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2|回复: 4

转友人帖:人性的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4 23: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帆

    其实面对生死问题,我往往虔诚而坦率。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我总是相当自觉地将自己的灵魂与精神赤裸,因为我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仍将这么离去。于是在思考何为生、何为死时,我总有描述不尽的情感姿态,惊奇、喜悦、痛沉、哀伤、渴望、绝望、热烈、徬徨……我想我只能以省略的符号结束这种冗长的列举,因为人实在是身无定相。

时间属于有生命者

   讲生死,不能不涉及到时间,因为人都有生辰和祭日且非常在乎这个,人们对生死问题的叩问与思考总以时间为无形的轨迹。黑格尔就说过:长久的山不如瞬开的玫瑰,时间属于有生命者。我想这是通过生命者对时间来揭示与定义,同时也是借助时间对生命者进行揭示与介定,即正如康德所讲的,能感知时间的是生命者,生活在时间里,同时又能通过生命的变化感知时间的流变,生命与时间一体共存者即为生者。既然时间与生命存在着如此深刻内在的统一,那么很显然,我们就不能单纯就个体而言生死,在黑格尔隐晦的语言信息中隐含着由时间来决定的另外一种生死意识,即在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均存在的生死现象。

朝闻道,夕死可以

   在中国漫妙奇雄的诗文中,有太多关于人生的浩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人们将这种种苦楚探求与追问精炼为两个字——命运,命运牵系着生死。人总是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中体验着生命,又总是在属于自己的生命中掐算着时间。在中国哲人对超越、无限、先验的本体表示怀疑后,孔子和儒家拒绝了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拒绝美妙的彼岸与生命方向的指引者。存在即此在,对人生此在的理解与无奈分别代表了儒学的理性与情感。超越与永恒同样被放在了当下既得的时间里,于是生与死在命运的天秤上倾斜了。人们在此可以看到,是生的过程在实现抽象人的命运,而非死的结果,孔儒始终关注的是生的价值,生若无价值,死便轻若飘尘,正像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以。很显然,这种深沉的叹谓关注的是朝闻道,是生之得道。在这里,死是表现、反映生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实证生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的形态便成了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最直接映射。甚至死还被作为一种工具来对生的实质内容作一番最壮烈的评价。比如屈子投江自尽,这是以终结个体生命的方式来实现对生的否定与谴责。投江自尽是一种仪式,且这种仪式深深地置于一种文化内涵当中,在历史的流变中同样不断演化,但这种以死来否断生的实质含义却并没有改变,而宏观屈子整个生命存在的过程,可以看出正是这种水深火热似的生存过程实现了悲壮的个体命运。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赞不绝口:“更超迈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境的唔淡,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个体个性中存在偏执与胆怯,偏执来源于个体意志对惯常世俗的纠缠与固执,胆怯则来自对个体生命时间端点黑洞的畏惧。而大自然往往能很好地消解个性中的这两种伤痛。个体意志的偏执其实恰恰隐含着个体对于纷繁复杂的尘俗以及“自我”身无定相、生无定向的不可把握性,因为个体追求的生存位置与坐标或是层次从未稳定,而人人对稳定的渴望却又让人们在各自的紧张中鼓足勇气去追逐那个抽象的存在,尽管这种追逐可能只在个体感觉中进行。超迈广博的动态生命意识被局限在个体追逐行为及由此产生的这种个体对“自我”生命动态理解的意识框架内。个体因此喜于“自我”的生,忧于“自我”的死,在“自我”的空间里无休止地纠缠。而当人面对着整个自然时,它的包含与广博直接告诉我们个体也是自然生命中的部分且很微小,它提示我们对广泛而普遍的生命属性的关怀。通过向我们提升一种泛生命的意识与境界而消解我们对位置与层次的梦幻。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认为,上帝无须刻意去显示他的神奇力量,让我们看看自然万物生生不息、有序平衡的运动,我们就不会忽视自然神的理性存在而对她崇敬赞美。在弗朗西斯·培根看来,上帝其实就是自然神,万物运行规律的安排包括人生命个体抽象而普遍的生死路径都是自然的理性预设。我们若理解了这种泛化的生命意识及作为“抽象我”的生命存在,就能真正自觉地将那个极具个性的“自我”消融在大自然无私无执的广泛与宽厚中。也就是说人的存在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具有同一的属性与内涵,即同为宇宙自然界中动态传承的信息,这种动态的、规则的信息运动即为自然理性运动,不同的仅仅是传承信息的载体。因此剥离了载体与躯壳的自然理性才是宇宙自然的真正内容,是宇宙自然界中的真正本体,而个体的“我”似乎并不存在。在宏观的时间运行中,人的生不过是这种实质内涵在运动承接中的一个阶段,而人的灭失则是阶段之间的过渡。

   睿智的佛佗用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来告诉我们生命的传承。就像第一支蜡烛将第二支蜡烛点燃,再由第二支点燃第三支,依次下去,很难讲清楚后一支的火焰究竟是前一支的火焰还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火焰温度与亮度这一各束火焰的实质内容是相同的。
发表于 2005-1-5 17: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闻道,夕死可以。
如此好帖,相见恨晚!
发表于 2005-1-5 22: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把作者名字转没了:)

好好通读了一篇,写得不错;

如果Hegel写成黑格尔,Kant写成康德更好了,通篇文章这几个字很是突兀的~
发表于 2005-1-7 0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发表于 2005-1-7 21: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一点也不好玩
不能寓教于乐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03:40 , Processed in 0.1654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