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2|回复: 23

杂家杂谈之寒柳专帖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1 03: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诚惶诚恐,未敢言\"专栏\",寒柳姑妄以\"专帖\"为之,诸位姑妄砸之.

寒柳轩客:钦赐黄马褂戴三眼花翎任内阁首辅兼领侍卫内大臣总督军机处流放望麓自卑网帖子审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总督湘江评论. [s:2]  [s:2]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邪西毒之望麓自卑版 [ 连 载 ]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7128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个妩媚的女子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5185

世间女子如同天上的彩云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让男人真正去爱的却不多,概括起来只有三种,按照层次划分,低层者:美丽的女子;中层者:性感的女子;高层者:妩媚的女子.堪称尤物者大概只有妩媚的女子了.
做个妩媚的女子实在是很不容易,除了美丽性感所必不可少之外,还得具备3大基本修为.

其一,会撒娇,偶尔耍点小性子.所谓撒娇就是嗲,可嗲是双刃剑,要把握尺度,嗲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耍小性子不是女权主义者的那种权利的争斗,不是要在男人面前摆威风,不是在大原则上与男人争强好胜,而是在小问题上(就是男人一般不会很坚持的事情上)多学着坚持自我个性.为了把握好耍小性子的尺度,妩媚的女子就要把这种耍小性子以撒娇的方式展现出来.要知道,男人在撒娇的女子面前最没有抵触情绪,最愿意合作.贾宝玉之所以不喜欢薛宝钗大概就是因为薛宝钗是个美丽的女人,却不会撒娇,不会耍小性子.而林黛玉却偶尔给她一点妩媚女子的风范,自然就着迷了.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就喜欢会撒娇会耍小性子的陈圆圆而不喜欢温顺得毫不妩媚的董小婉.由此可见,会撒娇,偶尔耍点小性子实在是妩媚的女子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

其二,气质与才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妩媚的女子来说也是基本修为之一.现在的女子懂得如何打扮自己的"物质身体",却不懂得打扮自己的"精神身体"."物质身体"再好无非让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女子,或者性感的女子,却难以成为一个妩媚的女子.所以,读书的重要性一点不比去美容院低.能够在读书中学会乃至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可以说你的妩媚已经有了基石了.

其三,灵性.如果说读书陶冶性情,形成妩媚女子的高贵气质与非常才华的话,那么.灵性则是妩媚女子所特有的思维能力的反映.做到灵性就要做到充分挥自己的学识修养,做到灵活运用,无时无处不将之发挥致及至.具体就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谈笑自若,处变不惊,洒脱如行云流水.

以上三点乃是做一个妩媚女子所必需的修为.希望各位女士好好学习本文精神,密切联系实际,切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必要是由各级领导组织学习研究班集体学习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3560

女人和诗歌,抑或生命与灵魂,你选择什么?或许你都要。然而,当你都选择的时候,你或许已经有所放弃,因为,她不再是她,她只是你的一株木芙蓉,坚定而又淡然地绽放在你的灵魂里。——题记

                   (一)
   她是一个平凡而又安静的女孩子,眼神幽深,气质飘逸,素衣白裙;喜欢静静地呼吸,静静地幽思,静静地落泪,犹如一株木芙蓉,在象牙塔的一角,独自绽放,毫不张扬。
   南方的三月温暖而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她如往常般独自站在公寓的阳台,静静地眺望校园里那遍香樟林。她不知道自己何时开始有了这样一个习惯,这样一种期待。

                   (二)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气质落寞的诗人,沉迷于叔本华的哲学、王家卫的电影、蔡琴的歌曲。他总是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写诗。网站上,校刊上,同学间到处都流传着他的诗歌。
   他从不交女友,总是将一封封来自漂亮可人的女孩子的情书扔到垃圾桶。他不愿意为了追求“形而下”的肉体的快感而玷污“形而上”的灵魂的圣洁。他甚至不屑于对那些所谓的校花们浪费半点风情。在女人和诗歌面前,他永远是倾心于诗歌的,但是她除外。
   他喜欢在校园那遍香樟林里散步,吟诗,写诗,或者看“风景”,看远处高大公寓的一个阳台的“风景”。那是一个幻美的画面:略有锈迹的黑色铁栏杆上爬满了绿色的蔓藤,一株飘逸的木芙蓉独自绽放。

                  (三)
   七月南方的校园弥漫着香樟的幽香和别离的忧伤。
   他没有女朋友,她亦没有男朋友,于是他们少了许多爱恨纠缠,但他们的忧伤却胜于任何一对即将别离的恋人。
   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她的一张字条,上面淡淡地躺着几个字:晚10点,香樟林见。
   那一刻,他的心情很淡然。他准时赴约。她仍旧是眼神幽深,气质飘逸,素衣白裙。他们一起漫步在香樟林,彼此脉脉相对,寂静如流水,一路淌去,不着痕迹。
   她突然转过身,淡淡地对他说:我喜欢你。说完静静地凝视着他。他亦毫无异色,仅会心一笑,然后静静地伸出他的大手轻轻地握住她的小手。
  于是他们相爱了,相爱在即将别离象牙塔的南方的七月。七天后,他和她告别了校园,各自去了不同的城市。

                  (四)
   他和她的异地相恋平静淡然而又彼此信任、彼此关爱。他常常打电话给她,她亦常常给他写信,偶尔他们会相约在网上聊天。他在电话里关心她的生活起居,她在书信里抒写她的心思情感。他依旧写诗,落寞而漂泊。她依旧可以在许多网站上看到他的作品和关于他的评论报道。日子就这样漫漫度过,淡然而有寄托。
   一年之后,她开始要求他停止他落寞而漂泊的诗歌创作生活,到她的城市来工作,来与她相聚。她告诉他,她的父母已经帮他在一家大公司安排了一份工作,只要他过来,她立刻嫁给他,从此过上安定的夫妻生活,一生相守,白头到老。
   他没有答应,亦没有拒绝,只是笑着对她说:你不是你,你是我的一株木芙蓉,坚定而又淡然地绽放在我的灵魂里。
   她不明白他的意思,也不想纠缠于这种幻化的语意,她只要求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他始终没有给她,他只是问她:如果有一天我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可能无法再见了,你该怎么办?
   她听到他的问题后,心里微微一疼(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敏锐预感),然后平静而淡然地反问道: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只是留下了这八个字就突然从她的世界里消失了。
           
                  (五)
   时间寂如流水,一路淌过,不着痕迹。
   在没有他的日子里,她依旧平静地生活。她相信他会回到他的身边,他只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暂时找不到回家的路。她执着地相信着,执着地等着。
   终于有一天,她接到了他的电话。她以为他就要回到她的身边,她抑制不住兴奋与欢欣与他说话。然而,他却告诉她,他现在在敦煌,他要把他的诗歌带到沙漠,带到太阳逝去的地方。
   她很失望,甚至有点生气。她用严肃的语气对他说:一个月以后,我会和另外一个男人结婚,但如果你现在就回来,回到我的身边,我就会立刻嫁给你,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开心地面对每一天。好吗?
   到最后,她发觉自己的语气竟然有一丝哀求。他在电话的那一头沉默了一分钟,什么都没说,没有拒绝亦没有承诺,然后轻轻地挂上了电话。

                  (六)
   她又开始了等待,平静而淡然。她相信他会回到自己的身边。她相信她的谎言可以把他逼回来。其实,在她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容纳过任何男人,除了他之外。她是多么地爱他。
   时间流逝,寂如流水。
   一个月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失望了,甚至有点绝望。她难以置信他竟然可以放弃她,竟然可以容忍她嫁给别人。
   然而,纵然绝望,她仍旧在等待。她渴望他突然出现,然后给她道歉,给她一个自己希望得到的答案。又是一个月以后,她终于等来了一个消息:他死了,两个月前死于敦煌附近一个了无人烟的沙漠。死因:自杀。
   那一刻,她感到自己剧烈地疼痛,感到自己支离破碎,如一个瓷器突然被掀落在地,随之彻底破碎。她终于明白了他的那句话:你不是你,你是我的一株木芙蓉,坚定而又淡然地绽放在我的灵魂里。
   她轻轻地拭去脸上挂着的晶莹剔透的泪珠,站起身来走到窗前,静静地眺望远方。她仿佛又看到了那遍郁郁葱葱的香樟林。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亦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她记得他说过,当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能再见她的时候,她该怎么办。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记得,永远,永远。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是那不堪回首的一“愤”—— 一个曾经“愤青”者的反思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3465

很久以前,“天涯”的一位版主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愤青”是民主精英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时至今日,我方才领悟到其中所包含的真谛。虽然直到今天我还不清楚什么是“民主精英”,但我确乎可以肯定的说,我不仅不再是一个“愤青”,而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反“愤青”者。
  “愤青”者,愤怒之青年也。纵然今天许多人以此称呼来贬谪他人,但还是有那么许多人以此为荣,似乎冠上“愤青”的头衔便立刻“有为”了起来。想想五四一代的青年,哪一个不是热血澎湃、壮怀激烈的青年,难怪乎我们有人要生出“愤青”“有为”的幻觉 来。然而,我确曾做过那么一段“愤青”“有为”的迷梦。
   我的“愤青”岁月始自“天涯”的“国际观察”。那个时候的“国观”是有史以来最混乱的时期:派系林立,“马甲”横行,互相攻讦,滋扰是非,至于后来祸及全局,招致“汉奸”版主下台,“国观”闭版整顿则是后话。而我则是这个时期“国观”的中坚“愤青”。那个时候的我,凭着骨子里的一点愤世嫉俗,加之“愤青”先辈们的感染与熏陶,立马便“愤怒”了起来;一夜之间顿感我堂堂中华,锦绣山河竟是敌国外患,内贼纷起,如此的满目创痍,也就情不自禁的背负起了“夷夏大防”的牌坊!
   “愤青”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开骂,对一切“崇洋媚外”者开骂,无论是“亲美”的,还是“亲日”的,无论是“亲台”的,还是“亲欧”的,一个字:骂!低级的“愤青”乃是纯粹的开骂,骂爹骂娘,骂到“汉奸”不敢露面为止;稍微高级一点的“愤青”则是长篇累牍的“血陈”中华民族是如何如何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国外的反华势力是如何如何的企图灭亡我中华民族,把我堂堂华夏变成衣冠禽兽,而可恨的却是国内潜伏的一大批“网特”、“汉奸”是如何如何的投敌卖国。虽然有一大批“有为”青年在一线奋战,但可恨的是一群为数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多的“汉奸”却并没有被我们的“强硬”所压倒,似乎还在一旁得意的微笑,向我们投来鄙夷的目光。我不禁有些动怒了,恨不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于是怒发冲冠,奋笔疾书,大义凛然地宣扬战争强国,宣扬铁血政治,一张张充满血腥的帖子如投枪和匕首般刺入“敌人”的胸膛。我已记不清曾为此而使用过多少“马甲”,又“阵亡”过多少“马甲”,但每一个马甲被“注销”的时候,我确实会产生那么一点得意的悲壮之感: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无数如豺狼般凶残与狡猾的敌人,而我则是一位勇敢而孤独的斗士,站在道德与理想的制高点与邪恶和黑暗做斗争。
   现在回忆起这段“愤青”岁月实在是恍若隔世,不堪回首,似乎是着了魔道,然而,今日回首反思,实在是因为我中了这两千年“传统”的毒!中国人口口声声学的是儒家,讲的中庸,仁义道德、斯文一派,看得人眼花缭乱,然而骨子里用的却无一不是刻毒与凶残,且不说那些仁人君子口诛笔伐的桀纣之流,就我们的无数士大夫、御前君子毕生颂扬的唐宗宋祖、康熙乾隆,哪一个不是双手沾满血腥的刽子手?!杀人容易,既做婊子又立牌坊却有一点难度,于是乎便有了掩盖和装饰,一切的阴谋阳谋就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变得大义凛然、冠冕堂皇了起来。我们这些“有为”青年却都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背负着“夷夏大防”的牌坊糊里糊涂地做了党同伐异的工具!要使其入彀,则先要给他一点光环以做麻醉,于是乎,这些“有为”的青年则真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成了国之栋梁,乃至国之脊梁。这实在是一种近乎愚昧与无知的糊涂。这种“道德”之下,我们的世界观截然分离,二元对立,非此即彼,非善即恶,非我族类即我敌对,并且亦将那使人萌生“真”、“善”的理性与良知泯灭掉。这样驯化下的“有为”青年岂止是头脑简单,简直就是御前候补以供阴谋阳谋的杀器!
   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但正是那些曾自诩为道德的捍卫者、礼仪之邦的士大夫们在面对入主中原的满清的铁蹄时还背负着“夷夏大防”的牌坊不惜与“侵略者”同归于尽,而仅仅两百余年之后,当面对鸦片战争敲响满清王朝丧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起彼伏之时,却又抱残守缺,成了满清王朝的忠实捍卫者和殉葬品。这个“夷夏大防”到底在防什么?抱残守缺又到底在“抱”什么,“守”什么?我不禁困惑了。当爱国主义被意识形态化,当民族主义和特定的政治秩序相结合,将产生怎样不可扭转的国家暴力?!在这个“多数人暴政”横流的时代,“解放全人类”的“红色”迷梦实在是掩盖了无数难以言说的罪恶。因此,我们所要追求的应当是天赋人权下的“个体认同”,而不是“想象共同体”的虚伪光环。这实在是因为“想象共同体”是易变的,是短暂的,是藏污纳垢,掩盖罪恶的;而只有“个体认同”才是永恒的,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人,诗意地栖居。这不但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最终追求,更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因而,对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万千世事的检验也理应以此为最高标准。当我们有了如是认识之后则可以明确:核弹、战争、武力、民族冲突、阶级斗争绝不是人类所实现诗意栖居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乃是破坏人类得以诗意栖居的伊甸园的罪魁祸首!
   有人宣扬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我则以为这简直是一个谬论。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斗争得还少么?我们不曾看见斗争带来诗意栖居的曙光,唯见的只是杀戮与戕伐;不曾看见斗争而争取到天赋人权下的“个体认同”,唯见的只是一个个轮流坐庄的独裁者和冠冕堂皇的集权政治。我们不曾有过地道的福利院,却有纯粹一流的监狱、刑具和军队的镇压之法,以及政治阴谋阳谋的斗争哲学。如果说追求残酷的斗争为的是换来今日“解放全人类”的“红色”迷梦,那么我则情愿回归到中世纪的山野中享受自由沐浴阳光的天赋人权;如果说匍匐在一个个轮流坐庄的独裁者和冠冕堂皇的集权政治之下沐浴“被解放”的“红色”迷梦是一种幸福,我则情愿前往地狱与魔鬼嬉戏。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过无数次血雨腥风换来现代生存方式的今日之人类并不比茹毛饮血的原始之人类栖居得更有“诗意”。如果说杀戮与戕伐是一种进步的话,那么请问,人之于世,为的是生存还是残杀?

   2005年3月31日于长沙岳麓山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送淮南莘荑君序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3028

莘荑君,乃淮南陈君别号。莘荑者,亦辛夷也,木笔树,落叶乔木,春季开白、紫二色花,因状似莲花,亦称“芙蓉”。 王右丞有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陈君性清雅,亦如其别号,有空谷幽兰之旨趣。吾尝谓人曰:莘荑君乃世间少有之女子也。人皆称是。
   

   尤忆当初,吾于爱晚主持文坛,贴吾友碧落诗选,应者寥寥,独君慧眼,乃数语点评,论见识之精当,吾至今称道。自此你我结为挚友。后文艺评论草创,如是起,与吾双簧,君鼎立支持,助评论之中兴。及至谗起,吾隐忍弃而去。文艺评论唯君与如是支撑。君虽女子,然见识、气度皆令我等男儿汗颜。君与如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并肩奋战,始有评论二度中兴。其间吾来望麓主持湘江前身之公共讨论,故人多弃吾而去,更有甚,落井下石者亦或有之。公共讨论草创,吾倍受艰辛,及思请君助我一臂之力。语出,遂许,无丝毫之犹豫。由是,君因我而自置于是非间,然君游刃有余,不辞辛劳,多方协调,每有事变,君泰然处之,吾始觉君之儒将风度。
   

   望麓数月,君与吾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又常秉烛畅谈,可谓无所禁忌。君亦深知吾,吾遇难事,每每独与君语;吾亦甚解君,君有心事,亦每每独与吾言。然则你我君子之交,可昭日月。今君有疾,赴沪治疗,虽已无大碍,然则需回乡调理,自言恐再无精力与吾共创湘江之中兴。其情文真挚,言辞恳切,吾甚感之,读之卒然泪下。吾虽谓君云:君但去无妨,病愈则归,吾待君也!然则君去意已决,吾亦不忍君之辛劳,故许之。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大凡亲人离散,挚友别离,则孤怀遗恨,感惑凄凄,此市井小儿女情怀也。君与吾君子之交,慨当以慷,唯求他日各遂壮志,不负少年轻狂。再见,则把酒言欢,谈笑古今。君虽女子,然则切勿妄自菲薄,甘为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须知女子之中亦有英豪,足令我辈男儿自惭形秽。望君识之,惜之。是为序,乙酉二月,蜀中寒柳轩客。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煮“戊戌政变”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1783

本故事纯属瞎掰,虾米问题都末得,只是历史白话!

(一)    学生运动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处在被列强瓜分的狂潮中,满清贵族统治下的大清王朝腐败透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具有爱国热情的大学生们发起了一场爱国救亡、上书政府的政治运动。史称“公车上书”。这次运动的领导人就是知名学者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这次运动之后,康梁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提出了自己维新变法的政治主张,要求满清王朝实现君主立宪,改组政府机构,训练新军,走一条西方的民主宪政的发展道路。

(二)    后党和帝党
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成婚之后就要亲政了。于是把持了朝政几十年的慈禧太后不得不将朝政归还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个年轻气盛的人,也对几十年的内忧外患十分不满,特别怨恨后党一派把持朝政几十年,什么事情都不做,对内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腐败透底,老百姓还不能有怨言,否则动辄人间蒸发;对外又屈膝软弱,一再见欺于邻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皇帝办公室“资政”翁同龢是一个深受西方自由化思想影响的人,他对光绪皇帝有巨大的政治影响。所以光绪皇帝急切希望改变现状,希望通过改变现状来彻底铲除后党的统治势力,让开明进步的人士来管理国家,于是光绪皇帝看上了这次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接触之后,光绪皇帝开始策划推进改革进程,康有为也成为了外交部办公室秘书长。所以,整个维新变法运动一开始就充满了政治斗争,充满了保守派和维新派的斗争,充满了后党和帝党的权力争斗。

(三)    危机的酝酿
随着维新派的推动,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并且任命了大批维新人士参与新政,谭嗣同、杨锐这些人都被任命为满清中央军委委员,为的就是尽量增强帝党的势力。光绪皇帝的新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在这次改革中光绪皇帝充分依靠年轻学生,坚决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并且对于不合作的顽固派给予撤职查办的处分。随着变法运动的推进,帝党与后党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了,并且各自阵营内部也在分化。许多顽固派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他们便开始倒向后党,暗自表示对变法的不满,对光绪皇帝的不满,都希望太后出来收拾局面,最好是撤了维新派的所有人,废除变法的决定。
可是在这个时候太后却并没有急着出来表态,反倒对光绪皇帝表示支持,说什么自己年纪大了,应该退了,现在把国家交给皇帝去管理皇帝就尽管去做。不但如此,慈禧太后还在颐和园发表讲话,就目前变法运动发表看法。她说:我们的一些同志反对变法,我是理解他们的意思的。他们也是好心,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维护我们满清的执政地位。所以我们支持变法的同志也要理解那些对变法有异议的同志。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嘛,不能够随便打击他们,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同时我们的改革也要进行下去,但是前提必须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维护我们满清的执政地位,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甚至我们可以直接对话,但这个是基本原则,不能妥协!
慈禧太后的讲话被内务部全文转发全国各级政府、各驻军部队。要求全国人民认真学习领悟太后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变法运动中去。实际上慈禧太后的讲话内容包含了深刻的政治内涵。1、她把矛头直接对准帝党,把顽固派的火直接引向光绪皇帝。2、她扮演双重政治角色,既能被顽固派所尊奉为领袖,又能蒙蔽一些维新派,让维新派继续幻想她支持变法运动。3、她误导光绪皇帝,让光绪皇帝对她产生松懈,把她当作一个可以用来敷衍顽固派的工具,让光绪皇帝继续大胆向前走,最终踏过底线,踩到地雷。4、暗中给出了变法运动的底线,也为后来发动政变制造了理论依据。就在帝党和维新派紧锣密鼓的推进变法运动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想到,由慈禧太后一手编制的政治罗网正在悄然布置!

(四)    阴谋政变
就在变法运动推向高潮的时候,慈禧太后任命后党元老荣禄为北京市一把手,慈禧太后暗中派人散布废帝谣言。当光绪皇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辈感震惊,因为太后前一段时间的颐和园讲话还在支持变法运动,为何突然转变态度?毕竟是年轻人,本来准备去视察天津的光绪皇帝一听就沉不住气了,慌忙召集康有为商量对策。这个时候满清中央军委委员谭嗣同却出了个馊主义,策划什么“先下手为强”,把慈禧太后给软禁了,甚至还有一些信奉维新的学生领袖高呼“太后谢罪,荣禄下台”的口号。结果事情越闹越大,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熟悉军机的谭嗣同秘密去找袁世凯。袁世凯是个什么人物呢?他是一个阴谋家,刽子手,以前在山东做一把手的时候就血腥镇压农民运动,而且对变法运动也极端仇视。所谓病急乱投医,谭嗣同也是晕了头,不分好歹,自投罗网,中了太后步下的圈套。就在维新派秘密会谈袁世凯之后壮志踌躇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袁世凯却奉命带兵秘密进京,准备镇压变法运动。可是这个时候的太后仍然不忘做了婊子还立牌坊,紧急召集一大批朝臣原老,顽固派,后党余孽,表面上泣涕连连,大呼祖宗的江山不保,皇帝要弑太后了,再加上顽固派的煽风点火,终于通过紧急决议,将维新派定性为企图颠覆满清政权的反动势力,决定京师戒严,清剿维新派。于是荣禄颁发戒严令,通令京师戒严,命令袁世凯的军队进驻京师,清剿维新派。就这样曾经杀人无数的阴谋家袁世凯道貌岸然地把屠刀挥向了北京城,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同时光绪皇帝也被软禁了起来,康有为,梁启超在外国使馆的庇护下逃亡海外,谭嗣同等6个热血志士被以谋反罪执行了枪决!

(五)    结局
政变结束后,荣禄代表后党以及满清中央军委看望和慰问了袁世凯的军队,并且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牺牲精神,粉碎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叛国谋反。同日,刑部向海内外下令通缉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慈禧太后在乾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向全朝通报了日前发生的一系列谋反与反谋反事件。在后党和顽固派的操控下,会议通过了一系列议案,一直认为皇家中央的决议是英明的,果断的;对光绪皇帝做出了停职调查的内部处分;并且补选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后党一把手。光绪皇帝因此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光绪皇帝在被幽禁十年之后病逝,终于“自由了”。由于光绪皇帝犯了历史错误,在变法运动中没有掌握好舆论导向,致使事态变性,涉嫌同情并支持维新派的谋反,皇族决定不给予国葬,内部吊唁。此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人士在海外痛悼光绪。据说维新派在光绪皇帝逝世的时候写了这样几句话“先死后死,长歌当哭,盖棺无定,青史何祭?”至于是谁写的就无法考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伪的名士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2288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这段文字历来自被无数风流名士所津津乐道。在世人看来,华歆“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乃是由于心中存了异念,“金”与“瓦”孰高孰低,心中有了大大地区分,因而算不得“真名士”,加上其“捉而掷去之”的细微动作在“真名士”看来未免有“伪君子”的做作嫌疑。相比之下,“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则是达到了一个真正心无异物的境界,似乎得了周庄“万物齐”的真传,因此被后世奉为“真名士”。
这一精神在金庸《神雕》结尾中亦有所体现:黄老邪叹息自己视名利为粪土,南帝视名利为虚无,相比世间无数追逐功名的凡俗之人自然高明,但是相比老顽童实在是算不得高人,因为在老顽童心中早就没有了“功名”这个概念,已经超脱到了“万物齐”的境界。
对于老顽童,或许是真的童心所致,心中本就没有所谓名利这个概念。那让我们分析一下《世说》里所谓的“真名士”管宁与“伪君子”华歆,进而对这段故事进行新的考证。
首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可见没有外人,因而这段故事是怎么流传出去并被记载进“名士录”《世说新语》的呢?是管宁、华歆2人谁泄露出去的?先看看华歆。须知魏晋一代世风重气节、风骨和做人的境界,华歆“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自然是因为其心中存了异念,修为还没有达到“万物齐”的境界,但其“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显然是想在朋友面前伪装一个“真名士”,所以华歆不可能把这段足以败露其“伪君子”情怀的经历外泄,因此外泄的人自然只可能是“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管宁了。
问题就来了,“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管宁为什么要外泄这段经历?管宁不是已经达到了一个真正心无异物而“万物齐”的境界了吗?如果真的是“万物齐”,那么“华捉而掷去之”的“金”便与“瓦”无异了,人家在“园中锄菜”,“捉而掷去”了一片“瓦”,这有什么值得如此关注,并向媒体大肆渲染的?显然“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管宁根本就没有达到所谓的把“金”当“瓦”的“万物齐”的境界,并且事后管宁把这段经历当做和华歆绝交的一大理由,因此看来我们这个所谓“万物齐”的“真名士”管宁压根儿就在伪装!伪装什么?伪装自己可以达到所谓的把“金”当“瓦”的“万物齐”的“真名士”的境界!从管宁外泄华歆“见地有片金”,“捉而掷去之”,以及和华歆绝交足以看出,管宁是如何苦心孤诣地把自己伪装成“真名士”,通过打压“华歆”以此博得更大的声誉。管宁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假名士、道学家!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的“真名士”,其实当时他的内心是如何渴望得到这些“金”,但他高明就高明在为了博得更大的名声而足以牺牲一点小利益。
华歆呢?他被批判成为一个没有得“道”的“假名士”,因为他的眼睛看得出“金”与“瓦”的区别,耳朵听得见“乘轩冕”的过门者。其实我们的华歆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他不用伪装自己看不见“金”,听不见“乘轩冕”的过门者。但我们的华歆却实在是受到了道学家、伪君子的名学家们的鼓惑和毒害,以为真正的修为是“存天理,灭人欲”,因此硬是要折磨自己的神经,要控制自己的真性情,灭了自己做为“人”的欲望。他一定内心很崇拜管宁,因为管宁“见地有片金”,“挥锄与瓦砾不异”;因为 “有乘轩冕过门者”,管宁“读书如故”,其实单纯的华歆那里知道管宁这个修炼到“万物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名士典范乃才是最大的伪君子!
魏晋以来泛滥的道学家、伪君子在今天并没有完全灭亡,他们仍然是暗地里做婊子,表面上又立牌坊的人,他们仍然企图通过他们的伪道学控制民众,玩弄民众,如果我们还把这些人奉为名士、君子的话,那我们真是瞎眼了。我们的时代就是要消灭伪君子、伪道学的时代,就是要解放人性,还人以真性情的时代!

2005年3月13日于长沙岳麓山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兰词话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9327  


      [一]
记得《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探讨天地自然、阴阳万物与人之孕生之关系时曾说,“清明灵秀之气”一旦与“残忍乖僻之邪气”相遇相混,世间男女若秉此气而生者“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在众生之中,既聪俊灵秀又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若生于富贵公侯之家,则为情痴情种”。依我看,康熙“圣朝”的纳兰容若便是在这种“两气”相混之中孕生的“情痴情种”。

我少时即喜纳兰词,尝从业师习其《长相思》、《碟恋花》等诸词,以为古往今来最是第一等文武全才者皆不出韦苏州与纳兰容若其右。然而韦苏州较之纳兰容若,我却更为纳兰容若那“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刻骨铭心。曾求其《侧帽》、《饮水》诸集,不得,后广搜清词杂钞,得其词四十余首,细细咀嚼,未尝不为之感伤泣涕,扼腕哀叹?br>容若乃是康熙朝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称“相国”的重臣纳兰明珠之长子,生于富贵,家世显赫。纳兰家族一直与皇室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姻亲关系,加之容若天资颖慧,钟灵俊秀,故其一生平步青云,少年得志。容若四岁学骑,七岁射箭,十四能诗文,十七入太学,十八中举人,二十二以二甲第七考中进士;又深得康熙器重,授之三等侍卫,旋升一等,令正三品衔,随驾御前。容若文则能与帝王唱和,风流倜傥,卓尔不群,武则能随天子南征北战,巡狩天下,洒脱豪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贵族子弟,文武全才,世人眼里的“仁人君子”,封建统治的继承者,却是何等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何等的为情所困、为情所伤、为情所亡。他抛弃了显赫的家族,抛弃了应得的荣华富贵,抛弃了为帝王建功立业的机会,在自己一手构筑的理想天国里低吟徘徊,最终随一缕轻烟飘逝人间。

容若仅三十一岁的人生很短暂,但却辉煌过、却爱过,爱得那么“乖僻邪谬”,爱得那么“不近人情”,无论是与妻子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抑或与情人的温情脉脉,缠绵悱恻。无疑,他是所有性情中人的精神偶像。
            
              [二]

容若是一个地道的天才。

况周颐说他是“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说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徐乾学说“余阅世将老矣,从吾游者亦众矣,如容若天资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也。”(内阁大学士徐乾学撰《纳兰君墓志铭》)
容若更是一个地道的“情痴情种”。

容若十九岁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夫人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晴,恭容礼典。明珰珮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候补内阁中书舍人叶舒崇撰《卢氏墓志铭》)正是这样一位花样年华人见人爱的娇妻打动了容若这位少年才子的心。容若爱妻甚笃,新婚燕尔,多有唱和,诸如“戏将莲菂抛池里,种出莲花是并头”,“偏是玉人怜香藕,为他心里一丝丝”,“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幸而出自“未染汉人风气”的容若之手,若换做六朝人笔下,恐怕早已置之“宫体”行列。

容若夫妻相处三年,感情弥深。此时的容若可谓是一生之中最为称心如意,年少轻狂的时候。然而,卢氏夫人在与容若生活了短暂而幸福的三年之后,却不幸难产而死,年仅十九。自此容若精神抑郁,少有欢颜,把对爱妻的一遍痴心痴情化为一首首哀惋凄楚的悼亡词。

容若作词,一生主情,情之所蓄至若极点,遂遽然成文,一发不可收拾。顾贞观说:“吾友容若,其门第才华直越晏小山而上之。”同样主情,晏小山之情纵然凄楚缠绵,然尚馀有脉脉之温情,诸如“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红烛自怜无好计,寒夜空替人垂泪”,“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扬花过谢桥”,“欲将沉醉换凄凉,清歌莫断肠”等句,可谓一遍旧梦温情,哀而不伤。

然而容若之情诸如“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伥望”,“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便天上人间,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可谓古往今来最为哀感顽艳,哀惋凄楚,令人柔肠寸断,哀而更伤,元气大损,不能卒然读之。

容若有首《蝶恋花》可谓是其悼亡词之代表作: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此词意韵深沉,立意高远,一脱前人窠臼。观其通篇无一哀悼之词,哀悼之意,却又句句哀惋凄楚,字字伤心伤神。其一遍痴情更以“最怜”二字道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每每读其“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一句,不禁想到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遂致黯然神伤,哽咽不能言语。

相比之下,容若悼亡词更与后主神似。容若自己在《渌水亭杂识》中便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陈维嵩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二主之遗。”这样的评价应是公允的。容若悼词较之后主自感身世之词哀戚可比,却意境未逮。后主如“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同样哀戚,然其眼界开阔,意境高远,涉及人生宇宙意识之深厚自非容若悼亡词可出其右,故仅说“直追后主”,“得南二主之遗”等语。
            [三]

王静安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五代、北宋词有境界,自成高格。宋室南渡,家国破亡,词之眼界愈窄,意韵却渐深厚。元明有诗无词。所谓“汉人风气”即指词源愈绵长则词风之弊愈沉积。容若词跨越数百年汉人词学风气,直师后主,如白纸一张,清水一杯,“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其《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深夜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其《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落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在词中,词人面对边塞的情感似乎被天然的隐藏了起来,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宁静,一种未染世俗气息的真切,仿佛初生的婴儿在以一种最为纯粹的心境感观自然的音像,自然的一切。试想,这又怎会是数百年词风之弊沉积影响下,出口便道“离愁别恨”的汉人所能道出的?

如果说容若词之哀感顽艳出小山其右而直追后主,那么我则认为容若词之闲情逸趣、感伤惆怅则直追同叔。容若之闲情逸趣、感伤惆怅除具有北宋一代士大夫精神,较之悼亡词更有境界外,乃是一种情由心生、情发无端的赤子之心的体现。情由心生则能真切动人,情发无端即可纯净天然。这样一来,容若词往往借以莫名之意象真切表达蕴蓄于内心深处的莫名情绪。
《菩萨蛮》: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摧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酒泉子》:
谢却荼靡,一片明月如水。篆香消,尤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依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江城子》(半阕):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凝。非烟非雾,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在词中,莫名的意象,莫名的情绪接连而来。词人似乎准备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其实,词人亦不知其所感所触,只不过情由心生、情发无端罢了。词人自己也说到“无端听画角”,“不知何事萦怀抱”。然而从“朔风”、“三更雪”到“倩魂”、“桃花月”,从枕畔的“红冰”到瘦尽又一宵的“灯花”,甚至是那“非烟非雾”,欲来未来的“神女”,这一切真可谓是“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于眉睫之前也。”但我们又似乎可以从“无端”与“不知何事”之中看到词人的心境——一种浮生若梦的莫名感伤,一种人生悲剧意识的萌动。

其实,情由心生、情发无端由来已久,李义山之无题诗,林颦卿之葬花词。春女暮士之感怀倒还可以理解,偏偏容若少年得志,家世显赫,生于太平盛世,得遇明君圣主,却道出了“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的感慨。在常人看来,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贾宝玉。容若的性情倒与他有神似之处。当年容若曾与曹雪芹祖父曹寅相交,同为康熙皇帝的少年股肱,难怪蔡鹤卿先生要把《红楼梦》与纳兰家族联系在一起。我又不禁怀疑容若与宝玉真乃“两气”孕生的奇才慧种,在太平盛世、风华正茂的时候却道出了“生涯原是梦”的天机,因而不得善终,一个英年早逝,一个遁入空门。
            [四]
容若的早慧成就了他在词坛上的地位,也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然而,容若的悲剧又未尝不是一种美,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徐乾学所撰的《纳兰君墓志铭》说容若生前“所交游皆一时隽异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葬,于赀财无所计惜”。容若逝世后“哭之者皆出涕,为挽词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就连康熙皇帝也伤怀不能自己而谴使哭灵。这该是多么宏大的哀悼场面,比起后来纳兰明珠被罢相抄家时的境况可谓是有天壤之别。我想这些来哀悼容若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慕其高雅,以才子逝世为憾者;一是曾受其恩惠,图以一报者;一是攀附权贵,讨好纳兰家族者。

容若未染汉人风气,此相对词学积习而言,容若却是一个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其师徐乾学乃名噪一时的大儒,容若少年时便在其指导下主持编修《通志堂经解》,又著录《渌水亭杂识》。容若在京城西郊筑别墅取名“渌水亭”,在此休养,作诗填词,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可以说,容若是一个具有士大夫精神的人。这恐怕才是他受到天下文人倾慕之所在。

容若曾以士大夫的精神写过一些怀古词,诸如“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行人莫话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日横”,“休寻折戟话多年,只洒悲秋调。斜日十三陵,过新丰猎骑”。然而意境皆不高远,亦无刻骨铭心之痛,未若其悼亡词之真切动人。似乎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苦痛,那些情由心生、情发无端的赤子之心才能拉近我们同容若的距离。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容若是一个词人倒不如说容若是一个才子,一个率性而为的“情痴情种”。

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写过一首让我们瞠目结舌的《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此词如晴天霹雳猛然劈在那天下共笙歌的康熙盛世,可谓古往今来第一睥睨凡俗、傲视群伦的狷狂之词,直捣苏辛门庭。苏词旷而不狂,辛词豪而不狷,即有狷狂,亦有所节制,终不脱士大夫之风范。惟此词气贯于胸,迸发而后快,真如大江东去一发不可收拾。句句狷狂,置之魏晋虽嵇康、阮籍之猖狂亦不得不为之而变色!

在词中,一个柔情万种的才子陡然间成了一芥“狂生”。在他的眼里,繁华富贵,功名利禄尽可“冷笑置之”;在他看来,古往今来一切权势的纷争皆是无聊之极的,“且由他”而已。生于权贵豪门而视之若粪土,生于盛世而视之若有无,睥睨凡俗之至,傲视群伦之至,千秋万古能几人哉?!天地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惟有英雄孤傲于天地之间,高歌一曲,拭尽英雄之泪。这种伟大的孤傲虽“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的陈子昂何足道哉?!虽猖狂于穷途末路的嵇康、阮籍何足道哉?!这种“青眼高歌”的狷,“且由他”的狂,这种天性的自然流露开的是中国文人俯瞰千古历史的伟大先风,是中国士大夫对两千年封建王朝一次不怀好意的谶语。

这一首词可以看作是容若一生的总结,更可以看作是中国士大夫传统的总结。不管怎样,这样一个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的“情痴情种”,封建王朝的后继者在孽海情天里走过了他三十一年的短暂人生,上演了一曲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红楼梦,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暮乡关何处是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8835

临近年末,不经意间,已然是小雪分飞,不禁思乡情切了起来。恰恰在这个时候却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告诉我老家小镇的房子准备卖了,买主已经谈好了。一听之下不免吃惊,但细细思索也觉得理所当然。自从我离家求学在外,祖母病逝,父母又常年在外经商,于是小镇的房子便没人住了,与其放着真不如将它卖了。然而,毕竟是住了近十年的房子,一家人十年的岁月全在这里面度过的,现在要卖了,从此属于他人,难免有诸多的舍不得。
   我仔细地询问母亲是否要将房子里的家具电器等所有的东西搬出去,母亲却告诉我说,电器全部送亲戚,家具连同房子一起卖,除了我的一个大书柜和一柜子的书籍外,什么都不留下。听了母亲的话我更加伤感。记得18年前,父母在老家的乡下修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并不豪华的洋楼却成了远近乡村的标志性建筑,但一家人住了仅短短数年便将房子卖了搬到了小镇,买了现在这套三室两厅的商品房。然而现在却要将这套房子也卖了,感觉一夜之间一无所有。还好,母亲是了解我的,她会把我多年来收藏的书籍好好的安置,房子虽然没了但至少我的书还在,我们的“家”还在。正如父亲所说的“卖了吧,反正都是旧的,卖了好买新的”一样,我不住地安慰自己。
   房子是快要被卖了,而我收藏多年的一柜子书籍却还是会留在我的身边,因为父母了解他的孩子,知道他的孩子最舍不得的是那一柜子书籍。在我的心目中那一柜子书籍早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书籍了。读过李清照的《〈金石录〉后续》,今日对照自己不禁感慨唏嘘。赵明诚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从家乡逃难带出的十五车文物图书:“余意甚恶,呼曰:‘如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赵是忠臣孝子,在他看来“宗器”是足以与身俱存亡的东西,然而,对于普通的读书人,书籍恐怕就是足以与身俱存亡的东西。
   自古以来,读书人无一不是好书如命之徒。和读书人交往,可以借他千金,然而惟有借书是断不可草草出口的。书对于读书人而言早就不仅仅是白纸黑字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精神的皈依。如果说,房子是普通百姓的乡关乡情,那么书籍则是读书人的乡关乡情。我20年来所精选收藏的一柜子书籍见证了我精神成长的历程,早已成为我精神的依托和人生的信念。它们在我有生之年是断不会被轻易丢失的,我自希望能将它们永久地保存下去,给我的子孙后代以精神的指针,为他们树立一个永不逝去的乡关乡情。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的曙光-------代湘江评论创版宣言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7393


(一)重构“上帝”
   1882年,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1]在其经典哲学著作《快乐的科学》一书中郑重的宣告“上帝死了!”这一标志性事件表明建构于基督教教义基础之上的西方世界信仰与道德体系的彻底坍塌。由此开启了一个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来的新纪元。
   建构于基督教教义基础之上的西方世界信仰与道德体系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具有鲜明专制独裁性质的“神”的信仰与道德体系。当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由一种对人的关照,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具有泛神色彩的哲学演变为一种旨在将明显带有人的情感意识的自然(自在之物)中的泛神抽象出来,成为独立于人和自然之上的统治权威的一种愚人之术的时候,就注定了以尼采学说为代表的近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对传统的的反叛,对“神”的反叛。
   以尼采学说为代表的近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宣判了“上帝”的死亡,并日益解构着西方世界的大传统。自此,中世纪田园诗梦幻的信仰与道德不复存在,世界在不停的坍塌与解构中沦为工业化大生产的荒原。战争、屠杀、犯罪、专制、独裁,一场场梦魇接踵而来,人类以诚惶诚恐的心态在命途多舛和未知前途的颠簸中踯躅。失去“上帝”庇佑的世界变得如此陌生而凄清。失去信仰与道德的人类何去何从?“上帝”已死,不可复生,然而我们依旧对“上帝”充满期待。我们要复生一个“上帝”,那就是自己,就是无数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意识的个体所组成的人类整体。人类希冀在荒愿中自赎惟有依靠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成就自己的“上帝”,真正的“上帝”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重构“上帝”,使“上帝”复生之后,我们豁然开朗,我们所希冀重寻的信仰与道德何在?那就是使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意识的个体得到解放——我们的信仰就是民主,就是自由!我们的道德就是民主的道德,自由的道德!

               (二)解读“异端”
   思想具有超越性,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便在于其以反叛的姿态特立独行于芸芸众生之中。正如伟大的文学家都是在继承传统和反叛传统的二元对立之中成就伟业的,思想家亦具有如是特点,所不同的是,思想的价值乃在于在背离与反叛之中反思传统,关照时人,并对未知世界进行先验的预测,其继承性在背离与反叛中显得微不足道,所以,真正的思想家就是其所处时代保守势力和专制独裁势力所口诛笔伐的“异端”。
   没有“异端”就没有思想家。任何真正的思想必然是对传统的背离与反叛,对保守势力和专制独裁势力的背离和反叛。当伟大的无产阶级理论家马克思煽动“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时候,在西方世界的资本家和集权统治者看来,马克思就是一个具有强大煽动力的“异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异端创立了背离和反叛传统的学说,并且其学说成为世界上所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石,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当塞维特斯[2]和布鲁诺[3]先后以“异端”的罪名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的时候,就宣告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企图成为坚持己见而不惜与保守势力和专制独裁势力对抗的真正的思想家必然将为追求真理而付出惨痛的代价。然而,正如笛卡儿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所言,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意识的个体的存在价值或存在的逻辑前提正是在于“思考”,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于为真理而殒身不恤。人的肉体可以被毁灭,但人的思想将永远存在,你可以轻易使一个人住嘴,但是无法制止他的思考,无法改变他所坚持的思想。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一个注定成为“异端”的勇士,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时刻准备为自己的信仰经受作为“异端”所要经受的“火刑”!

                (三)关照人类
   诞生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意识的个体的思想不是以个体为归宿的,它必然是直指当下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哲学思想都是建构在“人”之基础之上的,都是在不断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的学说,脱离了这点,哲学思想自不能成其为哲学思想。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在不断的改造中寻求前进,也在不断的前进中时刻面临各种突发的生存危机。面对危机,人类就生存问题进行着不断的思考寻求解决之道而重寻生存的曙光。伟大的哲学思想必然摆脱狭隘的个人经验和纷繁复杂的时事形态,从具有时空局限的现实个体的生存中抽象出独立的命题来,再以此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真理”指导于当下人类的实践,甚至先验地为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立法”。所以,以人类自身命运为出发点,以人类整体的生存为最终归宿的思想是我们倡导的“真理”。
   望麓自卑湖大BBS站湘江评论作为湖大人自己的思想圣地,希冀在湖大学子的交流与探讨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闪现“真理”的火花。惟其如此,方不至于辜负学府先贤的厚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此拙文与诸君共勉,庆贺湘江评论创版。



注释:

[1] 尼采:英文名Friedrieh Nietzsche (1884—1900)这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高喊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不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就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深刻的精神危机。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
但尼采也确乎提出过新的思想。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许多西方作者也极受其影响。尼采的学说预示了西方社会进入了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2] 西班牙人塞维特斯,二十二岁时,自费出版了一本书:《三位一体的错误》,激怒大部分基督徒。1553年10月,在加尔文的操纵下,塞维特斯因“渎神罪”在火刑柱上被文火活活烧死。详见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3] 布鲁诺(Giordano Btuno,1548-1600),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1583年,布鲁诺到英国,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585年去德国,宣传进步的宇宙观,反对宗教哲学,进一步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布鲁诺的主要著作有《论无限宇宙和世界》,书中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明确指出:“宇宙是无限大的”,“宇宙不仅是无限的,而且是物质的”。还著有《诺亚方舟》,抨击死抱《圣经》的学者。
 楼主| 发表于 2005-5-21 03: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的盛夏,我在平静中感伤

http://wlzb.net/phpwind/read.php?tid=12287


(一)
两个月的暑假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我在平静中感伤。这段日子,我是黑白颠倒着过的。每天晚上彻夜不眠,看书,写文章,听音乐,上网逛论坛,直到天边泛出淡淡的白色,我知道,天亮了,我该睡觉了。那天,母亲打电话给我,详细询问我的起居作息。我不得不告诉她我是晚上通宵,白天睡觉的。母亲听后,严厉地斥责我。她对我说,我们做父母的并不苛求你为家里做些什么,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保重身体,你的身体一向不好,再这样下去,身体还要不要!我拿着听筒沉默不语,泪水情不自禁地滚落下来,一时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疼痛,我不知道是这两个月的自闭生活让我变得如此脆弱,还是我一向如此。有时候我在凌晨写文章累了就会一个人静静地听蔡琴的音乐,然后陷入沉思。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选择暑假不回家。在当初做出决定的时候,我告诉母亲我要学习。实际上,我只是在逃避,我不愿意回家去面对很多亲朋好友,同学师长,我只是想一个人静静,只是想有个独立而安静的空间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索一些问题。
(二)
凌晨的天马公寓空虚而落寞。我听着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看着白花花的电脑屏幕上不断地闪烁出黑色的文字,我的心里很平静,寂如流水,一路淌过,不着痕迹。灵感充沛的时候,一个晚上可以写五、六千字,但灵感枯竭的时候,竟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仅静静地面对标题发呆,脑子里一遍空白。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感到很恐惧,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我不知道我除了写文字之外还可以做什么。我是一个任性而为的人,完全可以心无它物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无法压抑自己,无法逼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诸如利用假期学习电脑程序编辑,学习商务英语。我搞不懂我一个学中文的人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做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在我看来,桃子树上只可能长出甜美的桃子,而不可能长出又大又甜的西瓜,而人们要吃西瓜的时候,也只需要去西瓜地里寻找,绝对不会问桃子树要。我就是一株桃子树,只会长出甜美的桃子,但绝对不要指望可以在我身上嫁接出又大又甜的西瓜。所以,我只会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文字上,而不屑于将本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学习电脑程序的编辑与商务英语上。然而,当某一天我发觉自己在竭尽思虑仍旧写不出一个文字的时候能不恐慌?这是灵魂出窍的征兆。于是,我想了想,还是做点别的什么吧,只要和文字相关的。
(三)
傍晚的时候,我常去湘江边。坐在防洪大堤上,居高临下,面朝湘江,一阵阵清爽的凉风从江面上吹来。江上偶尔有采沙船经过,汽笛鸣声,韵致悠长。我的对面就是繁华造就的长沙城,一条横贯古今的湘江隔着“形而下”的都市的高楼大厦与“形而上”的我的精神与灵魂。有时候沿着湘江大堤步行去荣湾镇的新一佳超市买蔡琴的CD。从中学起我就沉迷于蔡琴的歌曲。她的音乐可以让我肆无忌惮地追忆逝水年华,直到自己在往事中支离破碎,静静地滚出泪来。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人,且内心充满怀旧的感伤,否则我不会喜欢蔡琴,毕竟,只有“相知”,才会“相爱”,我肯定我是听懂了蔡琴的。一次听星沙之声的节目,一个矫情的女主持将张爱玲和蔡琴加以对比,做了一期出色的节目,从此我改变了对这个女主持的看法,但不知这个创意是否是她的原创。总之,繁华造就的背后有着苍凉感喟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蔡琴。能够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的人,我相信是不会愚蠢到让我难以忍受的地步的。
(四)
新学院论坛是北大和澳门大学的教授创建的。起初去的时候感觉不错,但后来发觉这个论坛越发保守、自大,常常和一些老儒们发生冲突,我也就不去了。认识碧落却是因为新学院。当时碧落是散文版的版主,后来新学院被查封,我在天涯社区遇到了她,于是我便发消息向她询问新学院的事情,她很热情地答复我。后来新学院重新开张,碧落改做新诗版版主,我便和她熟了起来。她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是白话诗最让我喜欢。她的《沙漏集》、《沉鱼集》、《香草》,我几乎可以背诵。我曾一度缠着她学诗,可她死活不答应,说是怕耽误我。我想想这个女人也真烦,于是也就慢慢作罢。不过我却不服气,仗着自己比她小几岁,便常常在给她的帖子回复中调侃她,叫她阿姨,一直不知道她是否生过我的气。然而“阿姨”也有“阿姨”脆弱的时候。有天晚上,我和她视频聊天,我没有视频但可以看到她。谁知她一上来竟在我面前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不知所措,拼命哄她开心。我是见不得别人在我面前伤心的,每次看到别人在我面前落泪,我也就跟着心酸。慢慢听完她的诉说,才知道原来是和男朋友有点小小的误会,可是眼前这个被我调侃为“阿姨”的女子竟然因此而大醉而后大哭,我实在不解。突然生出一计,我严肃地对她说,碧落,一直以来我都想对你说三个字,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说,更不敢说,但我的确很想对你说。你要不要听?我看到她突然停止了哭泣,表情严肃而惊讶,更有一点羞涩。我暗暗发笑,然后不慌不忙地对她说,我要对你说的三个字就是“你—好—烦!”她一看顿时大笑了起来,差点笑岔了气儿,可是没过10秒钟她竟又哭了起来,边哭边说,连你也讨厌我!我一听,一时无语,明明是逗她开心,谁知她竟然如此理解我的“你很烦”。当时我恨不得立刻掉线,逃出这种纠缠,心想女人的敏感与脆弱永远让男人手足无措,即使我也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人。她可以因为一点感情的波折在我面前感伤,而我呢?我的感伤只能面对一堵白墙,我的境遇又何堪?
(五)
有时候去影象店里租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阿飞正传》、《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统统重温一遍。其中的《东邪西毒》至今我已看过5遍。没有别的原因,仅仅因为王家卫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导演。我一向是喜欢那种绝弃纤尘,直抵人心的东西,深刻而不浮华,自然而不矫情,喟然而不决绝。实际上,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让王家卫以他一贯坚持的拍摄手法将安妮宝贝的小说拍成电影,再配以蔡琴的音乐。我深信这将是绝世的经典。安妮的小说充满画面感和意识的流动成分,且主题往往暗和王家卫的风格所需。记得最初知道安妮宝贝是高中的时候,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她的《彼岸花》,安静的躺在书架上。封面很有特色,是一条通向远方的柏油路,一个人骑着机车快速地驶向远方,背影模糊而飘渺;远处是一勾苍茫的山的轮廓。封面上写着两排暗红的文字:“放给陌生人看的电影,来自你的灵魂深处”。书的底面写着五行白色的文字:“我把我的文字写给你看,有往事的缺口,有幻想的抚摸,有诺言的甜美,有失望的伤痕”。在看过封面之后,我断定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小说,于是坚定地买了,并且用了一个通宵看完了整部小说,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是让人窒息的感伤。这种感伤无边无际地蔓延,直到将我彻底淹没,似乎是一个沉迷于毒品的人恍惚之间突然看到了眼前无边无际地盛开着妖艳迷离的罂粟花。从此我一直把安妮称为罂粟花。后来我才开始阅读她的第一部作品小说集《告别薇安》,阅读她的《八月未央》、《二三事》、《蔷薇岛屿》。全部认真的阅读,认真的体味。在阅读中和她一起感伤,一起经历世事沧桑,一起成长。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余杰评论说,女性写小说有三个高峰,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王安忆,一个是安妮宝贝。我震惊了,我们竟然有着相同的观点。实际上,在安妮早期的作品《告别微安》这个集子里可以看到安妮最初的面貌,很纯,绝少矫情,很感伤,但总有一丝温情脉脉。后来的文字却逐渐的张扬而冷艳,散发出妖艳迷离的气息。至今为止,安妮成就最高的仍然是《彼岸花》。《八月未央》里仅仅只有几篇文字有价值,而《蔷薇岛屿》实在是很失败,让安妮背上了种种骂名。她的《二三事》仍然没有超越《彼岸花》的成就。所以《告别微安》和《彼岸花》才是安妮的本色。那天我写了一篇评论安妮的文字,贴到“天涯”的许多地方。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安妮的作品是私人性很强的东西。她笔下的人物无论年龄、身份、性别,都是其自身心灵的投影。她用自我的心灵去感触世界,用自我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因而其作品中的全部世界也仅仅是自我的世界。从这一点讲,安妮的作品永远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著作,但绝对是最美丽动人的著作。虽然她永远走不出自我心灵的狭小圈子,但她可以毫无顾及的对心灵进行深层的挖掘,所以她的笔调既是狭窄的,又是深刻的。这种深刻不是鲁迅般社会性的深刻,也不是莎士比亚般人性的深刻,而仅仅是安妮式的“人心”的深刻,一种自我心灵世界的深层挖掘。安妮总是徘徊在宿命的爱与恨、生与死的边缘,不断失望但永不绝望。她是理想主义者,但由于“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梦想(安妮原话)”,所以,她又堕落为颓废主义者。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让人既厌又怜的颓废气息,仿佛一株妖艳迷离的罂粟花,在不动声色中控制你的知觉,让你不自主地沉醉、沉迷、沉陷、沉沦,并且体味那种无边无际的颓废无助几至死亡的心灵疼痛。后来我看到帖子回复,绝大多数是对我的批判,包括无数道貌岸然的漫骂,其中有人竟把安妮误认为卫慧。我笑了。按照我的脾气,大可以站出来血战群儒,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我在“天涯”先后被封6个ID,由此可见我是个可以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勇士,但是我却笑了,一种对他们鄙夷的嘲笑。对无知者,我不能企图改造他们。白痴之所以可以打败天才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按照他们的理解能力率先给你一个致命的评判,然后以他们自己的逻辑证明他们的观点。所以,不要同与自己不在一个层次的人争论。所以我放弃了争论,我相信我和他们争论是对文学的亵渎,是对心灵的扭曲,只要我理解安妮,只要我能读懂安妮,其他的都不重要。我把安妮放在心中,放在灵魂里。
(六)
当我不写文字又不听音乐的时候我会听收音机。电台里无数的听众通过手机短信向主持人诉说他们的悲欢离合,并且渴望得到主持人的关怀。然而矫情的女主持无非嗲声嗲气地将这些短信念一遍,即使有所回复,也无非是使用一些貌似关切却难掩实质空虚的言辞而已。她如同幼稚园里的阿姨,仅仅是在履行工作的职责而已,如果企图让这些阿姨将成百上千的孩子一个个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般看待,那简直是妄想。可怜的听众们却将解决自己人生困惑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毫不相干,仅仅会嗲嗲而已,如同木偶的主持人身上,简直是悲哀。即使你告诉主持人,今天你父母双亡,女儿私奔,爱妻红杏出墙,她亦可以一边故做悲哀,用无关痛痒的言辞敷衍你,一边在直播机房和导播眉来眼去,暗送秋波。现代人只是一只困兽,在肉体世界困顿于繁华造就的都市的同时亦面临精神上的危机。安妮正是企图对这种困顿进行冲击与反叛。这种冲击与反叛狂野孤独而悲壮。她正是鲁迅说的铁屋子里觉醒之后企图冲破牢笼的勇士。
(七)
这个时代是交流泛滥却又缺乏心灵沟通的时代。只要你有足够的无聊,你立刻可以在网上查找无数个“据说是”小女生的陌生人聊天。在隔着一张“网”的环境中带着自己的面具无所顾及地扮演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鸿雁传书的古老传说早已湮没在唐诗宋词的尘埃中。那天拿出茵给我的七封信,一封封认真地重读一遍,那个纯真的小女孩的一颦一笑又闪现在我的眼前。悠悠往事不禁涌现脑海。茵是我的高中同学,是我曾经爱过的一个女孩子。她很爱笑,眼神妩媚,长发披肩,素衣白裙。实际上,在今天我回过头去反思我和茵的关系时,我仍然无法确定她是爱我多一些还是喜欢我多一些。喜欢和爱永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只记得她曾告诉我说,是我和我的文字陪伴她度过了高中最辛苦的岁月,如果没有我和我的文字,她是挺不过来的。我记得那时我拼命地写字,那种投入的状态让我至今无法企及。在高考前的前三个月,我利用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写了一部5万多字的长篇小说。从我把它创作出来再到付之一炬,之间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茵。写那部小说的时候,我很累,在日益临近的高考的压力下可谓身心俱疲,但我始终不曾放弃,一直坚持写,写完一点就给茵看,然后她会很投入地阅读和思索,很投入地和我讨论,给我提修改建议。所以与其说是我的创作,还不如说是我和茵共同的精神结晶。我一直将它带在身边珍藏,从不示之于人。后来我和茵去了不同的城市,上了不同的大学,茵在给我写了6封信之后告诉我说她有男朋友了,以后没有时间再给我写信了。那一刻我很平静。茵在电话的那一头沉默着等待我的反应,而我却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我们相对沉默了大约一分钟,然后我听见茵很小声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我冷笑一声,不发一言便轻轻挂上了电话。转身的时候我发觉一滴眼泪飘落到我的手背上。回到寝室,我爬上床,静静地躺着,什么也没想,只是想睡觉,可是我却睡不着,一种让我窒息的清醒感将我吞噬。我走下楼到超市里买了两瓶啤酒,然后坐在路边的花坛上肆无忌惮地狂灌了起来。我不是悲伤,亦没有感觉丝毫的悲伤,我只是想让自己睡觉。我是一个不胜酒力的人,沾酒必醉,一醉必睡。两瓶酒下肚,我已飘飘然。我努力辨别方向,踩在回公寓的路上,感觉脚下软绵绵的,每一步踏下去都那么的虚无缥缈。回到寝室,我扑倒床上,胃里正翻江倒海,感觉比死还难受,其实我亦不知死的感觉何如,但想来总不至于如此痛苦的。我强忍着起身泡了一杯很浓很浓的碧螺春,然后又倒在床上,翻来覆去,急火攻心却又直冒冷汗,始终不遂我愿地睡了过去。这样折腾了半天我爬起来将那杯茶一饮而尽,顿时全身舒畅,酒意去了大半。我叼着一根烟走到阳台,仰望长空。天上却突然飘起了雪花。我的运气实在是好,在长沙度过的第一个冬季竟然看到了雪花漫天飘飞的景致。对面是女生公寓,我记得当时对面一遍灯火辉煌,笑语欢天,而我恍然若梦中。我转身回到寝室,打开抽屉,拿出那部5万字的小说,那部见证了我和茵悠悠往事的小说。我几乎没有多看它一眼便拿出打火机到洗手间里将它点着。厚厚的一大叠手稿烧得旺盛,火光映得我满脸通红。那一刻我很平静,没有一点心疼。我明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两周之后,我收到了茵的第七封信,雪白的信纸上没有一个字,只是里面夹着一枚银戒指。那是高三的时候我送给茵的,曾一直戴在她左手的无名指上,戴在一根象征爱与永恒的手指上。现在细细算来,自从银戒指回到我的身边,至今我与茵已有一年半没有任何联系了。当我重温这七封书信(包括那封无字的信)的时候,依旧很平静。我想我早应将它们同我的小说一起火葬了,伴着我的悠悠往事和逝去的诺言。于是,我义无返顾地拿起这七封信同当初烧掉那部手稿一样地将它们烧掉,坚定而平静。它们没有理由再留在我的身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是那枚银戒指仍留在我的身边。我想,指不定哪一日我沦落江湖的时候还可以找一家当铺将它变卖了,倒可以换回几十元人民币。金钱有时候比爱情更可靠,我冷笑,只觉一滴眼泪不知不觉中飘落风中。
(八)
  
六月份,从英语四级考场出来的时候,我已经预感到不妙。然而当时我的确很坦然,我从不觉得不过英语四级我的下半辈子就完了,即使如此,我亦不觉悲哀。从我踏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毫无绝大多数人的慷慨与兴奋,相反我觉得我的人生过得已经差不多了,因为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理想。当我点击网站查找四级分数的时候,我很平静。屏幕上显示着“正在查询,请稍等”。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等待着分数的出现。在那漫长的一刻,我感到自己很可笑。这算什么?等待上帝的宣判么?尼采不是说过上帝已死么?即使有上帝,那也是我自己。我才是我的上帝,我的太阳。我为什么要被别人宣判?!我在心里暗暗嘲笑自己。十分钟之后,屏幕上赫然显现我的分数:51`5分。我盯着屏幕,毫无表情,心情平静,淡如流水,一路淌过,不着痕迹。一分钟之后,我缓缓地吐出一口气,然后起身叼着一根烟走到阳台上,仰望长空。依旧是凌晨的苍穹,依旧是凌晨的人间。我突然不自觉地笑了一声,笑声轻而有力,我亦能够听见。我敏锐地发觉我的潜意识中竟有一丝快意。难道这竟是我所希冀的么?难道我真的愚笨到连60分的英语四级的要求都达不到么?可是我发觉从我的中文水准中很难找出我愚笨的证据。高中我的语文成绩几乎没有下过120分,而且我的作文绝大多数是用做班里80多个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习的范文。我岂会是愚笨之人。其实我从踏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几乎没有学过英语,我讨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讨厌自己被一个庸俗不堪的共同标准所衡量与评判。我是一个任性而为的人,要我浪费阅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时间,浪费写文字的时间去背诵那些可能我一走出校园后一生也不会使用的英文单词,我办不到。我的生命不是用来浪费在这些腐朽庸俗的即定规则上的。
(九)
  
一个凌晨听电台里讲今晚会有流星雨,于是我一直靠在阳台的栏杆上。在凌晨黑压压的苍穹下,我不停地吸烟,不停地仰望长空。有时候,当我仰望长空的时候,我并不是在寻找什么,我只是寂寞。这种寂寞不是缺乏亲友的关照,不是缺乏与人的交流。这种寂寞是源于对生活、对生命的失望。我只是宇宙中的一颗粒子,偶然间在地球的一域,与银河系遥遥相望,可望而不可及,可以遥想而不可以感触。生命何其渺茫!今年长沙的盛夏并不如往年般炎热,且已立秋,天气已然凉爽。尤其是如此宁静的凌晨,凉风从四面吹来,我有一种飘的感觉。在这种万簇俱静的凌晨,人的思绪会很凌乱,但记忆却无比清晰,往往沉寂多年的往事会一起涌现脑海。各种记忆毫无头绪地交汇混杂,终于构成了一股潜在的意识河流。普鲁斯特是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在我看来,《追忆逝水年华》所开创的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创作手法简直是天才的创举。我不停地吸烟,不停地仰望长空,时间于我似乎凝固,只有意识的流动,超越时空,超越生死。我思绪凌乱,灵感却很充沛。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会遇到许多人,来来往往,生生死死,多少悲欢离合,几度繁华苍凉,然而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颗粒子,渺茫而苍凉,轮回在不可触及的宿命的轨迹中。不论曾经何其的轰轰烈烈,何其的壮志踌躇,事情结束了,我们也就平静了,最终我们脱尽纤尘,又大化为一颗粒子,绝留不下任何痕迹。我们是可悲的,这种可悲是与生俱来的,谁也逃脱不了。我在阳台站立了许久,微感凉意,于是转身回到书桌旁,打开电脑,愤笔嫉书。三十分钟之后,写了一篇题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小说。有时候,灵感充沛,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为自己,为自己的文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写在那样一个错过流星雨的凌晨。当我再次来到阳台的时候,天边已然泛白,我知道,天亮了,而我也该睡觉了。
(十)
日子就这样过着,寂如流水,一路淌过,不着痕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觉公寓开始陆陆续续地多了许多人。整个暑假我走在宁静的走廊上,听见的只是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我座在空荡荡的食堂大厅里,一个人用餐。这种挣脱世俗繁华的清净让我感到舒适。现在我白天睡觉的时候外面会很吵,打开寝室的门就会听到闹轰轰的走廊。我知道我很快就要回到两个月前的正常生活中去了,在食堂里被插队的人挤来挤去;听公寓楼道放肆的叫嚣声;和我的同学们一起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赶到学校上课;听一些素质低劣的人讲课,必恭必敬的做笔记;然后一起郁闷,一起放肆,一起考试,一起等来又一个假期。生命就这样在轮回中浪费,我不得不羡慕唐人那种仗剑江湖,弃笔投戎,喋血边塞的人生,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悲壮中体会生命的真谛。而我呢?我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思想被压抑,心灵被扭曲,在即定的规则中慢慢老死,最终灰飞烟灭。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两个月自闭生活所形成的作息规律,开始放弃在网上与一帮有趣的朋友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开始放弃夜间写作,但是我真的很难改回来。我在食堂里用餐,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看着他们笑靥生花,我很想走过去问问他们的心里感受。正当我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我看见对面的一张餐桌上坐着一个漂亮的女生,长长的头发很美、很美,我情不自禁地望着她。我望着她心里却想到了我的茵,曾经她也有过这样美丽的长发。我不知道最近为何常常想起她,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有没有被人欺负。我正出神,那女生似乎感觉到我在看她,于是抬起头望着我。我不动声色,也望着她,脸上毫无表情。我和她就这样对视了大约5秒钟,那女生突然满脸通红,低下头不敢再看我。我不动声色的笑了。我赢了。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害羞的小男生。刚踏进大学的时候,只要有女生和我对视,我绝对立刻害羞地败下阵来;而今我可以叼着烟毫无顾及地穿梭在校园里,可以不动声色地观察别人的一举一动。我想,这是成熟吗?抑或只是麻木,只是失望,只是以往的童心不再有了。我喟然长叹,黯然神伤。晚上的时候,一个中学的同学打电话给我,说她已经到学校了,说她暑假和男朋友天天在一起,过得很开心。她问我过得怎么样,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我笑着对她说,我才没有你男朋友傻,我岂会为了一棵树木而放弃整遍森林。我和她调侃了半天,挂了电话,我想还会有哪棵树木可以让我动心。其实不是她们不够优秀,只是我失望而已,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然而,正如李敖所写的《不讨老婆之“不亦快哉”》,其中例出了33条不讨老婆的好处,我也觉得不找女朋友也是“不亦快哉”,诸如,不用在女人面前装孙子;有钱自己花,不用浪费给这些金枝玉叶去“腐败”;不用陪着一个小丫头看琼瑶MM的电影,然后忍受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装纯情少女;最好的是不怕带绿帽子,相反可以给别人带,只要你有足够的帅,有足够的花言巧语,有足够的人民币。凌晨的时候,我看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心情有点黯然。我一向不喜欢他的风格,但是我喜欢他的敏锐与脆弱。一切有才气和灵性,有敏锐知觉和感触能力的人我都喜欢。我明白他的感伤,这种感伤也是我所具有的。其实安妮、郭敬明、碧落,还有我,我们都是同路人,我们具有共同的感伤,敏感而脆弱。于是我发给橙子一条短信。橙子是我这两个月认识的最好的朋友。她是一个喜欢《红楼梦》的女孩子,给我一种很纯的感觉,所以我无须掩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我相信,她是懂我的。短信刚发出,便收到了她的回复。我说我想流泪,没有什么原因,只是想流泪。她接连发来几条信息安慰我。其实她早已睡觉,是被我吵醒的。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泪水情不自禁地滚了下来。在黑暗的屋子里,我仿佛看到了大海,潮起潮落,繁花似锦。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一刻,我真的做到了。

                  
二00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凌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9 04:39 , Processed in 0.0767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