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cfd 于 2005-12-27 14:05:10.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改革曾经闹得沸沸扬扬。北大改革的目标是强调教师学术水平,对于科研成果的量化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项。北京大学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考核,包括完成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不合格者就降低岗位等级。 但,北京中文系最近提出了“代表作”制度,目的是纠正量化管理的缺陷,强调科研成果的质量。
中文系的这一行动是否有价值?可能有一点点,但不可能解决目前大学的风气浮躁。关键的问题是:谁来确定“代表作”?怎样衡量代表作的水平?中国的大学是官本位的结构,搞到最后总是当官的说了算。因此,中文系的这个举动可能不会有很大价值。而且,中文系的教师,不少在北大改革以前就有粗制乱造的毛病,他们的成果那时候就很多,到处乱写、乱发表。讲数量不讲质量在不少人那里并不是在量化管理后才出现的。
北京大学关键的问题是官本位的问题。官僚统治大学,学术空气变味,自然不可能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北大的改革是很不彻底的,没有触动官本位。北京大学专门设给行政官僚的职称(什么“管理学教授”、“德育教授”等)在改革后还继续评,这就十分荒唐了。它说明官僚集团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事实上,改革之后,各级官僚的权力得到大大加强。现在的北京大学,谁的官大谁手中的项目就最多。那些学问差的、没有时间做学问的官僚们,都掌握着大把大把的研究经费。就像一位北京大学的前副校长说的:改革改出现了一个吃改革饭的利益集团(“创新集团”),就是官僚集团!
官本位思想对中文系的危害也不可低估。现在中不少学者人心思走。尤其是去年裘锡圭先生和他的两个弟子一块去了复旦大学的事情,引起人们震动、思考。裘锡圭先生在国内中文学科恐怕是真正的大师了。然而,因为他没有全国政协、人大常委以上的官僚职务,到了退休年龄就必须退休。可以想象,如果大家都按年龄或学术情况退休,我想裘锡圭先生也是想得开的。但是中文系有个政协常委,他却可以不退休。这样裘锡圭先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退休是按学问还是按官位?”——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像这样的官僚教授不少,他们获得不退休的特权,早已经引起公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在去年夏天匆忙搞了个什么“资深教授”,第一批20多名,有的80多岁,多年前就没有上课了;有的是原来的校领导,根本没有什么学术贡献。北京大学真是越高越荒唐!
北京大学关键的问题在于官本位的体制,这个体制是和我们整个国家的大学体系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体制一日不死,北京大学一日没有希望。当然,其他大学还跟在北大后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