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力的体现。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了精神,大学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也将走入穷途末路。“精神”使大学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正义,敢于领时代所先。正因为大学拥有了学术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源泉,学问的中心;正因为大学拥有了人文精神,大学就多了几分正义与正气,“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尤其体现在大学的人文理性之中;一个人的胸襟和个性,来源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岭南文化时报》,1996年8月28日)只要大学拥有精神,她就不会唯唯诺诺,而像参天大树,在适其生存的环境中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逆其生存的条件下亦能坚韧不拔,站在时代的员前沿和员顶端。在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年代,没有北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北大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岁月,如果没有西南联大的合作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就没有西南联大的存在,更没有出自西南联大的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朱利叶斯?A?斯特拉顿(Julius A Stratton)曾评论道:“真正的大学精神与有助于进行项目组织、项目规划和昂贵设备的利用等这些管理因素之间基本上是不相容的”。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存在的确与朱氏所言的管理因素不相容.因为大学精神给予大学的是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讨论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权利。“现代社会科学已无可置疑地证实: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并不是一切,它们的运作必须有另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大学的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精神堡垒,有发挥提高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重大功能。”“推倒大学围墙,实际上是大学精神的自我否定,它可能最终取消大学的存在权利。”(《岭南文化时报》1995年3月28日)失去了精神的大学,意味着这所大学生命力的枯竭。因此,大学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