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2|回复: 1

北大拆迁探路校园文物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 14: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陈竹北京报道

  学界压力促使校方上马数学研究中心,文保规划与建设方案同时申报之际,北京市政府建议项目从拆违开始

  北大早在2002年9月即已“下决心完成未名湖以北地区居民的外迁”。而数学研究中心的筹建,使得这一决心被提上日程。

  该项目除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外,还获得一些部委的重视,故被允许建设方案与文物保护规划同时申报审批。

  在此背景下,有着“江南水乡翻版”之誉的朗润园、镜春园,因北大一纸公告被误解为划入拆迁之列。北京市政府建议项目先从拆违开始。北大由此推迟工程的评估和拆迁。



镜春园79号院,一位住户跨进古老而破旧的大门,这里曾经是公主的园子。本报记者浦峰摄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三位工作人员走在院内。这里曾经是朗润园的主体建筑,1995年全面修缮。本报记者浦峰摄



  2006年2月17日,北京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澄清社会舆论对北大朗润园、镜春园文物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不实之辞。本报记者浦峰摄

  刘红(化名)早早收起滑冰摊儿,沿着未名湖北面的小道往家走。从镜春园前往朗润园的路上,能看到三三两两私语的老邻居。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拆。”2月18日,刘红准备购置蜂窝煤,但她还犹豫着不知该买多少块。

  今年1月10日,海淀区建设委员会在该区域贴出“拆迁公告”,称因筹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数学中心”),对该校东至科技园西路、南至镜春路、西至红湖东岸、北至清华西路之内的平房实施拆迁。镜春园、朗润园正在此范围当中。

  1月20日,北大又公告称将组织拆迁入户调查。2月13日是原定的入户日期,但静候于家中的刘红与邻居们,并未等来拆迁公司和评估公司的人。

  什么时候拆?吕斌也不知道。这位北大发展规划部副部长,曾全程参与《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区文物保护规划》的招标和审批申报。2月18日早上,他还不厌其烦地向公众介绍已于去年12月6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上述规划,试图消除各界对北大文物区拆迁的误解。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方案一再延期,是因为其不够细化,有的内容尚需调整。在北大提交给市政府的报告上,2月15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作出批示,让副市长张茅、刘志华审阅。而在2月17日两位副市长的批示中,刘志华明确表示:针对此事,让市规划委通知北大从拆违开始。

  而北大一份公开的工作简报显示,国家文物局同意北大数学中心项目的审批“优先”于文物保护规划。

  平房外迁已酝酿3年

  2002年9月,北大发展规划专家、各院系领导等达成共识,要“下决心完成燕园校区尤其是未名湖以北地区居民的外迁”。

  自北大东门进入,过了未名湖前的一个小桥,继续往北走便是镜春园,这是该校几座古园林中最小的一个。步入园中,外界的喧嚣似与它无任何关系。

  “从花圃到季羡林先生寓所的那段湖边小路……逼仄的湖水、松垂的柳枝和水边错落密集的平房搭配起来,活生生一个盗版的江南水乡。”一位“原住民”这样描述他心中的镜春园。

  镜春园79号在未名湖和后湖之间,为嘉庆的四女庄静公主的私宅。其旁边的77号院内,一间改造后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房竟挤了3个上下铺。

  由镜春园往北走200米便是朗润园,北面与圆明园仅有一墙之隔。

  “来,帮我在这个门楼照张相。”17日下午,北大的任老师与爱人已是一周内第三次来到朗润园。这位60多岁的老北大员工,少小上学时就常到此地背书。

  自1月20日第二份公告贴出之后,北大一些学生陆续拿起相机赶去“现场”留影。

  “拆迁通告中写得明明白白,所有文物一律保持原貌,但那片地方仍然将要彻底变样。”

  七年前,北大迎来百年华诞。在随后启动的国家“985项目”中,北大、清华分别获得中央18亿元财政拨款。

  针对北大的规划也随之展开。2002年9月,北大发展规划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各院系领导在《2003-2005年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第二、三次会议上达成共识,要“下决心完成燕园校区尤其是未名湖以北地区居民的外迁”。具体工作很快落到了北大发展规划部的头上。

  “田刚看中了未名湖以北的这片地。这应该是在2004年,他想建立一个中国园林式的数学研究中心。”

  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说。

  马同时也是数学中心规划设计方案的负责人,他曾为北大设计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两处仿古建筑。

  2004年9月30日,北大校园规划委公布了第二轮初步修改后的数学中心方案:规划总建筑面积15335.5平方米,其中文物保护修缮面积2427.85平方米,整治、复建面积中地上10684.65平方米,地下2223平方米。

  据《会议纪要》,9月30日的讨论结果是:“适当增加规划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并增加小部门建筑的层数和高度。”

  数学中心的使命

  由于北大数学中心项目不仅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家重要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除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外,还获得不少部委高官眷待。

  “数学中心将成为一座桥梁,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张继平说。

  张继平甚至不讳言,“我做行政工作是耽误了做科研的时间,而实际上,把平台构建好了,整个团队都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此前的2004年,北大对外宣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刚刚完成“长江学者”

  聘期的田刚,将“应邀参加北大数学中心的筹建工作并开始主持学术活动”。此举正好吻合当时中央提出的“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战略。

  记者调查获悉,由于北大数学中心项目不仅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家重要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除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外,还获得不少部委高官眷待。需提及的背景是,彼时的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正面临多层压力。

  早在10年前,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从香港恒隆集团筹来人民币捐款1356万元,和中科院合办晨兴数学中心,并于1998年建成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的中心大楼;2002年8月,丘成桐又在浙江大学设立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到了2004年底,南开大学获国家投资1.292亿元,顺利落成南开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大楼。按照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生前意愿,该中心“将成为南开和中国未来冲击世界数学中心地位的桥头堡”。

  面对国内三家相近定位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大选择了竞争。故采取了如前文所述的一系列举动,不过,在随后的2005年,丘成桐教授三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以北大为例批评国内大学教育,之后直接点名就其学生田刚学术问题予以置评。由此形成在学术界影响甚广的“丘田之争”,并随之与数学中心的立项关联。

  “两条线”同时进行

  马炳坚解释,这“两条线”分别是———“文物保护区规划”编制审批线和“数学中心建设规划”编制审批线,分别由马炳坚和吕舟领衔。

  按照北大校园规划委2004年9月30日的计划,数学中心的建筑方案在副校长林钧敬和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吕斌完成后,将由教育部规划司协助,申报给北京市规划委和北京市文物局。

  此前,这正是各文物保护单位修葺或新建的申报惯例。但恰恰在2004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正式出台。

  《办法》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导下,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保护规划)。”

  由于北大的这些建设项目均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内,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多次向北大提出编制要求。如2004年9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出“京文物[2004]821号”文件催促。

  各方的态度显示,只有按要求编制《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并且取得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的审议通过,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划委才可能审理数学中心的建设方案。

  “《规划》必须抓紧进行!”这是北大发展规划部在多方咨询后得出的结论。

  2005年1月5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9家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北大的一份《会议纪要》认为,“这三家经验丰富,预计报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一次审批通过率高。”

  当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以60万元的最低报价胜出。后者还承诺在两个月的编制周期内完成任务。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两条线在同时进行。”马炳坚解释,这“两条线”分别是———“文物保护区规划”编制审批线和“数学中心建设规划”编制审批线,分别由马炳坚和吕舟领衔。

  北大一份公开的工作简报显示,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4月15日召开了北大“数学中心”建设项目协调。会上,国家文物局同意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列为单独审批项目。并且,同意北大在《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审批通过前“按照有关程序”加快进行“数学中心”建设项目的相关审批工作。

  仍需细化的规划

  北京市政府“暂停审批”该文保规划,理由是“很多内容还不够细化”。这从另一角度应证了罗哲文先生的担忧。

  正是基于此次变数,马炳坚主导的团队对2004年9月30日确定的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修订。

  其核心内容是,继续将全斋作为数学中心的主体建筑,由于仅一层担心不够用,方案调整为地下一层做车库,地上照原样翻新并建改一层为两层。

  全斋位于本次拆迁范围的最南端,它是当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920年提出的“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之一,于1952年建成。

  如今的全斋已成为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着40多户居民。尽管如此,从全斋的院门口就能看到未名湖,相对校外的高楼大厦更适合修身养性。

  今年2月17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表示,全斋并未列入北京市文物局框定的燕园文保建筑名单之内。考虑其特殊性,“此次不会对其进行拆除”,而是“对其进行维修改造”。但对于其维修改造程度,北大未与细解。

  此前,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告诉《新京报》,北大针对该地域的拆除和重建曾经举行过两次论证,“除了北大相关人员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人员之外,有七八个国内文物界比较有名的专家参加。”

  在论证会上,专家们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有两个方面,一是园子里有价值的建筑必须保留;一是在新建筑修建的过程中,新建筑的体量、高度和形式,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罗哲文略有担忧的是,两次论证会上专家们的部分意见与规划草案的不太统一,“比如针对新建筑的体量,北大的规划显示得密度过大,当时我们就建议说,房子有些过多了,应该减少一些。”

  按照程序,北大方面并不需要给专家回复这些意见是否采纳,故论证会上专家的意见最终是否加进了规划,罗哲文表示自己并不知道。

  到2005年8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燕园建筑文物保护区总体规划》已通过两轮专家论证,经由北京市文物局上报到国家文物局。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了该保护规划。

  而今年2月17日,《新京报》从北京市文物局获知:北京市政府“暂停审批”该文保规划,理由是“很多内容还不够细化”。这从另一角度应证了罗哲文先生的担忧。

  公告风波与体制之弊

  “现在缺的不是方案,而是机制。”吕斌认为,程序慢不是问题,越民主的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策做得越慢。

  1月20日,北大贴出一张《关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工程建设的情况说明》的公告。公告指出:“按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设工程规划,需要进行拆迁的范围是: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区域内的平房。”

  这张公告很快引起媒体关注,“北大要拆除古园”一时成为街头巷尾和校园BBS的热门话题。

  “北大这点是没处理好,布告没有说清楚,以为数学中心是大楼,否则不至于引起大家误解。”吕舟说。

  北大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吕斌也承认:“这个公告的确是个失误,没有讲清楚拆什么建什么,为后来的工作添了很多麻烦。”

  至于北京市文物局提出的规划方案“不够细化”,吕斌认为难以理解。“我们所做的规划本来就是控制性规划,你现在问我这个楼究竟建几米高,我是回答不了的,这也不是文物保护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规定,要“适度,科学,持续,合理地利用”。但至于什么度是适度,理究竟合什么理,至今没有明确规定。

  “如果有规定,说明大家已经琢磨过了。但这些新问题还在探索。”吕舟认为,这一问题是现阶段文物保护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需要探索的不仅是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方,更是一个让审批机关、各级评审专家组都能有效运转并作出公正判断的机制。

  “现在缺的不是方案,而是机制。”吕斌认为,程序慢不是问题,越民主的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策做得越慢。

  2月28日傍晚,吕斌已从北京市文物局得到一个积极消息:“文保规划的审批将不会耽误北大的建设任务”。

  不过,他的担心很自然地转移到“拆迁”上来。

  校园住房产权之惑

  吕舟认为,虽然产权问题作为计划经济遗留的问题之一,给北大的拆迁工作带来阻力,但他强调,“高校内的教职工住房的产权一旦变为私有,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郭武叶沿着未名湖东北的镜春路往前行,过桥西转,左侧是已经干涸长满杂草的河道,右侧是1997年翻新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穿过一排排豪华小轿车,进入前面那块夹杂近代建筑、私搭房棚和数间旱厕的朗润“腹地”。

  他的家位于朗润园157号,就在这“腹地”的东端。这三间80年代初搭建起来的红砖房,也名列此次拆迁计划之中。

  据老邻居们说,这里原是亭台水榭的布置,七王爷和八王爷还下过棋。但郭武叶1982年搬过来的时候,这些场景就已经不复存在。

  北大新闻发言人赵为民则表示,自上世纪初,由于历史变迁及受大地震等原因的影响,朗润园、镜春园陆续出现大量简陋的临时生活用房,成为校园中的“脏乱差”死角。已接近总建筑面积的70%。

  据其透露,目前北大已经筹集了6000余万元准备用于此次拆迁。而朗润园和镜春园一带需拆迁的住户有99户,203间房屋,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另有近30户住户需要搬迁。

  “十几前,我因为住着学校的房才错过了单位福利分房的待遇;现在房子要拆了,怎么才能弥补呢?”郭武叶说。

  其他住户大多是在北大食堂、医院和电工科工作过的退休职工。他们和郭武叶一样,并不拥有自己住了数十年房子的产权。

  “拆迁不仅是经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怎么办?”

  吕斌告诉《新京报》,如果按社会拆迁方式,住户需远迁校园;如果仍留在北大,这更是个大难题。基于此,校方已推迟了此项工程的评估和拆迁阶段。

  对于郭武叶来说,这便意味着他的很多问题还无从找到权威的答案。他对门的邻居们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不安和抱怨。

  吕舟认为,虽然产权问题作为计划经济遗留的问题之一,给北大的拆迁工作带来阻力,但他强调,“高校内的教职工住房的产权一旦变为私有,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可佐证的例子是,清华前些年将房子卖给一些退休教师。如今因地皮受限,校方再想回购时很难劝服房子的主人们。

  (本报记者蒋彦鑫对此文亦有贡献)

  “百度”一下“北大拆迁”,找到相关网页约25,700篇。北大原定2月13日对未名湖以北地区进行拆迁入户调查,北京市政府建议其先从拆违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陈竹北京报道

  学界压力促使校方上马数学研究中心,文保规划与建设方案同时申报之际,北京市政府建议项目从拆违开始

  北大早在2002年9月即已“下决心完成未名湖以北地区居民的外迁”。而数学研究中心的筹建,使得这一决心被提上日程。

  该项目除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外,还获得一些部委的重视,故被允许建设方案与文物保护规划同时申报审批。

  在此背景下,有着“江南水乡翻版”之誉的朗润园、镜春园,因北大一纸公告被误解为划入拆迁之列。北京市政府建议项目先从拆违开始。北大由此推迟工程的评估和拆迁。



镜春园79号院,一位住户跨进古老而破旧的大门,这里曾经是公主的园子。本报记者浦峰摄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三位工作人员走在院内。这里曾经是朗润园的主体建筑,1995年全面修缮。本报记者浦峰摄



  2006年2月17日,北京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澄清社会舆论对北大朗润园、镜春园文物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不实之辞。本报记者浦峰摄

  刘红(化名)早早收起滑冰摊儿,沿着未名湖北面的小道往家走。从镜春园前往朗润园的路上,能看到三三两两私语的老邻居。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拆。”2月18日,刘红准备购置蜂窝煤,但她还犹豫着不知该买多少块。

  今年1月10日,海淀区建设委员会在该区域贴出“拆迁公告”,称因筹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数学中心”),对该校东至科技园西路、南至镜春路、西至红湖东岸、北至清华西路之内的平房实施拆迁。镜春园、朗润园正在此范围当中。

  1月20日,北大又公告称将组织拆迁入户调查。2月13日是原定的入户日期,但静候于家中的刘红与邻居们,并未等来拆迁公司和评估公司的人。

  什么时候拆?吕斌也不知道。这位北大发展规划部副部长,曾全程参与《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区文物保护规划》的招标和审批申报。2月18日早上,他还不厌其烦地向公众介绍已于去年12月6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上述规划,试图消除各界对北大文物区拆迁的误解。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方案一再延期,是因为其不够细化,有的内容尚需调整。在北大提交给市政府的报告上,2月15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作出批示,让副市长张茅、刘志华审阅。而在2月17日两位副市长的批示中,刘志华明确表示:针对此事,让市规划委通知北大从拆违开始。

  而北大一份公开的工作简报显示,国家文物局同意北大数学中心项目的审批“优先”于文物保护规划。

  平房外迁已酝酿3年

  2002年9月,北大发展规划专家、各院系领导等达成共识,要“下决心完成燕园校区尤其是未名湖以北地区居民的外迁”。

  自北大东门进入,过了未名湖前的一个小桥,继续往北走便是镜春园,这是该校几座古园林中最小的一个。步入园中,外界的喧嚣似与它无任何关系。

  “从花圃到季羡林先生寓所的那段湖边小路……逼仄的湖水、松垂的柳枝和水边错落密集的平房搭配起来,活生生一个盗版的江南水乡。”一位“原住民”这样描述他心中的镜春园。

  镜春园79号在未名湖和后湖之间,为嘉庆的四女庄静公主的私宅。其旁边的77号院内,一间改造后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房竟挤了3个上下铺。

  由镜春园往北走200米便是朗润园,北面与圆明园仅有一墙之隔。

  “来,帮我在这个门楼照张相。”17日下午,北大的任老师与爱人已是一周内第三次来到朗润园。这位60多岁的老北大员工,少小上学时就常到此地背书。

  自1月20日第二份公告贴出之后,北大一些学生陆续拿起相机赶去“现场”留影。

  “拆迁通告中写得明明白白,所有文物一律保持原貌,但那片地方仍然将要彻底变样。”

  七年前,北大迎来百年华诞。在随后启动的国家“985项目”中,北大、清华分别获得中央18亿元财政拨款。

  针对北大的规划也随之展开。2002年9月,北大发展规划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各院系领导在《2003-2005年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第二、三次会议上达成共识,要“下决心完成燕园校区尤其是未名湖以北地区居民的外迁”。具体工作很快落到了北大发展规划部的头上。

  “田刚看中了未名湖以北的这片地。这应该是在2004年,他想建立一个中国园林式的数学研究中心。”

  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说。

  马同时也是数学中心规划设计方案的负责人,他曾为北大设计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两处仿古建筑。

  2004年9月30日,北大校园规划委公布了第二轮初步修改后的数学中心方案:规划总建筑面积15335.5平方米,其中文物保护修缮面积2427.85平方米,整治、复建面积中地上10684.65平方米,地下2223平方米。

  据《会议纪要》,9月30日的讨论结果是:“适当增加规划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并增加小部门建筑的层数和高度。”

  数学中心的使命

  由于北大数学中心项目不仅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家重要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除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外,还获得不少部委高官眷待。

  “数学中心将成为一座桥梁,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张继平说。

  张继平甚至不讳言,“我做行政工作是耽误了做科研的时间,而实际上,把平台构建好了,整个团队都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此前的2004年,北大对外宣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刚刚完成“长江学者”

  聘期的田刚,将“应邀参加北大数学中心的筹建工作并开始主持学术活动”。此举正好吻合当时中央提出的“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战略。

  记者调查获悉,由于北大数学中心项目不仅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家重要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除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外,还获得不少部委高官眷待。需提及的背景是,彼时的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正面临多层压力。

  早在10年前,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从香港恒隆集团筹来人民币捐款1356万元,和中科院合办晨兴数学中心,并于1998年建成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的中心大楼;2002年8月,丘成桐又在浙江大学设立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到了2004年底,南开大学获国家投资1.292亿元,顺利落成南开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大楼。按照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生前意愿,该中心“将成为南开和中国未来冲击世界数学中心地位的桥头堡”。

  面对国内三家相近定位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大选择了竞争。故采取了如前文所述的一系列举动,不过,在随后的2005年,丘成桐教授三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以北大为例批评国内大学教育,之后直接点名就其学生田刚学术问题予以置评。由此形成在学术界影响甚广的“丘田之争”,并随之与数学中心的立项关联。

  “两条线”同时进行

  马炳坚解释,这“两条线”分别是———“文物保护区规划”编制审批线和“数学中心建设规划”编制审批线,分别由马炳坚和吕舟领衔。

  按照北大校园规划委2004年9月30日的计划,数学中心的建筑方案在副校长林钧敬和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吕斌完成后,将由教育部规划司协助,申报给北京市规划委和北京市文物局。

  此前,这正是各文物保护单位修葺或新建的申报惯例。但恰恰在2004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正式出台。

  《办法》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导下,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保护规划)。”

  由于北大的这些建设项目均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内,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多次向北大提出编制要求。如2004年9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出“京文物[2004]821号”文件催促。

  各方的态度显示,只有按要求编制《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并且取得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的审议通过,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划委才可能审理数学中心的建设方案。

  “《规划》必须抓紧进行!”这是北大发展规划部在多方咨询后得出的结论。

  2005年1月5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9家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北大的一份《会议纪要》认为,“这三家经验丰富,预计报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一次审批通过率高。”

  当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以60万元的最低报价胜出。后者还承诺在两个月的编制周期内完成任务。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两条线在同时进行。”马炳坚解释,这“两条线”分别是———“文物保护区规划”编制审批线和“数学中心建设规划”编制审批线,分别由马炳坚和吕舟领衔。

  北大一份公开的工作简报显示,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4月15日召开了北大“数学中心”建设项目协调。会上,国家文物局同意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列为单独审批项目。并且,同意北大在《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审批通过前“按照有关程序”加快进行“数学中心”建设项目的相关审批工作。

  仍需细化的规划

  北京市政府“暂停审批”该文保规划,理由是“很多内容还不够细化”。这从另一角度应证了罗哲文先生的担忧。

  正是基于此次变数,马炳坚主导的团队对2004年9月30日确定的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修订。

  其核心内容是,继续将全斋作为数学中心的主体建筑,由于仅一层担心不够用,方案调整为地下一层做车库,地上照原样翻新并建改一层为两层。

  全斋位于本次拆迁范围的最南端,它是当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920年提出的“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之一,于1952年建成。

  如今的全斋已成为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着40多户居民。尽管如此,从全斋的院门口就能看到未名湖,相对校外的高楼大厦更适合修身养性。

  今年2月17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表示,全斋并未列入北京市文物局框定的燕园文保建筑名单之内。考虑其特殊性,“此次不会对其进行拆除”,而是“对其进行维修改造”。但对于其维修改造程度,北大未与细解。

  此前,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告诉《新京报》,北大针对该地域的拆除和重建曾经举行过两次论证,“除了北大相关人员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人员之外,有七八个国内文物界比较有名的专家参加。”

  在论证会上,专家们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有两个方面,一是园子里有价值的建筑必须保留;一是在新建筑修建的过程中,新建筑的体量、高度和形式,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罗哲文略有担忧的是,两次论证会上专家们的部分意见与规划草案的不太统一,“比如针对新建筑的体量,北大的规划显示得密度过大,当时我们就建议说,房子有些过多了,应该减少一些。”

  按照程序,北大方面并不需要给专家回复这些意见是否采纳,故论证会上专家的意见最终是否加进了规划,罗哲文表示自己并不知道。

  到2005年8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燕园建筑文物保护区总体规划》已通过两轮专家论证,经由北京市文物局上报到国家文物局。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了该保护规划。

  而今年2月17日,《新京报》从北京市文物局获知:北京市政府“暂停审批”该文保规划,理由是“很多内容还不够细化”。这从另一角度应证了罗哲文先生的担忧。

  公告风波与体制之弊

  “现在缺的不是方案,而是机制。”吕斌认为,程序慢不是问题,越民主的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策做得越慢。

  1月20日,北大贴出一张《关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工程建设的情况说明》的公告。公告指出:“按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设工程规划,需要进行拆迁的范围是: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区域内的平房。”

  这张公告很快引起媒体关注,“北大要拆除古园”一时成为街头巷尾和校园BBS的热门话题。

  “北大这点是没处理好,布告没有说清楚,以为数学中心是大楼,否则不至于引起大家误解。”吕舟说。

  北大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吕斌也承认:“这个公告的确是个失误,没有讲清楚拆什么建什么,为后来的工作添了很多麻烦。”

  至于北京市文物局提出的规划方案“不够细化”,吕斌认为难以理解。“我们所做的规划本来就是控制性规划,你现在问我这个楼究竟建几米高,我是回答不了的,这也不是文物保护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规定,要“适度,科学,持续,合理地利用”。但至于什么度是适度,理究竟合什么理,至今没有明确规定。

  “如果有规定,说明大家已经琢磨过了。但这些新问题还在探索。”吕舟认为,这一问题是现阶段文物保护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需要探索的不仅是文物保护规划设计方,更是一个让审批机关、各级评审专家组都能有效运转并作出公正判断的机制。

  “现在缺的不是方案,而是机制。”吕斌认为,程序慢不是问题,越民主的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策做得越慢。

  2月28日傍晚,吕斌已从北京市文物局得到一个积极消息:“文保规划的审批将不会耽误北大的建设任务”。

  不过,他的担心很自然地转移到“拆迁”上来。

  校园住房产权之惑

  吕舟认为,虽然产权问题作为计划经济遗留的问题之一,给北大的拆迁工作带来阻力,但他强调,“高校内的教职工住房的产权一旦变为私有,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郭武叶沿着未名湖东北的镜春路往前行,过桥西转,左侧是已经干涸长满杂草的河道,右侧是1997年翻新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穿过一排排豪华小轿车,进入前面那块夹杂近代建筑、私搭房棚和数间旱厕的朗润“腹地”。

  他的家位于朗润园157号,就在这“腹地”的东端。这三间80年代初搭建起来的红砖房,也名列此次拆迁计划之中。

  据老邻居们说,这里原是亭台水榭的布置,七王爷和八王爷还下过棋。但郭武叶1982年搬过来的时候,这些场景就已经不复存在。

  北大新闻发言人赵为民则表示,自上世纪初,由于历史变迁及受大地震等原因的影响,朗润园、镜春园陆续出现大量简陋的临时生活用房,成为校园中的“脏乱差”死角。已接近总建筑面积的70%。

  据其透露,目前北大已经筹集了6000余万元准备用于此次拆迁。而朗润园和镜春园一带需拆迁的住户有99户,203间房屋,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另有近30户住户需要搬迁。

  “十几前,我因为住着学校的房才错过了单位福利分房的待遇;现在房子要拆了,怎么才能弥补呢?”郭武叶说。

  其他住户大多是在北大食堂、医院和电工科工作过的退休职工。他们和郭武叶一样,并不拥有自己住了数十年房子的产权。

  “拆迁不仅是经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怎么办?”

  吕斌告诉《新京报》,如果按社会拆迁方式,住户需远迁校园;如果仍留在北大,这更是个大难题。基于此,校方已推迟了此项工程的评估和拆迁阶段。

  对于郭武叶来说,这便意味着他的很多问题还无从找到权威的答案。他对门的邻居们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不安和抱怨。

  吕舟认为,虽然产权问题作为计划经济遗留的问题之一,给北大的拆迁工作带来阻力,但他强调,“高校内的教职工住房的产权一旦变为私有,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可佐证的例子是,清华前些年将房子卖给一些退休教师。如今因地皮受限,校方再想回购时很难劝服房子的主人们。

  (本报记者蒋彦鑫对此文亦有贡献)

  “百度”一下“北大拆迁”,找到相关网页约25,700篇。北大原定2月13日对未名湖以北地区进行拆迁入户调查,北京市政府建议其先从拆违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6 00:32 , Processed in 0.17401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