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9|回复: 13

武林秘笈•大内高手•蓬莱仙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 18: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侠小说中,有两种比较常见的高手塑造模式:一、习秘笈。如张无忌习九阳真经,令狐冲习独孤九剑。二、直接继承高手功力。如虚竹,无崖子与他头头相接,一袋烟功夫,他便得到一代武林宗师的毕生功力。

细思之,在这两种模式中,都离不开一个功力更高的前辈。武林秘笈作为塑造武林高手的理论资源和具体操作程式,往往是一个绝世高人毕生经验的总结;直接继承高手功力更是以高手本人功力的丧失为代价。而后一种模式,无论是发功一方自愿或不自愿,皆有着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我们不提倡此法。当然,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将人的大脑模拟成一台电脑的话,可以通过信息芯片的更换,来实现大脑信息的全部或者局部更新的话,后一种方法在理论上应该可以行,也避开了伦理道德方面的忧虑,只是,这种设想,暂时只能作为一种神话。于是“秘笈”、“高手”顺理成章地成为普天下向武之人之向往的对象。高手在何方?传说蓬莱仙山的往往藏龙卧虎,高手云集。于是乎,蓬莱仙山成为一个有不确定目标或确定目标的向武之人的一个确定的目的地。

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显然寄予了厚望,希望有这样一种课程,具有“精品”和“经典”的品性,使全国优秀研究生能拜“大内高手”为师,获得“武林秘笈”,于是便有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开设,该项目属于国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子项目,旨在通过“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形式,聘请国内外专家,分学科地将各优质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中国研究生精品课程系列。

我有幸参加了2004年7月份北京大学承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2004年暑期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学习。彼时彼景,犹在眼前。授课者有包括黄修己、洪子诚、陈平原、杨义、温儒敏等人在内的15位该领域的专家。这些不同年龄的研究专家让学员立体地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的历时和共时的研究特色和研究风貌。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开馆授徒,讲究的是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这种教育的好处是师承特点明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既深且广,不足之处是学生受老师的影响过大,学识相对单调,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孔子虽然有“弟子三千”,但“贤者也仅得七十二”而已,优秀率不足百分之三。中国近代以来,仿照西方,建立西式学堂,分科分系,实行班级授课制,使得人才培养面貌一新。也从此改变了传统教育老师与学生的一对多的关系,而形成老师学生的多对多的关系,使学生的受教渠道变得丰富,受教机会大大增加。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丰富而多层次。

那次课程采用了密集授课法,除去双休日,每天皆全天候上课,让人感觉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代,这不是反语,尽管授课者采用的也是中小学老师惯常有的“填鸭式”的授课法,尽管也有老师上课准备并不充分,但由于各老师所讲都恰恰是他们的学术专长,长期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着较好的风度和状态。换句话说,“武林秘笈”和“大内高手”皆在其中了。实事求是的说,精品课与我的预想还是有一点差距。这状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这里暂且不提。抛开这些不论,我仍然感到收获颇多。这种课程,使参加者得以与本专业的专家近距离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的风采。我与黄修己先生同校,虽然他不是我的导师,但承蒙错爱,我得以成为他家的常客,经常向他讨教,他此次讲题,我已听过不止一次,但这次听来,仍有新感觉,新收获。这收获的来源是:他的新思考,他对同学们所提的问题的思考。先生对学术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洪子诚先生的《当代中国文学概观》、温儒敏等先生的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属中文考研的必读书目,因此,我对洪、温两先生的印象尤其深刻。虽然以前开会时曾见他们,但亲耳聆听他们的讲课,也还是头一次。百闻不如一见,感觉的确不同。平素里杨义著述见得很多,也充分体验到他的博学和大气。从他的讲课中,我发现了书内读不到的东西:三个小时的一堂课,他竟然不需停歇。陈平原先生的讲演我非常喜欢,这不仅仅因为他曾经在中山大学求学7年,也不仅仅因为他的导师吴宏聪先生也是我导师的导师。他的演说方式、论述方式和切题角度的确都给我许多启发。这次课程,无疑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加了我的见识,使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整体状况也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学识方面又更多了一些积累。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在清华纪念周对全体师生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此话一直为人奉为经典。但在我看来,此话只是部分有道理。诚然,大师可以作为一所大学赖以成名的资源,但学校的其它资源也委实不应该忽视。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师们”其实就是那营盘里的兵,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剧的今天,“大师们”更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资源,并不铁定得要归属于某地某校,倒是大学校园里的“大楼”,成为特定大学的特定资源了。补充一下,“大楼”非特指钢筋水泥、青砖红瓦做成的高楼大厦,也包括其它相关设施,比如校园环境、藏书、管理制度等,这大楼本身,也就成了一道风景。当然,不可否认,大楼与大师,实际上也相互吸引。有好大楼的大学,往往能招龙引凤,使得大师云集,久而久之,文气积累起来了,人气也积累起来了,久而久之,这股气渐渐弥漫至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及山山水。其极致者也就成了学界的“蓬莱仙山”。无疑,北京大学就是一座蓬莱仙山。国内的诸多大学如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也都具有这样的品性。

关于研究生的学习我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其一是学识的积累。其二是进行规范学术的训练。其三是寻找自己的学术兴奋点。这三点的实现程度,除了研究生本身的资质和主动性之外,跟他们的所接触的资讯莫不相关。换句话说,他们潜力的激发程度跟他们所接触到的“武林秘笈”、“大内高手”密切相关。当然,我说这话绝非小看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因为即便是不讨论学术成就的大小,我们也应该承认治学路子各有千秋。

当然,就目前而言,虚竹式成功仍旧只是神话,学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人文学科领域尤其如此。但只要我们明白为己而学非为人而学,遍访仙山,广参秘笈,多求名师,终有可能尽量激发自己的潜能,修得自己的一片园地。

沧浪斋主,2005/10/2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2 18: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10-3 20: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中国大学普遍的研究生扩招之风让研究生几乎都成了全真七子,即使有这种类似华山论剑的机会也很难得培养出高手了
枕戈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4 1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2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岳麓书院发展面来的湖南大学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方面,不说超过国内其它高校,至少可以说毫不逊色。虽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中,湖大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大都被整合到其它高校,但她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气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气仍在。朱熹、周敦颐、王阳明、王夫子、曾国藩、魏源、毛泽东、黄兴、蔡锷等人一直活在湖大人的心中。 而今,湖大重新建设文科,必将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20: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也仅七十二。师傅领进门,修行还得看个人。

研究生扩招,从一个方面说,无疑让广大学子受益。

如何在普及教育和精英培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15: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枕戈的话不无道理,我也觉得,一所真正值得称道的大学,在于她以前有多少大师在此任教,更在于她的既有优秀文化传统被尽可能地利用;在于她吸引着大师在此任教;在于在此工作的学人利用此地的资源成了大师;在于她所培养的学生成了大师。
发表于 2005-10-9 03: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写得精辟
发表于 2005-10-9 04: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辣椒炒肉于2005-10-09 03:26发表的:
写得好  写得精辟

不错不错,我继续尾随你,哈哈哈(闹闹狂笑三声,随后继续尾随 辣椒炒肉。)
发表于 2005-10-9 20: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显看不懂啊……
发表于 2005-10-10 09: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谈主义
发表于 2005-10-10 18: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兄所言很有道理,我觉得对于现在湖大的文科而言,首先是可以通过青年教师与要学术兴趣的研究生形成一个个小的学术共同体,相互切磋探讨乃至争辩,学术很少是能够坐在书房里排脑袋拍出来的,除非是天才.相互交流尤其是跨学科交流有利于拓宽学术视野.湖大就是缺少这种氛围,尤其缺少却真正学术的一种虔诚的心态,在这里我向湖大的朋友们推荐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我觉得这是每个希望从事学术的人都应该读读的.
另外,湖大应该多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学术中心邀请专家来举办讲座,增强同行间的 沟通,我在湖大读了四年书,几乎没有听到好的学术讲座,而且学术讲座对于有志于考研或博的同学来说又是提供了很好的与导师沟通的机会.
另外,应该改善图书馆的藏书的质量,湖大藏书很弱,尤其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例如沧浪兄是做文学研究的,那么至少民国时代的一些著名的期刊和报纸应该有,不然学术研究就只能从二手甚至三手材料出发,也就是只能炒冷饭.
还有学校应该大力扶持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学术社团,对他们的学术活动尤其是延请校外专家提供支持,而且也应该多支持他们走出湖大乃至湖南却北京上海等地参见学术交流活动,否则就只能是自娱自乐,生产一些根本不能称为学术的垃圾.
我记得以前湖大还经常在岳麓书院做电视直播的讲座,可自从令人尊敬的江堤先生去世以后,这种活动好象就没有再开展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觉得应该继续下去.对于很多人文学者来说,他们是很希望能够在岳麓书院做演讲的.这当然可以扩大湖大的人文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30 06:48 , Processed in 0.26020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