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时常会疑惑地自问,像《肖申克的救赎》这样一部在任何的“专业”电影榜单上都几乎不可能排进前十甚至前一百的电影,为什么能在IMDB上长年盘踞前三。而且,每每有《黑暗骑士》或者《指环王三》之类的惊世之作横空出世,欲与《教父》争抢头把交椅的时候,总会出现两派的粉丝相互掐架,在IMDB上恶意刷底对方的分数的情况,《教父》高达6.8%的1分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然而此时,《肖申克》就摆出一副超然物外的姿态,悄悄地跑到第一的位置上去坐几天,仿佛它才应该是全世界大众影迷心中的永恒经典似的。
爱情和动作是商业片里亘古不变的两个永恒主题,然而对于《肖申克》这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而言,这两点都被淡化了,所有的感情都只有男人和男人间的友情,所有的暴力都是真实的监狱中的映射,甚至连这个被人广为称道的故事都是那么的“假”。我看完本片后的第一感觉便是“为什么那么一把小小的锤子那么耐磨呢?”“难道他每天都不需要睡觉么?”“为什么最后瑞德对天大骂一通反而就被放走了呢?”……如此种种的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甚至让我无法解释为什么看完电影后会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和冲击感。到后来看了本片导演弗兰克德拉波特的另一部名片《绿里奇迹》,看到电影里那个拥有超能力的黑人却能给我们带来最平凡和真挚的感动之后,我才了解,故事的真实性也好,剧情的缜密性也好,并不是导演所关注的,也不是导演希望我们所关注的,而精神才是。说起来也很俗套,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信念的执着罢了,两个男人间的伟大友谊罢了,成功的逆转命运以及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罢了。可是大家爱这个。
死亡是《绿里奇迹》中的善人约翰的最后结局,可能是我相对来说更悲观一些,所以我喜爱悲剧更甚喜剧,并觉得悲情而“不应该”的结局更具震撼力(例如《黑暗中的舞者》)。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肖申克》这个大团圆似的光明结局并未削弱它的剧力,相反的,如果让安迪死于监狱,那么全片所要宣扬的主题以及片中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将会变得无意义。因为电影所要宣扬的精神并不苦大仇深,也非装腔作势,而正如安迪在片中的那句话一样:“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你或许会嘲笑安迪对于自由近乎幼稚的执着,就像他们初次见面时候的瑞德一样。30年的牢狱生涯把瑞德打磨成了一根老油条,作为监狱中的风云人物,作为“适应社会”的佼佼者,他似乎也有资格说出诸如“希望是危险的”这样的话来。你或许会不齿安迪那种为了梦想不择手段的做法,觉得信念与梦想神圣不可侵犯,但如果那是唯一的路,而你为了自己的梦想必须那么做,仅此而已。
了解了电影,谈谈我们吧。
可怜天下有梦想的人,往往要经历一个梦想破灭的痛苦过程。史铁生说:“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意识到死亡渐渐来临。”而我以为,更可怕的是你逐渐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却还觉得理所当然。个体之于体制,弱者之于强权,都是首先反抗,然后接纳,最后习惯。就像电影中的老人布鲁克斯,为了不被假释甚至不惜犯罪加刑。习惯了五十年的监狱生活,他甚至已然无法面对这个世界。
爱,自由,平等。这本来是人类所向往的。然而在长期的制度与铁窗的枷锁下,人们放弃了自由,甚至放弃了追求自由的心。在平庸机械的生活下,我们也习惯了按部就班。然而就如安迪所说,有些鸟儿,是怎么也关不住的;有些人,是无法被习惯磨平自己的棱角的。老祝的一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人贵有潜藏的愤怒。”所谓“潜藏的愤怒”,大概就是在那个看似世故的表面之下,骨子里的“反叛”和对自己梦想和信念的执著和热情吧。
的确,电影里的那些人物都有些过于样板化,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并不存在。但所谓“励志片”,其人物造型又必须是一定程度上的夸张的,如此才能造成普通观众的心理落差,并达到“励志”的效果。所谓《骄阳似我》,或者《死亡诗社》,皆是如此。然而夸张并非表明一种“不可及”,而应该是一种“目标”甚至“愿景”。能看得懂《阿甘正传》的人,其智商必定要高于阿甘,但这却并不妨碍我们从他身上去学习那种善良和执着。同样的,我们没有身处监狱,我们的身体并没有被禁锢,但这并不成为我们放弃精神自由,放弃信念,放弃对梦想的追逐的理由。
小时候家父经常告诉我人生的艰苦,社会的险恶,并建议我早早去学会如何去做好一个大体制下的小人类,没想到这却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的反叛精神。卢梭说:“信仰高于理性”,我深以为然。浅读过一些萨特的著作,对他“行动的首要条件是自由”的理论也深有感触,因为我坚信,精神的本质是自由,是坚持,是追求。这些话已经说过无数遍了,而这些却恰恰又是人们潜藏在心底里,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而《肖申克的救赎》成功的挖掘了我们心底那些掩埋着的躁动,那些可能想过却终究不敢的念头。我想这也是它成功的一大原因吧。
奔赴那个杳无人烟却天堂般的小岛,瑞德可能就是为了他们两人那份未竟的伟大友谊。他终究还是没有扛过大体制的压迫,在发现自己没法适应这个如机器般高速运转的社会的时候,他毅然决定去投奔那个属于他们两个的乌托邦了。所以当航拍镜头掠过太平洋上的那个小岛,那两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终于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禁唏嘘。因为他们最终还是脱离了这个世界,他们的梦想和信念的终点却是逃离,或许这只是执着的理想主义者自我陶醉般的胜利罢了?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安迪创造了一个希望,他成功地用“希望”拯救了一个本可能会老死监狱的平凡黑人,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他们的乌托邦,而这个选择权在我们自己,安迪这个信念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
(因为是赶工和自己不太喜欢的电影,所以只有耍点小花招,来慰藉一下自己无聊的心情。所以扯淡牵强之处较多,望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