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回复: 0

粵語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7 11: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妻子何以称“老婆”、丈夫何以叫“老公”?据说源于唐代的一段故事。

  唐代有一个名士,名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再纳新欢的想法,并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对联中看到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

跳槽”

此时此地,不少人把离职他任的情况称为“跳槽”。相信不少人对这个词的词源是不了解的。

  “跳槽”是元明间江淮地区城镇的“妓院隐语”,通俗点说是妓寨背语。妓女被隐指为“马”,*妓隐为“入马”, 从甲妓女处“入马”,后又另恋他妓,隐称为“跳槽”。

  “跳槽”常见于明白话小说中,如《警世明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妓女)春儿放心不下,悄地教人打听他,虽然下去跳槽,依靠大契大用。”又如《二刻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顶戴》:“七郎挥金如土,并无吝啬。行径如此,便有那伙闲汉出来,诱他去跳槽。”

  另外,吴语也有使用这个语词,如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四回:“耐也勿要瞒我,耐是有心来哚要跳槽哉!阿是?”从上例可见都是在描写妓女生活时才采用的,证明是妓院行语。

  无论任何行语或隐语,时间一久就会渗入市井口语,再加文字的媒介推广便杂入民间口语。“跳槽”一词大概是近百余年间从吴语输入广州方言的,因为在广大农村还少有使用这个语词。


棚尾拉箱”

粤语中,“落雨收柴”和“棚尾拉箱”,都是有关“收场”的民间语言。“落雨收柴”是形容由于遇上不利因素而匆忙结束所行之事。“棚尾拉箱”源自旧时粤剧戏班。从前,演粤剧俗称“做大戏”,乡间尤为隆重。做大戏建戏台,所用材料多为竹竿木板,故称为“戏棚”。棚尾,乃指戏棚后台及其上落通道;拉箱,是指结束演出撤走装载戏服道具的戏箱。

  旧时粤剧戏班常年流转到四乡演出,以五日为一台,惯以成例。在珠江三角洲等地,戏船每到一处,当地百姓多爱看戏班上箱,既赶热闹,又可以从戏箱的档次和多寡来捉摸戏班的规模和水准。此外,还爱看拉箱,那是乡民情重,多少带有惜别送行之意。戏班本身也注重上箱拉箱,郑重其事的,借机打响招牌,张扬声势,起广告宣传作用。然而,若遇上演出失利,票房欠佳,尤其是买戏的“主会”宣告蚀本时,戏班中人自觉没趣,就会来个残灯尾戏草草收场,不动声色地从后台撤走人箱,落得面子好过。“棚尾拉箱”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来,人们行事遇有类似情形的,就借用了“棚尾拉箱”这句粤剧戏班行语。乌利单刀”

在粤语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词“乌利单刀”(“利”读作lēi),意即乱七八糟。这个词的出处有一段“古(故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5年正月,忽必烈下令元军大举南下,不久攻陷了南宋都城临安。1278年,元军统帅张弘范率大军,追击陆秀夫、张世杰和他们扶助的小皇帝赵?以及宋军至香山县(今中山市)一带。

  当时,元军有个剽悍的将领叫乌利。他骑着高头大马,舞起一把尖利的单刀,领兵在香山的坦洲(今中山坦洲镇)追击宋军。其时,几名受伤的南宋将士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坐小农艇渡过了一道小河。乌利快马赶到河边,眼睁睁地望着河对岸的宋军在村民的掩护下,迅速往南转移。乌利气急败坏地挥动单刀,策马大呼一声,想跃跳过河去。说来也奇,忽然一阵狂风骤起,乌利连人带马跌落河中。乌利不懂水性,挣扎片刻便被淹死。

  元人消灭据守在崖山(今属江门市新会区,昔日属香山县)的宋军后,恼怒地强迫当地人立庙拜祭乌利。此后,元人更申令南粤一带也要建庙祭祀乌利,广州城区也曾建有三座“乌利将军庙”。据老广州回忆:庙里供奉的乌利塑像,黑漆漆的脸孔,竖眉鼓目,撅嘴扎须,身穿黄战袍,头戴红色尖顶元兵军帽,足蹬双长筒蒙人毡靴,右手倒执一柄银亮的单刀。传闻当地居民不甚买他的账,因而香火冷落。一些调皮的青少年,依乌利的那副模样,创造了一个新词“乌利单刀”,用来嘲笑别人做事不伦不类或一塌糊涂。久而久之,“乌利单刀”成了常用的粤语词,不过,此词的出处渐被人遗忘。

v发市”

“发市”,在这个商业社会里是个常用语词,它本来是商业行语,凡是牙行商店每年每季每天做成的第一宗买卖,取其吉利之意,叫做“发市”。后来引伸到各行各业都适用,用例不必赘述。

  “发市”是明代中叶中原地区的民间口语,例见《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便合了一个伙计,置办起扇子来……到了北京。岂知北京那年交夏来,日日淋雨,并无一毫暑气,发市甚迟;交秋早凉,货一得及时。”又如《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金哥说道:‘……自从三叔回家去了,如今谁买这物?二三日不曾发市,怎么过?’”这两例用的是本义。再如同书的《计押番金鳗产祸》:“(计押番)却安排了钓竿,逶迤取路来到金明池上钓鱼。钓了一日,不曾发市。”钓不到鱼也叫不曾发市,这是把原是商业用语引伸到其他的例子。

  由此可知,广州话中“发市”一词及其用法,是按中原用语而使用的。


下昼

现代汉语的通语:上午、下午、中午,而广州口语则说:上昼、下昼、晏昼。后者的一系列语词都是明代间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民间语词。是根据古汉语“昼”(日出至日落之间为昼)所创造的时量词。这里仅以“下昼”为例,说明这个语词是来自江南地区的。

  凌氵蒙初《拍案惊奇》(初刻)卷十一中,有如下用语:“(船家)周四道:‘下昼时节,是有一个湖州姓吕的客人,叫我的船过渡……’”另外,明末人董说撰的《西游补》十一回:“(行者)抬头见一小童子,手中拿着一封书,一头走,一头嚷道:‘啐,吾家作头好笑。天大家里事,与你一人什么相干,多生疑惑。又拿什么书札到王四老官处去。别日的小可,今日下昼,陈先生在我饮虹台搬戏饮酒,为你这样细事,要我戏文也看不得。’”明代白话小说中,凡是由江南文人所撰写、整理的,如《两拍》、《三言》等作品中,多有“下昼”词例。

  另外,有人认为,“下昼”本身是个吴方言语词。这也可能的。

  无论怎样,广州话中“下昼”等是来自长江下游的民间语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18:48 , Processed in 0.1369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