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6|回复: 0

历史上的大唐人物——尉迟敬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31 18: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大唐人物,在历史中最辉煌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在民间最有风采的却不是他,而是他手下两员大将。他们就是现在在农村仍然能经常见到的门神爷,从门外面对两扇大门,左边门扇上的是秦叔宝,右边门扇上的就是尉迟敬德(通常是叫尉迟恭)。千载之下,当年的皇帝早已不知去哪里转世投胎,而这两员大将却一直留在人间,在千家万户占一席之地,这种纪念臣子却忘却皇帝的作风似乎与中国传统礼教不太协调。不过这种事也不是门神爷一家的专利,刘备君臣的待遇也是相同。蜀汉群臣中,关羽被尊为武圣,关帝庙曾广受世人香火;张飞则是阆中山神,张飞庙留存至今;赵云虽然没听说有庙,但“长阪雄风”四字名传天下;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武侯祠可不止一处,至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还在争当诸葛故里。再看身为君主的刘备,他的待遇可凄凉多了,据说成都武侯祠原本是纪念刘备的先主庙,结果后人也不管什么君臣伦常,竟公然让诸葛坐了正殿,倒把先主请出去了。


  分析起来,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自然有后世统治者特意宣扬的原因,后世的皇帝自然不会去宣传前世的皇帝,而宣传前世的大臣则可作为一种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所以这种君臣倒置不但没有违反封建伦常,反而是它的产物。不过,说它全是政府的小手段也不公平,如果只有官方的宣传而没有民间的喜爱,今天也就不会有门神之类的存在。毕竟,能得到老百姓崇拜的大多是英雄,而古往今来的统治者们能称得上英雄的实在寥寥,他们可以是非常伟大的政治家,可惜政治家这个职业往往和英雄是冲突的。李世民就是很好的皇帝,很好的政治家,而就是因为他作为皇帝和政治家太成功了,他才丧失了后人对他的纪念。让李世民当门神?别开玩笑了!
尉迟敬德之上篇 敌将



  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李世民心腹大将,封鄂国公,凌烟阁功臣第七(李靖才排第八)。不过,刚登上历史舞台时,他的角色非但不是李世民的心腹,反而是以敌将身份出现。


  尉迟是朔州善阳县人,隋末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有政治目的可以叫起义军,以抢劫为目的当然只能叫盗贼,不过两者也没有明确界限,有政治目的的盗贼也很多),尉迟就于此时参加了隋军,作为政府军的军官四处剿匪。大业十三年,刘武周在马邑起兵自立,将尉迟网罗到自己麾下,任命尉迟担任偏将(实在不是什么大官)。


  武德二年六月,刘武周向李渊发动全面进攻,刘将全部精锐交于大将宋金刚指挥,尉迟也在其中。十一月,李渊派李世民反击刘武周,与宋金刚相持于柏壁。当时唐军除李世民所领主力外,还有一路由永安王李孝基率领在围攻刘武周的友军夏县吕崇茂部,其中的主要将领还有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吕崇茂支持不住,向宋金刚求援,宋派出尉迟和另一将领寻相前往支援。尉迟行军速度极快,从背后向李孝基部发动袭击,夏县守军也出城夹击,结果唐军名副其实地全军覆没,主要将领自李孝基以下全部被俘。后来刘武周为表示与唐势不两立,将李孝基砍了脑袋。唐朝在争天下过程中,前后牺牲了三个王级将领,李孝基是其中最先丧命的。对刘武周而言,尉迟这次立一大功;对李渊而言,尉迟着实欠下一笔血债。


  不过这笔恩怨也很难算清,因为尉迟俘虏独孤怀恩又是帮了李渊一个大忙,甚至可以说救了李渊一命。独孤是李渊的表弟,其父是李渊的舅舅,李渊起兵后独孤即投靠李渊,一直深受李渊信任。独孤其人胸有大志又自命不凡,曾扬言说“我家岂女独贵乎?”这话实在大逆不道,隋唐之时,独孤家盛产皇后,杨广、李渊的母亲都出自独孤家,独孤家的女已经贵为皇后,要想不独女贵,那独孤怀恩只有当皇帝才能做到了。不过在那个乱世里想当皇帝和自称皇帝的人实在太多,李渊自己也是造反起家的,所以李渊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这个表弟开玩笑,说什么“姑之子皆已为天子(指杨广和李渊),次应至舅之子乎”。在李渊来说这是玩笑,听在独孤耳里就不知是何滋味了,于是独孤抓紧要起兵谋反,不料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让尉迟给俘虏了。如果没被俘虏,独孤得以安排妥当,那李渊的江山就难说了,从这个角度看,尉迟意外地帮了李渊一个大忙。


  全歼李孝基部之后,尉迟奉命留在夏县协助吕崇茂。李渊见形势不妙,于是使出怀柔伎俩,派秘使去招安吕崇茂。吕也不是君子,不但同意投降,还打算突袭尉迟当作礼物送给李渊。不知如何走漏了消息,尉迟先下手为强杀掉了吕。不过夏县毕竟是吕的地盘,尉迟立足不住,只得向柏壁撤退。李世民早已得知夏县有变,因此派出秦叔宝在尉迟必经之路的美良川埋伏,两军一场大战(门神对门神,也就是演义里的三鞭换两锏),由于吃了埋伏,尉迟战败,拼命突围而逃。独孤怀恩此时正作为战俘呆在尉迟军中,趁此良机也得以逃归唐军。


  接下来尉迟帮了李渊第二个大忙,就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当时独孤谋反之事尚未泄露,他逃归后李渊很高兴,立即让他重新带兵,进攻刘武周的另一路友军蒲坂王行本部。独孤没逃走前,曾将心中大志向同时被俘的唐俭(就是那个被李靖陷害的可怜外交使节,见李靖下篇)透露,大概认为大家同为难友,可以互相信任吧。这个唐俭是李渊的忠实手下(独孤竟然没看出来),自然急着要向李渊报告,但他没能在美良川之战中逃走,被尉迟带回了柏壁,这份焦急可想而知。不知唐俭用了什么手段,竟然说服了尉迟允许他派个信使去给李渊报信。唐俭的信使赶到李渊处时,独孤刚攻克蒲坂,李渊正准备只带少数随从去独孤营中视察,如果不是信使及时赶到,李渊这一去可能就有去无回了。后来李渊为了表彰唐的功劳,将独孤怀恩全部家产都赐了给他(独孤当然是没命了,他的财产就成了无主财产)。至于尉迟,李渊不认为他有一丝一毫的救驾之功,一两银子也没给他。


  尉迟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大有问题,如果他忠于刘武周,得知李渊手下有人谋反后理应大力支持,因为“乱得好,乱了敌人”,可他竟然反其道而行,唯一的解释就是尉迟此人怀有贰心。当时李渊和刘武周正在僵持,还看不出胜负,那就不如同时在两边投资,一面当刘武周的部下,一面又卖人情给李渊。不过尉迟在历史中的综合形象只是个勇将,这实在不太象是他能想出来的主意,也实在太破坏门神爷的形象,而且幽默的是李渊根本没领他的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弄不清了。也许是尉迟个人品德高尚讨厌谋反小人也说不定(这个可能性太小了,因为刘武周和李渊也都是谋反的,谁也不比独孤高尚),或者是唐俭骗尉迟说派人送去的不是告密信而只是给自己老婆的情书?


  李世民和宋金刚相持到武德三年四月,宋金刚终于支持不住,仓皇撤退。李世民紧紧追赶,最后把宋金刚围在介休城。宋全军背城布阵,意图拼个鱼死网破,两军决战一日,宋轻骑突围而逃。尉迟就没那么好运气,没能突出去,只得收拾残部,退入介休城中死守不出。


  经过多次交手,李世民非常爱惜尉迟的武勇,因此派了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宇文化及的弟弟,窦建德灭宇文氏时他跑得快,投奔了李渊)两个高规格官员进城劝降。尉迟眼看走投无路,不得已开城出降,从此开始了他与李世民的君臣之缘。

尉迟敬德之中篇 勇冠三军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非常礼遇,让他继续统领旧部八千人(就是一同在介休投降的那些),对这些降兵降将也不做任何防范。一般来说,把降将和其旧部隔离开是必要的,即使不隔离也应派自己人渗透进去当监军(在某个历史阶段叫做政委),李世民如此做着实有推赤心入人腹中的意思。李对尉迟的过分信任引起唐军众将的不满,老将屈突通出面进行规劝,要求对尉迟提高警惕,李世民断然拒绝。


  也是尉迟倒霉,他那八千人里有不少是不甘心臣服唐朝的,当初为了活命才伪装投降,既然李世民要表现王者之风不加防范,这些人也就老实不客气纷纷逃亡,连尉迟的老搭档副将寻相也不见了。尉迟作为他们的主将,虽然本人没有逃亡,但纵容的嫌疑总是有的,就算没有也是治军不严,于是被军法部门抓起来关了禁闭。又是屈突通去向李世民进言,说尉迟此人性情刚烈,骁勇绝伦,如今无端遭了禁闭,一定深以为耻,心怀怨望,以后再指望他忠心出力是不可能了,说不定还养虎遗患,不如干脆杀了他以免后患。从现代的角度看,这番话简直莫名其妙,本来就只是因为嫌疑而抓人,又担心人家心怀不满(如果遭了冤枉而又心平气和,那就是圣人了),就为这点理由就要杀人,实在可以与南宋秦某的莫须有前后辉映。屈突通是当世名将,虽然老了些,但不可能脑筋不清,看来隋唐之时大家的普遍思维就是如此了,要不然就是别有用心。


  李世民当然予以拒绝,理由是,如果尉迟怀有贰心,怎么可能留到现在被你们关禁闭,老早就和他那些旧部一起远走高飞了。李即刻下令把尉迟释放出来,还把尉迟领入自己的寝帐亲自抚慰,按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当时的说辞是这样的,“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而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拿出一堆金子塞过去),表一时共事之情也”。思想工作做到如此地步,明明白白地就是“人以国士待我”,只要感觉不是太迟钝,任何人都会起“我以国士报之”的念头以报知遇之情,尉迟也不例外,从此终生对李世民死心塌地。


  在笼络尉迟这件事上,李世民做得非常成功,堪为后世表率。但从整件事来看,其中种种因素结合之巧妙不免令人有些怀疑,用阴谋论的眼光看去,整个过程就是:先放纵尉迟的部下逃亡,再追究尉迟领导责任,接着安排了屈突通当坏人去进谗言,然后主角闪亮登场拨乱反正,最后还进行一番感人肺腑的思想工作,妙啊,真是帝王学的经典。当然,这样分析可能冤枉了李世民,不过以他的手腕要耍耍尉迟实在是太容易不过了。


  灭亡刘武周后,唐朝几乎立刻就开始了对王世充的进攻,行动的主帅就是李世民。李进军神速,于武德三年九月打到了王世充的都城洛阳。李有个毛病,喜欢亲自去看战场地形和侦察敌情,这是成为一个名将的必修课,但危险也是非常大的,历史上在看地形时被敌人偷袭的名将实在不少。这次洛阳之战,李世民又亲自出马去看地形,随身只带了五百轻骑。洛阳城外有北氓山,从该山上可以俯视洛阳城内,是观察敌情的好去处,李就选了该地作为侦察场所。不料刚到北氓山的魏宣武陵,王世充就亲自带了一万精锐突然出现,将李团团包围。分析起来,应该是王了解李喜欢亲自看地形的毛病,而北氓山又是看地形的好场所,所以北氓山成了王重点守株待兔之地。


  此时唐军大营也发现李世民遇险,屈突通带了大队人马冲来救人,但王世充早有准备,所带都是精锐,唐军一时无法冲入救援。本来李世民以五百对一万,又是中人埋伏,就算他是军事天才也要没命,但幸运的是,他那五百轻骑里包括了尉迟敬德。当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冲到李世民马前就要手起槊落时,尉迟从旁边大呼跃出,将单刺于马下,于千钧一发之际救了主君。这段光荣历史在演义里被放大为枣园救主、单鞭夺槊的传奇,是演义重点描绘之处。接下来尉迟率领五百卫士奋不顾身地护卫李世民突围,屈突通对尉迟“骁勇绝伦”的评价的确准确,竟然被他成功地杀开一条血路,护着李世民逃掉了。这就是生在冷兵器时代的幸福之处了,如果你有能力,真能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或者象尉迟那样于千军万马中保全那位上将的首级。


  如果只是如此,那尉迟不过是一员超级保镖,还算不上大将,接着尉迟又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非保镖而已。与屈突通汇合后,尉迟率领骑兵向王世充反扑。眼看到手的鸭子飞了,王部本来就士气大挫,再面对气势汹汹的唐军,立刻招架不住,不久就全军崩溃,轮到王世充在卫士掩护下逃走了。


  这次战役是李世民毕生最危险的一次,如果没有尉迟救驾,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战后,李世民表扬尉迟时说道,“公何相报之速也!”播下的种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结出了灿烂的果实,李世民真不是一般的幸福。


  魏宣武陵的战功使尉迟在唐军的地位得以稳固,再也没人敢对他说三道四,他也跃升为李世民的重要心腹。武德四年初,李世民在全军中挑选精锐骑兵千余人组成亲卫队,队员全部黑衣黑甲,作战时李亲自领着亲卫队做全军的先锋冲击敌阵。这千余人由四名猛将统领,尉迟即为其中之一(另三人是秦叔宝、程知节、翟长孙)。由于职务的便利,尉迟此后就一直与李世民同进同出,在战场上形影不离。


  四年三月,王世充即将支持不住,唐军胜利在望,一直在旁等待收渔人之利的夏王窦建德认为时机已到,迅速出兵援救洛阳,在虎牢关外的板渚扎营,威逼唐军。李世民闻讯后亲率主力增援虎牢,与窦相持。当时唐军已经久战疲乏,见夏军势大,普遍心生畏惧。为了激励士气,李到达虎牢的次日就亲自出马要给窦建德一个下马威。


  当天,李带了亲卫队五百骑出关去探窦的大营,两地间距离二十余里,李将所带兵马安排在沿途各处险要之地埋伏,伏兵分别由李世绩、秦叔宝、程知节率领,而李自己只带了尉迟等四骑,五个人大摇大摆就直奔窦建德大营。这实在是太疯狂了,简直是拿性命开玩笑,不过李世民是很有信心的,他对尉迟吹嘘说,我持弓箭,你用马槊,咱们走在一起,即便来千军万马也奈何不得,如果敌人见到我就跑掉,那算他们聪明(可能是魏宣武陵之战尝到了甜头,从此吃定尉迟了)。五个人离窦军还有三里时遇到了敌人的流动哨,李世民跳将出去,大喝一声,我乃秦王李世民也!一箭干掉了对方带头的小将。窦军中大惊,虽然不信真是李世民,但还是出动了五六千骑兵杀将出来。五人组中无名的那三个吓得面目变色,李世民命他们先撤,自己则和尉迟二人殿后。这二人的组合果然威力惊人,敌骑追在最前的一定中箭毙命,所以敌人不敢逼近(看来窦建德真是缺乏勇将)。从窦军的角度考虑,虽然不敢太靠前,但又不甘心就此回去,所以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了李世民事先安排的埋伏。李世绩等人带了伏兵杀出,窦军仓皇而逃。


  这一仗本身只能算小冲突,无关大局,但其本质其实是心理战,李世民只带了寥寥数人就敢到窦建德门口耀武扬威,而且还胜利而归,简直就有些望风披靡的味道,它给窦部的心理冲击是十分巨大的,还害得窦建德生了几天闷气,谁让他手下没有尉迟这样的骁勇人才呢。


  五月己未,唐夏两军展开决战。上午的战况是夏攻唐守,相持不下。战斗间歇时,夏军一员大将骑了匹骏马在阵前来回巡视,激励士气。李世民是爱马之人,在对面看见那匹好马,脱口夸奖说真良马也。尉迟随侍在旁,立刻请命要去抓那匹马回来。李制止说太危险了,岂能为一马而丧大将,但尉迟忠心沸腾不能自已,带了高甑生(就是此人在贞观年间诬陷李靖谋反)、梁振方两个部下直冲敌阵。一来三人都是勇猛非凡,二来夏军促不及防,居然被他们成功把马抢了回去,而那马的原主也不及逃跑,被顺手一同俘虏了过去。相似的情节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是赵云帮刘备抢的卢马,比较起来,赵云面对的只是山贼而已,不可与窦建德的大军相比,所以还是尉迟稍胜一筹。


  消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后,李世民又被派去镇压刘黑达和徐圆朗,尉迟也跟着参加了历次战役,屡立战功,其中最大的功劳是在与刘黑达的明水之战中从重重包围里救出李世民(基本就象魏宣武陵之战的重演,不过这次难度稍大一些,是从外面杀进去再带着李世民杀出来)。几年之内,尉迟敬德以其勇武立功无数,号称勇冠三军。



      第2楼



尉迟敬德之下篇 大功臣



  自消灭窦建德、王世充后,唐朝的天下基本安定,主要矛盾开始从外患转向内忧——秦王党与太子、齐王党的皇位之争。建成、元吉二人毕竟占有名分之利,又笼络了李渊身边的妃子和近臣,因此李世民在这场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到武德九年夏,局面已经恶劣到李渊开始考虑要消灭秦王党,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才没下手。李世民努力想离开长安去洛阳避祸,李渊本已同意,但最后又反悔,明显想把李世民留在身边方便处置。


  眼看局势恶化,秦王府中人心惶惶。建成、元吉乘机使出银弹攻势,极力拉拢李世民手下,尉迟是李世民的重将,自然也在拉拢之列。建成的手笔十分惊人,居然送了一车金银器具到尉迟家中,比李世民当年拉拢尉迟时那几块金子是多得多了。可惜建成看错了尉迟,对尉迟来说,是李世民在他最落魄时提拔了他,这份知遇之恩如何能用金银计算。尉迟答复建成的使者说,秦王对我有更生之恩,唯当杀身以为报,若私交殿下(指建成),乃是贰心。那车金银自然是退了回去。


  尉迟这番话可谓大义凛然,不过他处理的手法还是太直接了些。李世民后来也责怪他说,你的忠诚我是绝对信任的,那些礼物你完全可以收下,还可以将计就计去探听对方的情报(厉害,真是把糖衣吃下去再把炮弹打回去),现在你严词拒绝,只怕会惹怒对方对你下手的。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建成、元吉遭到拒绝后认识到尉迟是李世民死党,于是把尉迟列入黑名单,积极找机会要除掉他。元吉是暗杀爱好者(曾多次策划暗杀李世民),派了刺客去行刺。尉迟得李世民警告后做了准备,刺客某晚光临时,发现尉迟房门大开,里面黑洞洞不知虚实,一副开门揖盗的样子。尉迟的勇名实在太响,那刺客犹豫再三,终于不敢入内,行刺计划宣告失败。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建成、元吉向李渊诬告尉迟,具体罪名未见史载,反正李渊也正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罪名什么的根本不重要,于是尉迟被李渊下旨逮捕,在狱中很受了些折磨,就准备他一承认罪名就开刀问斩。好在李世民极力救援,尉迟又一直不认罪,最后李渊没办法,尉迟得以无罪释放。


  可能是这件事刺激了尉迟,他开始积极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正好此时突厥进犯,李渊命元吉挂帅出征,元吉则乘机点名要尉迟、秦叔宝、程知节等秦府勇将随他同去,又要抽调秦王帐下精锐之士入齐王军中,很明显是要借刀杀人。李渊则装糊涂,居然一一准奏。此前的斗争中,因为害怕留下骂名,李世民的原则是想让建成、元吉先发动,然后自己以自卫为名动手,那后世就只能说自己是正当防卫,最多是防卫过当而已。此时李世民仍受这个思路限制,下不了兵变的决心,尉迟和长孙无忌二人受秦府众人推举,撞入李世民房中苦苦相劝,尉迟更直言批评李“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说到最后,尉迟、长孙二人干脆提出辞职以激李世民,说什么再这样下去一定完蛋,你要殉节你自己去,我们是不敢陪你了。臣子敢这样教训主君,可能当时大家都被逼得急眼了。


  李世民此时不反击就必死,的确是时势迫人,为了大家的性命(当然口头上是为了天下百姓),李世民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随后,李入宫向李渊哭诉建成、元吉要杀他,还顺便揭发那二人秽乱宫廷(天知道是否真有其事)。李渊为之愕然,于是传旨召建成、元吉明日一早入宫与李世民对质。第二天李世民尽起秦府人手埋伏在玄武门,那是建成、元吉进宫的必经之路。建成二人不知有变,老老实实地按时入宫,结果遭李世民伏击,双双毙命,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第一主角是李世民,而第一功臣就是尉迟了。事实上兵变相当不顺利,事发当时,建成、元吉在进入埋伏之前已经发现不妙,因此伏击变成了追击。建成跑得慢,被李世民一箭射死,而元吉则逃进一片树林。李世民追敌心切,跟着冲进树林,不小心被树枝从马上扫了下去,一时摔晕了。元吉见此良机,跳出去夺了李世民的弓,打算用弓弦绞死他。千钧一发之时,尉迟及时赶到,元吉见是尉迟,不敢动手,落荒而逃,结果被尉迟追上射死。如果不是尉迟,玄武门之变就是个笑话了。


  其实在玄武门之前,尉迟与元吉就曾交过手。那是在洛阳之战中,元吉是李世民的副将,当时盛传尉迟是马槊高手,元吉一向以善马槊而自负,因此向尉迟提出挑战。尉迟担心冒犯元吉,比武时只避让不还手,中场休息时,李世民问尉迟说,避槊和夺槊哪个难,尉迟回答说夺槊难,李于是命令尉迟出手夺槊,结果是片刻间元吉三次兵器脱手。也许当时李世民就预见到将来会和元吉兵戎相见,因此才要尉迟去试探元吉的实力。真是奇妙的巧合,这件事几年后竟然发挥了奇效,正是因为元吉怕极了尉迟,所以才会放弃难得的杀人机会闻风而逃,李世民真是好运。


  建成、元吉入宫时也不是全无准备,二人安排了手下精兵二千余人在宫外等候,这些人发现有变后,拼命攻打玄武门,意图冲入救驾。秦王府人手不足,即使有玄武门的驻军协助,仍然抵挡不住。情急之下,尉迟斩了建成、元吉的首级,拿去给二人的手下,告诉他们大势已去(其实这些人如果继续进攻,拼个同归于尽是很有可能的)。太子党见主君已死,于是作鸟兽散。不过太子府和齐王府仍有强大的势力,局面仍未稳定,于是李世民派尉迟去向李渊逼宫,要李渊降旨承认即成事实。


  这时李渊还在宫里等着让三个儿子对质,听到外面乱七八糟,正派人出去查看,劈面碰到了全副武装手持凶器的尉迟带人闯入。李渊大惊失色,喝问尉迟是何道理。尉迟回答说太子和齐王作乱,已经被秦王杀了,秦王怕有人谋害陛下,派臣前来护驾。以李渊的政治素质,当然立刻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也明白大势已去,于是当尉迟要求下旨命令太子、齐王部下停止反抗时,李渊立刻就服从了,下手令说建成、元吉作乱,诸军归李世民节制。太子、齐王残部见到李渊的手令,也就停止反抗,李世民获得全面胜利。


  接下来当然是论功行赏,尉迟和长孙无忌并列功劳第一,分别赐绢万匹。为了感谢尉迟救命之功,李世民特命将齐王府全部财产转到尉迟名下,那是唐朝立国以来创记录的一次重赏了。想来实在是够残酷了,李世民亲手杀了建成,凶手抢到了被害者的太子位子;尉迟亲手杀了元吉,凶手抢到了被害者的全部财产。


  建成、元吉倒台后,他们的部下自然被视为逆党,各地郡县为讨好李世民,纷纷动手擒拿太子党羽送往长安。其中难免泥沙俱下,乘机诬告陷害的也不在少数,一时闹得乌烟瘴气。秦王府的功臣们对太子党是有深刻仇恨的,于是纷纷请求李世民严厉处分那些倒霉家伙。出人意料的,竟然是尉迟站出来为太子党求情,说大局已定下再搞大规模清算,不利以后的安定团结。尉迟本是武人,竟然有这样的政治头脑,应该是非常难得了。这大概与他自己的切身经历有关,尉迟自己就曾是刘武周的手下,刘武周被李世民消灭后才投降,投降后却几乎因谋反嫌疑被屈突通干掉,那种战战兢兢受人疑忌的委屈他是深有体会。从这点上看,尉迟与太子党残部是有共同语言的,他比其他人更能理解和同情太子残部也是理所当然。


  李世民实在是个英明的政治家,为了迅速安定局面,他立刻抛弃了对太子党的仇恨,不但予以赦免,还从中提拔有能力的予以重用(例如魏征)。君臣同心之下,玄武门之变所造成的动荡被控制在极小范围,唐的政权转移迅速而平稳地完成了。这里面尉迟的口水功劳实在不小。


  唐朝之所以急于安定内部政局,其实是为了防止北方虎视眈眈的突厥乘机进攻,要想解决突厥这个大敌,李世民还需要时间去积聚力量。可惜突厥人不给李世民任何时间,武德九年八月,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后仅仅一个月,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率领十余万大军直扑长安。


  突厥在与唐朝的军事冲突中从未出动过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又是最高领袖亲自率领,战斗力极强,唐朝边境部队无力拦截,甚至不能迟滞突厥的进军,被突厥军队迅速逼近长安。当时唐朝在长安的兵力远不及突厥,各地的援军又来不及赶到,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李世民没有龟缩到长安城内固守,反而派出尉迟率精锐骑兵主动迎击突厥前锋。两军在距长安北七十里的泾阳血战,尉迟亲自冲锋(李世民和他手下大将都能以身作则,亲冒矢石,这几乎是李部的惯例),最后突厥在损失一员大将和一千余骑后不支败退,尉迟得胜而还。


  这一千人的损失对突厥十余万大军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泾阳战役的意义不在杀伤人数,而是心理战。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进犯,其战略基础是建立在对唐朝的轻视上,认为唐朝正在内乱,士无斗志,可以捡个便宜。给突厥提供情报的是其扶植的小反王梁师都,梁当年与刘武周一同依附突厥,与唐为敌,唐朝天下已定后,梁眼看灭亡在即,于是拼命鼓动突厥入侵,希望挑动两大势力的火并而给自己找条活路。有这么个心怀鬼胎的情报来源,突厥得到的情报自然都是唐朝内乱,长安守备空虚,唐军不堪一击,云云云云。可就在颉利可汗兴致勃勃要来秋风扫落叶时,突然发现原来李世民部下如此强悍,自然会意识到自己只怕犯了轻敌贸进的大忌,开始怀疑战略是否正确。泾阳战役使突厥的信心大打折扣,其意义不是能用简单的杀敌人数计算的。


  接下来李世民利用了颉利的这种心理状态,成功地摆下空城计,只带了六骑随员亲自到渭水便桥与颉利谈判,又是恐吓又是抚慰,最后赠送大批礼物,终于迫使颉利退兵,十余万人的战略进攻居然一次大规模战役都没有,只打了泾阳一仗就这么结束了。其实当时尉迟率领的出击部队是唐军的精锐,并不代表唐军的真正战斗水平(是高得太多),唐军的整体战斗力是不如突厥的,可由于尉迟打得太好,终于使颉利对唐军的战斗力产生了错误判断,因此而不敢动手,拿了点儿礼品就主动撤退了。反过来想,如果尉迟在泾阳战役不幸战败,只怕结局就不堪设想了。


  作为一个武将,最荣耀的当然是击败敌人,可是当击败所以敌人之后,武将的荣耀也就到头了。突厥撤兵后,唐朝的天下基本安定,李世民的重心随之从武功向文治转移,尉迟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比较聪明的武将,例如李靖,此时都主动隐退,生怕发生兔死狗烹的惨剧。而尉迟则没有这种觉悟,可能是他身边缺乏优秀的参谋人员,他根本没意识到危险。


  李世民登基后品评功臣,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四人为最上。除尉迟外,其余三人都是幕僚,并无沙场上出生入死之功,尉迟作为一个单纯的武将,自然对此愤愤不平,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尉迟发现那三人有任何小过失,立刻就会拿来当面指责,结果当然是把这当朝最有权势的三位全部大大得罪。而此时已是文臣的时代,那三位正是文臣的领袖,尉迟居然以一敌三,实在是自寻烦恼。


  最嚣张的一幕发生在贞观八年,某日李世民宴请老部下,尉迟也在被邀之列。古人很讲究礼仪,宴席的座次是按身份高低排列的,尉迟发现某个自己讨厌的人(其人为谁记载不详)居然席位在自己之上,就当场发作,质问对方说,你有什么功劳,竟敢位在我上!很有些廉颇耻居蔺相如之下的意思。不过尉迟比廉颇还要卤莽多了,当时在场的都是文武大员,自然有人过来劝解,尉迟居然当场行凶,一拳打在来劝架的任城王李道宗脸上,几乎打瞎他一只眼睛。这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尉迟敢当着李世民的面打他,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李世民自然十分不高兴,当场罢宴,拂袖而去。事后李世民当面教导尉迟,说你们的功劳我一直记着,也希望君臣和睦,我以前一直嘲笑刘邦不能容功臣,可看了你的作为,才发现刘邦当年杀韩信也是不得已。这次可以开恩原谅你,你好好自勉,不要日后后悔。看来李世民还是非常念旧,尉迟闯下如此大祸都可以原谅,而他那番话更是用心良苦,当皇帝的最不喜欢被人讥讽兔死狗烹,李世民竟然毫不避讳,直接拿刘邦韩信的典故教育尉迟,如果李世民有刘邦十分之一的狠毒,尉迟只怕当场就被正法了。


  被李世民如此教导,就算尉迟再没有政治头脑,也该明白自己的处境了。从此以后,尉迟逐渐收敛,后来在贞观十七年申请退休,得批准后在家养老。此后尉迟每日里闭门不出,尽情享乐,除参加过李世民对高丽的征伐之外,再未有机会上过战场。唐高宗显庆三年,尉迟于家寿终正寝,时年七十四岁。


  一代勇将在后半生里只能远离金戈铁马闲居在家,这究竟是武将的幸还是不幸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4 03:01 , Processed in 0.06652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