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0|回复: 1

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4 13: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尘埃历尽——中国珍贵文物蒙难纪实》一书(山东画报出版社),记述了《清明上河图》历尽劫难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该书的部分内容。

奸臣严嵩夺画酿冤案

严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与其子严世蕃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了大批书画古玩。

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二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

当时专横跋扈的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忄予,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忄予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忄予害死,临摩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明代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获编补遗》中却是另一种说法:严嵩党羽鄢懋卿总理淮、浙盐政,胡宗宪总督吴、越兵事,他们都为严嵩搜罗名字画。他们得知《清明上河图》在已故内阁首辅王鏊家时,便去索购,但王家富甲一方,不为钱财所动。无奈之中,二人找严嵩府上装裱匠汤臣商议,汤与当时镇防蓟州的王忄予素有来往,对王忄予之子世贞、世懋有仇,因此鼓动王忄予买画,但王忄予亦购不来。汤臣便设计让王忄予把苏州人黄彪临摹本买来献嵩,又在严嵩高兴时将真情告知,严嵩窘怒,遂杀王忄予。

清代人《清夏闲记》上又载:太仓王忄予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嵩子严世蕃知道后强行索要,王忄予便送去摹本,当时汤臣恰好在旁。从前王忄予巡抚两浙时,见汤贫困潦倒,便将他推荐给严世蕃。汤臣不思报恩,反想构陷王忄予以求发达,便对严云:此画他曾在王忄予家中见过,王忄予送来的是赝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脚踏二瓦便可证实。严世蕃细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忄予。恰好此时俺答部进犯中原,王忄予为蓟、辽总督,严嵩父子乘机将他害死。后人曾据此写过《一捧雪传奇》一戏,只是将《清明上河图》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忄予改成了莫怀古。

以上几种说法虽然各执一词,但都与事实有些出入。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忄予买过“名画”,王忄予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只是南方人“王”、“黄”不分,黄彪应是王彪而已。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度尽劫波终得归宿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矜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同志,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从那以后,这儿便成了它的最后归宿地。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以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故宫所藏《清明上河图》遭篡改

  近日,王开儒在画室中为记者讲解《清明上河图》。专门从事古书画复制工作的王开儒,在复制故宫博物院藏画《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根据发现的疑点,经过几年反复论证,最终他断定,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已遭人篡改,并非原貌,中华国宝蒙冤多年!

据他介绍,1973年,故宫博物院在揭裱《清明上河图》时,在画首约80厘米处删除了一块 \"尖嘴立牛张口嘶叫\"的画面,理由为\"殊碍原画意境\"。王开儒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遍阅历代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论述,考证了数种官方和民间流传的伪本、并学习了兽医知识,他认为,张择端原画作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数十人扫墓归来,在街口与也是扫墓归来的夫妻俩不期而遇,披斗篷的女人骑公驴在前(画面已模糊),男人头缠柳枝赶驴在后,偏巧正与路边老者牵着的发情母驴相遇,那公驴狂奔向母驴,把主人掀翻在地,而母驴张嘴嘶叫,耳失常态,腰向上弓,尾巴稍夹,拼命挣向公驴。牵驴老者慌忙一手拽缰,另一手忙召唤前面一蹒跚学步的孩童躲开。正拴在斜对面店铺前的一头公驴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铺人无不侧顾。

1998年3月,王开儒经多次要求终于在当时的故宫古书画保管部的档案中看到了《清明上河图》被删除的部分,并请故宫的专职摄影师将其拍摄下来。王开儒解释说,由于缺少对生活及历史风俗的考察,当时的故宫博物院专家误解了原画画意,将发情母驴误认为是\"尖嘴立牛\",即删除了画面。在现今保留下来的画面上,老者身后的木柱上方似乎还留着驴头的痕迹。

年届花甲的王开儒自由喜好书画艺术,并擅长对古书画的临摹。1987年,他成立了唐山炎黄轩,专门从事复制古代书画艺术的工作,并于1990年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协议,成为专门复制故宫藏画的第一人。他先后复制了故宫藏画《采薇图》及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其中,历时多年复制的《清明上河图》被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赞誉为\"是迄今最接近原作真貌的复制品\"。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4 13: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画蛇添足——王开儒谈《清明上河图》补全卷

  新华网石家庄1月27日电(记者周文广)1994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消息《清明上河图有了补全卷》,文中说,“11月29日从故宫博物院传来一则惊人的消息,在流传过程中曾被裁截后半部分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最近补全 ……在故宫漱芳斋的评价鉴定会上,国内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高度评价了补全卷,北京故宫博物院当即收为该院藏品。

  1月12日,王开儒展示他收集的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鉴定专家们是严肃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曾将补全卷在家中放了三天细细品鉴,然后在画卷拖尾上留下鉴定意见,郑重的盖上了自己的印章。文曰,‘传世北宋名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千年以来赝本何足百数,而以有金人张着题后者为真迹祖本。今藏故宫博物院﹐绢素尚称完善,惜末尾似早为人裁截若干,余曾为文论之……刻意续图于后,巧思精核,无复第二手,出示惊倒,辄书此,以志赞赏'”。

  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古书画鉴定家杨仁恺称,“画卷在流传中确残了后半部”,补全卷“技法精到,功力尤深” 。

  作为民间艺术家的王开儒却以为,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专家的推测,才引来了补全卷;而补全卷才被故宫博物院堂而皇之的收为藏品,并已经出版发行,这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布国宝《清明上河图》原是一幅被裁截了尾部的残画。这一宣布非同小可!王开儒认为,这是涉及炎黄子孙文化遗产的大事。

  那么,我们的千年国宝究竟是不是一幅缺尾的残画呢?

  《清明上河图》(局部)中扫墓归来的人群。在轿子上插柳枝正是当年开封的民俗。

  为了研究这一课题,王开儒自费考察了河南开封(古汴京)、山东诸城(张择端家乡),追寻当年古汴京的遗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常常出现在京津等地的荣宝斋、古书画一条街等地和大小书店,收集掌握了大量有关历史知识和资料。

他认为,《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就是出郊、上河、赶集、扫墓。在与该画同时问世的、对汴京风俗人情记述详备的《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坟……”

  被删除后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

  王开儒通过无数次地仔细研读,认为《清明上河图》与当年的描写十分吻合:打开画卷,是阳气初动的寂静郊野,有五只小驴驮炭而来,犹如在宁静气氛中开启了帷幕;在嫩柳初绿的路上出现一队扫墓归来人,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仆人抬轿,挑祭物,轿子上插有杨柳枝条(印证了《东京梦华录》的“杨柳杂花”),点明了清明节。

之后,出现汴河,码头上有装有卸,船有泊有行,街上有卖馒头的饭馆,有“王家纸马”店招,门前有“纸衮叠楼阁之状”的纸扎,有售“黄胖”(泥人 )等祭扫之物。在接近势若彩虹的大桥处,士庶赶集冶春,使繁华的商业区更加热闹。桥上轿马相撞,摊贩争售,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在大桥下,一条满载之船出了事故,船上所有人慌作一团,用艚竿拚命在深水中撑,往桥上扔绳索,企图把船头拉顺靠到对岸去,减少阻力避免险情。如此大事故必然引起同伴们的喝喊、奔走、也使河边和桥上赶集观景的人们为之捏汗。王开儒认为,张择端在这里把画面推向高潮。

  《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东京梦华录》在河道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宛如飞虹”,可清楚地看出张择端所描写的与农田濒邻的虹形桥,显然就是城东郊一座规模宏大的虹桥。它是汴京东南粮、物第一大集散地,是汴京东郊的交通经济中心,自然是清明节汴京人上河、赶集、扫墓的必去之地。

  过了虹桥汴河就拐出了画面。向前,街上有围观卖药的人群,有修大车的工人,有算命的先生……穿过城门,城内店铺林立,彩楼欢门也渐豪华。有两人站在门口,一人脚旁放一大布袋,另一人背同样棱角分明的大布袋,手提纸物,上有“百八”二字,诚为冥币,他身手并负大物,腰身却无吃力状,必是“王家纸马”的祭烧之物。作者再一次强调了清明节。尔后作者一改全画上千株的柴柳,匠心独运的画了一株垂柳,让其枝杈垂下,与下面树枝连缀,封住画面,巧妙地向读者宣告:画卷至此而终。

  王开儒说,《清明上河图》以城门内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背景,以上河为中心,描写汴京人出城赶集、扫墓的活动,正与该画本画题清明、上河相吻合,正是大师的慧眼,在实际生活中选取了这一典型位置,以三段主要情节概括清明节全部内容,完美凝炼的表达了这一主题。

  相反,如果按郑振铎等所说,画面再延伸和后仿本那样穿城而过,再到城西十三座桥之外的金明池,那么画面要加长几倍,并且全画主要内容是城内的楼阁、闹市,这岂不与士庶填塞诸门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的主题相违背?凡过清明节的地方,人们都是到野外祖茔去祭扫,而不是进城。因此所有伪本的通病是臃肿冗长,程序化的平铺直叙,主题不鲜明,显然这是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作主题的曲解。

  王开儒据此认为,不仅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续接过的所谓补全卷可谓“画蛇添足”,而且现存世上的逾百卷《清明上河图》﹐没有一卷在内容的凝炼,主题的鲜明,笔墨的精湛上能与张择端之原作相媲美。

  已非原貌——王开儒谈《清明上河图》补全卷

  今年已届花甲的王开儒自幼喜好书画艺术,并且特别擅长对古代书画的研究和临摹。1987年,他辞去了河北省引滦入津工程局干部的职务,成立了唐山炎黄轩,下海专门从事复制古代书画艺术的工作。1990年6月,他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协议,成为专门复制故宫藏画第一人。他先后复制了故宫藏画《采薇图》,历时多年复制中华国宝《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其中《清明上河图》复制品被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高度称赞,认为“是迄今最接近原作真貌的复制品”。

  被删除后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

  1996年,王开儒在复制《清明上河图》过程中,发现堪称国宝中国宝的《清明上河图》已非原貌!震惊之余,他放下复制工作,遍阅历代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论述,考证了数种官方和民间流传的伪本,包括日本、台湾在内的有关资料,终于查清了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续接过的版本《清明上河图》“不该续的续了,不该删的删了”,王开儒就此下决心要还《清明上河图》本来面目。

  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系北宋末年画院待诏张择端所作,该画描写了汴京清明节的活动。《清明上河图》问世后,名声鹊起。但是原作一直辗转于帝王巨卿手中,根本不可能让人临摹,所以世间仿品层出不穷,甚至明朝大画家仇英也讹仿一本,并有大书画家文征明题跋,传讹更广。当今世界各博物馆收藏《清明上河图》同名作就有上百本。当时国内作为真迹收藏的就是一伪本。1945年伪满灭亡,从末代皇帝溥仪手中截获的就有4本之多。直到1950年冬沈阳博物院名誉馆长、著名古书画监定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燕山张着亲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作,经众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是世上所有《清明上河图》的祖本真迹,才洗清了《清明上河图》千年冤案。

  王开儒提出异议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

  王开儒说,《清明上河图》的冤屈并没有到此结束。

  1958年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在《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一文中称,“这个长卷……令人有不足之感,根据后来的许多本子,《清明上河图》的场面还应向前展开,要画到金明池为止。很可能这个本子是佚去了后半的一部分。”同年,著名古书画鉴定家、故宫研究员徐邦达也在《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画卷到此截然而止,我疑心后面是割去了不少的……”

  1985年4月的《中国书画》上著名画家刘凌沧在《风俗画漫谈》一文谈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由城门而入城是画卷的第二个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正当我们欣赏入神时,画卷却戛然而止,据我推想,这幅名作经过千年的辗转流传,后半截已经佚失,或为奸商截去,另成一卷出售牟利也是可能的。”

  经过数年研究的王开儒心痛地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命运多舛,好景不长,为他平反的墨迹未乾,又蒙受了新的冤枉。”

相关资料: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梢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札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 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清河书画舫》、《庚子消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1 08:05 , Processed in 0.10060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