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9|回复: 0

[舞文弄墨] 漫话古代咏雪诗 ZZZZ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7 11: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雪,晶莹洁白,象征着纯洁无瑕,象征着美。雪,融化为水,滋润花草,给大地著上春意,给人们带来收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诗句。其后,咏雪诗接踵而至,恰似“雨雪霏霏”,数不胜数,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咏雪诗中有一些是纯属描写雪景的。诗人在创作时犹如画家写生,手执画笔饱蘸颜料,挥洒自如,尽兴描绘具有美感意义的雪景图。请看清代著名戏剧家洪昇的《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咏雪诗中较多的是情景相生之作。这类咏雪诗又有两种情形:

  其一,“景”与“情”分别开来,以先写景后抒情为常见。如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此诗前两句描写雪景,运用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沾青枝、使青枝变白的状态,也暗写了诗人临窗观赏的经过。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这里,上文的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了铺垫,而下文的抒情则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雪中忆李揖》、孟浩然的《赴京途中逢雪》等。

  其二,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与“情”融为一体,不知何者为景,何者为情。请看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便是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的。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大雪纷飞,天昏地暗,群山不见鸟飞,众路断绝行人,只有一位渔翁披蓑戴笠,驾着一叶扁舟,在寒江独钓。其实,它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像这样情景交融的咏雪诗,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少,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孜的《雪诗》、陆游的《弋阳道中遇大雪》等。

  无论是纯属客观描写雪景的诗,还是情景相生之作,大都善于运用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
  
  运用衬托法写雪,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寒,也采用了这种衬托法,此诗脍炙人口,这里就略而不引了。

  至于用比喻来写雪的诗数量更多,表现上也颇具特色。有用一物作比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分别用“梨花”、“银”比雪,异曲同工。有用两物作比的,如“萦空加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咏雪》),以“雾转”比漫天飞舞的雪花,“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一个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一个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也有用数物作比的,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比雪花之形状,以“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严格说,这是用典)。这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咏雪诗用以作比的物,有银、雾、玉、马等,而更多的是花,这从上文诸例中可窥见一斑。虽然同是以花喻雪,但咏雪诗却千姿百态,各呈异彩。何哉?

  首先,这跟诗人对雪有着切身的体验、独特的感受有关。吴均曾见天降大雪,岑参曾于雪中送友人,杜荀鹤也曾在春日山中遇雪,他们都目睹大雪纷飞的情景,具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因而分别写出了《咏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日山中对雪有作》等咏雪诗,且诗中都以花比雪,却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试问,如果他们从未见过雪,对雪没有切身体验,也能写出如此取喻贴切、风貌相异的咏雪诗吗?

  其次,这跟诗人的创新精神有关。大凡咏雪诗写得有特色的诗人都具有这种独创精神。诗贵新,切忌人云亦云。韩愈赞美樊绍述的文章“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主张文学创作“惟陈言之务去”。因此,他的《春雪》诗虽然也像前人那样用花比喻雪,却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以花比雪,前人的诗往往侧重于形似,而韩愈的诗则注意形神兼备,既绘出了落雪如落花之形,又传出了落雪之神——“作飞花”旨在为人间展示春色。显然,这里的“百雪”人格化了。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思绪。翻读古诗,发现古代诗人对雪吟诗,思绪也各不相同。
  
庾信的《郊行值雪》: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薛君一狐白,唐侯两肃霜。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描写城郊雪景,生动形象,连用比喻,还用典故。说雪就像战国时孟尝君家那银白的狐裘,又如春秋时唐成公的两匹名叫肃霜的白色骏马。全诗一片玉光银色,晶莹耀眼,但只是对雪景的描写,而缺乏更深的思考。

  吴均的《咏雪》诗: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细雪纷纷的景致。而结尾转入感叹,看不见杨柳春风,因而相思无益,似乎是对情人的怀念,也可以理解为对仕途坎坷的叹息。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是一幅画,把风雪夜归的意境写出来了。所以此诗中的名句“风雪夜归人”常被引用。  

   罗隐有《雪》诗: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大家都说“瑞雪兆丰年”,但即使丰年,情形又如何呢?长安城里还有饥寒交迫的贫苦人,这样的大雪可不能多下啊!诗人对着众说一词的瑞雪,却想到了贫苦人民,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唐 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张孜 《雪 诗》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赏析] “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到何种程度呢?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雪诗》在前二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在篇末,“岂知”一转,翻出新意,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对比是《雪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宋代 黄庭坚《咏雪诗》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
  
  [赏析]“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即用虛字行氣 ,八字相迭,可谓匠心独运。
   宋·张元《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赏析]“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 降。 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写降落中的雪,设想奇崛,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陆游在《夜大雪歌》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赏析]把雪花飘落比作天女散花、麻姑掷米。
  
陆游《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

佩玉姗姗霭众真,竟烦一雪慰疲民。
未看舞鹤随风盖,先喜飘花集拜茵。
耕垅土膏千耦出,市楼酒贱万家春。
使君老去悲才尽,诗句难追节物新。
  
  [赏析]中四句以诗人赏雪、农家出耕、市楼酒贱多方位地写出瑞雪喜庆,诗笔清洒。
  
  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来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的大意是说:梅和雪都想报春,谁也不服谁,于是引得诗人大费周章,不得不做一番评论:梅没有雪那样洁白,雪也没有梅那样清香,二者各有所长,难分高下,这是辩证观点
  
  元·黄庚《雪》

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远岸未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
羔羊金帐应粗俗,自掬冰泉煮石茶。

  [赏析]以“玉万家”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
  
  晋联句诗 谢太傅寒雪日集儿女讲论文义事,雪下大了,公曰:“大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便可以看作是韵同义贯的咏雪联句诗。
   [赏析]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 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赏析] 写刘备风雪访孔明途中遇见黄承彦的口吟雪诗,又把雪花比拟为玉龙鳞甲剥落纷飞。
  
  传说清乾隆帝与紀昀合作的咏雪诗(乾隆作前三句﹐紀昀作末句):一片一片又一,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赏析]“片”字本身就有一片片的形象﹐黄永武认为﹐“片”“夹杂在许多数字间﹐不但表现了音感﹐量感﹐也可以显现大雪纷飞的画面景观。”
  
  综观历代的咏雪诗,从《诗经》到近体诗,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人们的手法不同,角度多样,真可谓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令人领略不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9 12:31 , Processed in 0.08126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