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出20年,在美国社会将成长起一代“新种群”。她们将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可能会改变美国社会中的种群观念,甚至对中美的文化互动与政治关系也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代,就是被美国人(主要是白人家庭)领养的中国婴儿(大多数是女婴)。笔者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这些婴儿在美国的数量之多,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感受到。
笔者住在纽黑文时,孩子的幼儿园里,一共有三个亚裔孩子。除了笔者的女儿外,一个是韩国裔的女孩,另一个就是白人夫妇领养的中国女孩。这对夫妇还领养了一个年龄更大的中国女孩,刚刚从这个幼儿园毕业。女孩的母亲告诉我:她去中国,住在广州的白天鹅宾馆。那里每天有几百个来自世界各地来领养孩子的父母。
笔者在纽黑文朋友不多。但大学里一位朋友,领养了两个中国女孩。一位老师的亲戚,也领养了中国女孩。在健身房锻炼时常碰到的一个老头,说他女儿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目前正在准备领养第二个。笔者所住的小街,总共不出一百号门户,但也有领养中国女孩的。搬到波士顿后,不论是在孩子的学校里,公共汽车上,儿童乐园中,音乐学校里,到处都见得到这样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美国如何成长呢?一般来说,能够跑到中国来领养孩子的家长,常常是最有爱心而自己又没有孩子的家长。这些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穷的爱,在教育上不惜血本。我那位领养两位中国女孩的朋友,是在第一个孩子长到4岁多时、在“非典”闹得最厉害时跑来中国收养了第二个孩子。当第二个孩子来到家里以后,第一个孩子当惯了独生子,视新来的妹妹为异物,脾气一下子变得暴躁异常,有时竟对父母拳打脚踢。但父母觉得她一定是从小被遗弃,心里没有安全感,怕父母有了一个小妹妹就不再爱她了,所以对她更加珍爱。像这样的父母培育出来的孩子,一般而言会得到足够的家庭温暖,受到的关照非常周到,日后在学校会表现优异,超出一般美国人的水准,最终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可以预言,许多“小香蕉”,将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
那么,当她们长大成为社会中坚后,她们将如何看待自己的“故国”呢?笔者认为,她们对中国的态度,将取决于她们是如何长大的,取决于她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回应自己的认同危机。
一般而言,收养她们的家长,对她们成长中可能遇到的认同危机有足够的注意,从小让她们学习中国文化,接触和中国有关的事情,甚至为此自己学中文。但总的来说,这些家长大多对中国文化并无多少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这些孩子接受的完全是白人的文化和习性,最后自己的肤色和自己的文化完全对不上号。长大后可能出现群体的认同危机。
这一代人的成长,不仅是美国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笔者在与这些美国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一般而言,中国来的领养孩子,比起罗马尼亚来的心里的创伤小一些,而且也不像一些俄国来的孩子,因为母亲怀孕时酗酒过度,脑子受了损伤。中国的孤儿院,管理应该说还过得去。但是一位家长说,她去中国时,看到孤儿院人手实在太少,以致工作人员忙起来手忙脚乱的,特别是在喂孩子的时候。她的孩子领养来时一岁多,拿着饼干不觉得是吃的,因为她没有吃过固体食物。而且没有父母的概念。小手长满了茧。因为在孤儿院没有人和她玩儿,只好自己用手不停地在墙上磨。所以,她的养父养母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帮助她知道什么是父母,固体食物也能吃等等,孩子学东西比正常孩子慢。但经过调教,最终还是能有一个正常快乐的童年。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回报这些父母对这些婴儿的伟大的爱和养育之恩。社会要给孤儿院多一些帮助。一些中小学生、或大学生,应该组成志愿队去那里和孩子们玩一玩,让她们从小有一些和人交流的经验,有健康的心理发育。中国在未来20年,应该对这些家庭提供适当的教育服务,以优惠的方式吸引这些家长送孩子回来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帮助这些孩子解决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孩子长大后能否对中国有“同情的了解”,解开她们对中国那种复杂的心结,对于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会有重要的影响。
凡是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为人父母,从来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一分爱都是有回报的。如今孩子已经是人家的,中国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但是,如果中国社会对这一代人能够力所能及地承担自己的义务,将来的所得将会大于今天的付出。21世纪一个负责的大国的责任,应该在这里也有所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