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8 21: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方精云 生态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
林学系,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国内
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
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
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
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
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
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
规律。
王大成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出生于四川成
都。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
长期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及其分子改造研究,在蛋白激素、多肽生物毒素、动植
物防御相关蛋白等领域取得突出的系统性创造性学术成就。1970年代,作为主要成员参加
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80年代率先开展蛋白质工程研究,
对推动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测定糜蛋白酶原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影响
持续被引用至今;90年代系统研究蝎钠离子通道神经毒素,测定代表性三维结构,阐明功
能特性的分子机理,对解惑该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做出重要贡献;近年研究天然抗微生物
、抗肿瘤、抗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取得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王正敏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
35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疗系。1982年获瑞士苏黎
世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第二届国际听觉、视觉生物物理大会主席。
长期从事听觉医学和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是我国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
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组织并主持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制。创建了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
实验室。在保护和重建神经功能的耳外科、颅底神经血管区显微外科、自主创新的人工耳
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聋残人复聪率和耳神经-颅底疾病治
愈率得到明显提高,使我国在该领域位居国际先进行列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
王恩多 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
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出生于重庆。1969年和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
究所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
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从酶和tRNA的角度,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
物学等手段研究了原核和人氨基酰-tRNA合成酶在氨基酰化tRNA和编校误氨基酰化tRNA中涉
及到的氨基酸和核苷酸残基,最先提出大肠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CP1结构域与编校误
氨基酰-tRNA有关,系统研究了超嗜热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单独的CP1结构域编校功能,提
出古老的细菌带有合成酶的进化遗迹,证明了氨基酰-tRNA合成酶/tRNA共进化的理论。为
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子新 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
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1987年获英国East Anglia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
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5个国际刊物编委。
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重要类别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定位、结构功
能分析、表达和遗传调控机制、抗生素代谢工程与药物创新、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与组合
生物合成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进展, 提出了多个国际认同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
的理论模型, 利用遗传操作高产了重要抗生素,并产生了系列药物衍生物, 是我国在微生
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在众多细菌DNA大分子上首次发现
了硫(S)修饰, 打开了DNA硫化修饰新领域。
汪忠镐 血管外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3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
1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血管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学
组主任委员、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主席、国际脉管联盟顾问等职。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为布加综合征创建了多种术式并建立了全方位诊治体系,为推动我国
血管外科事业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杰出贡献。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动脉造影的研究,
撰写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使我国腔内血
管外科技术开始起步,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以带膜支架对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瘤
和大动脉减速伤的成功治疗。自1986年起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低下的
问题,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实现血管腔面快速内皮化,明显改善移植血
管的性能,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陈晓亚 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在英国里丁(Reading)大
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
植物生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棉花基因组协调委员会(ICGI)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植物倍半萜
代谢,尤其是棉花和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克隆鉴定了棉酚合
成途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基因,并将棉花漆酶用于环境修复。通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转
录因子的分析,鉴定了调控基因并提出其内含子起重要作用,为揭示棉纤维和植物表皮毛
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在植物microRNA领域,发现激素和miR160通过生长素应
答因子控制根尖顶端细胞分化和根冠形成。
贺林 遗传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3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英国佩士来
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和中国科
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室主任。
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和各类组学的研究,揭开了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有史以来
所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之谜;发现了得到国际
公认的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命名的新遗传病并成功对其致病基因进行了定
位;发现了怀孕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可增加胎儿以后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发
现和证实了多个精神疾病易感基因。在所从事领域做出了具有力度、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开
创性工作。
赵国屏 分子微生物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
948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获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学士,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现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
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和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反应机理,开发相应的微生物和蛋白质工
程生物技术。主持若干微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完成对重要致病菌疚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