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2|回复: 0

陈芳:追寻正义永远没有休止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4 18: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常在想,一支笔有轻有重,做记者有易有难。

  每个记者肯定都有自己的燃烧点,而对于我,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有机会去探寻一个又一个事实真相。在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中,作为新华社记者,有幸能站在离大幕最近的地方,目睹、记录波澜壮阔的历史,更体会参与历史创造的幸运。

  2004年关于《江苏“铁本事件”》的独家调查,反映了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地方连闯法律政策“红线”强上钢厂的重大典型问题,被业内评为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之一;2001年关于土地流转的系列调查,引发中央“18号文件”的出台;我追踪4年采写的《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的报道,有幸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近10年的职业生涯,我不断体会着,记者的称号,不是桂冠而是担子。这副担子因为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人命关天,有是非曲直,有毁誉忠奸,而变得异常沉重……

  我长期跟踪土地、“三农”问题,关注中央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写出了一批对中央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调研报道。2001年,一些媒体对土地流转所谓的“新经验”刮风推波助澜。在学习了历年来中国土地政策后,我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了半年多的专题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收回农民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权,强制搞所谓的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出现重大偏差,所采写的《尊重农民意愿 规范土地流转》、《家庭承包经营决不能动摇》等报道,引起了从中央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广泛关注。我根据浙江丽水碧湖镇农民代表反映的地方政府动用公检法强迫农民搞“反租倒包”的情况,前往当地调查,通过以点及面的分析法,写出《丽水“活田”大纠纷》的一组三篇调研报告。促进了中央决策层于当年底专门下发了规范土地流转的《中央18号文件》,明确各地禁止搞“反租倒包”,受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

  2004年3月,我与分社记者参加新华社“三农”问题调研,无意中听专家说“江苏常州有个企业在长江边建钢厂”。凭着多年跑土地问题的经验,我感觉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却包含了很多信息:一是选在长江边占地规模大;二是易污染环境;三是建钢厂有可能是当前投资领域过热盲动行为的缩影。尽管从相关部委和网上没得到任何相关讯息,但我始终坚信“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我们就是一路打听着“往长江边”怎么走,来到了铁本项目建设所在地魏村镇的长江村一带。随后顺藤摸瓜,挖出了铁本在项目审批、土地审批、环保评审、银行贷款等“四大违规”,揭示出其连闯国家法律政策“红线”,导致6000亩良田被占、4000多农民流离失所的严重问题。轰动全国的江苏“铁本大案”受到了国务院的严肃处理,国家针对金融、土地、项目审批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宏观调控,控制投资过热。这组报道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关键时刻,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受到总理办公室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作为女记者,调查研究很苦,要耐得住寂寞,要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有时也很容易得罪人。一些朋友真切地问:“你柔弱的肩膀扛得住吗?”恐惧阻碍不了我工作的进程,我知道调查每进展一步,很多事实的真相就会向前迈一步。我深知,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是可以学的,但职业态度、正义良知一开始就必须确立。在社会各界的不断鼓励下,我也逐渐找寻着女记者的优势。我把它概括为三点,一是有敏锐的观察力;二是处事冷静,分析事物注重客观存在;三是理解他人,无私奉献。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作为一名女记者,能够用手中的笔,实事求是地反映百姓心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推动国家的进步,得到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的认可,这就是无价的奖赏。
(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70406]]]></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5-24 03:05 , Processed in 0.48011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