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8|回复: 0

中国电视剧“烂尾楼”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3 19: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晨报/邱俪华




  上周一,一则题为“中北年度大戏《大码头》严重超支关机难”的新闻十分醒目,导演尤小刚坦言:“总共超了三四百万元”。有趣的是,同行们对尤导此番“遭遇”却反应平静:“现在哪部戏不超支?”一位影视总监这样对记者说。

  暴利时代。终结!

  关于这次“超支”,尤小刚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出血点’主要在场面”。虽说是民国戏,群众场面还是不少,为了拍出气势,剧组把现成的横店相关景区又彻底“包装”了一下:“比如那场国货大拍卖的戏,我们就把整一条街都装饰成了当时的风格,光道具就花了14万元,还有每天400个群众演员的开销,其中很多是‘外籍群众’,收费贵一倍。这样一来,光这场戏一天就是24万元。这样的大场面特别多,三天两头就得用群众演员,整部戏拍下来,光这上面的花销就是80万元。”周三,事件终于“摆平”:“董事会已经把钱‘盘’好,昨天关机,大家的工资该发的也都发了。”尤小刚说。

  其实,在许多同行眼里,他这次算幸运的,“至少他把‘钱’超在了想‘超’的地方,”有人这样说。而更多的人,则是迫于无奈不得不把自己的预算一次次加码。为什么?去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是12500集左右,近7000集烂在库里,无缘见观众,竞争之残酷可见一斑。电视频道就那么几个,如何脱颖而出?明星名导和画面精良是最直接的方法,而这些都需要一样东西———钱。问题在于,钱并不是万能的,“照现在这个趋势,电视剧的‘造价’还会上涨,再涨上去,就没法拍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制片人马建安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尤小刚的经历只是“冰山一角”,在时下竞争压力造成的高价“电市”里,烂尾楼的潜藏危机时刻牵动着制造者们的心。

  中国“电市”:纯浪费主义蔓延

  1、飙演员

  几年前,中国电视的几位拳头级制片人曾咬牙联手高喊:“给大腕的片酬不超过两万元一集”,结果,喊的人自己先把价码涨上去了。这件事早已成为笑谈,而从今年的光景看,它更是成了不折不扣的“天方夜谭”:“今年,‘牌’的价码涨了一倍,尤其是一些比较走红的中年男演员,从五六万一集一下涨到了十二三万,陈道明的身价已经到了18万。就是这样的价码,大家还是争着抢,这些人手上同时拿着10几个本子的情况司空见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年轻的新上来的演员也一样,像黄晓明,今年就有26个本子同时找他。”演员报价一高,制作费当然上涨。

  2、飙场面

  “我们拍《逆水寒》就很讲究群众场面,看看大家的戏都是越拍越恢弘,想不‘飙’也难。”“上海三九文化”的影视总监李晴宇这样说,“在镜头里几秒钟的一个群马奔腾的场面,花费相当可观,一人一马每天两三百元钱,而我们一个镜头就用500匹。”

  场面要好看,每个镜头都要精雕细刻,制作周期自然加长,而在片场每一分钟都是钱:“一般1个组1天的开销是5万元钱,多拍一天的代价可想而知。”她说。

  3、飙服装

  游建鸣早在两年前拍《金粉世家》的时候就用了50万一集的预算。今年,越来越多的剧组不惜在服装上花重金,“以前一部戏,最多做30套服装,配角的衣服可以借现成的,现在一个主角就20套衣服,配角的衣服也现做。”尤小刚说,《大码头》里,光化妆师就有12人,整体花费22万。

  4、飙道具

  “现在整体在制作上都比较追求真实感,以前的道具,比如一场吃饭的戏,只要摘点树叶就可以假装吃饭,现在真叫厨师炒菜,演员去吃。还有一些古装剧里的兵器,都讲究真刀真枪,不像以前用把纸糊的刀了事。”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5、飙转景

  现在追求实景。“陈道明的《茉莉花》就从广西到苏州木渎、上海等地转景,任泉、林心如今年的《巴黎恋歌》在法国拍了半个月,在巴黎咖啡馆拍戏都按小时计费。”两剧制作方“云飞扬”总经理徐国华告诉记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20 17:13 , Processed in 0.16598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