说的主题所明确。

但三
个人毕竟又有所分别。陈朗更开朗一些,现实一些,也更理智一些。在对现实的厌
倦、对理想的无望和对孤独的恐惧面前,她选择了迁就, “爱上了自己不爱的人
”,和周禾在一起。因为“其实我挺依恋他的”(《星球》,第七章)。无论如何
,这是个可以称得上“聪明”的选择。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些时候得到了满足
。但她又无法彻底接受周禾,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和她理想中的相差太远。他怎么
能如此“贫瘠”到如此“骨瘦如柴”的地步?于是,她一次次的发作,一次次分手
,但又在温情的诱惑和孤独的威逼下和周禾一次次和好着。在小说结尾,陈朗又一
次和周禾分手,她对周禾的麻木愤怒,对自己毫无原则的容让愤怒,对他们之间这
种莫名其妙的关系勃然大怒(“吃吃吃。吃吃吃。为什么永远就只有吃吃吃。难道
我全身上下就只有一个胃而已?……看我一眼,看看我这被绝望揉成一团的脸?…
…生活多么他妈的象强奸。陈朗想。不,轮奸。”24章。)。是那么的决绝,仿佛
所有郁积下来的矛盾都统统爆发出来,把他们间的纽带不可恢复地炸的灰飞烟灭。
仿佛这是“最后一次”,她会永远的从周禾身边离去。尽管痛苦,但也许“有一天
,我会不再哭。我会走在大街上,若无其事。我会忘掉他,就像忘掉以前的文斌和
MIKE”(31章);但又有谁知道呢。就像她自己在这一章中说的,终究会有那么一
天,“多年以后,等我老了,被时间驯服了”,她会“老老实实地生活在我的小村
庄里”。那时陪在她身边的,又怎么不可能会是周禾呢?或者,即使不是周禾,那
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意在对现实的迁就程度上比陈朗有过之无不及;或者说,三
个人当中,她对情人的感情最接近于爱。但她运气不像陈朗那么好,能遇到一个
“眷恋她,象是中了邪”的人。一平也不像adam,能干净利落的斩断如意的念头,
让她在一番短暂的剧痛后忘掉这段注定失败的情感。于是如意只能一次次在准情人
彬彬有礼的冷漠和亲切周到的轻视中挣扎。她不停的向一平示好,“哄着他”(第
七章),甚至在下意识中爱上了一平。但一平却始终没有对她真正动心过。如意已
经做了在她自尊心允许范围内所有的一切,她的努力也并非没有回报。在“
Nissan小小的车身里”,在如意孤独的歌声中,一平曾经“突然心里有了一点冲动
。想握着她的手,给她一点安慰。”。在一平吃坏了肚子,最孤独的无助的时刻,
他想起了如意;在病床上,他握住了如意的手。 此时,如意是如此如此的宽容,
如此的满足(“那一刹那,如意突然如释重负。这么些天来的一切计较,都在心里
安定下来。……他爱不爱我?不重要了。他是不是因为无助才想起我?不重要了。
……我对他的感情里有多少是爱、有多少又只是"面子"?不重要了……她心里,是
云开日出的明净。”第20章)。“这两个病房中无助的孤儿”,仿佛将永远这样温
柔的生活在一起。但一平的薄情、事故和虚荣还是无可救药地占了上风,“梯形。
顽强的梯形。战无不胜的梯形。……一平心中鼓胀起来的柔情,象被扎了一针,猛
地一下泄了气”,“但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最后,如意的耐心消磨殆尽了,只
留下受伤的自尊。在一平为如意接了他的电话生闷气时,如意终于爆发了,“Then
fuck your culture difference”(27章)。正因为她迁就得太久,把怒气压抑
得太久,所以这怒气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我真傻,……其实我就是傻B一
个”,“如意觉得自己身上被贴了一个咒符,这个咒符谋杀了她全部的青春。”,
第27章)。她愤然而起,从此不再回头。

就传统意义讲,小蕾是三人中最不幸的
一个。她喜欢上了一个根本对她毫无印象,甚至不懈一顾的adam。即使小蕾在漫长
的、刻骨铭心般的渴望(“她有一个incomplete,……但是她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好
好学习……她的脑子完全被另一个问题占领了:如何给Adam写一封信?”第8章)
后,和他上床之后,她仍然无法得到他甚至接近他,唯一留给她的只是更加刻骨铭
心的渴望和绝望。但实际上,也是最可悲的在于,小蕾对adam的感情甚至都不是真
正的爱情。如果说如意对一平是爱厌交加,陈朗对周禾是依依不舍,adam对于小蕾
来说,不过是在飞速沉入时间的泥沼的过程中急不可耐地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罢了
。小蕾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在青春不再的恐吓中变得神经质的急迫。她无时无刻
不再寻觅着情人,一个月又一个月,“只是男主角的名字改动一下而已”。即使在
她如饥似渴的盼望着能见到adam的时候,她仍然幻想着和咖啡馆帅哥间的一场艳遇
。当然,小蕾对adam的情感看上去比对其他人的更深刻一些,幻想破灭后的又是那
么痛苦和绝望。但那又怎样呢?生活还将继续。只要她的孤独一日还在,她的漫无
目的的、越来越急迫的寻找就只有继续持续下去。

陈朗、如意和小蕾构成小说中
的主角。其中又以陈朗最为主要。不仅是因为作者为她耗费的笔墨最多,更因为以
下三个原因。首先,作者通过陈朗的独白引入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深化着主题;
其次,在三个女主角中,只有陈朗的背景在小说开头被作者进行了阐述;并以此奠
定了整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和基调。这说明作者从开始写作起就已经把陈朗设定成她
所要描写人群的模型,即小说的核心人物。

小说当然不可能只由主角构成。在《
星球》中,作者为每个女主人公设计了相应的配角,她们的准男友或情人。陈朗的
搭档是周禾,一个活力萎缩到把生活的全部情趣都看成是“静坐、微笑”的男人(
是不是有点儿太夸张了?反正我是没见过这号弟兄)。他的枯燥和陈朗的活泼恰成
鲜明的对比,也是两人间不可调和矛盾的根源。与周禾截然不同,一平,如意的男
伴,是个不乏幽默的家伙。但他的致命伤,或者莫若说是如意的致命伤,在于他对
伴侣选择的出发点几乎完全建立在对相貌的挑剔和甚至称得上忘恩负义的薄情上(
这个家伙当真差劲得可以)。因此在小说最后,他仍然在自己不伦不类的革命歌声
中麻痹着对孤独的恐惧。而小蕾的追求对象adam,这个在事业和情场上都战无不胜
的骄子(牛人!),在一次次麻木地同走马灯般轮换着的女孩做爱中诚惶诚恐地寻
找着爱情的adam,在习惯性地忘掉了小蕾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猎艳的循环。同主角们
的情绪心理在整部小说中不断波动发展甚至辗转往复不同,这三个男性角色在小说
中总是一成不变地展现出自己既定的一面。他们是配角,像镜子一样把主角的身姿
从各个角度展现给读者。

最独特的角色应该是K。K在书中以陈朗的梦中情人的形
象出现。在陈朗的内心独白中,她把K想象成一个闪光、完美、永不没落的男孩的
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整部小说中,对K的描写都是通过陈朗的回忆和内心
倾诉的形式进行的;或者说,K是陈朗的专属物,和小说中的其余任何人都没有任
何关系,其本身也没有任何行动变化。由此看来,K的作用在于为陈朗提供一个展
现心理活动和理想的舞台。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在小说中出现得所有人物里,只
有K得到了理想的爱情。作者仿佛是在暗示,这样美好的爱情只有在理想中才能得
到。此外,陈朗对K的独白不仅仅局限在她和周禾的感情波折上,而是广泛包容着
陈朗对周围的人、对朋友、对环境、对生活、对信念、对孤独的各种看法。作者似
乎在以此来延展开主题,使之不仅仅局限于对爱情的描写,更阐述着在平庸乏味的
现实和令人神往却遥不可及的理想的巨大反差面前的一种超然而执着的态度。总而
言之,就像陈朗信中所说的,作为一个角色的K,在《星球》中“即存在,又不存
在”。在形式上,他是陈朗一直念念不忘的典形;在小说构架中,他以传声筒和说
明书的形式所现身。

【主题】
很少有作者会完全客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来
进行小说创造。《星球》也概不例外。在整个作品中,作者以温暖又略带讽刺、调
侃却不失真诚的笔触讲述着六个人间普通而充满辛酸的故事;这就揭示了作者对待
女主人公们的态度,同情和无奈。而对待男配角,作者的态度,除去同情外,更倾
向于嘲讽,尤其是对一平。当然这也很正常,在一步正统小说,或者说是能够被正
统意识所接受的小说中,主流的道德观总是必不可少的。

总体来说,小说《星球
》从头到尾都在描写着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女留学生的孤独生活,这些女留学生的情
人、准情人或是未成情人的孤独生活。由此看来,小说的主题可以归纳于:在异国
他乡,在现实的压迫下,理想中的情感是无法获得的;这一点似乎可以由小说中唯
一一个拥有真正爱情的K是留在国内的这一点证实。但作者似乎又不仅仅止步于此
。在结尾,通过对广袤太空中像隔遥远的星球的描写,她仿佛在向读者暗示着,这
种孤独不仅存在于异乡客中,它同样存在在每个人身边,存在于整个世界中。也许
这就是作者把小蕾的梦中情人adam设计成一个老外,把如意的准男友一平设计成一
个ABC的原因。因为如果作者想表现的仅仅是异乡客的孤独感,把adam设计成一个
中国人似乎更合情合理一些。从这里回过头来看《星球》中的独白和诗的部分,作
者在其中的用意便显得更加明确。

尽管在占据作品很大篇幅的独白和诗歌部分中
,作者想表达的,不仅局限于爱情乃至孤独,更扩展到在理想和现实巨大割裂面前
个体的无能为力;但《星球》给我的印象仍然是一步以情感上的孤独为主要描写对
象的小说;而对理想和现实的描写则是作为这种对孤独描写的背景出现的。这是因
为,第一,小说的故事体系围绕着情感上的“孤独”展开;其次,作者的主人公高
度相似化(三个身处美国的中国年轻女孩)明确地界定了描写对象,也就使主题具
体化;最后,在文章结尾,作者所表达的,仍然只有对“孤独”的描述和感叹。
发表于 2004-11-2 16: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评论,有看完它的信念了!!
发表于 2004-11-2 18: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了这么多呵,累了吧,支持一下,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0: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有这句话
你删贴我都没意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10:26 , Processed in 0.11931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