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6|回复: 1

[舞文弄墨] 2004年100名人的阅读世界(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4 20: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光中:认真看了洛奇的《小世界》

新京报: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

余光中:今年认真看了大卫·洛奇的“SmallWorld”(内地有出版,名为《小世界》),以前都是匆匆翻过。书是“Chang鄄ingPlaces”的续集,讲许多西方学者在学术界、社交界来去,登台较劲,也有私生活的纠葛,一方面讽刺文坛的党派之争,另一方面也讽刺学者的私生活,一明一暗。有点像《围城》,不过后者也写乡下人,“SmallWorld”只写知识分子。我很想翻译,但恐怕很难。

新京报:你评价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余光中:先决是表达、文字要好;然后我把书分成三类:一是智慧之书,应该一遍一遍读,还需要一边思考,拿生活来印证的,像《老子》、《庄子》这些文学经典就属于这一类;二是实用的书,像百科全书、地图、字典,一天不可缺少;三是消耗品,可看可不看,看过会忘掉的,像报纸、杂志,虽然也有好文章,但一般期刊,都是翻翻看就过去了。

我有一个原则:不看畅销书,上排行榜的书和诺贝尔获奖的书都不看。“畅销书”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判定书的价值,可信度不言而喻。诺贝尔获奖的书看不看?

如果是书评家,或者有这个需要;但我把诺贝尔看作是西方的一个文学奖,好书不一定都在西方,诺贝尔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尺子。

新京报:比较关注哪一类型的图书?几年来,您一直在阅读的书是什么?

余光中:我已经退休,已经不需要靠读书来怎样,所以可以凭兴趣去读。但杂事太多,目前多是看艺术类的书,有图片,有评论。传记我也爱看,“不是历史创造伟人,而是伟人创造历史”。今年喜欢看16世纪比利时大画家Peter Brugal的一本书,他的画很了不起,我也想翻译艺术专著,结果是我的大女儿先翻了——书叫《旷世杰作》,讲八个大画家及创作其代表作的来龙去脉。

另外,时间不多,看整本书不可能,我会在旅途中带“妙语”类的书,平时看一本书很久才碰得到一句的,这么一句两句很值得玩味。“企鹅”、“牛津”出了很多,像“Dictio鄄naryofQuotations”等,也不限于英美的。

新京报:今年您阅读的非专业书籍有哪些?

余光中:非专业的有地图册、游记。有人觉得读字典很乏味,但学问越高的人读字典会越觉得有趣,像钱钟书。字典里有字源,可以触类旁通,对写文章很有帮助。现代人读书的时间很零碎,我时常是为了去写一篇文章,或要澄清一个观点,就去看一本相关的书,这是学以致用。这样像滚雪球,越看越到家,很多作家、学者都这样有选择地看书,范围很广,也能融会贯通。

莫言:一本真实的《骑兵军》


我比较关注的自然是文学类的书,但我也会看一些杂书,譬如《坐火车旅行》、《鸟类迁徙之谜》、《马图鉴》等。

文学书今年我读了前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薄薄的一本小书,严格地说不是小说,而是随笔。这本书在当时的苏联,引起过激烈的争议。那位著名的红军骑兵元帅布琼尼曾痛骂作者,但高尔基一直为此书辩护。这本书对红军骑兵的描写,毫无疑问是真实的。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战争文学,在所谓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下,编造的都是谎言。

我认为一部好的书,应该是有鲜明个性的书。这样的书里很可能有败笔,但只要有个性,就比那些“没有毛病”但也没有个性的书有价值。



邵燕祥:好书过眼,发人深思



邵燕祥,当代诗人、作家。著有《献给历史的情歌》、《在远方》、《如花怒放》、《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诗集,还有诗评集《赠给十八岁的诗人》、《晨昏随笔》,杂文集《蜜和刺》、《忧乐百篇》。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今年出版自传性文集《找灵魂》。

好书过眼,发人深思。此书又有声,“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的歌不时响起。这首歌是西南联大校歌,这函书是《照片里讲述的西南联大故事》,并附大型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光盘五张。张曼菱编撰并制片。书是2003年春出版,当时没去买,后来买不着,一年半后才从友人处得到。问我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印象深的不止一本,而这一函纸面文图和片中光影相得益彰之作,刚刚过眼过耳,纷繁的思绪挥之不去。

今天是12月1日,我知有西南联大,正是从58年前听说那里的“一二·一”开始的。中国各种纪念日多,不及年年纪念,只能逢五逢十;再过两年,就是“一二·一”运动60周年。

记忆如一个人的灵魂,没有记忆便等于行尸走肉;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忘记了历史何以图将来?这是我近年来找纪实书看的缘故。

那个看来遥远的“一二·一”原本是个惨案,发生在1945年的昆明。那年4月4日,联大学生代表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国是宣言》,提出:“立即……组织联合政府;立即取消一切特务活动,释放所有爱国政治犯……”宣言所提要求,与随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精神是一致的。

同年11月25日晚,联大、云大等四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在联大新校舍图书馆前大草坪召开反内战时事演讲会,围墙外响起枪声,电灯突然熄灭,特务分子出场。

会后人们发现,国民党军警在校门外架起了机关枪。民主运动面对枪口。第二天,国民党《中央日报》刊出了“西郊匪警”的污蔑报道,激起广大师生的愤怒。于是,昆明全市开始总罢课。到28日,全市罢课的大学中学共达31所。各校学生的宣传队上街宣传真相,反内战,要民主。

29日,联大教授会通过对地方军政当局侵害集会自由的抗议书。而省政府置之不顾,更变本加厉,在12月1日布置暴徒袭击联大。一位路过校门的中学教师于再,因阻拦军队向联大墙内投掷手榴弹,奋不顾身,炸伤头部,当即牺牲。另有潘琰、李鲁连、张华昌3位同学也被手榴弹炸伤身亡。从这一天起,到3月四烈士出殡安葬,全国近20个城市举行追悼会和示威游行,形成持续近4个月的“反内战,争民主”爱国运动。

那时我在北平刚上中学,有关这次“一二·一”的始末,是在1946年7月15日,诗人、学者闻一多继民主人士李公朴之后遭到暗杀,才看到了详尽的记述。你可以想象这枪声、这鲜血给一个少年心灵的冲击。我是在独裁者的暴行和先烈们的感召下,投身到当时反内战、争民主的学生运动中去的。

许多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联大老同学王笠耘编的《一二·一诗选》,以为纪念;这回又出版了图文并茂的这本书和包括《被迫南迁》、《第二故乡》、《天地课堂》、《弹雨弦歌》和《红烛不灭》等五集“启示录”光盘。联大师生的民主运动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

联大九年,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数千师生刚毅坚卓,人才辈出,如同冯友兰教授所撰《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的,“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其中有多少启示值得借鉴!




严歌苓:精彩的马尔克斯自传



严歌苓,旅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90年代后曾以《少女小渔》、《女房东》、《人寰》等中、长篇小说获一系列文学大奖。

这两年我对人物传记比较感兴趣。今年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叫《为说故事而活着》,也是精彩至极。

从中我看见了他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原型,他似乎以这本书引我走到他的或魔幻或现实的大小戏剧的后台,请我参观所有的机关布景,介绍演员们的身世。当我把这本书读完,一部哥伦比亚的当代文学史也铺展在面前了。

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床边就常常放一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书。

虽然他的人物和情节技巧都很好,但读他的书却是为读语言的。

他的语言非常优美、高贵,非常饱满,有时又极其幽默。并且,他一个俄国人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英文,对我是一种鼓励。我对一些美国朋友说,纳博科夫的英文该令许多美国和英国作家惭愧。

当纳博科夫刚刚走红时,美国一些文学评论家挖苦过他的英文——“那缺乏弹性的俄国舌头,”——但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承认纳博科夫给了英文新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他颠覆了正统的英文表述,给了自己创作“纳氏英文”的自由。


徐星:我喜欢享受幽默阅读


徐星,作家,1956年3月20日出生于北京。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无主题变奏》,为先锋文学张目。今年出版《剩下的都属于你》。

我的日常生活不是一种读书生活,近几年来,我几乎不读什么书,所以没有什么印象最深的书。非让我说,我相对来说对描写现实生活的书比较关注,单说2004年,冯唐的小说《万物生长》算是印象比较深的。

不同类型的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不一样的,仅就文学书来说,首先它不是商品,其次它得有足够大的信息量,它不是那种描写小我的书,能从“我”引领着读者进入一种丰富信息量的书对我来说是好书。当然如果这个“我”有着孙悟空式、或者是鲁宾逊式的多姿多彩的个人生活内容,也可能会吸引我。

你问一个作家读不读“专业书”,怎么回答呢?对作家来说什么是专业书?没有专业所以谈不上专业书。那就更谈不上非专业书,杂书看得很多,没有理由,消遣而已。

多年来,惟一能让我常读不懈的是一套丛书《筹办夷物始末》,我把它作为一种幽默来读。这套书全部是奏折,实录了清代几百年地方官员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全部过程,事无巨细,其中有很多中外双方的误会、误解,为我的阅读提提供了幽默享受。

我之所以喜欢这套书的原因,是这种误会直到今天也还继续着,比如一些很年轻作家们的所谓的“作品”里,对西方、对西方人、对西方的生活方式观念上的误解,跟大清国时无异,也是很幽默的。比如作品里的自我形象朔造一定要告诉读者自己穿什么牌子的内裤,系什么牌子的胸罩,用什么牌子的香水、和哪国的男人上床睡觉等等。这种误解从对西方的理解角度上讲跟大清国的地方官无异,所以也很幽默。这套书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说,不仅为我提供了幽默阅读享受,也使我常常进入一种幽默思考。



韩东:我喜欢重复阅读



韩东,第三代代表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被称为“新生代作家”,著有小说《扎根》。

我喜欢读文学、宗教、科普类的书。文学就不说了。宗教类我喜欢的作家有微依、南怀瑾、索甲仁波切、奥修等。科普类的书,比如《观海窥天》、《自私的基因》、《地球素描》、《可怕的对称》、《新物理学与上帝》给我的印象都很深。

实际上我并不认为那些搞文学的作家才是作家,一些科普类作家和宗教类作家(姑且这么说)在我看来都是第一流的作家,我从他们那里学习知识、了解真理,同时也学到了该如何写作。这些科普作家和宗教作家有很多本身就是科学家或宗教家(姑且这么说),他们的方式虽然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求真实。“是”的问题比“应该是”或者“希望是”的问题对我而言来得更迫切和重要,也更难。

真正的宗教家绝不是道德至上论者,他的道德结论是穿透真实或虚无的结果。

我喜欢重复阅读,所以今年看的基本上都是读过的东西,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几本,那几个作家。今年读的以前没有读过的印象比较深的是罗伯特·赖特的《非零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这是一本好书,有启发性,写作上也有才气。

我评价好书的标准很难说,没想过,那些真正具有智慧和表达天才的书大约就是我认为的好书吧。寻求真实、朴素而幽默、具有真正的神秘感。我不喜欢装腔作势的东西,也不喜欢粗陋生硬的东西。



海岩:在已知与未知之间阅读



海岩,畅销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玉观音》等。

我是个业余作者,每天诸多公务,疲于应付,写作和阅读的时间难免局促。多年来我读的最多是与企业有关的资料类书籍,其他的书籍则涉猎不多。对各类小说更是很少关注。偶尔看一些泛文化类的书籍,也不过翻翻而已。

林清玄的散文集《身心安顿》是我近年印象较深的一本读物。他把人类在涉过大悲大喜,生死荣辱的河流之后所应抵达的纯粹境界,称之为“身心安顿”。一个身心安顿的人可以进入一种自在的状态,不再受到物欲世界的诱惑侵扰。于是在创作小说《玉观音》时我就给女主人公起了“安心”这个名字,是想表达对这一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有读者据此认为《玉观音》是一部宗教小说,有“人皆可成佛”的命理玄意。

读者喜爱一本书的理由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读丛维熙的《走向混沌》时,是被它展现出来的历史的严酷和真实所震撼。我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时代,但往事如烟,丛维熙用小说把他的亲身经历逼真地再现出来,让我们重新回到数十年前,那些被激活的记忆把我惊得闭气息声,身上出些冷汗,也由此有了阅读的快感。而我读王蒙的散文和小说则是被他作品中的智慧和思想打动。作家王蒙其实更像一个思想家,他对客观世界常常有着比我们更深入也更宏观的视野。

任何书籍都应当包含读者已知和未知两个部分。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全是未知的,不免流于天方夜谭,与读者的沟通想必很难。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全是已知的,又会使阅读变得枯燥乏味,缺少价值。对我来说,衡量一本书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书中已知和未知的比例,是否恰如其分。



张平:重读沉重的《万历十五年》



张平,畅销书作家,著有《国家干部》、《抉择》等书。

《万历十五年》以前曾经读过一遍,但因为当时是借阅,读得很粗。今年买了一整套黄仁宇的书,其中就有《万历十五年》,当时只想再随意翻翻,没想到又陷了进去。这次重读,那种感触仍然不减当年。我读书的标准大概同我的人生经历有关,我觉得一本好书,首先应该是它的社会性和思想性。对那些唯美的,纯艺术的,不是不喜欢,而是觉得这些书距离我们当下的现实有些太超前。所以那些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感到震撼,感到激动,以至感同身受的书籍,都具有极强的写实性、现实性、社会性和思想性。

我读书很杂,喜欢还是不喜欢的书,翻开大致浏览一下就能知道几分。不过有个例外,凡是大家都说好(不是报刊杂志上说好,或者某些评论家说好)的书,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找来读一读。即使不喜欢,也要看看它为什么会受到读者欢迎。

真正常读常新的书籍,还是那些经典的书。像《简爱》这样的书,我前后读过五六遍,我说不清我为什么会喜欢,也许是深藏在我心中的那种同书中主人公一样被掩饰着的自卑。

至于《红楼梦》,越读越让我觉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一天究竟会不会真正接纳林黛玉?或者这个社会将永远都只能是薛宝钗的天下?还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每次阅读,都让我为作家的表现手法至为惊叹。

社会与家庭,爱情与战争,在作家笔下,都能被如此和谐而又合理地交织穿插重叠在一起。

假如(仅仅只是假如,不是狂妄)这样的题材让我来写,那将会被处理成怎样一副模样?

今年有关文学文化评介方面的书籍读了一些,其中比较喜欢的是几本对话录。其中有王蒙和郜元宝的,莫言和王尧的,贾平凹和谢有顺的。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冯骥才和周立民的那本对话录,既有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文学方面的内容,每一个话题,都让我感触很深,感慨良多。读他们的书,也常常让我为他们知识面的涉猎之广和学识的渊博而深感惊诧。

还有一些书籍,就是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家们的演讲集,很生动,也很开眼界。我读这些书,可能跟自己的写作有关,我的作品大都是现实题材,所以 这些与现实有关的话题,都是我关注的对象。虽然有功利性,但确实很有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4 20: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国平:一篇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

周国平,学者、作家。

印象比较深刻的书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篇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是一声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我对于好书的评判标准是言之有物、发人深省。

关心的图书领域有哲学、宗教、人文科学、文学。除了专业书籍,让我反复看的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专业书籍方面,读了尼采的德文原著。非专业书籍比较杂,一言难尽。

李辉:关注非虚构文学类图书



李辉,传记作家。本报大家版作者。著有《萧乾传》、《沈从文与丁玲》、《风雨中的雕像》等。

新京报:比较关注哪一类型的图书?几年来,一直在阅读的书是什么?

李辉:我一直比较关注非虚构文学类的图书,包括传记、回忆录、日记,另外还有地图、词典等,自己购买的图书大多限于此。其中,近几年,我的写作题目主要集中在叙述二十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他们亲历的中国事件,他们对中国问题的看法等,故一直在阅读关于近现代中外关系的图书。

这些图书,有的是最近出版的,有的是前些年出版的,将它们集中一起阅读,有时会将之对比,可看出由于写作时间不同,政治环境和思想背景的不同,不同作者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会有明显差别。

譬如,《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于1996年,较之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一些涉及传教士活动的著作,就显得有创见,有力度。在作者那里,传教士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再简单化地将之作为帝国主义实施侵略的附属工具,而是多了一种心平气和的、冷静的叙述。

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予以客观评价。正是教会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才导致现代意义的中国教育开始萌芽、形成;同时,教会学校本身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从而大大改变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成员构成,产生了不可忽略、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

从论题上看,他们所侧重的是教育近代化,但由于教育的特殊性,他们的叙述其实也涉及政治、文化、艺术、经济诸领域的近代化。

近几年,还出版了另外一些关于每个具体教会学校的图书,把过去忽略或者简单地予以否定的历史重新进行解读和描述,我认为也很有价值。

新京报:今年阅读的专业书籍有哪些?非专业书籍呢?

李辉: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写作的“边缘人”,无所谓专业,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和有用的书,比较杂。

今年重新阅读描写美国现代史的力作《光荣与梦想》(商务印书馆),想认真琢磨作为非史学家作者是如何以个人方式叙述历史的。在结构上,在文学描写与历史实录的分寸把握上,这本著作是非常有价值的范本。

围绕自己所感兴趣的课题,今年阅读的中文图书有:《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出版社)、《上海歹徒》(上海古籍出版社)、《洋票与绑匪》(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新旧中国间穿行》(中国工人出版社)、《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中美关系史全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和《赛珍珠传》(漓江出版社)等。

莫理循担任过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司徒雷登担任过燕京大学的校长和美国驻华大使,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外国人,过去曾被忽略或者只是简单化的评判,现在关于他们的专著出版,且相对客观和真实,是非常必要的。

《民国时期的土匪》、《洋票与绑匪》都是翻译引进的图书。前者出版于1992年,作者对中国现代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后者出版于1998年,编选了亲历绑架的外国人的回忆,对我们了解历史细节很有帮助。

《上海歹徒》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史研究译丛”中的一种,作者研究1937年至1941年上海孤岛时期发生的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分别叙述了日、汪伪、国民党、黑社会等不同力量的暗杀等事件,虽是学术专著,阅读起来却津津有味。

这套丛书还有其他数种也不错,还没有看到别的城市有类似的丛书。在目前世界面临绑架人质和恐怖事件迭起之时,阅读此类图书,也颇多一些历史参照。

另外,本年度出版的书籍中,我对《发现李庄》(四川文艺出版社)、《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圣人》(作家出版社)、《中国小品建筑十讲》(三联书店)等也颇有兴趣。


李傻傻:《光荣与梦想》印象挺深



李傻傻,80后作家。著有《红×》。

新京报: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你评价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李傻傻:我今年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社会实录》(即《光荣与梦想》)。它的写作手法很有吸引力,而且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事件又都是我们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的,让好奇的我能不断地阅读下去。另外这本书也介绍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所以它会让我有坚持读下去的想法。

我觉得好书是读出来的,你看了一本书之后,它会给我再想看的感觉或者爱不释手的感觉,那就是一本好书了。

新京报:这几年来,你一直比较关注哪一类书?

李傻傻:我一直看得比较多的是文学和社会学类的书,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看书都是随意的。



凌志军:《寡头》很值得一读



凌志军,作家。著有《变化》、《交锋》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寡头》很不错。这本书写的是俄罗斯在私有化中一个利益集团诞生的过程,寡头们首先是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领袖、新秩序的建筑师和鼓吹者。在1989年之后,他们将财富与权力混合在一起,变成寡头,变成拥有和统治国家的人。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另一本就是章敬平的《拐点》,这本书讲的是最近中国的一些情况,有新闻性,把社会方方面面在新世纪的突出矛盾表现得很充分,而且写作态度很认真。章敬平论说了政治、经济、法律,还有社会文化四个层面的变化,声称中国将以这12个月为拐点,进入到25年后的第二次转型。

还有就是《大学有问题》很不错,里面提到,大学的老师有问题,让人很有感触。除此之外,我觉得《狼图腾》很不错,是一本真正有内容的书。

现在,像这样真正有内容的书已经不多了。


刘墉:对你有帮助的都是好书



刘墉,畅销书作家,曾16年居台湾畅销书作家之首。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及专业作家、画家。

我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透视记忆》。近10年来,对大脑记忆和睡眠,在科学界有相当突破。这本书提出的很多重要的观念,可以印证我长期以来对记忆研究的一些观点。我从小就发现我的记忆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别人记不住我记得住,而别人记得住的我却记不住。我觉得因为每个人大脑记忆的位置不同,只要了解自己记忆的缺陷在哪儿,发挥自己的长处,可能记忆力差的都能变好。

我一向认为开卷有益,对你有帮助的都是好书。就算是一本大家都认为是烂的书,只要当中有些东西能够给你启发给你刺激它就是好书。

多年来,我阅读范围非常广,看的科学的书非常非常多,植物学方面的书更多,甚至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我喜欢园艺,自己正在写一本跟园艺有关的书。这本书会在内地出版,叫《花痴日记》。

现在我眼前的书架上有《胡桃里的宇宙》、《宽容》、《玉器鉴定学》,内地作家哈金的小说《新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对我来说没有专业书,生活里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生活的专业。我最近很喜欢一本叫《金字塔》的图画书,这本书告诉大家金字塔是怎么盖的。

《唐诗三百首》是我一直在研究,多年来百看不厌的东西。我最近在看《最近14堂星期二的课》,它里面说,“对悲惨痛苦的事情,你不要拒绝它,你让它浸透你的全身,你就超越它了。”得到这样子的句子,我就觉得值得一读。


沈宏非:重读《红楼梦》

沈宏非,专栏作家,在《南方周末》、《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上开设有饮食及时尚文化专栏。出版有《时髦是毛,时间是皮》及《写食主义》等专栏作品集。今年出版《饮食男女》。

新京报:今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本书?你评价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沈宏非:今年我断断续续地又把《红楼梦》翻了一遍。第一次读这部书,是小学二年级,中学时代读了第二次,上大学时读第三次。过去总听人说,这部书值得用一生去读。此话绝对不假。第四次读此书,我发现自己对书中主要人物的看法产生了令人发指的转变,前两次,都是毫无保留地力挺林黛玉,反对林黛玉的一切敌人,并且把自己幻想成贾宝玉。这一次,不仅越来越讨厌黛玉,居然还对从前极为不齿的薛宝钗发生了巨大的好感,觉得她实在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完美女人,就连袭人也相当不错———当然,贾宝玉一角仍然非我莫属。

新京报:比较关注哪一类型的图书?几年来,一直在阅读什么?

沈宏非:谈不上什么“关注”,我自己一直比较爱读的,大都是一些闲书,也就是没有用的书。遗憾的是,这种书现在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广州的书店里,基本绝迹。不管是哪一种门类,广州书店里卖的几乎都是有用的书,教你干这干那。在这种书店里逛上一圈,出门的时候你会觉得世界实在是太险恶了。


张悦然:琥珀中的孩子


  张悦然,“80后”作家,著有《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十爱》等书。

年末的日子似乎又慢了下来。好像用到末了的牙膏管,每挤一下都变得艰难。在这样的时候,我读到的书,偏又是压抑窒闷的。在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时间中的孩子》中,我更是感到时间停滞了。麦克尤恩的小说,译成中文的并不算多,我买到的也只有这一本,除此之外的就只是在《世界文学》上看到的中篇连载,想来,可算是个遗憾。麦克尤恩的小说中,总是有一种低沉压抑的冷感,读来就像是一场黏黏凉凉的雨裹在身上。

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悬念,人物也只有那么几个。《时间中的孩子》尤其典型,整本书不过记录了一个女儿走失的儿童作家一段低迷孤独的日子。主人公斯蒂芬的女儿凯特在三岁时意外走失,从此音信杳无。

此后的两年里,斯蒂芬与妻子朱莉越来越疏远,也失去了创作的乐趣,他感到日子仿佛停住了。直至小说结尾,朱莉再次怀孕,她独自经过了一场心理斗争,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她打电话给斯蒂芬,斯蒂芬风尘仆仆赶来,他们百感交集地共同迎接孩子的到来。

小说中围绕着斯蒂芬,设计了很多小细节。比如在凯特该过五岁生日的那天,斯蒂芬一个人去玩具店挑选玩具给凯特,他非常自信,他知道凯特喜欢什么。

又有一次,他误入一家学校,看到一个女童,认定那就是他走失的女儿。他坚持让校长核实女孩的身份,迟迟不肯离开。

我总是相信,这些细节才是最能打动现今冷漠的都市人群的。近日在黄碧云的新书《沉默·暗哑·微小》中,也发现了她趋于平和细致的风格变化。黄碧云的小说素来用平淡的口吻,讲述残酷至极的故事。血腥、杀戮、乱世抑或古代中绝望的小儿女。但在这本由三个中篇组成的新书中,小说内容十分简单,没有了古典情结,没有了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总有这样一些人罢,在趋于缓滞的过程中,变成一枚外表流光溢彩的琥珀。




恺蒂:2004年的读书报告






恺蒂,旅居南非作家。常年在《万象》等杂志发表文章,著有《书缘·情缘》等。

今年读的书,大多数仍然是小说。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的小说首先要能讲一个好故事,语言文字要清澈简明易懂。我不喜欢那些太重煽情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的小说,当然如果真的是很哲学很玄妙很深刻那又当别论。

例如,今年在英国很流行被批评家们一致称好的Monica Ali的《砖头街》(BrickLane),就属于此类煽情小说。

伦敦的砖头街是小印度,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年,很喜欢那里的异国风情和伦敦古巷,这本书又是关于印度移民的生活,所以,就很兴奋地找来读了,但却无论如何也读不下去,最后,读了三分之一就放弃了。

在这三分之一的书里,作者重复来重复去的只有一个信息,那就是她由父母包办的丈夫很让人讨厌,她在伦敦的生活让她烦死了。这“讨厌”和“烦死了”就如同两把大锤子,不停地往读者的头上敲呀敲的,把人很快敲得头昏眼花。

与南非的一个朋友谈起此书,她说此书棒极棒极,我说你不觉得头被敲得很昏么?她说,如果你经历了25年的同书中很相似的婚姻(如同她自己的婚姻),你就知道这本书写得多真切。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书不是写给我看的。

今年读的中译本的《天一言》给我的也是同样的印象。

读者选择书,书也同样会选择读者。

今年读的无数本小说中,有两本让我格外喜欢,一本是MarkHaddon的《夜静更深狗之奇案》(TheCuriousIn鄄cidentoftheDoginthe Night-time),另一本是VikramSeth的《平等的音乐》(AnEqualMusic)。

前者是一本很怪怪的小说,因为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位在正常人看来头脑不健全的患有自闭症的十五岁的少年。作者钻到少年不健全的头脑里进行写作,用他的语言和眼睛来看一切,读者的阅读过程是用平常的头脑去读不平常的头脑所叙述的故事,正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然而,这种怪诞并没有让小说支离破碎或是晦涩难读,相反,它可读性极强,因为小说套用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侦探小说的模式,小说的骨架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第二本小说是关于爱情,也是关于音乐,文字清丽潇洒却充满诗意,作者用很简单的叙述外壳包容了一个极复杂的心路历程,动情却不煽情。

因为自己是住在南非,所以当然也就比较关注非洲的政治社会与文化,以及关于非洲的小说。比较喜欢的是一套AlexanderMcCallSmith的侦探小说,《第一女子侦探所》(TheNo.1Ladies’Detec鄄tiveAgency)系列,包括《长颈鹿的眼泪》(TearsoftheGi鄄raffe)、《漂亮女子的道德》(MoralityforBeautifulGirls)

和《卡拉哈里男子打字学校》(TheKalahariTypingschool forMen)等,主角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女侦探雷蒙茨薇夫人。

这套书虽然被称是“侦探小说”,但是一点都没有血腥气,雷蒙茨薇夫人所接手处理的,都是日常琐事,没有凶杀刑事案。虽然是西方人写的非洲的故事,但是与许多其他的殖民小说相比,这里,读者不需要居高临下,也不用负疚自责。所以,在听惯了非洲的问题苦难血腥饥荒之后,读到这套描写非洲人自己解决非洲问题的小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书中写的是好人一路平安的故事,每本书都有让读者心头一暖的结局,所以,读者也就可以问心无愧地享受书中描写的非洲广阔的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15:24 , Processed in 0.14740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