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8|回复: 2

快去买这本书(章诒和<伶人往事>)吧,晚了就禁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1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客:2006-11-1 3:21:15 阅读(1356)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快去买这本书吧,晚了就禁了。我估计卖不了多久就会歇菜。

其中的一部分篇章在凤凰周刊、明报月刊、中国青年报看到过。章诒和写的这些伶人故事是活生生的个人命运变迁史,江山易主,就此大幕拉下,划下了一道分水岭。任你此前风流倜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于是,你就得赶紧趴下。章诒和的笔墨有唏嘘,却不是控诉,可见忏悔,难能可贵。写叶盛兰那篇,开头就说“父亲在反右中直接牵连的京剧名演员有三人”,“父亲歉疚终生,他死后,这种歉疚感留给了我”。提及杨宝忠被害那段,尤其指出,文革的血腥战果正是通过许许多多名曰“革命群众”的个人来实现的。那个掌管着钥匙却不给杨宝忠送饭送水的人一定也是年轻人。我们自己应该反省。这让章诒和想起了母校校长被本校红卫兵暴打而亡的经历。有人知道当场用脚狠踢校长头部的女学生是谁,可至今无人敢站出来指认。此人竟然还在2005年的《名人面对面》节目中接受采访,控诉文革。

湖南文艺此次出版这本书,不可避免地做了部分删节,还好无大碍。马连良那篇被删去的段落真是叹为观止。说的是反右前,加入国营剧团的伶人们对派驻的外行领导颇有意见,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的呼声很高。反右开始了,风向变了,文化局组织辩论,大家都知道再说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是要被划成右派的,于是,有的说,现在没有外行内行的区别了;有的说,只有***是内行,我们都是外行,有的高喊,只有外行才能领导内行!

《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曾有一种提法,说章诒和写的是没落贵族的奢华生活,我曾经大不以为然。这本《伶人往事》更让我对这位老人充满敬意,那个年代所谓“贵族”群体的命运跌宕让历史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还原。在这个文革反思很难浮出水面的年代,这样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也是这几天,另外一位章姓贵族的书再版了,初版时我在书店翻了翻,感觉文字中对红墙生活的炫耀令人作呕。前几天忍不住还是买了一本再版的,翻了翻,不忍卒读,扔在了那里。一个章姓,两种境界啊。(转贴者注: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附:
立凡兄来信关照:

堂上所悬《尚小云往事》是《凤凰周刊》节本,兹有愚姐提供之该篇足本及序言,并获授权在贵堂发表,请予更新为盼。


维一谨识。



《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自序

作者:章诒和:


  自  序

  我在剧团被管制多年,丧失人身自由的日子也是从剧团开始,可算得尝遍酸甜苦辣。然而,舞台和艺人始终是吸引我的,这吸引力还很强烈:看了电影《霸王别姬》,自己就想去编个“姬别霸王”;读了小说《青衣》,也想去学着写个中篇。连题目都想好了,叫“男旦”。

  过去看戏是享受,是欢乐。而这些自以为享受过的欢乐,现已不复存在。如今所有的文化都是消费,一方面是生活走向审美;另一方面是艺术消亡。当然,我们的舞台仍有演出,演新戏,演老戏或老戏新演,但大多是期待而去,失望而归。中国文化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断裂,在戏曲舞台和艺人命运的身上是看得再清楚不过了。别说是京剧、昆曲,我以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整个文化是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数千年积淀而成、且从未受到根本性质疑的中国文明,在后五十年的持续批判与否定中日趋毁损。去年,北京编演了一出有关梅兰芳生平的新戏,仅看电视转播,便惊骇万状。去圣已远,宝变为石。晚清人士面对华夏文明即将崩塌之际,曾发出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惊呼,何以如此悲绝?或许正如台湾学者(王德威《后遗民写作》)所言:“他们已经明白‘现代’所带来的冲击是如此摧枯拉朽,远甚于改朝换代的后果。这也间接解释何以民国肇造,有识之士尽管承认势之所趋却难掩一股强烈的失落感觉。他们在民主维新的风潮之后,看到一片庞大的文化、精神废墟。‘凭吊’成为时代的氛围。”如此看来,京剧《梅兰芳》的演出也许是成功的,倒是个人的观剧心理出了问题。

  文化上何者为优,何者为劣,早已不堪闻问。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谁都难以成为独立苍茫的梅兰芳。从老宅、年画到京剧、皮影,任何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振兴、弘扬似乎都是一种憧憬或空谈。东西方文化相遇,某些方面可以交融、互补,而某些方面则完全是对立、冲突。几个回合下来,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正以令人炫目的方式走向衰微。其从业者只能在背弃与承续、遗忘与记忆之间寻求折中之策、苟且之法。这大概也算得是文化现代性之两难的生动显现。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可做?恐怕有朝一日,中国舞台真的成了“《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当然,继承传统文化的难题也非中国所独有。

  艺人,是奇特的一群,在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卑贱。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都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将其托起或吞没。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这书是记录性的,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故着墨之处在于人,而非艺。知道的,就写;知道多点,就多写点。即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正因为奇特,他们也就有可能成为审视二十世纪中国式人生的一个观察点。书中的叙述与诠释,一方面是为我的情感所左右,另一方面也是我所接触材料使然。某种程度的偏见是有的。我喜欢偏见,以抗拒“认同”,可怕的“认同”。

  书名就就叫《伶人往事》吧。和耀眼的舞台相比,这书不过是一束微光,黯淡幽渺。每晚于灯下忆及艺人旧事,手起笔落间似有余韵未尽的怅然。它和窗外的夜色一样,挥之不去。

  有人说:你写的东西,怎么老是“往事,往事”的?是呀,人老了,脑子里只剩下“往事”。历史,故事矣。故事,历史矣。我们现在讲过去的故事,要不了多久,后人也会把我们当作故事来讲述。恍然忆及从前逛陶然亭公园的情景。初春的风送来胡琴声,接着,是一个汉子的歌吟:“终日借酒消愁闷,半世悠悠困风尘……”

  我听得耳热,他唱得悲凉。


            二OO五年十一月于北京守愚斋
发表于 2006-11-1 12: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怡和滴文笔很不错滴:)
发表于 2006-11-2 12: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不做演员好多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1 19:08 , Processed in 0.14875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