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余秋雨和文化散文
[摘 要] 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精神,并融入了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它以百花齐放的姿态解放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创造了许多传奇式的突破和进步。无论在历史整合方面,还是逻辑建构方面,它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本文从当代文学的一个侧面——“近十年文化散文的创作”——具体从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创作来分析和阐释当代文学的一些特征,虽是管中窥豹,亦期望给当代散文文学留下一个缩影。
[关键词] 当代文学 余秋雨 文化散文 文化苦旅
一.关于当代散文的概述
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而言,当代文学无疑属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范畴。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之类的概念和观点,即是注意到了当代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这种整体的历史联系。20世纪初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始,当代文学则可以说是从粉碎“四人帮”的七十年代末才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根据《当代文学新潮》(朱寨 张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北京)的分析,当代文学在70年代后的发展确实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姿态。当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标志,便是新潮迭出,又相互冲撞,由此构成新文学不断拓展的动力和张力。
散文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侧面,先后经历了几次分化和发展。6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抒情散文的高峰,到了80年代报告文学这种广义的散文文体占据主流,进入9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观念多元、手法多样、文体陈杂、风格迥异的繁盛局面,相对而言其中也有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散文品种,足以代表这期间散文创作的特色和成就。被人们习惯称作一枝独秀的“大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就是这期间散文创作新的特色和成就的标志。
一般来说,“文化散文”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者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这种散文的作者多为一些学者或具有较深文化修养的学者型作家。因此,这种散文突破了以往散文的“闲适”和“柔美”等特点,往往表现得视野开阔、气度恢宏,并且具有较强得学术性特点。因此也就显得与一般的散文更有特色。
二.关于文化散文的阐释
就如茁壮的树苗需要肥沃的土壤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种文化的成长断然也离不开时代精神的滋养。文化也需要气候,需要时代背景,才能够构成自己的精神内涵,才可以反馈于时代。文化散文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
茅盾说:“我们的和时代一同前进的作家,尽管各有各的风格,然而在它的个人风格上,一定有时代精神的烙印。”作为90年代突进发展的文化散文,也自有趋其得势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90年代“散文热”的出现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时代密切相关。社会的转型,使得文学逐渐从政治社会的中心走向了经济社会的边缘。散文摆脱了政治的积压和负荷,真正回归真情,回归大众,回归了审美创造的自身,从而获得文体的从容发展。文化的转型,使得知识分子精神与立场分流,一些作家在散文中贯注了对“现代性”的思考,散文已经成为了他们参与人文精神重建、表达社会和人生关怀、解决文化认同的非常自由的文体。而大众在日益物欲化、世俗化的时代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确定自我位置,寻找精神家园。散文的短小精悍,无所不包,贴近世俗生活,反映大众的生存景观,探究心灵精神的宇宙等特色,既满足了大众文化休闲的需求,也在高频率、快节奏、喧嚣浮躁的时代里,给人提供了一处灵魂安歇的栖息之地。散文的高消费使得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对散文“情有独钟”等等。文化转型时代诸种因素共同推动了“散文热”的出现,并给90年代散文创作以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90年代“散文热”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大量有较大思想文化含量和较深思想文化内涵的散文。这些散文的创作者多为一些学者诗人等,他们在文学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的年代里,强调散文对社会人文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探究,使读者在诗意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文化历史的顿悟。这一类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散文、哲理散文、学者散文等。在影响力上,文化散文又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风格赢得了比其他形式散文更广泛的读者,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魅力。
文化散文也称历史文化散文,是文学创新与探索的一种产物。它是指作家以自己敏锐的现代眼光去观察和思考历史文化,给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生活以新的认识、新的诠释,体现创作主体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的感情、渴望与追求的散文。它需要作者具有广泛和深邃的历史文化知识,严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探索和人生冒险经历。
文化散文的起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与我国文史、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作家最初的文化角色常常就是史家。追溯这类散文创作的艺术源头,其原因自然是出于中国散文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庄子》为代表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以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理性著称的哲学散文,以《左转》、《史记》等为代表的时空廓大、气势恢弘,以历史的沧桑感和记人的生动传神、叙事的纵横捭阖为特征的史传散文,以及以孟(《孟子》)、荀(《荀子》)、韩(《韩非子》)、贾(贾谊)为代表的富于雄辩的论辩散文,以汉赋为代表的铺张扬厉的诗体散文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孕育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散文”(或者称“大散文”、“学者散文”)的艺术精神。其近因,则是直接来自近20年来的文化变迁和文学变迁。近20年来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思想解放和文学革新的推动,散文作家的文学观念也在变化,不但文化视野在逐步扩大,而且艺术表现的形式、方法与技巧,也在日趋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近20年来的文学发展,从80年代初的历史反思转向80年代中期前后的文化寻根,是触发“文化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契机。在创作上,观念有不同,思考有深浅,水平有高低,风格有雅俗,产生的文化轰动效应就不一样。但整体言之,“文化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毫无疑问是开创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风气,给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新的视野和新的审美感受。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家就是余秋雨。
作为90年代“文化散文”创作产量最丰、影响最大因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散文作家,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他90年代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引起了文坛的瞩目,掀起了一个“余秋雨热”。他的散文创作立足于中华民族历史,以知识分子个体生命的体验来探寻中国文化的命运,重构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显示出作者关注历史文化时深邃而独到的眼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