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4|回复: 4

《蒋介石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7 0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日本要求二十一条。

附节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日本西进政策,因列强监视,未敢遽逞。欧战起,日军即驱德军离青岛而占领之,适世凯图变国体,遂提出要求二十一条,中分五号。第一号,规定中国政府允许日本享受德国在山东之一切权利。第二号,声明日本在南满及东三省有无限权利。第三号,许日本以管辖汉冶萍矿厂之权。第四号,中国不得以沿海各地租借他国。第五号,规定聘用日人为财政军事顾问,并许合办警察、军厂及布教、筑路等权利。日本通告列强,仅次重要之十一条。事为本党所闻,宣告全国,群起反对。乃袁氏急谋称帝,二十五日正式签订中日协约。”


“日寇要获占中国全国为他的藩属和奴役。”


“……所以我常说日寇所揭示的二十一条精神,实际上乃是集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大成……
“举凡中国政治、法律、军事、警察、赋税、交通、矿产、盐务、宗教、教育,一切立国所需文化、国防、经济的要素,在精神与事实上,早已在各国累次所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出卖、断送、分割无遗了。二十一条乃是把列强所分享的特权,集中而加强于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手,而由他来独占、来垄断罢了。


“……二十一条,最为凶狠!最为毒辣!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又进了一步,就是他由‘瓜分政策’而变为‘独占政策’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01: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21年【11月21日】


大总统派陈果夫代表诣奠,戴传贤、林业明、居正、周觉等,皆来会葬。


附总理祭文


呜呼,文与郎君介石游十余年,共历艰险,出入死生,如身之臂,如骖之靳,朝夕未尝离失,因得略识太夫人之懿行。太夫人早遭凶故,恩勤辛苦,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今皆岩岩岳岳,为人伦之表率,多士之楷模,其于介石也。慈爱异常母,督责如严师,裁其鬵驰,以全其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古有丸熊画荻,文闻其语,未见其人,及遇介石,识其根器之深、毓育之灵,乃知古之或不如今,幸而见于今,复不令其上跻耄耋,长为闺壶之仪型,是非特郎君辈所悼痛,亦足令天下闻之而失声。呜呼哀哉。尚飨。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01: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1921年【11月23日】

扶母柩至鱼鳞岙安穸。孙大总统题石(文曰:蒋母之墓),胡汉民、汪兆铭志铭。

以当大事毕,此生无所顾恋,更可致力革命,为国牺牲。总理与诸同志又迭电敦趣,强欲夺情,不复能违,故决心再出,誓终身辅总理,报答知遇,实行平生之志也。

连日处理家务,与妻毛氏、妾姚氏宣告脱离家庭关系,并析定二子家产。即于夕灯下,诏二子至前,施训词,授条示,因念经儿可教,纬儿可爱,阋别无以为怀。

附给蒋经国、蒋纬国的条示

余葬母既毕,为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尽,此后乃可一心致力革命,更无其他之挂系。余今与尔等生母之离异,余以后之成败生死,家庭自不致因我而再有波累。余十八岁立志革命以来,本已早置生死荣辱于度外,唯每念老母在堂,总不使以余不肖之罪戾,牵连家中之老少,故每于革命临难决死之前,必抚友好代致留母遗禀,以冀余死后聊解亲心于万一。今后可无此念,而望尔兄弟二人亲亲和爱,承志继先,以报尔祖母在生抚育之深恩,亦即所以代余慰藉慈亲在天之灵也。余此去何日与尔等重叙天伦,实不可知。余所望于尔等者,唯此而已,特此条示。经、纬两儿,谨志毋忘,并留为永久纪念。父泐。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0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23年【8月19日】

轻经大连湾,登岸逛街市,慨然曰:“此横滨缩影也。华人聚居者约有七万,诉讼皆听于日人,并会审公堂而无之,关东州不能设一中国学校,又不能派一官吏,并不能如在外国置一领事。吁,深可痛也。”夜搭南满车北向行。


撰《刊哀思录所感》成,寄沪附印,卷终。

19日,到达大连。这是1914年之后隔了9年再度踏上东北国土。而在这9年中,中日之间发生了“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郑家屯事件”(1916年)、“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1918年)等事件,日本势力在东北伸展的情况,已经和9年前大不相同。


日本租借地的大连市,已经不像中国的地方,而成为同是港口都市的日本横滨之缩影,使人感到这就是日本的领土。在大连居住的中国人约有7万,诉讼裁判权完全由日本人掌握,连会审公堂都没有设置。在所谓“关东州”地区,虽然是中国的领土,却不能派一个中国官吏,甚至不能如在外国那样设置一个领事,而且也没有一个教育中国人子弟的中国学校,实在是可悲的现象。


在到达大连的这一天,蒋介石为编集《哀思录》而撰成《所感》一文,寄往上海附印于卷后。《哀思录》是集王太夫人之丧来自各方面的哀挽文字,由同志叶楚伧代为编辑的纪念集。

附《哀思录》所感


哀思录,是中正生平所最哀痛而不能忘者之一种纪念,非世俗之光前裕后。生荣死哀,以亲丧为荣,如旧社会之所谓荣哀录者可比也。曾忆中正十二之年,先妣命中正出就外傅时,中正依恋啼泣,至不堪言状,一如远离膝下,为人生唯一之痛苦者。当时童稚梦梦,但觉寸心如割之不能忍,而不知慈母之心究作如何感想也。至今母丧告毕,制服将阕而未阕之前一日,以命令与时势所迫,不能不舍墓庐而远行,守制未终,殊为私心之难安而不能忍者也。从此,道途日远,何时复得回乡扫墓,顾前思后,悲戚无异于二十年前初就外傅之日。余性顽陋,且习于安易,曾不愿远离乡国,茹苦耐劳,以苏武、班超自期者。而对于友爱同志,公义私情更不能漠然忘怀,时作杨柳依依之念。及见经、纬两儿来沪远送,此心怦怦,益难恝置,乃知父母爱子之切尤甚于孺子之慕其亲者。回想先慈当时不忍舍中正外读而生离,与其易箦之际,不忍死别儿孙之悲惨神色,尤令为子者抱终身无穷之痛也。今既舍墓庐而远行数万里之外,而于先慈遗训中之学校墓庐,及可留为后人之纪念者三事,不能一一遵行,以毕先慈平生之志。乃于起程之日,特托吾同志楚耸先生搜集先慈丧葬中之文字,辑为一编,名曰“哀思录”。赠送亲旧,以志不忘。是亦中正离国远行之一纪念品云耳。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0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23年【10月1日】

下午,往儿村(即前皇村)参观。先观亚历山大至尼苦拉西以前各皇故宫,穷奢极丽;次观尼古拉西皇宫,规模虽少逊,而装饰及陈列则驾之。人言法国之凡尔赛尚不能及此,其信然乎。五时后,顺道访浦斯汀,其眷属弥堪亲爱。晚七时半,上车回彼得格列。

从亚历山大至尼古拉西以前各皇故宫的穷奢极丽,到皇宫内的装饰及陈列之规模宏大,证实旧帝国“农奴制”的盛行,以民脂民膏换取帝王的富有,故引发了后来的革命。

1923年【10月2日】

上午十一时,车抵莫斯科,回宾馆。此次游历彼得格列,目睹市况萧条,民气颓丧,其景象迥异莫京,海关人员神态更不良佳,深为苏俄忧之。

蒋介石认为苏联红军的陆军“组织严密,军容整齐”,而海军“却是精神颓唐,士气消沉。”

他在1956年12月所撰的《苏俄在中国》是这样写的:

“我的印象是:他(苏联)在莫斯科的陆军学校和部队,组织严密,军容整齐;而在彼得格勒的海军学校和航队,却是精神颓唐,士气消沉。两年前,克隆斯达军港曾以海军军士为中心,发生革命,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专制独裁和战时共产主义的残暴措施。这一革命,不久即归失败。当我们到彼得堡考察时,其地方当局和海军官员对此讳莫如深,但是我从当地军民的精神上,还是看得出其创痛的痕迹。”

1923年【10月3日】

晤安南志士阮爱国。

10月3日,蒋介石会晤了流亡在莫斯科的越南爱国志士阮爱国(即胡志明)。

胡志明(1890-1969)越南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伟大领袖,越南共产党的创始人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奠基人。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参加革命后又曾改名为阮爱国。

1923年下半年,胡志明从法国到苏联学习和工作,他以殖民地各国农民代表资格,出席了1923年10月1日-15日举行的农民国际会议,被选为农民国际执行委员会成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5-21 19:24 , Processed in 0.0843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