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6|回复: 26

鸢夜影评系列之十——放牛班的春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7 11: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欢法国电影,无论别人怎样将已略带贬义的小资一词加诸其上。其实法国这个国家不是仅仅怀旧与无边无际的浪漫,franch kiss不能代表整个法国。寒假悄悄走红一部电影,没有明星没有爱情没有悬疑没有华美没有猎奇,一个被拍滥了的题材——问题学生与人性化老师,例如《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屡试屡不爽的结构——年老后回到故乡展开回忆,例如《天堂电影院》《1900》。但它席卷各大影院,票房节节攀升,更题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放牛班的春天》,挺中国化的译名。影片中的“池塘之底”在中国称作“放牛班”,一帮不被老师认同与喜爱的学生,调皮捣蛋甚至过分的恶作剧;“春天”令人想起《死亡诗社》的另一个译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马修担任学监后给予孩子们的尊重如同春风吹拂孩子心底,冰冻的心灵纷纷化解,被爱与快乐充满。
    影片四分钟便进入正题,成为名指挥家的皮耶尔参加母亲葬礼回到久别的故乡,见到“池塘之底”时的同窗杜比诺,他将马修当年做学监的日记交给皮耶尔,翻开日记,就此进入当年的点滴。貌不惊人的马修拎着皮箱站在“池塘之底”大铁门前诙谐地悲叹自己的命运,进到学校惊讶地发现这个由问题学生组成的“监管所”完全是魔鬼式管理,校长虐待孩子,所谓“行动-反应”原则是老师不负责任的野蛮型教育手段;然而学生根本不是那么坏,他们只是因为缺乏尊重和关心理解才屡屡作恶来报复老师。这个善良的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决定用爱来温暖孩子们。
    当他发现孩子喜欢唱歌时决意组建合唱团,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同时加强团结友爱。此时漂亮的皮耶尔闹起别扭,他很会捣蛋,事实上他却最爱唱歌,但家庭原因使得他异常防备,不愿相信人。马修偶尔发现他拥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嗓子如同天使般妙不可言;耐心地等待后,在皮耶尔不失面子的情形下马修将他纳入合唱团担领独唱。
    马修对皮耶尔是真心的爱护,可是他对皮耶尔出众的单身母亲的好感也是不争的事实。母亲对于皮耶尔来说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是由他独占的。因此当他发现马修对母亲的好感时感到了愤怒与不堪,两人好不容易建立的和谐再次崩塌。马修取消了他的独唱。刚开始我不太理解马修的做法,这样子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明明知道皮耶尔对音乐的热爱,竟用如此残忍的做法对待他,好像过于心胸狭隘。情节继续发展,伯爵夫人听说了马修的合唱团,赞扬他们的新式教学法,便想来看现场演出。马修指挥所有的孩子唱起《黑夜》,天籁般的童声令伯爵夫人惊叹不已,却也对落寞地站在角落的皮耶尔好奇,“这个孩子是在受惩罚吗?”“不,他是特别的。”马修似乎还在生气。出其不意的,一个段落后,马修忽然转向皮耶尔,示意他独唱,皮耶尔不可置信,继而狂喜,当他美妙的无懈可击的歌声轻轻飘扬,每一个人都被带入了圣洁的天堂。“我在这个孩子身上同样学到了很多,我第一次在他眼里看到感激与被谅解的喜悦。”这时刻我都不知道自己流泪了。在这里音乐成了催化剂,不仅催化情节,更催化泪水。此片的音乐制作担纲雅克·贝汉“天·地·人三部曲”的音乐,自然无比杰出;温情动人的音乐经由纯洁无暇的童声更具有杀伤力。虽然我都感应不到流泪的冲动,不过感情发酵显然没有经过我的大脑反射。
    功利十足的校长在升职失败后将一切过错推到博得孩子敬爱的马修身上,解雇了马修,还不准孩子见他最后一面。马修默默收拾行李走向空无一人的大门口。他多么渴望孩子们能勇敢地出来为他送行,可是他失望了。在旁白里他的伤心令人痛心:我只能把他们看作懦弱和冷漠。但他对自己太没信心了,孩子们早就被他感化,深厚的情谊牢固地建立在两者之间——从高塔窗口飞出一只只纸飞机,每只飞机上写着孩子们的祝福,几十只纸飞机一瞬间飞满天空,落在马修脚边。全剧达到高潮,情绪调动到极点,没用的我又一次热泪盈眶。
    马修坚定地走出校门,他无憾了,爱是最伟大的力量。
    乐观、诙谐、勇敢、善良,是不俊不帅的马修深深吸引人的地方,他不算一个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更不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他懂得爱人,仅仅如此,足够称作好老师。我们求学过程中遇到过许多老师,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形形色色。总有那么几个印象深刻。一个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百年育人,学校的功能除了传业,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授道。选拔教师时,专业背景是首要条件,而道德是考核的必需指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老师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很幸运,每个阶段都遇到伯乐,大概是因为成绩好,自然讨得欢心。但公正地看,这些老师中有个别非常功利,有权有势的学生或者油水多的学生就特别关照,成绩差的调皮的学生就不闻不问甚至随意辱骂。这种情况不是个别,只要有心观察就会发现到处都有。随着学历增高年龄增长,老师的作用越来越小,但一个人成形期在青少年,假如出现一些报纸上刊登的体罚成性、强奸猥亵的伪君子,孩子该自认倒霉吗?选拔制度在任何领域都是个问题,科学的评估选拔机制必然要早日完善。
发表于 2005-4-8 0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后不久看的,对我来说,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真的出来很老套:人死了,回去,遇到老同学,回忆起故事来...

看的过程中平淡得很,这部片子被题名:

可能2004看多了太多大片,也需要一些小的温情的片子来调剂一下;

而这类片子对观众来说,无论怎么重复都是屡试不爽的
发表于 2005-4-8 11: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仁兄于我心有戚戚焉
法国电影,让我欣赏的是一种缓慢
可以对很多平实的场景精雕细琢
别有情致
至于浪漫,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尝试过法式性交?非常浪漫的一种!我的最爱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4-8 13: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周六真的没空?可惜啊!
法式性交?我连传统性交都没尝试过,所以呒知啊!呵呵。
刚下了这片子的电影原声,古典加上童声灵歌,怎么听都很圣洁。格里高利的就要沉重多了,虽然比正统的圣乐加了一些配乐,但男中音的浑厚听了实在飘不起来。《第七封印》原声就是典型。
发表于 2005-4-8 13: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中国之屎于2005-04-08 11:32发表的:
楼上仁兄于我心有戚戚焉
法国电影,让我欣赏的是一种缓慢
可以对很多平实的场景精雕细琢
别有情致
至于浪漫,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尝试过法式性交?非常浪漫的一种!我的最爱啊


寒~~~~换个称呼迷惑人,百度一下另个称呼,估计地球人都知道;

估计楼主是男的,喜欢cunnilingus
发表于 2005-4-8 14: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词似乎有点不雅
读书人的事,能叫那个么?
还是法式比较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4-8 17: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受不了你们了,我是很正统的淑女,看不得如此言词呀,唉~~~~~~~
发表于 2005-5-2 16: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喜欢的,不论如何,即使它是老套的,也比某些大片,来得动心!
音乐和童真总是很能打动人的
发表于 2005-5-24 23: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n久以前也写过一篇嘿,摆上来献献丑。

一直有疑惑该用怎样一种笔调来写影评,是用一种如同技术分析仪器般冷静的笔调,还是用充满个人观感和情绪的文字。有时候笔调的不同,可以导致对同一部片子截然不同的评价,比如对《放牛班的春天》。
    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放》并没有太多格外出众的地方,一群被社会打上坏孩子印记的学生,一个不那么成功的音乐家,两者在磨合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比较老套的“春风化雨”式的故事。对于体制与个人的冲突以及个人悲剧式抗争的描绘都只是隔靴搔痒,没有进行更深刻的表现。我们不能期望它有《死亡诗社》般对于体制社会深刻的讽刺和对人性压制血刃般的犀利剖析,毕竟这只是一部法国商业电影,有的是它一贯的温情和甜腻,象《艾米莉》一样,要的就是观众的笑泪和票房的肯定,若是意外的得了个奥斯卡的提名,那就是赚到了。
    也不能说《放》完全满足于商业的成功,它还是有野心的,不然不会安排一群可爱的孩子唱出天籁般的歌声。孩子们天使样的面容,纯真的眼神,动人的嗓音,向来是很讨巧的元素,煽情(《忘不了》、《狗脸的岁月》、《小鞋子》)、搞笑(《小鬼当家》)……煽动人哭笑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们露脸。还有,当然是已为很多人称誉的电影音乐。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由男孩们纯净的声音清唱着:海面上的清风,托起了轻盈的飞鹭,从白雪皑皑的大地飞来,冬天稍瞬即逝的气息……很多情况下人的感动情绪是纯粹由配乐煽动起来的,在《放》一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此动听的男生合唱谁能不被感动呢,它不仅仅打动观众,也能打动学院派的评委们。那么,其在奥斯卡上获得最佳歌曲和最佳外语片两项提名也就不是什么意外之事了。
    不过另一方面,它最终没有捧得奖项失意而归,也在意料之中了。情节上的单薄,思想批判上的畏首畏尾使其注定达不到《死亡诗社》的高度。线索上有些前后不搭的地方,合唱班对于校长的影响无果而终;蒙高走前意味深长的一笑成了没有照应的不解之谜……社会图景构建有些单薄,说到底就还是有些童话式的刻板和一厢情愿,尤其是结局各得其所的大团圆(当然马修的离开算不上团圆,可他同时又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并且让自己原本可能成为秘密的一生有了一个延续流传下去的种子,看起来似乎也不那么悲了),让人感叹法国片终究还是有些小家子气。
    而《死亡诗社》刻画的,就不仅仅是几个脸谱化的善恶分明的角色,它展现的是在体制的压抑和束缚下的丰富而真实的众生相。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最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原本懦弱的托德在基丁老师即将离开课堂时,毫不理会校长的阻止勇敢地跳上课桌喊道:“Oh,captain,my captain!”,那样的感动远远超过马修离开时窗口极具形式感的一双双挥动的小手。痛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托德,看到满教室的托德们,这就是延续和未来!可是这样的反抗在现实面前是无力,尼尔终究是死了,基丁也终究要离开。影片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煽情的感动,更是真实而残酷的震撼。
    当然也可以把这些差异归结为二片类型的不同,一个是严肃的悲剧,另一个是走温情喜剧路线的音乐片。看喜剧片就不用想这么多自己给自己折腾事儿了,不是么?
    之前一再提到,《放牛班的春天》在煽情上做得非常到位,这也是为什么说若是带上的观感和情绪会对它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不得不承认,导演对于观众的情绪掌控非常够火候。感动的眼睛们看到,在一个受着残暴校长的统治的阴沉的叫做“池塘之底”的地方,一个伟大的老师和一群本都能成为音乐家却被认定为无可救药的孩子们组成了一支能唱出世上最美的声音的合唱队;看到一个伟大的人用一种不被体制接受的方式把一群迷途的羔羊领回了正途,却引致权力的嫉妒而被踢出体制之外;看到一个充满着温情的世界,有天赋的孩子最终成为音乐家,残暴的校长最终被扫地出门,失去父母的孩子最终等到了能带他走的慈父……,耳畔伴着悠扬的歌声,让人发出“心灵都被净化了”的感叹。
    确实是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在盛行花哨的镜头拼贴、混乱的时空解构的现今,在连他的法国同行让·皮埃尔·热内都开始使用大规模的特技来表现一个姑娘奔波千里寻找在战争中失踪的未婚夫的故事时,克里斯托弗·巴哈蒂仍然坚持用最朴实的手法、平实的镜头来叙述一个普通音乐教师与他的学生们的故事,并且仍能成功地打动那些看惯了视觉奇观的观众们,足以说明其情感勾勒的优秀之处。这部法国近年来商业影坛上少有的诚意之作,法国媒体称之为“阳光情感电影”。
    话说了这么多,似乎还是没有跳脱出技术分析的笔调。其实平心而论,作为一部年末档期上映的音乐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合格的,甚至还是值得额外加分的优秀影片。而且不可否认的是,若抛开那些影评的调调,对于它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的。引用一段他人的话做结吧,或许这才是对于本片最中肯也最为喜欢它的人所接受的一种态度。
    这算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这么说吧,我看到了《天堂电影院》里的美好情结与忘年之交;看到了《死亡诗社》里带给我们希望与救赎的师长;看到了《肖申克的救赎》里对残酷体制的反抗;看到了《比利.艾略特》里梦想成真的忘情一跃;然后我看到了自己童年长长的足迹。
    由孩子们演唱的电影原声和唱词美好之至。
    它只是讲了一个故事,没什么别的,这就够了。
发表于 2005-5-25 0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分析而言
我更喜欢楼上的这篇
发表于 2005-5-25 15: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片子形式有瑕疵,结构虎头蛇尾,明显地给一个校园故事套上一个拙劣的壳子。幸好还有故事,有可爱的人物~
发表于 2005-5-26 15: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篇精妙之处

尽在"读书人滴那个,能叫那个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5 13:21 , Processed in 0.07435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