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8|回复: 3

[舞文弄墨] 聂绀弩钱钟书的诗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5 17: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何永沂

“晚年竟以旧诗称”,传奇人物、杂文家聂绀弩在逆境中创作的旧体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魅力和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诗坛上有了“聂体”之誉。他的诗,严格遵从传统的诗词格律,但题材新、思维新、感情新、格调新、语言新、句法新,以杂文入诗,有学者称之为“奇诗”、“新声”。但亦有“正统派”诗人嘲其“非正格,打油体,不能登大雅之堂。”对新出现的一种旧体诗“变体”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现象,不妨讨论。笔者是“聂诗迷”,也是“钱钟书迷”,近年在重读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时,似有触动而曾联想,未知钱老有没有读过与他同时代的聂绀弩的诗作,如有,又会有何评议?但实际上,在聂绀弩的《散宜生诗》自序及后记中提到当代几位著名学者、诗人对他的诗的评价时,就是没有钱钟书的大名,因此,我之钱评聂诗的设想纯属是凭空而构。
    
但现在,这一“凭空设想”有了答案。新近在香港作家、《散宜生诗》高序的作者高旅先生家中发现聂绀弩佚诗68首及一些与诗有关的信,令聂诗爱好者一阵惊喜。其中有一封信就提出钱钟书对聂诗的评价,聂绀弩、高旅、钱钟书三位先后作古,不言而喻,这封信就极具史料价值了。
    
这批佚诗和信件的发现相当偶然。1998年2月,清华大学热能系王存诚先生(与聂老和高旅先生有些世交,近年业余从事聂诗研究)赴台湾公干返回时,路经香港,有三天时间逗留,尚未知高旅已于1997年7月去世的消息,到了高家,原期“登门求教”,不料竟成吊客。蒙高旅夫人熊笑年女士慷慨惠示聂绀弩给高旅的信件(包括上述那封信),始得以从中“发掘”出这批佚诗。若无此行,钱钟书对聂诗的评价恐现在仍不为世人所知,真是天意!
    
先是蒙聂诗注家侯井天先生把整理好的68首佚诗寄来,后王存诚兄又把有关的聂信手迹复印件惠我。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那封信,信写于1961年底,摘录如下:“……王夫之两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两句是钱钟书为我赠他诗,谓我诗可与此二句相当而为我诵出的,这是高帽子,且不管他……”借“诗”论诗,也是论人,钱钟书在这里“抛”了一个“书袋”,大师的书袋当然是随抛随有,但我们要检得其具体出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试翻开《王船山诗文集》,查“诗”部分、查“文”部分,将会“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一联却原来见于一首词《鹧鸪天》的小注中,词题是《刘思肯画史为余写小像,虽不尽肖,聊为题之》,词中有两句道:“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就在此处,有注道:“《观生居旧题壁》: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善诗文、工词曲,其学、其诗文自成一家,这“观生居旧题壁”一联,表达了他不盲从古人、不随俗、要独开生面的抱负和决心。钱钟书这位大学者、诗学大师,耿介孤高,不愿轻许别人,此众所周知,他借王夫之此联评价聂诗,准确、形象、传神,极具钱钟书特色。“开生面”三字,可谓不刊之论,聂诗实当之无愧;而以“七尺从天乞活埋”一句为聂绀弩取影,不亦肖乎!在那个“避席畏闻”的特定时代,对此按“政治标准”随时会被视为“异端”的聂诗能作出这一评价,所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要冒“犯忌”“犯上”的风险的。现尚无从得知钱钟书是在什么场合“为”聂绀弩“诵出”此两句,当时年届知天命的钱钟书已处于“默存”阶段,可以推想,这是钱钟书的书生气禁不住“大发作”时发出的肺腑之言,或我们可称之为“私下的评价”,在当年,此类私下的评价,往往才是情真意切的。
    
在1962年初的一封信中,聂绀弩抄示高旅一首《答钟书》,此乃聂翁因钱钟书的“高帽子”触动情怀而作的一首七律,诗道:“五十便死谁高适,七十行吟亦及时。气质与诗竞粗犷,遭逢于我未离奇。老怀一刻如能遣,生面六经匪所思。我以我诗行我法。不为人弟不人师。”这首诗当然不是一般应酬赠答之作,诗“答”出了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对自家诗的自我评说,值得探讨——
    
首句乃出自《新唐书》:“(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这是聂翁自比高适,自负语也。“七十行吟亦及时”,时势造诗人,老正“逢时”,岂可无诗。“气质与诗竞粗犷”,即有学者提出的“风格即性格”之说;对句是道有此性格,便有此“遭逢”,有此遭逢,便有此等诗,未足为奇,所谓“江山不幸诗人幸”、“诗穷而后工”。“老怀一刻如能遣”,“遣还”,可联想他后来所说的“我作诗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散宜生诗》后记),“旨在自娱”(《致杨玉清信》),这是声明他作诗毫无功利杂念,非邀宠,非献媚,诗不是“工具”,也不是“服务行业”,纯属缘情。“生面六经匪所思”,答钟书所评而作的自谦语。而最后两句则又是自负语了,“行我法”、“不为人弟”,方能生面独开,“不人师”,隐有龚自珍“但开风气”四个字。吾道非孤,看来聂绀弩对钱钟书称许他的诗是别开生面,大有知音之感。  

在这批佚诗中,比《答钟书》稍早的还有一首与钱钟书有关的七律,题目是《题〈宋诗选注〉并赠作者钱钟书》,录如下:“诗史诗笺岂易分,奇思妙喻玉缤纷。倒翻陆海潘江水,淹死一穷二白文。真陌真阡真道路,不衫不履不头巾。吾诗未选知何故,晚近千年非宋人。”《宋诗选注》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注、评均极有特色,见解精辟,语言生动。“奇思妙喻”,比比皆是,深受读者喜爱。但出版不久,就受到大规模批判,被称为“充满资产阶级思想和形式主义的作品”。要读懂这首聂诗,对这段“痛史”不可不知。此外,还要弄清几个典故,“陆海潘江”出自钟嵘《诗品》:“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一穷二白”句乃今典活用。“真陌真阡真道路”,反用《南齐书·张融传》一典:“(张融论文)政以属辞比事不羁,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不衫不履”出自《太平广记·虬髯传》:“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聂诗擅用典,活用典,此诗连用数典,却能一气呵成,妙语连珠;寓意深刻,藐排“左”议,对钱钟书及其《宋诗选注》极表饮佩赞誉之情,同样可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两句来形容。而结句“吾诗未选知何故,晚近千年非宋人”,意谓我非宋人,否则,我的诗也会入你钱兄的青眼,此处以“聂体”特有的幽默的笔法,又一次显示了聂绀弩把钱钟书引为知音同调。
    
聂绀弩和钱钟书是同代人(聂大钱七岁),两人性格不同,“遭逢”不同,做的学问不同,诗的风格也不一样,但在“诗学观”上却大有心灵相通之处,相濡相惜相重,这一封信、两首诗正好为证。从1961年到现在,钱之一评、聂之一赠一答,竟被尘封,“梦断香销四十年”,百劫如烟,尘埃落定,直到“文物出土”,这一段聂钱诗缘的佳话,才得以渐为世所知,真令人十分感慨!
  
最后,说一段可能不是题外的话,近读李锐的《直言》,其中提到于1987年黎澍和他到钱钟书家,“谈得兴高采烈”,其中一个话题便是聂诗,可惜道之不详。相信广大读者和我一样,都希望能知道多一点,借此特向李锐先生求教。
发表于 2006-9-15 23: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23: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相交,诗反而是细枝末节,钱欣赏聂,大概是激赏其言他人所不敢言的秉性。诗仅仅是一种传达心声的工具。

论诗,我个人不认为聂的诗有多美,但是说到为人,却不得不佩服了:)
发表于 2006-9-15 23: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白云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18:54 , Processed in 0.0647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