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1月24日09:04 南方都市报
中国观察之徐友渔专栏
最近,一位刚刚卸任的部级高官出任某名校新闻学院的院长。透过这个“部长变院长”的事实,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在中国高校刮起的一股强劲之风,即高级官员进入高校。他们已经形成一个特殊群体,这种模式很可能形成一种高官淡出政坛的新道路。值得我们问一问的是,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利大还是弊大?
首先应该看到积极方面。高级官员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他们的这种优势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学院气重,长于坐而论道而拙于实际操作的劣势,如能做到长短互补,促进校园中知识结构和气氛的多元,无疑是好事。
另外,高官退到学校,也为化解“恋栈”情结开辟了一个出口。能到大学,说明离开权力中心的决心大了一些,至少相对而言可以这么说,这毕竟是一种进步。
当然,这样的事情也可能产生或隐含着某些问题与弊病,特别是在目前官本位风气比较浓烈的情况下,有可能给本来就学风不正的大学增添更多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首先,官大并不能保证学问大,当教授、当院长,对知识和学术成就都有相应的要求,但在一些高校,聘请官员做领导或教授,“经党委、行政研究,征得领导本人同意”就行了,这怎么行呢?一般教师要提教授副教授,要有相当的学术论著,其质量、数量都有要求,而且名额有限、竞争激烈,如果因为是官就可以坏了规矩,那么官员当教授就会产生深远的危害。
其次,以前已经有人批评大学过分趋奉权势,大学不像大学而像衙门,现在倒好,有些官员当教授、院长如探囊取物,而校方还不停地表示“喜事临门”,感谢“关照”。更过分的例子是,某校本来已经让一个大官当了院长,没过几天一个更大的官来了,较小的大官二话不说,院长职位立刻拱手相让。这会给学校带来什么风气,给学生、教师树立什么榜样?
官员在大学任职,基本上没有人能够顶起一个教授或院长的岗位,主要精力还是花在外面的活动上,往往只是出现在开学典礼等场合,最好的也就是每学期开几次讲座。这种名不副实的做法,对教学和科研有什么好处?有的时候,院系的行政事务、时间安排以前官员的日程为主轴转,而不是他们服从于学校工作,这岂不是喧宾夺主?
有些攀附上大官的院校洋洋得意地宣扬,他们利用前高官的权势余威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为学校争取到不少好处,这似乎成了引官入校的实实在在的理由。但社会的资源是一定的,具有公共性,属于全社会,怎么能够利用权势私下瓜分?这种以权力为小集体谋利的做法,怎么还可以拿出来炫耀?
高官进高校,既可喜,亦可忧,关键是高官怎么当教授。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官员进校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做一个全职的、称职的教授,那么我们就可以额手称庆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