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回复: 6

[舞文弄墨] 读诗杂感(其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7 2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情为何所“伤”
   如“花近高楼伤客心”,“寒山一带伤心碧”“清江锦石伤心丽”“池塘生春草”都有“伤”字,都是春深的景致。“伤”是为美好的事物所伤的情怀,被世间宇宙万物所深深打动的情感。所谓“胸隐然痛,心怦然动,背如冷水浇,眼有热泪滋”。伤春悲秋,这种“伤”往往感发于春深。源于诗人的“有情”,这种情与万事万物有一片共鸣。

二   玄妙的数字
   “一”字突兀而显得孤绝,极具概括力和感染力,虚指的数字。“一”能营造特殊的气氛和质地。李商隐的《无题》:“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寸”似乎都不能与“灰”和“相思”匹配,但是反而赋予了“一寸”细腻的质感,联想起“相思”成“灰”的沉痛之情。
    “一”虽然是最小的数字,却能造成“满溢”的意象。“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仿佛茫茫的江面上飘忽得全是白茫茫的降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到底是什么形象,我们无法知晓。可是,“冰心”前面加了“一片”,倒恍惚出现了意境,再与后面的“玉壶”相联系,眼前恍然间是一片晴朗月光照临下的高朗冰清的世界,正见诗人的高洁的心志。类似的还有“燕子不知春事晓,一汀烟雨杏花寒。”“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树冬青人未归”“一骑红尘妃子笑”。“落日楼台一笛风” 风本来不能用“一笛”来衡量。晚风中飘荡着悠扬的笛声。仿佛玉笛生风,风挟笛声吹来。二者相融。笛声的悠长。
   `一种孤绝的气概。“万古云霄一羽毛”“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颇有“古来圣贤皆寂寞”亘古的历史只有他一人显赫。高蹈出世的飘飘然神仙之概。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而且形象清高孤直。
   杜甫凭吊古迹,见江山苍茫,遥想宋玉的平生际遇,千年之下仍愿为他放生一哭,也是自伤自悼。千秋寂寥,江山无限。大有《登幽州台歌》的苍凉之感,一种得风气之先又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
   “一”字多与“多”相对照出现。如“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故乡今夜思千里,明朝霜鬓又一年”“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一”在许多语言环境中是“一旦”,“终有一日”的意思,仿佛能听到诗人深切低回的叹息。“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侯门一如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一”相对取决于诗人的妙手灵心,而其他数字更多包含文化意义,是蕴藏玄机的文化符号。
   “三”表示众多的意思。所谓《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不必相信就有三千丈的白发。民间传说帝王有“三宫六院”,“三千宫女”《老子》讲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被赋予“多”的意味。民间有“事不过三”的说法。“三”来自民间信仰。“三人成虎”“三顾茅庐”“三拳打死镇关西”,而不是一拳打死,或四拳打死。
   “今为羌笛出塞曲,使我三军泪如雨”“三军”即是左、中、右军,就是全军将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月”就表示战乱的旷日持久。
   “六”的神圣化来自先民对宇宙的深度感知。四方以及上下构成宇宙的“六合”“六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太阳神御“六龙”出游,象征着生命主体对宇宙时空的全面掌握。杜牧的《长安晴望诗》:“回识六龙巡幸处,飞烟闲处望春台。”天子出游同样驾御六匹马,与“六龙”相似。
   “九”是另中国人崇拜的数字。登“九五之尊”,就是象征最高的地位。在“十”这个极限之下,为敢越过“天”,而可恪守人的本分。就像《易》说的“未济”而非“既济”。整体平衡,周流不代的天人关系才符合民族性格。“九歌”“九州”
   “十”“十二”为“天之大数”,大有一番迁流浩渺的天人之慨。“荡子十年别,罗衣双带长”“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三   “腕轻”“骨重”
   太白腕常轻,子美骨常重,是腕轻,不是骨轻,是骨重,不是肉重。腕轻,则高蹈飘逸,却不流于轻浮,骨重,则沉雄寥廓,却不流于板滞。

四    千载的身影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面目和举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朱箔飘灯独自归。”

五    诗歌体制有专长
   “四古”典正,如闻春秋秦汉金石编磬之声;“五古”内敛深切,搅动衷肠;“七古”挥洒纵横,如英雄不受羁约,如见宝剑青锋出鞘寒光照水;“七绝”明快飞扬,“五绝”精巧,蕴藉风流;“五律”敦厚,“七律”于严整中见流动。

六    名句以何取胜
   名句以何取胜?一曰“景”,二曰“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偏重以“景”取胜。“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偏重以“情”取胜。

七  骈与散,韵与散
   骈者,两马并驾也。极尽词藻、铺陈、用典之能事,大有骚赋的风格,但比赋明快些,更富有声律。骈文词藻、铺陈、用典有显示才力,经纶的嫌疑,因为文辞过于繁复,语句整饬而伤害了真情实感的表达,极易流于失真的状态。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目。如《文心雕龙》,李白的《艳桃李》,《滕王阁序》等。在发挥华美典雅的特质的同时,做到“文质兼备”。不是彻底的打碎骈文体制的限制,而是怎样带着镣铐跳出了优美的舞姿。
   文章的散化一直是正统,而绮丽的骈文一直是扳道的对象。“古文运动”要复古,学习先秦诸子的散文风格,但无力达到那个高峰。明代涌现了大量的“小品文”,主张独抒“性灵”。散化似乎就是风格自然,感情真挚,语言平白的象征。
   散文的确有诸多优势,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手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参差,必骈文挥洒自如。在说理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有韵无韵是区别“诗”与“文’的重要标准。笔者人文天下文章大致就分小说,诗歌,和散文。小说与散文的区别在于虚构与否,散文与诗歌的区别在于用韵与否。散文包括很广,杂文,随笔,学术都应该是它的范畴。
   诗歌必有它的“尊严”。齐梁散文像诗是个大毛病。韩愈以及宋人,以文为诗也不是上乘。韩愈的“古文运动”范围太大,波及到了诗。以文为诗,还不如直接去作文。宋人写诗抒写理趣自以为是创举,其实抒写理趣不如用散文。
   诗与散文各有妙处,未必诗的风格要高于散文。《世说新语》有这样一段;“换工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寥寥数语,写尽了人物皆非的伤感。
   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样显得纤巧了不少,没有原文一个元帅的豪迈多情的气度。摇曳的姿质在整饬的语句中损失大半。
发表于 2006-4-27 20: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清,你的作品得慢慢看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16: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吧
发表于 2006-4-28 18: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研究颇深,可以作为资料收藏起来。
发表于 2006-4-28 19: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同感哦
发表于 2006-4-29 08: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渐入佳境矣。
 楼主| 发表于 2006-5-5 19: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有诸多感觉 就是 很零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9 06:49 , Processed in 0.0596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