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泳
-------------------------------------------------------------------
目录
第一辑 天凉好个冬
说到过去的教授,我们年轻的一辈真有说不出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都是教授,前后却不大相同。我曾和作家钟道新说,过去的教授是手工生产的,少,也就值钱,今日的教授是机器生产的,多,也就贬值了。你想,一个社会无论什么人都敢以教授自居,那自然什么人也就敢随意嘲弄教授了。这当然还是就教授的数量而言,就学术水平而言,今日的教授更应当感到面红耳赤心有愧才对。今日的教授已不再是学衔、学问的标志,而是工资的一个级别,一个分配住房的资格,再加上一个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而已。
晚年冯友兰
寂寞钱端升
天凉好个冬
陈寅恪与周扬
吴晗的悲剧
遥想教授当年
毛泽东为什么不喜欢冯雪峰 晚年费孝通
安福三才子
普及吴祖光
张东荪这个人
过去的教授
常风先生
第二辑 毕竟是书生
金岳霖年轻时的时候,虽然对中国社会的利弊有清醒的认识,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说:“有这种人去监督政治,才有大力量,才有大进步,他们自身本来不是政客,所以不致于被政府利用,他们本来是独立的,所以能使社会慢慢的就他们的范围。有这样一种优秀分子,或一个团体,费几十年的功夫,监督政府,改造社会,中国的事,或者不致于无望。”一个人如果不特别健忘的话,他在年老的时候,应该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金岳霖的这篇文章是他专业之外的感想,也许他早巳忘记了,但文章可以忘记,理想却不会丢失,只是尘封在记忆中不愿再去提起,时代留给金岳霖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难题,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金岳霖的理想和无奈
叶企孙饶毓泰的死
汤用彤写序
顾颉刚的恐惧
吴恩裕的学术转向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王瑶曲折的学术道路 杨树达的屈辱
汤用彤的顾虑
陈垣的转变
晚年贺麟
失望的王芸生
尹达的学术道路
钱钟书:书生气又发作了
第三辑 无奈的群体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来具有非常好的道德资源,比如对朋友、对师长、对异己,都有相对稳定的整套看法,这些东西影响知识分子之深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中。但曾经有一段时间,经过思想改造运动,特别是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在不断的暗示中,对知识分子心理产生了巨大压力,久而久之,这压力便转换成一种内心的恐惧,逐渐地使他们最终放弃了传统知识分子做人做事的基本操守,经过胡风一案以后,知识分子的心理防线可以说是完全崩溃了。因为这一案件是以私人信件为定罪基本依据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具有象征意味,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中国读书人或者说中国人已不再具有私人生活的空间,他们也不敢再拥有哪怕是一点私人生活的空间了。
再说张东荪
怎样评价傅斯年
令人困惑的梁思成
由王瑶想到陈旭麓
范文澜的无奈
胡风案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以小见大 胡适与冯友兰
吴世昌的选择
晚年曹禺
舒芜:回到起点
谁给了周扬压力
无奈的群体
三个教授的命运
第四辑 谁在思考
毛泽东在北大的经历是不愉快的,这种不愉快在他一生中都有痕迹,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特别是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评价,与他早年的北大经历是有关系的。《西行漫记》里他对斯诺说过:“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西行漫记》第127页) 毛泽东可以算是北大的校友,但严格说他与北大的关系并不深,他只在北大图书馆做过三四个月的小职员。
过去的大学生的辩论
钱钟书与西南联大
自欺欺人
论战的规则
学者的道德
金岳霖的名言
有意味的百分比
1959:谁在思考
鲁迅、郁达夫日记的比较阅读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与衰落 为什么怀旧
反认故乡是他乡
什么文化养育了他们
做人的底线
毛泽东是不是胡适的学生
毛泽东与北大
电视与学术明星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第五辑 《观察》研究
历史既然记住了储安平,那么也就不会忘记《观察》。《观察》在本世纪40年代中期的出现,看起来是偶然的,但也有某种必然性,我把这种必然性理解成一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执著追求。无论是当时还后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的悲惨遭遇并不能理解成是他们的幼稚和不切实际,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区分标准是他们中许的许多人是以知识分子的方式传播自由思想,并不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如果他们是以政府官员的身份宣场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那我们可以说他是天真了,但他们压根就没有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不切实际,他们的所做所为不但在当时是对的,今天也没错。
观察》的前身《客观》周刊
储安平的《客观》政论
《观察》始末
1949年后中国部分文献中出现的储安平与《观察》
《观察》与《现代评论》、《新月》之关系
关于“自由主义往何处去”的争论
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争论
张申府的《呼吁和平》
《观察》与学潮
储安平的《观察》政论
《观察》报告书的意义
关于“《观察》丛书”的情况
胡适与《观察》
《新路》与《观察》
从《观察》的言论看四十年代大学教授的精神状态
《观察》撰稿人的命运
《观察》撰稿人简况①
从复刊后的《观察》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心态
** ** **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