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0|回复: 0

中华传媒网——2005年中国新闻教育十件大事评析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7 17: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我国新闻教育界发生了十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或现象,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传媒业、政府和高校三种力量交互博弈下,我国新闻教育所呈现出的复杂图景。反思和清理这些看似偶然的新闻事件,挖掘与诠释这些新闻事件背后的缘由,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闻教育的现状。

  1、清华新闻学子调查报告感动总理

  2005年春节期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深入太行山区调查农村实况,写成了一篇4万字的《乡村八记》调查报告。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看了《乡村八记》后,认为该报告体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应有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和认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科学态度。因此,他把这篇调查寄给了温家宝总理。4月28日,温总理给范敬宜复信说:“《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①李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新闻院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当前新闻专业是最热的文科专业之一,但受市场经济思潮的侵染,不少新闻专业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偏差,有的学生急功近利,把新闻学习的目的看作“怎样最快地赚钱”;有的认为当记者的好处是“拿红包”等。李强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乡村八记》本身的价值,也体现了新闻专业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新闻是一面坚守社会良心、高扬人文关怀的旗帜,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而新闻教育的神圣职责是把责任意识的养育作为第一要义。

  2、我国新闻类专业达到661个,过快增长引发争论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类专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到90年代,新闻类专业教育在各大省会城市院校快速铺开,而到了21世纪初,新闻教育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法制类、体育类、政法类、农业类院校遍地开花,而且一些地级城市院校的新闻教育也纷纷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统计,全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为24个。②

  对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教育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闻教育过快膨胀带来了师资、教材、设备等严重不足,毕业生质量下降;新闻类专业每年毕业生3万余人,绝对数量供大于求,超过了新闻媒体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意见认为,新闻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教育规模相比,我国专业点并不是很多。我国台湾地区人口两千多万,有18所学校有新闻传播专业,美国有1千多个新闻类专业点。新闻类毕业生就业面很广,如政府、企业、广告等,现在不是找不到工作,关键是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③。第三种意见认为,我国新闻教育不是规模过大,而是结构不合理,高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与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错位。今后要设立媒体经济管理、发行营销、网络传播等业界急需的新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看出,中国新闻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今后要在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之间选择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3、人大新闻学院还来50周年庆典,新闻教育“走出去”发展的期待

  2005年11月,人大新闻学院迎来了50岁生日,院庆期间举办了“首届新闻传播学运院长国际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7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负责人出席,并就新闻传播事业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达成了五点共识――《北京共识》。

  50年来,以人大、复旦、北广为代表的新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地说,我国的新闻教育与我国作为传媒业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仍然很不相称。据世界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2005年我国日报总发行量、日均发行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已经取代日本成为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日报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GDP也已位居世界第六。而与国际社会对话、沟通,需要一大批“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新闻人才,需要世界一流水准的新闻学院。但我国新闻教育缺乏国际化办学理念,与“世界一流”新闻院校的差距甚大。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中有1/3是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其目标是进行“全球化的国际教育”。我国已加入WTO,国外著名新闻院校正以各种方式抢摊中国新闻教育市场,我们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直接参与到世界范围的新闻教育竞争之中。

  3、“新闻评论班”成立,新闻教育细化的新尝试

  2005年9月,全国首个新闻评论班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正式成立,首批招生18名。该班旨在培养新闻评论员、评论编辑、评论主持人、深度报道记者等。新闻评论班培养采取导师制,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聘请媒体评论专家参与指导和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开展对国内外媒体的评论调查。新闻评论班除开设一般大学开设的《新闻评论概论》外,还将开设五六门有关新闻评论的专题课,并邀请全国业界和学界评论知名人士讲学。自2003年起,国内新闻媒体兴起了一股“新闻评论热”,党报、都市报、晚报相继创办了评论版块,评论人才紧缺。虽然目前我国每年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有3万多人,但均缺乏一个专业领域的特殊技能。开设新闻评论专业是改变“万金油式”新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特色化、细分化和专业化是今后新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报刊发行专业教育开创“联姻办学”新思路

  2005年7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筹)与中国报业协会联合开办媒体管理(报刊发行)专业,学历层次为专科。④该校将请发行营销专家、学者和报刊发行的成功人士来校授课,对报刊发行的运作与管理进行系统教研。继2004年辽报集团与沈阳师大联合创办报刊发行专业之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为国内第二家开设报刊发行专业的高校。“报业发行营销专业”填补了国内新闻教育在报刊发行专业方面的空白,也成为中国报业整体转变发行理念,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号。

  我国报刊业发展已经由“卖方市场”时代步入“买方市场”时代,由“计划至上”时代进入“市场至上”时代,由采编“单轮驱动模式”向采编、广告、发行“三轮共同驱动模式”转变,报刊发行也由邮政“单一分发”模式转变为“整合营销”模式。我国现有报社近2000多家、杂志社8000余家,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社都有专业队伍,其发行人员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全国报刊发行人员约五十万人。⑤报刊发行已成为庞大的专门行业,但从基层的发行员到发行队长、站长,直到高层的经理、总经理等,大都没有经过报刊发行理论培训和教育。发行人员缺乏系统、专门教育已成制约报业发展的瓶颈,报刊发行专业因此而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报刊发行专业的两所高校均选择了学校与业界联合办学的模式,如辽报集团和沈阳师大联姻后,课程和师资由双方协商,辽报集团发行管理人直接为学生讲授发行专业课,合作双方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辽报集团每年按照学生人数比例接收人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也在课程、师资等方面与中国报业协会进行深入合作。联姻办学模式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有利于缓解专业师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克服新闻教育与实践脱离的倾向,是今后新闻教育值得提倡的一种新模式。

  5、“新闻炒作学”登场,学术良心与学术宽容的碰撞

  2005年3月,湖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魏建美老师开设《企业策划与新闻运作》课程,用其《商业策划与新闻炒作》、《炒作制胜――个性经济时代的商业策略》两本专著做教材,给学生分析新闻炒作,并将张艺谋﹑杨臣刚﹑刘晓庆﹑张纪中﹑刀郎等作为“炒作学”讲授的内容。“新闻炒作学”进入大学课堂后引起数百家媒体的报道,也引发新闻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上了两次课即被湖南师大教务处叫停。

  关于“新闻炒作学”研究和教学,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闻炒作是一种恶俗的现象,媒体和受众深恶痛绝。“新闻炒作”被编写成《新闻炒作学》,并堂而皇之走进大学课堂,成为一门“学问”的话,那一定是一门“新闻厚黑学”。这种披上理论外衣的“新闻炒作学”,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会腐蚀新闻队伍的肌体,丧失传媒的公信力,扰乱和毒害人们的思想。⑥另一种意见认为,既然炒作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不管其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都需要研究,正如不能因腐败之恶而不研究腐败。炒作应区分为良性炒作与恶性炒作,把“炒作”和“恶性炒作”混为一团是不科学的。虽“炒作”一词在新闻圈内基本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存在,但若从良性炒作这一创新概念出发,将其理解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尽可能吸引注意力的行为”,那么这一手段本身便是中性的,也是新闻操作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的手段。⑦

  依蔡元培之理,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他还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以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同样,新闻学术研究也应提倡“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对新的学术观念要持宽容态度。据调查,新闻炒作学相关专著都是合法的正规出版物,并非“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异端邪说”。“新闻炒作学”是以新闻炒作为研究对象之学,而不是鼓动学生去搞新闻炒作之学。眼下的新闻炒作,确有种种不当之处与负面效应,而公众对新闻炒作学的质疑,实则是对当下新闻炒作现象的“恨”屋及乌,是对“新闻炒作”和“新闻炒作学”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新闻炒作学的功过是非,只有在调查与研究之后,才能科学得出,⑧不宜一棍子打死。

  6、“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新闻学最高层次教育引发争议

  新闻学博士生教育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但200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赵振宇在在给该校新闻学博士生上《新闻学研究》课时,发现部分博士生没有新闻实践经历,不会写新闻。他表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单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⑨

  对于新闻学博士要不要写新闻这一问题,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新闻学博士会不会写新闻无所谓,因为新闻学博士生主要是搞科研的,大多新闻学博士的职业定位也是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或新闻教学。况且新闻学专业已经细化为很多方向,从事新闻实务研究的的确应该会写新闻,而从事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博士也不必都要会写新闻。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连最基本的新闻学实践也不懂,其研究会与实践脱节,不可能总结出指导实践的理论,

  实践是理论的唯一源泉,也是检验创新理论的唯一标准;反过来,理论又为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理想的新闻教育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又有宽广理论素养的博士。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所引发的争论不仅是国内新闻学教育的风气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新闻教育的培养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课题。

  8、新闻专业教师是“考”出来的?高校新闻教师专业素养遭质疑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但国内不少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教师缺乏从事新闻实践经验。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国内高校用人机制不无关系。国内新闻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一般都需要博士学位。要想获得高学位就必须参加层层选拔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人通常没有多少时间参加新闻实践。所以,中国大陆新闻专业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考”出来的!⑩

  新闻院校教师是否具有博士学位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课程,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讲授比较合适,而对那些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新闻的采、写、编、评等课,即使具有博士学位,若没有足够的从业实践经验是很难胜任的。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大学新闻学院的做法值得效法。如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传播艺术学院有一支学历很高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一般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也具备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同时,学院每年都要聘请一些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为学生讲授新闻采访、编辑等实务课程,这些老师既要在新闻单位任职,同时在新闻学院授课。为此,有学者提议今后在新闻学院实行“交换岗位”制度,让老师做一段实际新闻工作,让记者和新闻官做一段教师工作。

  9、“新闻学教授涉嫌论文抄袭案,直面学术道德的底线

  12月14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张志安在中华传媒网上发表《学术打假:〈中国传媒业呼唤权威型经理人〉一文是否存在严重抄袭?》的文章,直指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兴荣发表在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2期的文章《中国传媒业呼唤权威型经理人》一文“严重抄袭”了自己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初探》一文。据查,《传媒职业经理人初探》一文,是张志安与其学友合作的论文,2002年发表于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此文简略版也于2002年12月发表于《新闻记者》杂志。一年前,张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中国传媒业呼唤权威型经理人》一文,认真阅读后发现这篇文章有数处和自己的论文雷同,而且没有标出引文出处。因被原作者指责严重抄袭,12月17日,胡兴荣教授主动提出辞职,学院领导接受了其辞职请求。11

  学术研究是新闻教师的重要职责,而纯净的学术环境是诞生优质学术成果的必需土壤。大陆新闻学术不够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学术成果多而乱,已为海外学者所诟病。长期跟踪研究学术规范建设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指出,与国内近年曝光的其他学术丑闻相比,这次抄袭“情节是非常轻微的”,但胡兴荣并没有回避错误,用辞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在人格上值得敬重”,因学术丑闻主动请辞是“中国内地学术界从来没有过的情况”。该学术抄袭案中,被抄袭者和抄袭者均作出了认真而严肃的行为选择,也算是一大进步。

  10、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扩容,培养质量期待关注

  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办组织了新闻传播学博士点第二轮评审,第十次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学科评审结果: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新增八大新丁。新增的新闻学博士点分别是厦大、暨大、南京师大、川大;新增的传播学博士点包括北大、浙大、华中科大和上海大学等四所院校。至此,国内共有14家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同时,五家院校拥有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分别是人大、复旦、武大、中国传媒大学和华中科大。12

  此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集中北京、上海、武汉等少数名牌大学,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的“扎堆”现象。招生数量较大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新闻学院,3年当中,每位博士生导师少的带6个博士生,个别多的带20多位博士生!研究生培养中博士点过少,博导负担过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令人忧虑。这次新闻传播学博士点扩容后,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新闻教育博士过于集中的现象。但目前博士点数仍较少,新闻类专业点数是博士点数的47.2倍,预计在未来几年博士点还要扩容。但博士点扩容后能否保障博士培养质量将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作者为武汉工业学院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01:58 , Processed in 0.15857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