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2|回复: 4

一座庭院的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5 12: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朱珊  来源:三湘都市报

书,是有力量的,因为它吐纳了人类的文明;庭院,也是有力量的,因为它用千年韧劲弘扬了一种文化。

六年前的一个下午,我第一次徘徊于这座千年庭院的门前,便被“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楹联震撼,始终未能掺杂进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背过楹联,一步三顾,总觉得有种声音在呼唤,让人不由地热血沸腾。

  六年后的上午,天很低,人很少。再次面对这座曾经让我不敢提步的千年书院,这次竟没有丝毫忧郁,迈进门槛的那一刻,像是完成了一个夙愿,又像是开始了一次朝圣。

  岳麓书院,这座创建时间仅晚于摩洛哥加鲁因大学的世界第二古老学府,它21000平方米的土地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自己的沉积和傲气,让人忍不住去顶礼膜拜。书院集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布局,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门、堂、斋、轩、楼,每一样建筑都是那样的轻盈,而空气却很厚重,让人觉得吸进去的是文化,吐出来的是底蕴。

一、文化圣殿无需围墙

  千百年来,这座庭院书声朗朗,不绝于耳。坐看风云百年,这座文化的殿堂始终没有围墙。

  依山傍水的岳麓书院择峡而栖,一道严进严出的门槛,两座催人奋进的牌坊,古代的学子为门槛而苦读,为牌坊而立身,却没有被围墙禁锢。这一与“官学”的天然差别,造就了湖湘文化最宝贵的基因———这正是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所提倡的“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据考证,早在宋代,长沙一带就出现了三个公认的教学等级:官办的州学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湘西书院;在湘西书院里的高材生,方可升入岳麓书院。那是一条高贵的门槛,没有围墙的书院却让人感到庭院深深,高贵不可方物。

  这座原本没有围墙的庭院曾七次兵毁并重建。金兵南侵,苦苦经营150余年的书院被焚烧,史称“什一仅存”;元兵南进,书院师生誓死护院,人、书、庭院,从未像那次一样融成一体,化作青烟,化作英魂。之后的“寻毁为墟”、“毁败无余”、“即兴即毁”、“书院毁半”以及最后一次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空军轮番轰炸,在炮火中,庭院在承受劫难的同时一次次顽强地复生,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湖湘文化却在这里得到了永存。

  今人修筑的围墙,虽然保护了这座千年庭院的容貌,但却割裂了它本应传承的思想。像岳麓书院这样的千年庭院,是不需要围墙的,因为它本身的使命就是守护,守护一种文化,守护一个文明图腾。伴随着千年漫长的守护,它逐渐形成一种“根”的力量,一种在泥土中向上生长和挣扎的力量。有人说这正是湖湘文化的“根”,它给了人们一种文化归属感。而在我看来,这既是湖湘学子前仆后继的动力,也是中国革命突破黑暗的底气。

  再坚固的围墙始终挡不住历史的沧海桑田,再高的门槛终究拦不了湖湘学子求学的渴望。这样的文化殿堂岂会是两扇朱漆大门,或是一堵泥墙所能深藏的?犹如一进门就抢入眼帘的“赫曦台”,又如讲堂正中央的那两把纪念朱熹、张栻两位大家的红木雕花座椅。寓教于乐,寓论于学,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戏台,一座讲坛所能解释的。在“官学”盛行的时代,书院给学生们的不仅是四书五经,也不仅是深深印刻在讲堂壁面的“忠、孝、廉、节”,檐前高悬的“实事求是”匾更让今天的参观者看到了更多……

  很多时候都在思考,这座庭院的力量到底来自何方?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湖湘文化的精髓其实就是人才。”千年的庭院,千年的积累,不管是文化的力量还是精神的力量,人才是这一切的承载者。

  没有围墙的书院,给了历代学子们以放纵的文化人格和自由的学术人格。当理学之光照耀华夏大地,当民主革命冲破封建壁垒,我们记住的是一串串优秀学子的姓名,而庭院却始终安静地躺在麓山怀中,伴着清风峡文泉的水涌声,或是倾听,或是见证……

  二、触摸湖湘文化的脉搏

  每一个参观的游客似乎都不愿意错过庭院中的任何一行文字。他们或明或暗地念着,像是在感知先辈大家的思想,又像在触摸湖湘文化的脉搏。

  湖湘文化是否源自楚文化的是是非非已不重要,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座庭院的第一次剧烈心跳来自于八百多年前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的那一次著名会讲,朱熹和张栻为精深的“太极”、“心性”、“仁”等哲学问题展开大辩论,三天三夜不下讲坛。堂内,湖湘弟子“座不能容”;堂外,“饮马池水立涸”……此后,庭院便有了生机,“湖湘学派”更有了脉动。

  “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从此,一个“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文明盛景让这个庭院四海扬名。明代中叶的阳明学、明末的东林学、清乾嘉时期的汉学及晚清的新学,都曾在此得以传习交流,此时的书院早已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而上升到一个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大舞台。

  被后世尊为宋明理学开山祖师的周敦颐用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将中国的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爱莲说》当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成为之后许多文人处身立世的坐标。“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庭院的背后,我们还看到:清瘦的王船山在微弱的灯光下沉重著述,胸中涌动着“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激情;忧国忧民的魏源大声疾呼“师夷长技以制夷”,却最终愤而辞归;“中兴将相”南征北伐、兴办洋务,始终以儒家纲常伦理长埋心中。不仅如此,从唐才常的推崇实学、谭嗣同的《仁学》精神,无一不闪烁着湖湘文化的光芒。

  文化,它无时无刻不在跳动。在这里,它是以一种庭院的方式———静谧中蕴涵着波澜壮阔。这里是离湖湘文化最近的地方,你只需轻轻地闭上眼,很快就能听到它跳动的声音,铿锵有力。

  三、传承,它将精神物化

  “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将山脉传承,庭院却将精神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庭院不断地将精神物化。一座寺碑,一对楹联,哪怕是一片树叶或是一块瓦片,都承载起一段历史,一段精神。

  一座残破的断碑,可以回响李邕“学我者死,似我者俗”的惊世狂言;一块裂开的瓦片,可以见证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中的壮志凌云。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儒家之道的重构,到王船山的“器变道亦变”;从魏源的洋为中用,到曾国藩的笃实学风;从民国初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手谕的“实事求是”校训,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所推崇的“唯实”思想路线,一代一代的湖湘学人将一种精神进行了传承。

  从立在讲堂两侧的“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到悬挂门檐的“实事求是”,从《岳麓书院记》到《岳麓书院学规》,这座庭院灵魂的脉络始终清晰明了。

  山间的深秋依然枝叶茂盛,文庙门前的两尊笑狮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轮回,见证了多少位“麓山巨子”的横空出世,有着“南国儒林第一人”之称的杰出思想家王夫之、“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魏源,“成帝王之业,修自己之德”的曾国藩,以及革命志士和先驱唐才常、杨昌济等,他们纷纷从岳麓书院走向世界,为湖湘大地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为中国历史书写了壮丽篇章。

  逝者如斯,先人丰功伟绩的背后,谁又知道,这座庭院一直在注目着———将他们的精神、遗志,一点一滴地物化成一砖一瓦、一土一尘……

  四、还你一个千年

  走出庭院,那是一张张充满了现代气息而又稚气未脱、求知若渴的脸,让人瞬间便忘记了方才度过的那一千年。毕竟,一千年太短,仅一个庭院就能承载。

  岳麓书院用一千年的时间给现代学人铸造了一座丰碑。同时,它还用一千年的积累延续着教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说:“我们的书院,不止是文化遗址,更在延续着它的教育功能。”在主持书院的10年间,被他称为“可以写进书院史册”的有两件大事:一件是1999年开设的“千年论坛”;一件是200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锐意进取的岳麓书院在世纪之交曾用一台“千年论坛”几乎再现了当年“朱张会讲”的灿烂。季羡林、金庸、吴冠中、黄永玉、杜维明、余秋雨、樊纲、张维迎等名家宿儒开坛布道,湖湘学人有幸再次如沐春风。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岳麓书院被作为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起来。而同时,也逐步恢复了它学术教育的功能———办研究所,展开学术研究,逐步地引起了文化界、学术界的关注。作为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目前岳麓书院有博士学位授予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4个,并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在书院学领域,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书院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和交流中心,并即将成立中国书院博物馆。

  一座书院何以千年?

  一位湖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申同学说:“只有当你走进书院时,才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有时候真的能转化为一种使命感。”学计算机的他很容易地“宰杀了千年虫”,但下一个千年,人们又将如何点击鼠标?

  千年的庭院毫无疑问是很有力量的,但它的力量从古到今、至始至终都摆放在那。不同的是,有的人拾起了它,有的人却践踏了它……

  今天,我们无偿地享用着这座庭院一千多年来文化的、精神的积淀。这些积累润物无声,穿过皮肤,渗进骨血,我们自己却似乎浑然不知。借我这个千年,我无以偿还,而下一个千年呢?谁又将享用我们的沉淀?

  ■诗文

  楹联大观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悬于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悬于赫曦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于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悬于大门门厅)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悬于二门门厅)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悬于讲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悬于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材有良规(悬于讲堂)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悬于讲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困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悬于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悬于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悬于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悬于讲堂侧门)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悬于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悬于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悬于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悬于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悬于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悬于文庙庑廊)

   ◆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清退之(悬于文庙庑廊)

   ◆业精干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悬于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悬于讲堂侧门)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悬于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悬于百泉轩)  

   ◆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悬于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悬于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悬于吹香亭)

  风云

  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发表于 2004-12-16 18: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挺好的啊
怎么没人顶!
纳闷ing~~~~~~~~~··
发表于 2004-12-19 13: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确实的好!一个字:经世致用。可惜太少人理解
发表于 2005-9-1 21: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湖大的时候,有事没事就去书院转,但直到离开还没弄清什么大成殿、御书楼的到底是哪座房子,可惜哦,有空一定去好好看看
发表于 2005-9-2 00: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樊存于2004-12-19 13:43发表的:
一个字:经世致用。

这句挺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17:52 , Processed in 0.0805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