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3|回复: 0

网络公民:第N个人大代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8 1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周刊

从第一代网民的诞生到第一代网络公民的崛起,中国用了14年。

  今天,近1/6的中国人与互联网结缘,互联网成为与现实交叉互补的服务区、生活区和自由讨论区。网民有各种属性,网络公民是其中最具建设性的一种,千万个网络公民的意见汇成的声音,即民意。

  倾听来自互联网的民意,已成中国各级政府的新风气。当胡锦涛说“我经常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时事和民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当温家宝为设立儿童医疗保险的网民建议作出批示,国人知道了总书记和总理也是网民;当法律草案在网上公示,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示愿与网民一起“灌水”并欢迎“拍砖”,网民明白了政府等待“拍砖”就是等待民意。

  每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相聚一堂,代表13亿中国人参政议政。有了网络,声音更多更大。网络是直通车、网络是投票箱,网络是民生讲坛。某种意义上,有多少个网民,就有多少个人大代表。

  第一代网络“人大代表”

  文/何雄飞

  2.1亿之巨的第一代中国网络“人大代表”,以BBS、聊天室、QQ、MSN、博客为“人民大会堂”,以突发事件、社会热点、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为提案议案,制定出了一套E时代下的全新议事流程,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谁是中国第一代网络“人大代表”?

  在21岁的中国互联网肩膀上,他们是2.1亿的中国网民。

  这群在家中坐拥7800万台电脑的“人大代表”,喜欢聚集在一个虚拟的“人民大会堂”里召开网络“两会”:在门户网站新闻屁股下跟帖,在BBS、聊天室、QQ和MSN里辩论,在RSS新闻订阅器和维基百科里依照自己的逻辑重组话语权,在博客和个人网站里成为自己的“意见领袖”。

  在现实世界里,他们可能是教授、记者、律师、总裁、秘书、军人、警察、医生、保安、司机、导游或电工,他们也可能是真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但他们在网络“两会”上的提案议案很可能是以下突发事件、社会热点、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问题:“五?三○”股灾、山西黑砖窑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PX事件、华南虎照片真伪……

  网络“人大代表”们制造出了“散步”、“顶片叶子”、“正龙拍虎”、“很黄很暴力”的新名词,他们揪紧网线,并以此为发端,将贴子、评论变成“公开的内参”,加速启动“民意直通车”引擎,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天涯杂谈”和“关天茶舍”、凯迪社区“猫眼看人”、猫扑网以及博客日志、贴吧上,掀起一阵阵舆论浪潮,进而将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转进旋涡。

  这就是网络“人大代表”的力量,他们彻底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关于“真正标准大讨论”要依托于官方纸媒的传统传播模式,制定出了一套属于E时代的全新议事流程。

  第一代网络“人大代表”大致诞生于2002年,那一年,他们首先将北京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引向高校教育道德缺失。次年,网络时评家以及律师们对“孙志刚案”激起论战,最终让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许多地方取消“暂住证”。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网络再起舆论风波,从而推动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

  这一时期为网络“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启蒙阶段,究其能力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

  2007年是网络“人大代表”风头最劲的一年,私权力挺公权成绩显著。

  刚开春,“人大代表”就对重庆最牛“钉子户”进行了一场图片、视频、录音、时评、博客的“舆论轰炸”,最终让吴苹夫妇获得合理安置和90万元营业损失补偿,成为《物权法》和“公民社会”的最好注解。

  芮成钢的一篇博客,则将星巴克赶出故宫,并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上议程。“五?三○股灾”,身为股民的“人大代表”,对相关监管部门在印花税问题上提出“不信任案”。

  5月,“PX事件”中的“人大代表”厦门市民,不但发明了“大家一起去散步”的软名词,还通过“百万短信”与网络博客接力等即时传播形式,将PX项目驱逐至漳州古雷半岛,保住了家园里的绿水蓝天。

  6月,山西“黑砖窑”事件,一封《400位父亲泣血呼救: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帖子点燃火信,在网络“人大代表”和传统媒体报道的一次次追问中,一场“打击黑砖窑主、解救被拐骗农民工”的专项行动紧急启动,成功解救出几十名被拐童工和几百名苦工。

  到年底,又是网络“人大代表”首先对“华南虎”事件中的虎照提出质疑,并带动动物学家、林业学家、刑侦学家、摄影家等人跟进揭穿黑幕,在“色影无忌”的战壕中,之后又揪出了“刘羚羊”PS照,事实再次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个可喜的信号是,在网络“人大代表”的带动下,从2005年起,参加全国和地方“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热衷“博客参政”。更早之前的2003年,深圳市市长于幼军更是首开先河,直接与《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作者“我为伊狂”(呙中校)进行对话,并带动了一股中国官员重视网络民意、问计于网民的执政新风气,让书记和省长们在逢年过节慰问困难群众之后,也没忘了给网友拜年,并欢迎“灌水拍砖”。

  在网络时代,即便是“堵了一个记者的口,也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也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这就是网络“人大代表”的威力。

各大网站在这个时代,就像一座有双行道的桥,一头是天听,一头是草民。陈彤说:“在从前,一个普通百姓给总理提建议,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表现。”

  文/汪庆

  1999年5月8日凌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一时举国沉浸在震惊和义愤中,没有什么人会留意到网络即将成为政治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线新闻大步跨向时政领域的转折点就出现在这时。新浪网在事件发生20分钟后发出了第一篇报道,奠定自己作为新媒体在时政新闻领域的地位。一天之后,“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在人民网建立,这个为了让大家宣泄愤怒而临时赶出来的官方BBS,是后来被称作“言论特区”的“强国论坛”的前身。于是大家突然发现自己对家国大事的那点小心思,竟然真的可能被高层领导看见,忧国忧民的情怀便瞬间如同刚打出来的油井,滂沱喷涌不息。有段时间,满中国的时评似乎都顶着个强坛XX的马甲。

  时光如箭,转眼十年,网络对社会的渗透已经无处不在,影响力也已经今非昔比。很多人连政治局名单都习惯从网络获取,省委书记也开始在网上给大家恭贺新禧,总理也时不时地提到看到网上什么样的建议,甚至向来标榜青春无敌的腾讯都开始做深度两会报道,网络参政的时代看上去真的就要来到。各大网站在这个时代,就像一座有双行道的桥,一头是天听,一头是草民。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

  上会报道名额增至37个

  我们网站上的中国人大新闻网、中国政协新闻网,是和人大、政协联合创办的,本身就承担了人大、政协新闻宣传的任务,所以在两会的时候就会更加受到关注。全国人大几次的工作报告里都曾提到人民网对人大的宣传和报道,全国政协主席也会在工作报告中提到人民网对政协的报道,这些可能是网站方面唯一的,使我们的两会报道在新闻源头上具有更多更直接的优势。

  而且我们直接上会的人数一直保持在20人以上,现在上升到37个,就是和传统媒体比,我们也是前几位的。因此能够及时在会上会下采访两会的代表、委员,以及报道活动。两会历来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机会。通常在春节之前,我们就会做大量的策划,春节后就开始逐步地实施。

  我们会把《人民日报》在两会期间每天4个版的专刊重新整理成电子杂志或者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就是每年我们都会有大量的直播,很多都开创了网络报道的第一。我们报道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文字、图片、视频,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后来还增加了无线报道,短信、手机报,包罗万象。

  每年两会之前我们都会设计很多栏目让网友来发表意见,比如说“网友看两会”,“网友为两会献计献策”,或者做一个平台让大家为两会提交提案。还有就是“我对两会的代表委员说”,想对哪个委员说什么,我们会为他们传递过去。李肇星还在部长任上时,我们把很多网友写的意见建议转给他,事后他专程来到人民网看望我们的编辑人员,向网友们致谢。另外,我们会邀请两会的代表委员和网民直接交流。两会期间,这样的访谈我们一天要做五六个。这两年我们还开设代表委员博客,让他们把两会记录以日记形式发布出来,网友就这些提出一些问题,这个栏目也很受欢迎。

  现在很多政府官员很重视网络,每年我们会在大会堂设很大的显示屏,把每天的快讯和人民网的内容放到上面,并给他们提供电脑上网,方便代表们在休息时间上网查资料。现在网络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网友可以直接到达自己的意见,而这些形式最能反应基层老百姓的想法民意,对政府负责人也有很大的作用。网络上过激的言论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在网上煽动闹事,就违反这个度了。我们感觉网民大部分还是很好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至于有些人由于他的处境或者不公平遭遇会发一些牢骚,或者反映当地一些问题,虽然有些我们因为无法核实所以不好轻易发出来,但一样会尽力转给有关部门参考。

  每次到两会时候我们都会出现一个访问高峰,十七大的时候,一天最高的页面访问量PV是 1.75亿,点击率近10亿。互动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我们推出的一个两会调查,推出半天就有大量的留言,现在累计6万多人参与。半天参与调查的就有5000人,留言有数千条。

  新浪资深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

  报道两会,我们最早

  新浪是报道两会最早的网站。从1999年就开始报道,今年是第十个年头,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套路。回看最开始只有一两个人做时的报道,处理模式原始粗糙,虽然还能勉强认得出是新浪的出品,但无论规模、深度、表现形式和现在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今年为两会报道,我们投入的总人数会有50多人,并且依然会和往年合作的非常好的一些官方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进行独家、密切的合作。投入这么大力气,因为网民关心的不仅仅是娱乐。和民生息息相关的两会也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广告商也非常认可这样的专题,因此对我们来说责无旁贷,从方方面面的考虑都要把它做好。

  网络报道两会优势之一就是信息检索的便利性。每年两会我们都有很大的专题,后来发现专题的内容过于庞杂,有人觉得无所适从,很难一目了然地获取自己关心的东西。我们就做了一些专题的电子书,是以一页一页翻页的形式做的。不过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书,是多媒体产物。有视频、图片,能够比较好地介绍一些比较深度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很多的技术含量。去年只做了2、3期,今年有9期,内容会更集中在民生和两会的热点话题上,表现力也将更丰富。

  另外,像去年开通的“总理提问”、“外长提问”等栏目,今年还会继续。我们会自己整理一些问题提交给有关方面,他们也会自己来筛选一些问题。多年来,新浪都会邀请两会代表、各省市的官员来做聊天,也是一个特色。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网络新闻媒体,去年两会期间温总理提到了我们网站,我们网站网民的一些问题也反映到了总理面前。这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交互性。在从前,一个普通百姓给总理提建议,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时代总体进步的一个表现。

  速度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所以我们两会报道最重头的还是几个重要会议的图文直播,特别是几个新闻发布会,以及总理的接见记者。2008年直播的一个不同就是视频直播的效果会越来越好。网络全面进入一个宽频时代,有大量视频达到了实用效果。去年十七大新代表和新常委见面,点播观看的人数就超过100万,跟文字内容的点击率数字比都是天文数字,我们文字的点击率过百万也是不多的。

  腾讯网新闻中心总监李玉霄:

  两会报道是必修课和命题作文

  我们去年最强的就是专题留言,最多的有45万多条。去年一个网站发起的几大商业门户网站都参加的“我向总理提问”,腾讯最终征集了17万。

  两会就是拼访谈,我们这边也是数量最多。不过我个人并不是很看重这个,真正的好东西就是去年抓住一些热门委员明星代表的专访。比如说喻权域代表提出制定汉奸法,我们去做了专访,后来像《南方周末》等很多纸媒跟进。炮轰中国教育制度的、炮轰中国名校的洪可柱代表,我们采访了三次,还有与温总理一起为三农问题流泪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志福,其实题材本身并不是太好做,但是我们去专访了,而且访问量特别高。 几乎热门代表委员专访我们都做了,去年还把代表委员的提案都放到网上去了,效果很不错。

  腾讯对两会的报道从2005年开始,最初只有两三个人,去年已经达到十几个。两会是年度时政重大事件,全民议政,越是大众的媒体越躲不过。今年春节前我们就开始了两会报道的准备工作,现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至少我感觉政府对我们是比较支持的。广东省新闻办、国务院新闻办,都会直接来关注这一块。

  网民最关心的是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三座大山,以及贪污腐败、民主政治的话题,他们的反馈非常的积极,热点话题非常容易形成。另外网民在关注角度上是和代表委员们保持同步共振的,都会把两会放到头一年的社会热点中去做宏观大势参照,形成一个参照系,在大背景下分析发表评论。

  两会的报道既是必修课、命题作文,也是每年各大网站展示实力的第一个机会。而且既要做到党中央、国务院满意,主管部门满意,同时又能把网民伺候得比较舒服、解渴、内心里感觉畅快;在业内也需要在操作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到位、手法上的高明等业务方面获得好评,挺辛苦的。

3月的春天有一个共同的故事:各大门户网站都策划起两会专题,社区论坛里爆蓬了民生大计。你可以提前闻到口水横飞的气息,有人狠狠拍转有人雄雄顶起,有人痛快地发表独特见解,有人洗耳恭听。以往,多数人对“两会”的了解只限于电视画面里宏大的会场、热烈的掌声和大同小异的发言,最后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至于“两会”所传达的信息,知道的人不多。

  近几年,“两会”高高在上的形象已经发生变化。在网络上,它遭到了被支解般的待遇。2003年,发生在广州的“孙志刚收容致死案”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式传播至全国,网民们义愤填膺的吶喊直接冲击了当时的收容遣送制度,拉开了公众通过网络发表政见的序幕。一方面,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各地深入民间征询议案,在网络上呼吁民众踊跃向“两会”建言。另一方面,网民自发地讨论民生大计,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滋生的公民意识在网络上流向全民。

  人大代表开启网络视窗

  8年前的两会上,为两会服务的桌面电脑仅有二十多台,触摸式荧屏式电脑只有十台,代表们可以在大会堂即时使用桌面电脑上网,自带手提电脑的两会代表则可以拨号上网,下载有关信息。那个时候,网络有点新鲜,全民参与性还没体现出来,两会是个“封闭式”的会议。而现在,有人已经预想了一副景象:所有代表和委员都带着笔记本电脑参加会议,把网民带进会场,开一场全民会议。

  网民是人大代表可以依靠的臂膀。孤独的社会学家李银河显然意识到了网民的力量,他在言论氛围积极的天涯社区发贴呼吁网友支持《同性婚姻提案》。“虽然今年几乎不可能成功,但是我们应当一年接一年地提下去,直到它通过为止。” 李银河对网友推心置腹,就差一个自己的粉丝团体了。网友的支持,至少给了她坚持提案的信心。

  长沙的人大代表薛开伍,在会议尚未举行之前,就开始了“两会生活”。他是这个城市第一位开设博客与网民进行互动的人大代表,“让人大代表行使参政议政的过程公开化”,这是他的一个初衷。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他的学生在博客上积极互动,一些年轻的思想成了他意想不到的资源。一位学生提议:文化展览场所应该对所有学生无偿开放。这提案并没有通过,至少他会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方向。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的想法是,人大会议该从民间开始,而网络的另一端,就是普罗大众。

  另一方面,人大代表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网络所诠释。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006年,几大银行突然联手实行跨行查询收费,引起非议。两位人大代表适时“出声”,在人大会议上发出强势质疑。随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针对这一话题开展了一项网上调查,在9989名参与填答的网友中,91.5%的网友支持人大代表的这一举动。这种反刍式的调查结果,成了阐述“人大代表”含义的最佳方式。

  网民的两会情结

  对公民意识越来越浓的人来说,两会期是一个发言的井喷期,网络则是一个开放式的参政议政渠道。2007年“两会”之前,网友彧君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位普通网友对“两会”的十个期盼》,这篇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深入人心。十句中国味道的“四字成语”并非具体的提案,却囊括了大众对两会的全方位的期待:“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屋、财有所进、寝有所安、娱有所乐、风有所正、义有所彰。”从个人诉求上升到社会诉求,这样的言论在两会期间最容易通过网络引起共鸣。

  至于一些没有人大代表资格的人,可以选择成为网民代表。比如陈婧,这位学过四年政治行政学的女白领,每天晚上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网友的跟贴。她去过政府大楼,结果没人接待她。后来又把自己的接近1万字的提案发到了政府邮箱,也没收到回复。最近,她干脆把自己关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5个提案发到了西祠胡同上,然后帖子的浏览量和回复率成了她每天最关心的事情。陈婧说自己并不在意这些提案能否施行,而是享受那种一起讨论的满足感。“提案很难进入人大会场,但先放在网络上讨论也行,想法越成熟,进入政府议题的机会就越高。”在5个提案中,其中“免除农民工的城市公交费用”成了最多人顶的帖子,陈婧说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她的一种期待,而这样的提案能够通过进入政府的视野,则是她在这个3月的另一种期待。

  和陈婧的参与方式不一样,有些网民用另一种方式关注两会。去年3月,央视网站上开设了“民声议两会”的版块,网民讨论的是两会现场的细枝末节。“温总理首先向与会的代表委员们深深三鞠躬;吴仪在现场向民众的道歉感言;贾庆林仅有7000多字的政协报告,70高龄的政协委员杨志福教授由于患有白内障而不能看清楚文字,所以通过给总理递条子的方式来表述提案。”中国人喜欢“察颜观色”,会议现场的一举一动,被网民们无限放大并被赋予各种含义。

  除了发帖写博客,关注两会的上班族还会在网上看两会的视频直播和段落回放。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两会在线直播”成了近两年的惯例。至于56网、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两会的段落也是3月份点击率最高的内容。电视节目《一虎一席谈》在两会期间录制的各方代表就各种社会问题进行PK的节目,在网络上也流传很广,一方面,大家想听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声音,一方面,也想看到争论中他们如何吸收各家观点。而这个节目本身从策划之初,就在天涯网站上征集话题和相关事例,由头是网民发起,终端同样是网民在消化。至于大学生,在象牙塔里也越来越关注国家大事了。一座城市里,网络最普及的地方可能是高校。在高校的BBS上,两会期间的讨论热点就是民生大计。大学生心忧天下其实是从网络里出发的,从当年的“一塌糊涂”,到现在的“两全齐美”,大学生对国计民生的看法一直充斥着各大论坛。他们的焦点则是,就业问题。对他们来说,仿佛通过两会,便能看清社会。

网络“晒”民意
1.奥运之后,中国怎么办?

  奥运是一剂HIGH药,大国上下,一派狂欢。当翻过奥运高潮,怎样解决一个国家巨大的掏空感。

  2.80后就业艰难

  计划生育一代遇到大麻烦。就业难,工资低,房价高,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忧心忡忡,甚至丧失信心,封闭心灵,随波逐流。这是社会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

  3.建立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预警应急机制。

  非典、地震、雪灾、矿难、塌桥……大事频发,四方慌忙,人心浮动,投机盛行,我们何时才能从容处置?

  4.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公平就是生产力。贫富差距过大、劳动关系失衡、农民工与城市人的利益冲突以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将会危及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

  5.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

  很多人寄希望于马英九2008当选。殊不知,当年陈水扁也曾作为先进青年受邀来北京游赏。我们的外交发言人总是在震惊、愤怒、谴责、重申,但主动性在哪里?

  6.可否推出弹性退休制?

  “白色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是重灾区,社会养老压力巨大。“退休双轨制”造成新的腐败和社会不公。

  7.改变教育观念,拓宽人才上行通道,减轻高考单行线的拥堵压力。

  政府重视教育不只在财力投入上,更在观念转变上。

  8.何时能安居?

  政策频出、房价狂涨。多项旨在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热、抑制房价上涨而出台的政策似乎对房价这匹脱缰的“野马”束手无策。房价高企下的安居梦离百姓越来越远。

  9.物价上涨动力十足,谁来拉住这匹奔腾的CPI?

  2007年,大家没能跑赢CPI。

  10.手机用户何时才能取消国内漫游长途费,使市话、长途、漫游同价。

  手机数学日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复杂的资费计算,换汤不换药的收费改革,没有带来多少实惠,却消耗几多脑细胞。

  11.社会转型,全民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成显学,心理医生、心理学家迅速上位,经济过热带来情绪过热。存钱贬值,房价高企,治安混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每一个社会群体似乎都需要得到关照,需要温暖,安全感的全民性丧失更使得公共道德建立失去基础。

  12.中央政府如何确保政令畅通?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空子,打“擦边球”,形成“中梗阻”,上传下不达已成治国“顽症”。

  13.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系统改革成效不佳。

  生病不敢去医院,去了医院也不相信医生。人人寄希望于不生病,但人怎么会不生病呢?

  14.股市动荡不安。

  不断有盐撒在全球次贷的伤口上。全球暴跌,中国股市迷失了方向。

  15.环保不利迎来环境报复。

  我们不断向环境攫取所需,对环境负债累累。但欠下的债最终是要还的,对环境的戕害,最终获得的必定是环境的报复。

  16.食品安全令人忧心。

  毒奶粉、苏丹红、红心鸭蛋、多宝鱼、有毒大米……我们不知道明天的餐桌上,还有什么食物是不安全的。这些疯狂的食物,何时才能不再被塞进提心吊胆的嘴?

  17.贪腐多。

  力惩贪官,事实证明治标不治本。为什么不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性腐败?

  18.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户籍。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户籍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公,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因受害人的户籍身份不同,农村居民所得到的赔偿金额往往与城镇居民相差几倍。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也是户籍制度造成的。

  19.我国离以税养警(而不是以罚养警)还有多远?

  以罚养警违背立警宗旨,执法者与违法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食物链”——违法者成为执法者的“衣食父母”,其结果必然是猫鼠“和平共处”,遭殃的是处于“食物链”最下端的普通百姓。

  20.行业垄断经营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行业垄断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官商性的垄断。

  21.地下六合彩赌博猖獗。

  “六合彩”如“蝗虫过境”,打而不死,“彩祸”不休,难见新农村。

  22.城市交通患上动脉硬化症。

  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都是交通工具,就像血液里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但政府为汽车想得太多,结果,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你越为汽车着想,汽车就越不为你的城市着想。

  23.新劳动合同法在保护谁?

  新劳动合同法出来后,很多单位领导都说,到了8年就炒人,避免变成终身制,新劳动合同法到底有没有保护大家?

  2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学校收入降低,教师的待遇上不去,教学质量谁来保证?会不会一代不如一代呢?

  25.能否取缔城管?

  天门城管滥杀无辜,公众哗然。各地城管丑闻不断,滥施行政管理权,重叠执法贻害百姓。

  26.关注安全生产,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在百度搜索“李毅中赶赴现场”,将跳出55500个网页。李毅中朝着陕西、山西、山东、新疆、河北、河南、湖南、重庆……一直在路上。国家安监局长不在处理事故的现场,就在赶赴现场的路上。李毅中事故路线图仍在不断丰富中。

  27.华南虎照什么时候才能真相大白?

  2008年2月3日,陕西通报批评林业厅作风漂浮,但仍未透露虎照真伪。黄土高原上流失的不仅只有水土,还有政府公信力。

  28.创业遭遇制度性冷漠,该如何解决?

  各种审批费用占据了人均年薪的11%。兴冲冲的投资热情,却分明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制度性冷漠”给了创业者当头一棒,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平均企业寿命不足3年。

2030,期待网络成为民主基本表达方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绝对的暴民,也没有绝对的顺民。经历了一个嘈杂而嚣喧的初创期之后,中国互联网的理性正在回归,民意战胜敌意、善意驱除恶意,人人希翼共享网络民主,信息面前众生平等。

  为躲避城里年味的冷淡,我一家四口决定赶08春运大集找个乡下过过。

  2月4日的广州火车站是个20万人的“炼狱”,返家“天堂”必先穿过“炼狱”。沾了儿子的光我们走的是母婴绿色通道,佩戴袖标的学生哥、学生妹将这条通道维护得井井有条,有问必答,耐心安抚,令人想起十几年前的那些场面,混乱而有序。相反,等到候车室,车站工作人员一个个无精打采,一问三不知。经过好一番折腾,我们混上火车(非常时期,只要有票就给上车,无论车次)。车上我得出一个结论:有时业余的要比职业的做得更热情、更负责。好比,城市反扒小组通常比便衣警察更有干劲。

  人大、政协代表如果弄成类似某种职业的东西,不过是一种身份,一种职位,一道护身符,是举手机器,是应声虫。有演艺界体育界人士充当花瓶的,所以巩俐退出网上自然一片“顶”声。职业是为饭碗、为好处(谁说人大、政协委员没好处,黑社会都往里挤),业余是为热情、凭兴趣。

  提案网民就像广州火车站的义工,是个巨大的热情群体,是这个缺乏民主传统民族的巨大财富。

  上帝给中国人最好的礼物

  上届人大开通“我有问题问总理”的专栏,一时吸引网民提问达12万众。当然,网民参政只有从虚拟空间接地,联系方式制度化,才能转为现实力量。电子民主企盼的政治互动,民主的鼠标与政改的水泥接通,才是硬道理。无论如何,井喷似的公众提问,积淀了极大的议政热情与参政努力。

  互联网是迄今最靠谱的人类发明。因为它靠了中国民主需求的谱!纵观《二十五史》,总计万五千人物,八成以上是坏人,按严复的说法,自秦以来,走马灯似的君主们无一不是窃国大盗!还有一成是说客,孔子被利用,说服民众当顺民。蒲松龄在《促织》中说,故天子一跬步而关民命,不可忽也。这种小心翼翼的提醒太少,孟子的“民贵君轻”则从未实现过。如果活在网络时代,孔子会选择当知道分子,走近传媒,不用周游列国当丧家狗。

  新浪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诸如“发表评论”、“查看结果”,以及“顶”、“沙发”的发明。那是千古民意啊。网上游行、电子民主、博客民主,都是中国民主的机会。假如没有网民的“房奴”呐喊不会有“国六条”及具体降价措施;假如没有芮成钢的“故宫-星巴克”案就不会对商业入侵文物古迹空前重视;假如没有网民仗义执言牛钉就不会有那么牛;假如没有网民质疑“周老虎”就不会被揭成纸老虎……广州政府最近征求网民对新“城市管理办法”意见,这个孙志刚事件发源地正悄然洗刷制度环境。上帝关上门又打开一扇窗。“游行”消失了,散步开始了。反对PX的厦门人民,反对磁悬浮的上海人民集体散步了。发起人正是网络和短信。

  中国人其实是再好不过的百姓。居然有官员怀念无网时代,“让他们怎么写,就怎么写”。

  传播学上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认为公众在接受一个公众议题时一般会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边。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站在少数派一边,他们倾向保持沉默;如果他们觉得与舆论主导相去渐远,就越会保持沉默。这种使优势意见越来越占优,少数派越来越沉默的现象就被称作“沉默的螺旋”。而历史常常表明,优势意见并非总是符合大众利益的,或符合了当前利益却牺牲了长远利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少数派”的价值,珍视它们提出异议的权利,就是珍视并保护人类的未来,使社会拥有摆脱陷入谬误的纠正能力。现在,在网络上,少数派被挺身发言的沉默的大多数取代。技术革命催生社会变革。近年诸多公众事件都是先通过网络发布,然后引起传统媒介关注,再进一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实际上,网络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构造社会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传媒专家喻国明)

  2030年的民主什么样

  说起未来,学者总拿一个年份说事,2030年。“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30年中国将出现3000万光棍”,“2030年中国平均年龄将达51岁”……遥想2030,彼时的民主什么样?20年后的民主形式,会是短信投票、网络投票吗?选政治代表如选超女吗?

  2030,千禧婴儿一代刚刚而立,他们成长的家庭并称不上民主,不是千禧一代气指颐使、要这要那,就是被老爸老妈逼着上各类补习班。他们的民主概念是缺乏实操的,他们生活中的团体训练多数是网络游戏。关键地,作为421家庭结构中的那个宝贝的“1”,他们并不堪任何挫折。

  2030,80、90后们则正是掌权之时,他们是正当时的“F40”现货。这批掌权者批阅文件是否会用“沙发”代替“已阅”,用“顶”代替“同意”?这种语言中渗透着参与精神,你说是民主精神也未尝不可。

  2030,这个社会只能将希望寄托在80、90后们身上,所以,请现在别得罪他们。好赖就是他们了。

  80后还坏不到哪儿去,不必对他们耳提面命。“80后的王八蛋们还没出现呢”(韩寒语),因为没有掌权,短信和网络是唯一的话语权表达管道。至于“艳照门”不过是“白天好傻好天真,晚上很黄很暴力”的反差罢了。其实他们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天塌不下来,比美国1960年代的嬉皮运动差远了。倒是那帮艳照门的点击与谴责者,双重道德标准颇值怀疑,一边假道学者,一边“WO!WO!”地点击浏览。

  中国网民的结构中,70%的年龄是低于30岁的,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互联网尚不具备很高商业价值。恶搞,娱乐化,很黄很暴力,均是由这个“30岁以下”决定的。从“馒头案”到“牛钉案”,从“虎照门”到“艳照门”,无一不将社会事件当作狂欢。想想牟其中、杨小凯们17岁写下《中国将向何处去》,现在这代人离宏大叙事越来越远。他们躲避崇高,抛弃沉重感,《南方周末》问韩寒想过当知识分子吗,韩说,两边不讨好,当什么分子呢,只想老了以后被美女围着。

  网络代表雄性特征,一个“顶”字十分了得。这有助于纠正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的中性化倾向,如今,男生爱说“我不跟你好了!”或“我告老师!”班干部是女生当政。这就是妈带大的结果,就像官员是体制的妈带大的一样,没主见,看上级脸色行事。有评论发狠,称这是太监文化的延续。所以,鼓励拍砖和灌水,是培育男性特征的有效训练。

  古往今来,话语权只有皇上的山头,官僚精英的山头。网络时代的革命性,在于这些大山头崩塌,小山头林立,每个小山头都有可能荣升话语中心。世界并非完全是平的,但世界会日益非中心化。2030,期望每个小山头立着一个个横枪立马的网民,敢于将权威一枪挑于马下。

  群体如何理性

  中国互联网是全世界第二大的,不久还会跃升为全世界第一大的。虽然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连9%都不到,十个中国人之中有九个是不上网的,但革命性足以发生。

  死了107人、十几省几近瘫痪、上千亿国民经济损失。按西方传媒的提法,这次雪灾必须得有人负责,Someone must be responsible!Someone must be blamed!停电是天灾是人祸,供电局人士叹“人努力,天帮(倒)忙”。铁道部、电力部、地方政府,一同指指天,去指责它吧。提议春晚改赈灾的网民倡议未作答。天涯网上叹曰:“这次雪灾,我们不想收获感动!”这个社会的指挥系统仍然是金字塔型,好比巨人,脚踏进火里,等反应至大脑再作决定,脚已烧焦。西方威胁论者转而成为质疑论者,他们从雪灾处理经验推断“中国无法应付外部战争危机”。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一篇博客提问,如果广州火车站是20万雅皮(白领)会怎么样。估计早就崩溃了。但积极地想,到2030年,如果广场上农民工都能用手机上网,及时了解信息,发帖灌水,会有无序混乱产生吗?

  《纽约客》专栏作家索罗斯基在《群体的智慧》一书中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民众群体比个体及小群体专家更聪明,群体如何不沦为“乌合之众”建立在四个基本条件下:观点的多样化、意见的独立性、背景的分散化和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也是网络理性的四个基本条件,除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外,前三个条件中国互联网都具备。

  遥想2030,期待网络成为民主基本表达方式。当然,眼下当务之急是让网络接地,建立“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网络民主才不是画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2-1 03:56 , Processed in 0.08070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