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1|回复: 18

[舞文弄墨] 胡遂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5 2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遂:人生在诗里

--------------------------------------------------------------------------------
http://xsb.rednet.com.cn 2005-12-8 11:04:27   □本报记者 肖 迪  
  胡遂一辈子也无法脱离中国古典诗词对她的影响。
  无论是探讨她的学术成果,还是交流人生感悟,名诗佳句她总是信手拈来,杜甫、苏轼的人格魅力与生命智慧总会谈及。她将自己从古代诗词里得到的,原本地付诸于专著论文,原本地教给学生。某种程度讲,她的工作就是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造福于今天的生活。

  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胡遂灿烂的笑容一如窗外的秋日阳光,和煦温暖。
  15岁还不到就踏入教师行列,年近而立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已届不惑又以教授身份考入河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胡遂一直实践着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座右铭。身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知名教授,她研究的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佛学等方面。研究所得,不仅表现在她的论文屡屡出现于国家权威学术刊物,引起文学理论界的较大关注,也表现于她对人生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胡遂崇尚古代诗人在生存境遇中所表现出的那份闲适、淡定与从容,并以之为榜样,笑对人生。胡遂说,“我提倡‘在中之超’——在存在中超越。人生具有五味七彩,这些都应当体验。你主动担当了存在,有了深入的沉潜与体验,就是对自我的超越。丰富、活泼、生动,这才是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在她的眼里都具有诗的意义,具有美的意义。
  她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研究心得,并帮助他们拨开人生的迷雾,也因此被他们评选为“大学四年里印象最好的老师”和“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

  诗词与成长

  胡遂热爱诗词,并以此作为终身研究的方向,源自父亲的影响。
  父亲是高校教授,酷爱京剧,是一个十足的票友。晚上若是得闲,必到家附近的戏院过上一把戏瘾。胡遂在家排行老小,聪明伶俐最得父亲宠爱,每每缠着要跟去,而父亲总拗不过爱女的恳求。于是胡同里常见高大的父亲走在前,小小的女儿拖着父亲的一只手指头欢快地跟在后,一同去看戏的温馨场景。
  戏院里,一张张精美绝伦的脸谱,一句句韵味深长的唱词,给幼小年纪的胡遂留下深刻的印象。慢慢的,胡遂不仅能上台担当小演员角色,唱不少京剧名段,在父亲的引导下,还能写诗作对。虽然小小年纪,但她在诗词创作上颇有天赋,常有妙语脱口而出,令父亲赞赏有加。这越发加深了胡遂对诗词的喜爱,阅读诗词歌赋也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爱好。上小学时,胡遂已能熟练背出《唐诗三百首》。读书以后,《论语》、《孟子》等更是稔熟于心。
  琴棋书画的熏陶,使年少的胡遂出落得清丽高雅,成了远远近近都知道的才女。那时的胡遂因为家庭出身原因,温婉而略带忧伤,常穿着雪白的衣裳以标榜自身的高洁。“昨夜楼头晓月残,嫦娥临镜画眉弯。缟衣不许凡尘染,碧海青天自往还。”一种青春的萌动伴随着她渐渐长大。
  1971年,成绩优异的胡遂初中毕业。高中入学通知书已到家中,但在那个讲究家庭出身的年代,她只能选择放弃。后来在父亲朋友的推荐下,年仅15岁的胡遂当起了小学代课老师,父亲在她初为人师时赠诗一首:“教育吾家事,怜儿燕翼新。亲衰供菽水,体弱怯风尘。放眼观寰宇,何遑计一身。训蒙方任重,养正贵谆谆。”
父亲的鼓励给了胡遂很大的勇气。胡遂说,父亲不仅是自己诗词学习的领路人,他治学为人的态度也影响着她一生。在她的记忆里,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一幕,“那时候,父亲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我记得,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差,我们住在一个10来平米的房子里,一盏15瓦的灯,晚上我坐在一个小桌的一边备课,母亲坐在另一边做针线活,父亲坐在中间,一部《二十四史》,从头读起,工工整整做笔记。父亲常跟我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也常告诉我,颓废不是人生。如今,每当我想起当年三人在清冷的寒夜里就着一盏灯工作的情景,就备感温馨。”“遥想当年寒夜情,父吟母缀共灯清”“每过旧街思往事,怕看新月上楼头”,这些诗句都记录了胡遂对双亲的无尽思念,表达出一片眷眷深情。
  父亲治学的严谨,为人的坚强,成为胡遂以后生活工作的一个标杆。她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教书育人上取得的成就,也与此息息相关。在这个日益趋于物质化、利益化的社会背景下,胡遂仍然坚持着父亲教给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有朋友评价胡遂有‘迂执之气’,她听后总是笑笑,回答道:“我们应当讲究安贫乐道。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即使没有什么物质财富,但也能守住自己的心,这才是我们的可贵。”

  诗词与佛学

  胡遂读硕士研究生时,研究的方向是唐宋文学;读博士研究生时,研究的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文。随着研究的深入,胡遂意识到中国古代诗文与佛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也成为新时期以来,将佛学与文学联系起来研究较早的学者。多年来,她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或是论文,持续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新近撰写的一部专著《佛教与晚唐诗》中,胡遂指出,自唐代“安史之乱”后,与时代的日趋衰微同步,士大夫文人的心态也变得愈益萧瑟。因为生不逢时而无法实现自己‘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文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为调整心态,建立新的精神支柱,便栖心佛禅,以至于出现了宋人张方平所说的‘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尽归释氏’的现象。”
  胡遂认为,这种自中唐以来到晚唐愈演愈烈的士大夫文人普遍悲观失望以致‘尽归释氏’的精神文化现象,为宋代理学应运而生提供了契机。她指出,“与佛学以‘空’为理论核心不同,理学认为宇宙最高本体乃是‘理’,以‘理’之精神实体来振拔士人的自强自立性,便可以应付变动不居之世事人生;以安贫乐道的‘内圣’人格修养来体现自我价值,便足以应付各种贫富穷通的生存境遇。”胡遂据此推断,“作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从根本上深入探讨安身立命问题的契机之一,晚唐诗坛这种谈空说苦、叹老嗟卑之作自有其值得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胡遂的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文学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她的结论也得到专家和权威的认可。胡遂说,研究古人,研究古人的诗词,对于现实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古人对五味七彩人生的体验,分析他们是如何将生活的体验,哪怕是悲、愁的情感升华为艺术的境界、艺术的层面,从而用以指导现实社会——即无论个人境遇是穷还是达,是得还是失,知识分子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应该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强健自己的精神气骨,扩大自己的胸襟抱负,“在这些方面古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更多的是提醒知识分子不要忘记自己在历史中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在佛教与中国文学的研究领域,在唐诗、宋词、元曲的研究方面,胡遂也颇有心得,卓有建树,她撰写的《论义山诗之理事情》、《论义山诗之隔》、《论苏词主气》、《论白石词之人格情结与艺术表现》等多篇论文都见诸于《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第一流的权威刊物。

  诗词与学生

  “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平生所愿二三子,从容结伴云山游。青春已暮应衰朽,犹自风华如锦绣。世人问我何良方,我有诗笔悬河口。传道授业信可乐,富贵于我浮云走。……” 在一首题为《四十初度》的七言古风中,胡遂这样表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教34年来,胡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会在课堂上跟学生唱唐诗、宋词、元曲,将学生带入优美动人的中国古典音乐境界。她认为讲课也如同写论文一样,必须做到义理、辞章、考据三者的结合,也就是既注重理论,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也注重系统准确的知识传授,同时还必须注重语言以及板书的美感——否则就不能算作是一堂文学课。
胡遂不但以渊博的学问倾倒学生,而且常常借分析古人作品告诉学生如何应对人生。“像苏轼,他被贬到岭南这一天涯海角,可他没有悲观,他以一种积极的如是观努力在任何境遇中找到生活的快乐,所以就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脍炙人口的佳句,难道他真的想做岭南人,当然不是,他想到的是,既然已经被贬到了这里,那么就应当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乐趣。他能这样体验生活,就是超越。古人那种以淡然的态度处顺境,以泰然的态度处逆境的人生智慧,会给现代人很多启迪。学生们通过这些古人的经历,学会如何看待人生的起落,如何在保持一颗平常心的同时成就自己的审美人生,艺术人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胡遂在多年的执教生涯里,对老师的责任有切身的体会。她认为,一个已经是成年人了的大学生,必须在大学阶段就能够建立起坚定的人生信念,只有具备了精神大本源,才会清醒地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才会始终不偏离人生方向,无惧于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任何变化莫测的问题。
   基于此,胡遂常常以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来教导她的学生对待人生的开拓与承载。她认为,承载与开拓,不必分开来讲,因为从“道”的层面上来看,这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说两种不同表现,它具有通贯性与互渗性,具有整体性。从道的本体上来看人生,它的开拓其实也就是承载,它的承载其实也就是一种开拓,你必定是承载着什么,具体是在什么之上的开拓,同时也是在什么之下的开拓。在这里,“之上”是目标,“之下”是前提。因此,在开拓之时,开拓同时也就是承载;在承载之时,承载同时也就是开拓。这样,开拓才是一种本意性的开拓,“立乎大”的开拓;承载也才是一种本意性的承载,一种“立乎大”的承载。所谓“生生之谓易”“天之大德曰生”,不断开拓、不断创造,就既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或者说,是生命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如果不开拓了,就没有生气,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胡遂说,作为大学生,通过读书、学习、体验人生所养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支撑生命的精神力量,它的作用就是对于生命的承载。“由于建立在最高本体的基础上,所以不但是‘自强不息’的,而且也是‘至大至刚’的。承载是系乎两端的,一是以理念为载体,二是以‘平常心’为载体。儒家说‘极高明道中庸’,理学说‘格物致知’,佛家说‘平常心是道’,其实都是系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端的。就人生的目标来讲,有本意性目标,有具体目标。应将具体目标纳入本意性目标之中,才有永远追求的动力,我们的心胸、眼光才不会狭小,我们的精神才不会因为受到挫折而衰竭。生命有了本意性目标,生命就有了光,人生就有了路。生命的光,就是对于生命的终极关怀。”
之所以提出本意性追求的说法,胡遂这样解释:从理念上给自我以承载,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生最大最根本的“患得患失”问题,从理念上给自我以承载,就以本意性追求囊括了具体性追求,目前的得与失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一方面,在开拓的时候,能够勇于面对付代价的问题,从而少了一些患失之心,能够以较为轻松自如的心态投入到开拓与创造之中去;另一方面,在承载的时候,能够勇敢面对现实,从而少了一些患得之心,能够以较为坦然自若的心态承载与担当现实。“概言之,在将要得的时候尽可能不患失,在将要失的时候尽可能不患得。这样,开拓是一种承载的开拓,承载是一种开拓性的承载,它们的内涵即是创造,即是担当。我其所以要担当,就是因为我要创造。创造什么?创造人生,创造美。成就人生,成就美好。”
“通过创造获得自由,通过审美实现超越,通过实践得以安身立命。”这是胡遂提出的人生理念。她心中时刻不忘知识分子的责任,她说:“孔子在《论语》里讲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这样一个安定富足的大好时代,知识分子更应该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事情。这份责任对我来说,就是教好学生,做好研究,著书写作,做出自己应有之奉献。”

个人简介:
胡遂,祖籍益阳,1956年生;现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校督导团督导;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诗词研究、中国佛学与文学、佛教文献概要等课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佛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家权威学术刊物及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自高校任教以来,曾主持多项国家及省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并获得国家教委课程建设二等奖、湖南省教委研究生课程教学一等奖,以及由校学生会投票选出的“大学四年里印象最好的老师”、“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等荣誉。
(稿源:□本报记者 肖 迪)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mt.rednet.cn/pub/fun.js\"></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0: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偶喜欢古诗词,所以选了她的课程。,

那时候我还每个星期坐车去北校区上课呢,
真的是被他的人品和诗品所感染,
由衷的敬佩她

哈哈,
偶还考了88的选修啊。
很欣赏哦,
发表于 2006-7-6 20: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爱这位女教授了 很喜欢听她上课 她真是深得中国古代文人之气
舒一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7-6 21: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7-6 2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听过她的课,是一种艺术
发表于 2006-7-20 09: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我太喜欢这位女教授了,听她的课真是一种十分难得的享受,很经典的,令人难忘,强烈怀念中哦
发表于 2006-7-21 18: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胡遂老师的那句“以大气承载生命,以灵气葆育生命”,我想,她坚持不懈地写作优美的古典诗词,那就是灵气吧。
——入夜更宜明月满,一窗花影半床书

这样的人生,确实是“诗意栖居”,是诗化人生哦~~~

仰慕、羡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发表于 2006-7-21 18: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s:1]  [s:1]  [s:1]
羡慕有这样的好老师
发表于 2006-7-21 18: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她讲过她人生也是经历过苦难的,要好好学习这种生命的智慧,也就是灵气哦
发表于 2006-7-21 22: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当喜欢她!~上学期没有选她的课,但还是经常去听,下个学期我一定要选她的选修。
听她 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
发表于 2006-7-22 1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觉得她做人比她的学问做的更好,她的人生态度很豁达乐观
发表于 2006-7-24 19: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诗词,喜欢她,恨不能天天听她的课。个中有哲理,有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8 02:47 , Processed in 0.08759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