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0|回复: 15

[民俗]永定土楼小集 --图片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8 07: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处:福建旅游之窗

www.fjta.com


空中俯瞰土楼群
  


 
 
   南溪实佳土楼观景台、初溪士楼观景台,是俯瞰土楼的两处极佳方位。俯瞰土楼群,看的是一番景致,意会的是一种意蕴。
站在观景台上,看溪流畔、田野间、山拗里、平川土,土楼铺落,融山光水色、田园诗画、生活情趣、山乡神韵于定格的居住空间,构成一幅幅天然画卷,尽收山乡之美。
溪流、村落、土楼、梯田,就似一个个飘逸、灵动的音符,在山水田园间翩翩起舞,跳跃飞翔。每一个土楼群,又恍似一幅画,洋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天人合一的意境,尘世烽烟的履痕,亘古传承的民风,数百年来就发生、传承、弥散在山谷中、楼群间。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呈现出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尤其北面的三座巨型圆楼和一座方楼紧密相连、一线排列,其恢宏气势,给人们的视觉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楼群中的集庆楼,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且结构特殊的一座。此楼由村中徐氏三世祖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距今已580余年。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道楼梯,大的设置四道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坏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惟独此楼,按底层每户从一楼到四楼各自设置楼梯,各层通道用术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术材料构建,全靠靠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竟穿越了近六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与厚达二米的生土墙一起屹然挺立,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
善庆楼,是村中最年轻的一座楼。为华侨捐资助建于1979年,一楼走廊及天井全部由同一规格的方形花岗岩铺就,通风透光性能极佳。
  高大峻伟的方圆土楼,层层叠起的梯田,碧绿的禾苗,以及群山、清溪、饱经沧桑的卵石小道……在此交融,荡漾着悠远的中原遗风和敦厚的客家民风。

●南溪土楼十里画廊





  登上实佳土楼观景台,一条十里土楼画廊,展现眼前:涓涓南溪,穿过悠长峡谷,溪流两岸,青山涌翠,梯田层叠z峡谷间一百多座圆的、方的、八角的、六角的、三角的、D形的等等形态各一的土楼,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聚或散,似带状蜿蜒铺就,起伏连绵。
南溪,由此博得了\"士楼沟\"的美誉。\"土楼沟\"实为最具观赏性的士楼区域。它不仅土楼量多、种类多,而且它的振福楼、衍香楼是永定士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还有坏极楼是经历过强烈地震而完好无损的一栋传奇式的土楼。
  振福楼,堪称振成楼的\"姐妹楼\"。她与振成楼一样,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圆楼建筑,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土楼,按八卦布局设计建造。相传,楼主出身穷苦,只读过几年私塾,先学刨烟,后学卖烟,在广东、上海等地经营烟丝生意,终于发了财,遂选择背靠青山、面临溪流的风水宝地,在下南溪畔以数万元大洋建造了这座大圆寨。\"凤起丹山秀,跤腾碧水环\",这副门联描绘了楼旁秀美而幽静的山水田园景色。
环极楼,坐落于中南溪南中村小桥流水边,与\"振福楼\"只有三里之遥。苏氏卡臣公于清康熙葵西年(1693年)建成这座规模宏大、气派壮观的大圆寨。全楼内外两环,外环楼四层,高约20米:内环楼单层。楼门高近3米、宽3米有余,两扇门板又厚又硬,还加钉了铁皮。楼内外各有水井l口。
  站在楼中天井中心位置,不管是跺脚还是放声说唱,都有明显的回音效果,有如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前。这在土楼中绝无仅有。更奇特的是,环极楼抗震性能极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依旧安然无恙,展示了土楼顽强的生命力。
  据载,1918年2月13日当地发生大地震,十几分钟里余震数次,附近田里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砖瓦几乎全被\"筛\"落,楼的正面第三、四层墙被震得裂开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这类奇观,亦可见于附近土楼。
  衍香楼,离\"环极楼\"不到一公里。主楼也按八卦构建,布局协调,美观实用,与别处圆楼大相 径庭。其特色在于:楼的大门门面钉了钢板,门的顶端设有水喉水箱。旧时匪贼行劫,纵火烧门,竟未能得逞。土楼内仿官府模式建有前堂、中堂、后堂,厅左右侧有厢房。厅内及楼外围墙左右小门的雕刻十分精巧,墙上书画也十分精美。
  楼旁、楼前,小溪、大溪、小桥、大桥、石跳、石栏,风景别致。最为奇特的是,楼前一棵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古松树,曾于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的夏秋之交傍晚,树梢徐徐冒起烟雾直上云霄,目睹此奇景者有上千人次。1993年5月7日傍晚又显现同样奇观,可惜发觉迟,饱此眼福者仅几十人。对此奇异景象,至今尚未做出科学的解释。


●高北土楼群





  地处高头乡高北村的高北土楼群,上百座土楼,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高低错落。登楼凭栏,可以隙望\"金山古寨\"悬崖峭壁的风竹寒松,可以放眼\"南峰烟雨\"的遐岭云峰,俯首临窗,可以浏览清溪岸畔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画面,可以领略乡间农民劳作的田园风光。
  承启楼,是其中杰出的一座土楼,与振成楼并为永定客家土楼的两张名片,人称\"土楼之王\"。造访承启楼,引发无数的问号和惊叹号。
  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这座土楼,是内通廊式的圆楼典范。从外到里,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成,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扣,鬼斧神工。
   \"高四层,屋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g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形象地说明了承启楼的恢宏气势和悠久历史。
  相传在建此楼的三年之内,凡是穷墙时间均为晴天,直至下墙彷出水后才下雨,遂顺利竣工,因此当地人又把承启楼称为\"天助楼\"。\"天助楼\"的别称,为承启楼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作为民居建筑,承启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被制作成模型分别在台湾桃园\"小人国\"及深圳\"绵绣中华\"展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选为\"中国民居\"系列邮票的图案之一上了\"国家名片\"向国内外发行,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05-4-18 07: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土楼赏土楼
  




 
 
  “美国卫星发现土楼”之说,为永定人所津津乐道:六十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卫星照片中发现福建西部崇山峻岭间,有类似核反应堆的东西,引起白宫一阵恐慌。后来,美国情报人员亲赴土楼探访,解开疑团。
从此,已经存在千百年的客家土楼,扬名天下。它的方圆世界,它的神奇、古朴、壮观、美丽,震撼人心,博得了 “神秘的东方古城堡”、“中国古建筑奇葩”等种种赞誉。
神奇的民居
  然而,土楼究竟有何神奇或神秘呢?走进土楼,一层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就会找到新的发现,发现土楼的奥秘。 一奇,安全防卫功能良好。历史上,客家先民举族南迁,不远千里来到异乡,选择一种有利于维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凝聚族人同心同德共御外侮之归属感的居住形式至关重要;加上为了防御土著遗民、先住居民和匪盗、军旅的袭击与骚扰,而发明了聚族而居、防卫御敌的客家土楼建筑。因此,客家土楼便有了一些防御“工事”,外部厚实土墙高耸、浑然一体,内部防盗、防火、防水及生活设施配套,形同城堡,易守难攻。清同治年间,有土楼遭两个多月枪击炮轰,仍安然无恙,逼退敌军,就是例证。
  大多数土楼,一、二层对外均不开窗,以防来犯之敌爬窗入室;三层以上开窗也考虑防卫因素决定窗台大小、高低。土墙四周设有了望台和枪眼,枪眼外小、内大,形似喇叭,这样不但利于观察射击,能缩小目标保护自己,而且居高临下使敌人很难逼近楼墙攻击。“五实楼” 的土墙“工事”更为先进,二、三层的走马式回廊均沿外墙布置,四周相通,为防来犯之敌施用云梯攻坚,特在外墙不同高度配置众多枪眼,藉此不但可以一览无遗监视楼外动静,而且能依托坚厚的土墙、方便的环廊开展机动灵活的保卫战。


  封闭的土楼,除了大门,极少开设侧门。为守住这个全楼生死攸关的“咽喉要道”,土楼人家用几寸厚的实心硬木板拼作门板,外钉铁皮防火烧斧砍;内有原木作横闩顶住门,以防门外撞击,门闩两端插孔埋在厚实墙体内,十分牢固;门框通常用条石砌筑。门顶设水槽,有竹筒与二楼的水箱相通,以防火攻。在大门顶层开窗并构成一个宽阔的封栏 间,遇敌进犯想从正面大门强行突破时,便从封栏间向下投掷砖石、倾倒冲泡石灰的开水,拒敌靠近楼门;还在顶层屋角沿外墙筑砖木结构的“炮台”,平时可观赏楼外场景和田园风光,战时可作了望台抗击外犯。





  土楼之内,分割成一个个“居住单元”,每一单元就是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单元之间,有的开边门相通,有的完全隔断,须经楼内庭院入口;各单元楼层间设梯方便上下。如此设计,是缘于大门万一失守,各单元便可立即转入各自为战以待援兵。
  由此,即使匪盗大规模来袭,土楼也固若金汤。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土楼,实际上又是一个个坚固森严的壁垒,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深遂的内涵。
  二奇,枪炮轰不倒,地震震不倒,水浸浸不倒。客家土楼,大小石块累砌打牢地基;生土掺入红糖水、石灰夯筑厚土墙,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墙体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并在土墙内埋入竹木片,就象现代水泥墙里配置钢筋一样,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形成整体弹性和向心力,而比其它民居来得坚固牢靠。相传,一九三一年,有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区红色赤卫队驻地“裕兴楼”,围攻三日不下,炮弹射穿土墙爆炸处仅留一个脸盆大小的“疤”,“裕兴楼”岿然不动。永定历史上发生过七次强烈地震,却从未发生土楼坍塌 事故;“环极楼”经历一九一八年大地震,外墙裂开尺许,震后自动复原,至今只留下一条丈余裂缝。任凭风雨侵袭,地下水浸,夯筑在生土台基或石脚上的土楼,日久年深,仍安然无恙。





  三奇,楼中有楼,里低外高,与门窗、天井科学组合,而通风采光好。土楼墙厚,酷暑可挡热浪进入,寒冬可阻寒风袭击,使楼内形成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四奇,以生土为原料,兴原于地,毁归于地,不污染环境,具有保护环境之效。土墙的夯筑技术和木构架技术,能消除楼内噪音的聚焦效应,产生奇妙的物理性能。土墙能发挥其含蓄作用,自动调节楼内的干湿度,适宜人的生活。
  站在土楼面前,回望现代建筑坍塌事故的不断发生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难免有一丝今不如昔的惋惜,不能不更加感叹土楼的神奇、工艺的精妙,正所谓“土楼不土洋楼羞,古城真古今风流,奇迹奇观奇天下,仙山仙水仙人楼。”

精神的家园







  “吱嘎”一声,推开土楼的大门,走进土楼,如同翻开一本书,解读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凝结的艺术智慧。





  永定客家土楼既继承了中原古代民居生土建筑艺术,又基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建筑用材、技法、布局、结构、形制、审美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形象、全面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
  永定客家土楼不仅选址讲究,而且结构奇巧。它与建筑学、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民俗学、伦理学、美术学等有着密切关系。每座土楼,中轴线分明,厅堂、大门、主楼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附属建筑对称分布左右两侧;楼楼有厅堂,以祖堂为核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内通廊式平面,四通八达,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艺术的精致性和审美价值。
  土楼内外,楹联题刻,俯仰之间,处处可见。有永久固定的,也有岁岁更新的。门联,灶室联,客厅联,膳厅联,寝室联,书房联;竖柱上梁贴红联,新楼落成嵌楼名撰联,男女新婚贺喜联,寿星诞辰赠寿联,老人去世送挽联,各式各样,意味深长,对仗工整。据说,土楼中约计十万对楹联和壁画。客家人秉承的中原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社会观、道德观、文化观、家族民系意识等客家精神,莫不在这些土楼楹联题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是土楼文化的一大宝库,是客家先民富有文化素养遗风的流传,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继承和延伸。
  雕梁画栋的厅堂,众多典雅、精美的雕刻,显示了客家人的文明水平和艺术修养。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文艺、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穿着饮食等等,处处展示了客家的古朴民风。或建于楼内、或设于楼侧的学堂,则是客家人崇文重教传统风尚的最好见证。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艺术殿堂。每一座土楼,又如同一个“大家族,小社会”。土楼内,居住在同一屋顶下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而且,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
  各种功能、生活设施的一应俱全,楼内整体风格与楼外景观的协调,却充分说明了永定客家土楼所贯穿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和缩影!
  永定客家土楼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人适意安居的精神家园!
 楼主| 发表于 2005-4-18 07: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坑村中看土楼
  





 
 
如果说永定是一个没有大门的中国土楼民居博物馆,那么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俨然就是浓缩永定客家土楼的博物馆。
洪坑,一个居住着五百余户人家、二千多人的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洪川溪,清澈,活泼,小巧,蜿蜒,穿村而过;站在溪桥上,看青山,如黛,连绵起伏;看两岸,土楼,雄伟古朴。
这个平常的自然村落,就因至今犹存三十多座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客家土楼,而扬名天下。村中有最富丽堂皇的“土楼王子”振成楼,有最小的“袖珍圆楼”如升楼,有布达拉宫式的奎聚楼,有府第式的福裕楼,还有土墙最厚的景阳楼……天然镶嵌于梯田山谷间、弯曲溪岸上,与山林、小溪、自然村落组成旋律优美的田园牧歌。
一座座土楼,犹如一部凝固的音乐、一段定格的历史,在大山重围的小山村中向世人诉说着客家人的创业精神和生活文明。


●"振成楼"的千古故事





永定土楼,数不尽,看不完,但有两座非看不可,否则枉了土楼之旅,有“土楼王子”之誉的“振成楼”就是其一。楼内演绎一个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引人入胜。
振成楼,始建于一九一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座圆楼,占地五千平方米,耗资八万光洋,费时五年建成。大门上仍清晰可见的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将楼名“振成楼”的“振成”两字嵌入联首,以示楼主对上祖林福成、林丕振的敬重和纪念,意即不论是国是家,都要遵纲守纪,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踏入振成楼大门,门厅门楣上刻“里党观型”四字,意思是“乡里邻里学习看齐的楷模 ”,上有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印。原来,楼主林逊之一九一三年做参议员时,与时任参政院院长的黎元洪共过事,黎元洪深知林家上祖积德行善,故在振成楼落成时赠匾褒奖。现在,楼中厅堂墙上显眼处也仍可见五幅横批,都是当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词。





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外环楼高四层,每层四十八间,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分八卦;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这是振成楼的一大建筑特色。
内环楼分两层,一楼的镂空屏门和二楼的走廊铸铁栏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观。内环楼当中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是一个多功能大厅,既为全楼人婚丧喜庆的场所,又为族人议事聚会的大厅,还是接待宾客或演戏观戏的地方。厅中石柱石梁构架支撑,呈三角形屋顶,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庙,而重达数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一无公路、二无汽车、三无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如何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让今人也难以想象。





“土”、“洋”相对,在振成楼中得到鲜明体现。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有“外土内洋,中西合璧”之风,为土楼中罕见。
楼中内、外环楼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刚好位于八卦阴阳两极上。东边水井处于阳 极,相传建楼之初,不少打工仔喝了此井之水,后都成了工匠师傅,就有了“智慧井”之说。西边水井在阴极,水质清洌甘甜,常饮此水者皮肤娇嫩、乌发鲜亮,男的英俊、女的靓丽,而俗称“美容井”。游人到此,少不了要喝口井水,好变得聪明点、漂亮些。更为奇特的是,两井间距不过三十米,同处一水平面,却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
楼中还有一联,“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内含一个被称为“字王”的“带”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据说这个“带”字可分解出一百多个字来,奥妙无穷。楼主为此悬赏,请高人破解其中奥秘,常常引得游人抓耳挠腮。
有了这一个个故事,荣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的振成楼让游人叹为观止。它曾与北京长城、雍和宫的模型并为中国古建筑代表,一道亮相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轰动一时。


●“布达拉宫”奎聚楼





   这是一座宫殿式结构的方楼,依山而筑,远观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成一体,有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此楼是清朝翰林学士巫宜福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设计的,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
   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到,才开中门迎接。楼内檐粱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间受到破坏。
   历时三年建成的这座土楼,高约十五米,前后楼建筑依山就势前低后高,构成丰富的外观形象,与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外墙厚实,只在顶层开窗,并仅辟一个大门出入,极其封闭。楼内左右披屋中各有一口水井,井台上部盖顶,并开一小天窗,既防了雨天淋雨,又便于打水,这是此楼一大特色。最有特色的当是中堂前处理成两层的楼阁式,作歇山垂檐顶,与后楼的腰檐相连,形成四层重叠的屋檐,楼阁与层叠的屋檐使方楼内院景观别具一格。
   奎聚楼建于一八三四年,占地六千平方米,现住二十余户百余口人。一百多年来,楼里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功名显赫,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四人,大学生有二十多人,海外华侨有四十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宫殿府第式杰作”福裕楼





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为洪坑方形土楼之首。公元一八八零年开始兴建,耗资十万光洋,历经三年建成,占地七千多平方米。
该楼由楼主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仿西洋式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大楼依山面水、山青水秀,院外门楼因风水原因而旋转一个角度斜对水口,进入院内是一个宽阔窄长的前院(楼坪),照壁前、小溪旁的护墙与地板用河石砌筑,构筑精细,与大自然浑为一体, 十分和谐。
前楼是两层楼房,与两侧三层的横屋相连;后楼五层与两横相接,构成四周高楼围合的更具防卫性的布局,实际是府第式土楼发展到方楼的过渡类型。中堂为砖木结构楼阁,雕梁画栋,精致华丽。中堂与两侧的接廊及前后厢房,将楼内分隔成大小六个天井,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楼外两侧分置厕所,确保楼内清洁卫生。
据楼主林氏族人讲述,楼主之父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四品,所以才准予建造这种宫殿式的住宅。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宇错落,气势轩昂,最盛时居住二十七户两百余人。其楼名亦为汀州知府张星炳所书,两边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既阐明了楼名,又表达了楼主的追求。



●“袖珍圆楼”如升楼





如升楼,建于公元一九零一年,乃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圆楼。直径为十七米,楼高三层,只开十六间,为内通廊式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设一个大门,正对大门是中厅,内 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两部楼梯,楼梯间一侧为土墙隔断,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圆楼住六户人家,内院直径只有五米,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
相传,楼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已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如此圆楼。因楼小,外观形似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 “米升”,故名如升楼。许多游客又称之为“袖珍土楼”。据说,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明万年。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09: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独一无二的福建圆形土楼形成之谜





黄墙黑顶的神秘土堡,楼中有楼,圈中套圈,房拥数百,居可千人,酷似炮弹坑散落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中国的福建省在唐代以前,一直都是中原人眼里的边陲之地。它的西南部山区,更是林深路隘、山海相逼,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里忽然成了媒体的关注对象,各种报道声称,在这片曾经蛮荒的土地上,发现了一些神秘土堡。尤其是圆形土楼,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人们纷纷猜测,这些庞然大物为什么在福建南部的深山里成群出现?这些城堡似的住居为什么呈奇特的圆形?斑驳的土墙后是否蕴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历史真相和现实证据在质疑中交织,层层推理中,答案才一步步显现出来。

  20年来,黄汉民学者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究竟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创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圆形土楼?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黄汉民,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土楼的学者之一,20年来他提出各种猜想,矛头都指向谁是福建土楼的最初建造者这个命题。1981年春,一次乡野调查让黄汉民来到了闽南的漳州,偶然的机会让黄汉民见到南靖县的怀圆楼。这样的庞然大物,看上去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很难找到突破口。

  一扇厚而重的大门,是土楼的唯一入口,它似乎通向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但当黄汉民进入土楼内,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这看似封闭的土楼,里面却只是普通人的住宅。惊叹之余,黄汉民的心中有着各种疑猜。圆,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基本图形。而历史上,并不缺乏人们模仿圆形创造的物体,然而,把民居建成能聚集上百人的圆形,这在世界上却是绝无仅有。它为什么只出现在福建小小的山区里?初次见了圆楼后,萦绕着它的种种谜团在黄汉民心中挥之不去。当他听说,如果翻过山再往西走,会有更多土楼时,他便决定去看看,那里是闽西的地界。

  在那边果然有更多的土楼,它们沿着小溪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看起来似乎有人在精心地进行规划。因为从外观上看,它们极为相似,都有高高的窗户,厚实的墙基,再加上封闭的大门。这一切正预示着土楼的主人要把什么拒之门外,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经过调查,黄汉民了解到,闽西的土楼里,居住的正是1000多年前从北方迁来的客家人的后代。翻阅史书,结合闽西当地的情况,黄汉民对客家土楼的形成做出了第一个推测:当年,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在闽西遇到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野兽和土著外族,到后来,可能还有凶悍的山匪!

  圆土楼是客家人自我保护的最好家园,但存在一个疑点:为什么偏偏只有福建小山区有这种独特的住宅?

  客家圆楼几百个房间一律大小相同,这种布局,对于传承中原儒家文化的客家人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它的功能安排中,一楼二楼主要为厨房和谷仓,三层以上才住人,全楼唯一至高无上的是位于圆楼中心的祖堂。这是一种奇特的聚落方式,这种方式似乎只有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才能找到。在很多原始部落的遗址中,就可以发现这种以圆形为中心的聚落方式。因为那时候,生存和防御是第一需要,而圆形似乎更有利于集体的团结。

  因此,从防御角度来考虑,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陌生的环境中,危机四伏,如何凝聚大家的力量,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最后他们牺牲老幼尊卑的宗法礼教,选择了那种在当时完全违反常规的居住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同进行抵御,保护整族人的安全。

  然而,对于这种说法,黄汉民却认为还有疑点。当年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落脚的地方除福建以外,还有赣南和粤北。而在那里,他们也都聚族而居,但是那里却没有圆土楼。圆土楼的出现,会不会和闽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呢?

  带着这个想法,黄汉民再次来到了闽西。经过调查,他发现闽西地区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之间的确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方楼出现得比圆楼要早,而方楼可能从五凤楼转变而来,这是客家人结合山区特点建造的,因为在危机四伏的福建山区,圆土楼防御性好,能省地省木材,并且能住更多的人,这样才能成为客家人躲避灾难的最好家园。二宜楼的发现,使得客家圆楼形成之谜又笼上了层层迷雾。.

1987年,在闽南漳州的一次考察中,黄汉民偶然结识了漳州文物科科长曾五岳,曾五岳告诉他,在闽南的华安县也有一座叫“二宜楼”的圆土楼,华安并不是客家人居住地,为什么也会有土楼?




这种圆形土楼世上绝无仅有,在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圆圈里,往往只留一个大门通向外部世界




黄汉民到二宜楼考察后发现,它的布局和客家圆楼是不同的。200多平方米的公共大院被分割成了12个小单元。然而就是这种隔开的单元,却有相通的地方。在土楼的第四层,各个单元都有一个门,门开启后就可以在土楼的外层环行。而且,在二宜楼还有很多精美壁画,从这些壁画可以看出二宜楼确实为闽南人所建。随后,黄汉民发现闽南地区也有很多土楼,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楼都有明确纪年。

  根据所有的证据,黄汉民有了一个猜想:圆楼,有可能并不是客家人首创的。它极有可能出自于闽南!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黄汉民四处搜集和圆楼有关的信息。1993年3月,当他听说漳州南靖县郊区发现有一些圆形山寨时,就立刻赶到了那里。而据当地老人讲,这些山寨是以前一位陈元光将军所留下的。

  翻看漳州历史,黄汉民查到陈元光是漳州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任州长官。在过去,漳州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那里曾经住着强悍的蛮獠土著。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与朝廷的地方军进行对抗。公元686年,唐政府终于下决心去平定蛮獠作乱,而陈元光正是当时的开漳圣王。据称,当年跟随他来漳州的有大量中原汉人,他们多是随从的军队和家属。最后,这些人和原来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闽南人。从历史上来推断,这些比客家先民早到福建200多年的外乡人,同样会面临着家园重建的问题。而在史书上,的确也有着类似的记载,那么南靖县那些圆形山寨,有没有可能就是陈元光时期留下的兵寨呢?

  从地形上看,漳州地区多是丘陵地带,看来在小山包上扎圆寨的确是可能的。而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模仿这些山寨建立临时的圆形城堡似乎也是可以想象的。从圆形的兵寨到圆形的土堡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即漳州地区从陈元光时代就有建圆形建筑的传统。然而就圆土楼来说,却有一个最大的疑点。

  最早的圆土楼是1558年建成的一德楼,而从那以后土楼才开始大量兴建。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在这个时期,也就是明朝的嘉靖年间才出现圆形的土楼呢?这和陈元光时代已经隔了上千年的距离。是什么让当时的沿海住民,重新回归这种防御性极强的住宅方式?

  明朝的嘉靖年间,奸臣严嵩当权,民不聊生。而对于福建沿海地区的百姓来说,还受到倭寇的威胁,这些倭寇凶狠残暴,勾结当地盗贼在沿海四处作乱。那么,当时的土楼有没有可能是沿海人民抗击倭寇而建呢?

  怀着这个疑问,黄汉民来到了漳州地方府志编辑部。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果然查到了他想要的证据。在《漳州府志》卷七的兵防总论上,书中明确说明,漳州地区在明朝嘉靖年间,土楼从少向多发展,其中原因正是由于盗贼倭寇的骚扰。看来闽南沿海土楼大量出现,和这个地区的历史环境有关。他们很早就有建立圆寨的传统,而当危险来袭时,土楼成了他们临时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客家人不同的是,土楼并不是闽南人长期居住的场所,习惯独门独户的他们将土楼建成了私密性较强的单元式。在危险退去之后,他们便纷纷离开。

  至此,福建圆楼形成之谜似乎已经解开,它可能源自于闽南。然而对于黄汉民来说,对圆楼的追寻还在继续。只是无论结果怎样,这些百年老宅注定是中国南方深山内的建筑传奇。
发表于 2005-4-25 16: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
就像------
发表于 2005-5-12 23: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象什么
楼上的?
发表于 2005-5-12 23: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说点实际的~住一晚上多少钱?
 楼主| 发表于 2005-5-13 01: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萧声咽于2005-05-12 23:54发表的:
这个。说点实际的~住一晚上多少钱?

不知道现在土楼有没有拿这个来搞旅游开发....
希望是没有.

-----

刚刚搜了一下,有的楼已经推出客房服务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 ... =9155&typeid=89
不过这也算正常啊,至于房价,我想你应该可以承受吧~
发表于 2005-5-13 20: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能进去看看而已啊?
发表于 2005-5-23 00: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开发了
在90年代初期就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民居形式
因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旅游业
现在那边黑的很
只要是保护的稍微好一点的土楼
基本上进去就得收钱
而且门票还蛮贵
20以上~
发表于 2005-5-23 0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是福建民居的精华所在啊!
花点钱也值得!
就是有点黑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03: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coogle兄此话怎讲啊,哈哈
不过定价没有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核,应该也是一个事实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7 20:19 , Processed in 0.93110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