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2|回复: 8

来一段老的-----<爵士斗不过摇滚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6 01: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爵士斗不过摇滚
2000-12-25

--------------------------------------------------------------------------------

  信报讯(记者张学军)昨天,记者得到确切消息:刘元把“CD JAZZ CAFE”给卖了。这个消息意味着北京第一家最专业的爵士酒吧从此消失了,对此,一些酷爱爵士的京城乐迷也是难以割舍。那么,“CD JAZZ CAFE”究竟为何令大家如此牵肠挂肚?刘元是何许人也?后任老板又是谁?旁观者又作何感想?

  “CD JAZZ CAFE”是个小酒吧,可就是它号称是北京最元老的爵士基地。开业6年来,“CD JAZZ CAFE”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以蓝调为主的演出风格,吸引了众多京城乐迷甚至崔健、窦唯等中国摇滚乐顶尖高手经常光顾于此。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国内外一流爵士乐队的精彩演出,还可以尽情领略啤酒加音乐的酒吧文化的无穷魅力。“CD JAZZ CAFE”也因此被称为“ 爵士乐的天堂”。前任老板刘元,中国优秀的萨克斯风手。他的演奏深受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影响,又兼有民族音乐的养分。众乐迷纷至沓来,大多也是奔着刘元手中那把神奇的萨克斯风。

  声誉日隆的好端端一个酒吧,刘元为什么要轻易放弃?记者拨通了正和崔健一起在温州演出的刘元的手机。电话的另一端,刘元充满了无限的无奈和伤感。

  刘元说:“我没办法,卖掉‘CD JAZZ CAFE’决不是我的本意。原因很多,一是我的老板胡小云决定要卖,我只是其中一个小股东,平时只负责演出和经营,最终决策者是她。二是最近房价涨了许多,我们有点儿承受不起了。第三,就是客流量太小,只有周六周日还凑和,平时连最基本的客流量都解决不了。说心里话,开业六年,没赔也没赚。毕竟人家是拿钱来做生意的,不赚钱总在这儿撑着干吗?我觉得胡小云和我们苦撑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爵士乐在中国普及起来还真费劲,我就纳闷儿北京城这么多各式各样的迪厅酒吧挤满了人,多高文化层次的人都有。他们宁肯把大把大把的钞票扔在那儿,也不愿意来听一场健康向上的爵士乐。只能说,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还是太低。我们曾接待过外国元首,也接待过世界上最优秀的爵士乐队和演奏家。你想‘JAZZ’在北京这样文化人扎堆儿的地方都不能被接受,那么其他地方就别提了。我觉得心里忒不好受,‘CD JAZZ CAFE’曾被那么多的爵士乐迷所倾倒,他们现在依然爱着这里。我只想对朋友们说,是我没有把酒吧经营好,我对不起大家。我不会放弃的,将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是希望自己开一个更加专业的爵士酒吧。”

  采访完刘元,记者赶到了在展览馆桥旁的“CD JAZZ CAFE”。在这里,夜晚的霓虹灯依旧闪烁着“JAZZ”的字样。酒吧内,吧台上方依旧悬挂着原先被用作装饰的萨克斯。现在这里的老板是著名的“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刚当了老板的赵明义显然对眼前的一切表示满意。在谈到这笔交易时,他说:“我一直想有个自己的酒吧,可以在自己支配的空间里,进行演出和一些交际活动。我觉得他过去的经营模式比较单一,把经营思路过多地限定在爵士乐的演出上,忽略了其他一些音乐形式的配合。”

  爵士和摇滚,一静一闹,风格迥异。刘元与赵明义,一个爵士大师,一个摇滚高手。二人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一定会迥然不同。赵明义说:“我不会把‘CD JAZZ CAFE’变成完全的摇滚酒吧,不过是要将几种音乐相互配合起来。我还会保持一些原来的酒吧风格,定期举办一些爵士乐的演出。这样,对两种音乐都会有推动作用,而且可以吸引各个层面的顾客来这里消费。”赵明义的经营理念吸取了刘元的一些教训。

  或者,一个小酒吧的易主,着实没必要劳神费力地去考虑它的是与非。但毕竟“CD JAZZ CAFE”的消失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爵士到底斗不斗得过摇滚,看来得需要些时间来证明了。

  旁观者说

  圈儿内:

  当晚在“CD JAZZ CAFE”演出的是“空中花园”乐队。

  贝司手王钢说:“这事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过就是一个酒吧换了个老板而已。根本谈不到什么音乐流派的问题,大家喜欢什么去接受就是了。”

  主唱兼吉他手胡华说:“其实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兴许这样还会促进两种音乐的共同发展呢?”

  圈儿外:

  刘先生,断断续续在“CD JAZZ CAFE”工作了三年。他说:“你大街上随便拦着一个人问他什么是爵士,肯定有多半儿告诉你不知道。原来来这儿消费的都是些外国使馆、外资企业以及一些企业的白领,客流量比较单一。改了以后多少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普通大众或许会来的多一些。但是我个人还是喜欢原来的氛围,因为刘元吹的萨克斯太棒了。”

  方先生,常客。他不无伤感地说:“在这个酒吧也举办过几场摇滚乐演唱会,每次都有摔酒瓶闹事的,而人们在欣赏爵士乐时,心就会特别安静平和。我实在不希望改成现在这样。”

  董小姐,白领丽人。她说:“无所谓,人应该多方面地接受一些事物。需要安静的时候,听听爵士;需要发泄的时候,就来听摇滚。”
 楼主| 发表于 2005-1-6 01: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爵士,享受快乐,享受忧伤

--------------------------------------------------------------------------------

http://www.qianlong.com/   2004-11-08 14:04:19


  “有时候觉得,爵士不过是一种心情。 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那些堆积起来的心情…… 看不见,却感受得到……”
  “我觉得爵士生活应该是比较自我的生活,
按自己的想法处世”

  “可以忧郁,但不可以哀伤,可以快乐,但不可以狂燥……”

  “树立一种自然的信仰,自我的灵魂和身躯脱离 ,可以在老式阳台边晒一半的阳光,哼起diana drall 的I've got u under my skin……不管身后散落的床单。”

  “如果有标准那还叫爵士吗?惟一的标准是:没有标准。”

  “我认为爵士的生活就是像享受快乐一样享受你的忧伤。”

  “又错,爵士可是劳苦黑人发明的,别和小资伪爵士迷一样,OK? 想听就听,不要放先决条件。”

  “快乐和忧伤都是JAZZ的灵魂。”

  “听着音乐,感受生活,这就是我的爵士。快乐和忧郁同在,幸福和悲伤共享。”

  这是来自爵士论坛里的发言。

  爵士这种起源于美国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在音乐之外,还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有人说爵士是一种情绪,有人说是一种感觉,有人说是一种精神,有人说是一种态度……总之,它让你捉摸不透,却让你迷恋。



  四十年代生人——爵士是年轻的音乐

  爵士乐的每一场演出都不雷同。这就是爵士乐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爵士乐手的技艺要非常高超,他们之间的配合要非常默契,而且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认为爵士乐是年轻的音乐。

  詹先生家住在建国中路的弄堂里,一进屋,我就看到窗前立着三只新旧不一的萨克斯风。桌子上,整齐地摆着几百张的音乐CD,詹先生说都是爵士CD,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有一些是他到国外演出带回来的。

  詹家是音乐世家,詹先生的父亲酷爱音乐。“那时候,我们家吃完晚饭后,从不立马就去洗碗的,我父亲吃完饭后,会马上打开唱机,放上一张黑胶唱片,全家人一起坐着听音乐,一张唱片听完后才有人去收拾碗筷。” 音乐存在于詹家日常的生活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长在这样家庭的詹先生自然从小就受到熏陶。詹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时,学吹长笛。中学毕业时,新疆歌舞团来上海借人才,詹先生就被“借走”了。文革后,詹先生重回上海,在上海的一个乐团担任长笛手。除了长笛,他的萨克斯风也是专业水准。现在詹先生已从乐团退休了,但还是经常练习,参加爵士乐演出。他还收了几个孩子为徒,把自己的技艺和造诣教给他们。他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是:“演奏音乐时,你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

  詹先生在年轻时代就喜欢上爵士乐。“早年,有一次,在上海的永丰唱片行里,我第一次听到了爵士乐。当时一听到它,我就非常兴奋,觉得它与众不同。当年在永丰唱片行里,常常有一些喜爱音乐的人交换唱片或出售二手唱片。唱片行里总是播放着各种类型的音乐,我常去那里寻找唱片。在那听到爵士乐后,我就迷上它了,并四处搜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爵士乐。”

  聊起爵士乐,詹先生非常兴奋,一直站着说话。“爵士乐是一种弹性音乐,爵士乐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的即兴性。它的节奏和音调都让你琢磨不透,它的节奏总是不断地向前推,向前推,然后突然一转,出现一段让你意想不到的曲调。爵士乐的演奏不同于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演奏要求演奏者绝对要按着乐谱来,非常严谨,不能有丝毫的错误,显得很古板。而爵士乐手演奏时,很多不用没有乐谱,即使有乐谱,也可以自由发挥,临时改变或加进新的东西都是允许的。所以即使是同一支爵士乐曲,不同乐手演奏就会不一样,甚至同一乐手在不同时期演奏,也会不一样。可以说爵士乐的每一场演出都不雷同。这就是爵士乐的魅力所在。当然这就要求爵士乐手的技艺要非常高超,他们之间的配合要非常默契,而且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认为爵士乐是年轻的音乐,乐手的心态要年轻,要不断创新。” 詹先生连比带划地给我们上了一课。

  2000年,著名的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来上海演出,让爵士乐迷异常兴奋。演出那天的晚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詹先生一直站在大雨里焦急地等别人的退票。当他在演出开始后的几分钟买到一张300元的退票时,他已浑身湿透了,身上的衣服一直在不停地往下滴水。“不过,演出很棒,不枉淋了一身雨。”詹先生笑着说。

  詹先生吹长笛,吹萨克斯风,还弹贝司。他和几个朋友组了个爵士乐队,经常在酒吧里演出。几年前,詹先生甚至还参加摇滚乐的演出,“后来我一看,人家都是年轻人,都是长发飘飘的,我一老头子也在台上和他们一块疯狂地甩头跺脚的,有点可笑,就不去了。”而爵士乐演出詹先生仍然非常热衷。

  六十年代生人——刘元

  “如果呆板的形式妨碍了激情的释放,我就要刻意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搞音乐”在刘元眼里,爵士乐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释放内心情感最好的平台。

  初次见到刘元还是在十几年前,那是一个摇滚激昂的年代,那时的他一直站在激情张扬的崔建背后。

  2004年的夏天,在农展馆附近著名的爵士酒吧——CD Cafe里最吸引人的是满墙顶级爵士乐大师的海报,据说这些都是这些年刘元在国外演出时淘的,十多美金能淘到一张在国内绝对买不着的。刘元手里掂着一颗棋子神色凝视着横纵十九路棋盘,镜片后面的双眼冷静、淡然。10点钟,舞台灯姗姗亮起,在一阵狂风暴雨般的钢琴和贝司的低音烘托下,刘元的萨克斯徐徐吹响,演出开始了……

  如果说崔建定义了中国现代摇滚,那么刘元则是中国现代爵士乐的领路人。

  刘元成长于传统音乐世家,曾是北京歌舞团的专职乐手,70年代的一次出国演出经历使他强烈感受到了国外多种多样音乐形式的冲击,并被深深吸引。一种难以遏制的激情逐渐在心底滋生,等待着被释放。这次演出可以说为他在后来20多年里不断探索音乐变革的道路打下了伏笔。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流行音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摇滚乐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反响,牛仔裤、可乐和电吉它成了那个时代时髦青年人标榜个性的绝妙道具。而这时的刘元又开始尝试从音乐中寻求更自由的表达,在他眼里,爵士乐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是一个释放内心情感最好的平台。那时的刘元经常在一些高档餐厅演出,并在当时并不多见的酒吧里与一群前卫音乐人混迹在一起。

  这种新的尝试让刘元酝酿了十几年,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定位,人员也并不固定。但当时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信息的闭塞,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学习的方法仅有靠几张从非法途径获得的“打口带”,对着录音机扒带子,是那个时代的音乐人获取国外演奏技术和音乐动态的惟一方法。

  刘元坦言,当时对民乐演出形式和工作形式的强烈不满足,正是让自己在音乐道路中不断奋进的直接动力。刘元认为,在很多人眼里,“民族”是一根敏感的神经,触碰不得,任何东西一旦沾了民族二字就再也容不下任何质疑,而刘元坚持认为目前的民族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落后了,仿佛一只将头埋进沙子的鸵鸟,曲高和寡却不理会匆匆变幻的世界。他说:“音乐是一种运用外部设备和技法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如果呆板的形式妨碍了激情的释放,我就要刻意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搞音乐”。

  89年离开北京歌舞团后,刘元开了CD Cafe 。在继续钻研技艺的同时还陆陆续续地收了些弟子。他直言,国内对音乐的基础教育不足,这是音乐教育者的失职,国外每所大学都可以有自己的音乐系,国内却只能靠现在这种类似手工作坊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平时,刘元的弟子可以在这个小型的爵士乐平台锻炼演出,每逢周末则由他自己亲自操刀上阵,经常会有不少国外的演奏家来此助兴。刘元乐队的鼓手古鹤泉来自日本,其触动灵魂如梦幻般的节奏,也是CD Cafe 的一大亮点。

  言不及义的批评不会让他动怒,华而不实的恭维也决不领情,想和他做朋友除了要有相通的精神世界,还必须足够坦率——这不仅是刘元为人出世的态度,也是一种爵士风格的人性化体现吧?

  70年代生人——爵士四重奏:激情+清醒

  他们出生于70年代,他们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奏者,他们的演出具有学院派的理性作风,他们说,爵士演奏就像爵士乐一样,激情但绝不放纵。

  如果你关注上海本土的爵士乐,那么你一定知道一支由四位年轻乐手组成的四重奏乐队。近年来,这支乐队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他们在酒吧里演出,但更多在音乐厅里演出。这支乐队被称为学院派乐队,因为四位乐手章啸路、手贺乐、祝海鸣和潘江雷都毕业于音乐学院或音乐系,而且他们的演出具有学院派的理性风格。

  四位乐手都出生于70年代。上海是中国最具有爵士传统的一座城市,上海是他们的土壤,他们从它那里汲取养分,又把它作为乐队的大本营。

  章啸路说,爵士乐是色彩不同的光线的组合,它的摇摆节奏和即兴演奏让他兴奋。章啸路在摇篮里就已经开始享受爵士乐了,他是听着爵士乐长大的。他的爷爷是上海百乐门舞厅的爵士乐手,经常在家里演奏。爵士乐在章啸路最初的生命里就留下了痕迹。章啸路的父亲在杂技团工作,出国演出时也总是顺便带回来一些国外的爵士唱片。章啸路从1990年开始自学萨克斯。三年后,他用自己赚的第一笔钱分期付款买了一把8000多元的萨克斯风。不久后,他幸运地找到了一名老师,日本萨克斯演奏家米奈先生。一年后,章啸路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双簧管。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他获得了到美国留学的机会。当时,他特意选择了美国爵士乐最集中兴旺的城市--波士顿。在波士顿大学,他主修萨克司,师从美国著名的萨克司演奏大师迈克尔·摩内根教授。两年后章啸路获了硕士学位,回到上海。回上海后,他在母校上海音乐学选的音乐厅里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演奏了几支Blues和Jazz乐曲,一时间整个小音乐厅被挤得是水泄不通。章啸路留在了上海音乐学院做老师,讲授爵士乐课程和萨克斯课程。

  后来,章啸路遇到了其他的三名乐手:贺乐、祝海鸣和潘江雷。贺乐是上海知名的爵士钢琴手,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1994年开始接触爵士乐,也曾自己组过乐队,有一度经常到上海的各个俱乐部和大学演出。后来也出现在北京和上海的爵士音乐节以及英国的国际音乐节。在国内爵士乐界他被称作“钢琴表演帅才”。祝海鸣是贝司手,他在西安音乐学院学的是手风琴,大学时自学电贝司。来到上海后开始学习爵士乐演奏,组建过各种风格的乐队,并与众多的爵士乐队合作演出。潘江雷的梦想是有一天能成为像Bill Stewart那样,成为中国最“牛B”的鼓手。

  爵士乐如影随行,出现在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里。练习、排练、演出、授课,似乎一切都在围绕爵士乐而进行着。为了采访找过章啸路两次,一次他们正准备赶往宁波和杭州演出,另一次他正在给学生上爵士课。

  爵士四重奏也在酒吧演奏过,但现在主要是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出。这是他们的一种新尝试。章啸路说,在波士顿学习的那几年,他疯狂地去看各种爵士乐的演出,也参加了波士顿的多个大乐队的演出,他说:“在上海,人们一般在酒吧里听爵士乐,但在国外爵士乐无处不在。在那里,一个知名爵士乐手的演出一定有两场,一场在酒吧,一场就在音乐厅。”

  酒吧的演出是一种气氛,而音乐厅的演出则是另一中氛围。章啸路说两种氛围都应该体验。章啸路用“激情+清醒”来描述他们的演出,演出时要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又要保持清醒。他说,如果有人以为在演出的间歇,爵士乐手会大口大口地喝酒,那就错了。爵士乐演奏就像爵士乐一样,激情但绝不放纵。

  70年代末生人——网络上的爵士与猫

  蓝调加菲和爵士老猫一起创办了一个爵士网站,叫“爵士猫”。他们发现猫与爵士有微妙的相似之处。

  “猫和爵士有相似之处,我家里就养着一只猫,我发现猫一般比较安静,一幅很温柔慵懒的样子,可是有时它也会突然愤怒起来,伸出尖利的爪子。而爵士乐一般是比较抒情,比较柔和的,但也会突然激昂起来,表达愤怒。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猫与爵士相提并论,这话出自蓝调加菲之口。

  蓝调加菲和另一个爵士乐迷爵士老猫一起创办了一个爵士网站,叫“爵士猫”。看来他们不仅爱爵士,也爱猫。“爵士猫”聚集了一批爵士乐迷,还有一些对爵士乐充满好奇的人。在网站上,他们为喜欢爵士的人提供爵士资料、演出的资讯和自由交流的论坛。

  蓝调加菲和爵士老猫都是上海人,生于70年代末。蓝调加菲初中时代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迷上了爵士乐。爱上爵士乐后,他就开始学习萨克斯风,也常常跑去音像店淘碟。很遗憾的是在国内仍有很多新音乐听不到,在音像店里摆着的永远都是那些经典的老歌。所以当他在一堆打口里挑出自己渴望的CD时,总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现在,蓝调加菲从事IT工作,平时工作挺忙,压力也不小。工作一天之后,他喜欢蜷在自己家里,放上最爱的爵士CD,让音乐飘满屋子,完全把大上海的喧嚣和繁忙阻隔在外。Louis Armstrong、Nat King Cole、Frank Sinatra等著名的爵士大师的音乐都让蓝调加菲百听不厌。

  “你觉得爵士乐是你的一种精神需要还是一种闲暇的消遣?”

  “我认为是精神需要。”蓝调加菲回答得很肯定。他说,如果不让他听爵士,他就会觉得生活中丢失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像内心深处的一个角落被掏空了。不知不觉中,爵士乐深深地影响了他对生活的态度。“爵士乐让我非常看重自由和自我。爵士音乐起源于黑人音乐,是美国新奥尔良的黑人奴隶表现苦难生活和追求自由平等的音乐。爵士乐对我的影响主要就是在内心深处,我并不注重形式,不讲究那种所谓的情调,我不需要一边喝咖啡一边听爵士。即使把我放到孤岛上,也有音乐在我心中。爵士乐让我不再孤独。”

  资料链接

  一、爵士乐的起源

  爵士乐源于非洲黑人传统民谣,是美洲黑奴为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做的工作歌(Work Songs)。

  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新奥尔良成为爵士乐的发祥地。最初的爵士乐是美国底层黑人自娱自乐的民间小调。这类黑人音乐让白人目瞪口呆地从中碰触到了赤裸裸的"心与灵"。在这之前,所谓的正统音乐多半将感情藏匿于制式结构里,即使澎湃如命运交响曲,你也很难跟着音乐的流动直接呼号出自己真正的感受。黑人音乐不一样,从歌曲中直陈想法几乎是他们的本能,这一点理所当然地遗传到了爵士乐身上。

  二、爵士乐的流派

  爵士乐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流派。主要有以下流派:

  Ragtime(拉格泰姆爵士)、New Orleans(新奥尔良爵士)、Standards(主流爵士乐)、Classic(古典爵士)、Dixieland(迪克西兰爵士)、Cool Jazz(冷爵士或西海岸爵士)、BigBand(大乐队)、Swing(摇摆乐)、Bop(波普)、Latin(拉丁爵士)、Brazilian Jazz(巴西爵士乐)、Avant-Garde (前卫爵士)、Post-Bop or Mainstream Jazz(后波普爵士或现代主流爵士)、Third Stream(第三流派爵士)、Hard Bop(硬波普爵士)、Free Jazz(自由爵士)、Fusion(融合爵士)、Crossover Jazz(交叉风格爵士)、Vocal Jazz(人声爵士)。

  三、爵士乐在中国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港停靠的美国的船员把爵士乐带进了上海租界。百乐门的舞厅里响起了爵士舞曲,上海成了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当时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现在,在和平饭店还有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演出爵士乐的老年爵士乐队。但解放后,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而这期间正是爵士乐重要的发展阶段。爵士乐早已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直到八十年代末以来,爵士乐才在中国复兴,并渐渐赢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爵士乐目前的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对爵士乐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爵士乐一般只出现在中国的主要城市里,而上海和北京是爵士乐发展最快的两大城市。

编辑: 吕峥  来源: 千龙网
发表于 2005-1-6 14: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哦,jazz好哦!紫色里那女人唱的算什么?好有味的
发表于 2005-1-11 00: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有不少的bar演奏jazz,04国庆期间好像在街头还有过show;

感觉听JAZZ还是需要一定阅历和感受的,很需要个人感觉的;

曾经想尝试下,最后发现还是没到那个年龄层次;试学着去比较Billie Holiday和Ella Fitzgerald 的

对生命的强烈反差,但是却发现似乎体验还不够;

所以平时听的最多的还是NEW AGE。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5: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说法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了吧

一年以来一直都不是太习惯这种把“说教”过多加在艺术形式上的想法
年龄层次确实是一个事实
如果按你这么分析的话,本人觉得实在还是过于机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5: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NEW AGE  相比之下近来觉得还是更喜欢纯的WORLD MUSIC一些
发表于 2005-1-11 19: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音乐确实是很主观的,呵呵,个人的感觉也跟性格很相关;

同样的曲子不同的人听有不同的感觉;

当你的耳朵感觉到“好听”,自己喜欢听就可以了;

为音乐类别和优劣而吵架就跟地域帖一样,其实了解越多心越平静;

对于一种音乐,可以说“不是很感冒”、“不是特喜欢”,但最好不要说"不好听“

我只是说说我的感觉,进来随便说的几句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种音乐,可以说“不是很感冒”、“不是特喜欢”,但最好不要说"不好听“


很喜欢兄台上面的这句话
15号义演会不会来?
有空的话我们交流交流
发表于 2005-1-13 06: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性体验还是主观点好..

觉得不好听都不能说
好没劲哦..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2-25 21:03 , Processed in 0.17551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