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鸢夜

2004年7月-8月的藏行日记(连载,每日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9 19: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照片  有一种天高气爽的开阔感
发表于 2005-3-29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张照片看了有些失望啊
各地似乎随时可见到这样的城市
发表于 2005-3-29 23: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毕竟是拉萨市,西藏自治区的政府驻地,而不是国家自然保护区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23: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第二张照片和我的感觉一样,但精彩的在后头,这只是开头哦:)和我一起体验一下对西藏的逐渐深入。
发表于 2005-3-29 2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中,体验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16: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布达拉宫——俯瞰拉萨全景——布达拉最高宫殿白宫——石刻箴言——玛尼堆——刻在石头上的佛像——辨经

7月16日
   仍然以滂沱大雨拉开一天的序幕。一行人匆匆赶到布达拉宫想趁早溜门,可是,逃票预谋再一次破产,真印证了网上论坛——布达拉宫是全中国最难逃票的地方。只好乖乖买一百的门票上山,心疼,真心疼!藏人只要一块钱就能进去!但当一步步接近这神往已久的冬宫时俗事凡心渐渐抛却,眼里心里只有敬然。从山脚到入口是一条长长长长的弯道,海拔升高200米,登上三分之二处能俯瞰拉萨全景。9:30时我们上到山腰,因连日清晨有雨本不可能在此时看到远处的雪山,但显然我们运气很不错哦,竟然见到了雪峰,云雾环绕,静谧神美。来到这用的最多的便是“美”,才发现汉语词汇原来如此贫乏,还是一介凡身境界不够?当时我只能借助相机摄像机去代替语言、文字的无力,用复制功能去再现震撼。
   来到西藏必须懂得一些藏传佛教基本知识,否则将是一场无意义的旅程。布达拉宫前有许多朝拜者,即使如此雨天他们依然虔诚地行着长磕首礼。有一母亲带着孩子在磕头,孩子每起身脸上都变脏,母亲就给他擦,然后再让他磕。强巴次赖(后面将重点提到)说这些藏民是信念最坚定心胸最宽广的,虽然他们并不像僧侣修佛,但是真正以大乘大我为信仰的朝拜者。他们祈拜是以“一切众生幸福安生”为主,而不是如同内地佛教徒总求“我家怎样, 我要怎样”。他不无惋惜地说,假如我们懂藏语就能深刻体会到那样的一种圣洁动人。
   进入宫殿后更加感到佛教知识的捉襟见肘,尽管已对密宗有一定了解,可面对浩瀚的经文,万尊威严的佛像,历时千年最古老的法王殿,我面惭,空空落落的。深味自己只是局外人,连门坎都没靠近,之前却自得其满;事实上我从未走进藏传佛教的真秘,知晓的充其量也只是轮廓。遇见各殿的僧侣双手合掌轻轻说一声“扎西德勒”,企望能接近他们一些,接近他们的精神一些;可在他们眼里我只是普通游客,猎奇而已,对佛很无知的一群之一。觉得自己可笑,又能如何?来西藏的啥都缺就不缺个性十足的人,此时去絮叨自己的理想抱负信念都显得肤浅而俗气。“老驴”大街小巷一捞一大把,自由撰稿人、资深游记者也是一撞一大群,还有艺术人随便一打听就是一堆,你钻在游客云集,相机、数码、摄像机一个不少的人堆里,而你恰巧也是装备齐全的傻逼一个,有能如何做想?下午看辩经时感觉更强烈。相对封闭的辩经场地被内地人外国人围作一团,镁光灯闪个不停,摄像机显示灯一明一灭,似乎成了动物园。也许我们不能这样想问题,旅游为西藏带来的是丰厚收入,而藏传佛教通过此种种渠道也得到散播发扬。只能将自己老老实实定位于游客,事实于此。
   据报导布达拉宫还有许多未发掘的房间,她的结构实在繁复庞杂。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是大殿的壁画,精美及至,一想到是纯手工绘制历经百年就不由自主涌起景仰之情。另一处是最高殿,特意等到没人时站在殿中央,静默站立两分钟。世界最高的房间,只有一位不通晓的汉文的和尚在窗边念经,完全地寂静。阳光穿过小窗照射在木地板上,直抵我心。合掌闭眼,想起朋友写的《禅》,燃一柱沉香/让清梦在火光明灭里徐徐升华/敲一声木鱼/让古韵在神龛前粒粒蒸发/然后合掌   垂眼/虔诚诵念/我闭眼时花事正好/我开眼时西风古道。只求这瞬间的灵肉分离已足够,六道轮回中人过于渺小与无知。在经诵中去领悟人生之意存之义亡之矣,可又能解脱多少?
   中午离开布达拉宫前往色拉寺。我们随转经朝拜者沿寺顺时针而行绕到寺后,上山,找到后门可直接进寺。山不难爬,反而发现许多让我极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刻在石头上的鲜艳的六字箴言、画在大石上的天梯、摆放着羊角头的玛尼堆、大大小小的石像,……快门都来不及按。进入色拉寺后离辩经还有一个小时,随手逛了周围的殿。最有意思的是正殿——可容纳五百人的念经堂,暗红色团蒲一字排开,大约共有十列,想象一下每天早晚诵经时的场面,谓为壮观哪。三点辩经将开始,找个位子坐下,僧人陆陆续续进来,3:30人到齐,辩经开始。一直不十分理解辩经也不知他们辩的这“经”是指佛经还是万物之经(道),看他们一问一答煞有介事,自己却迷迷糊糊。直到将近一个小时时与坐于影壁之后的一位僧人聊上后才知晓这辩经之道,这名僧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强巴次赖。强巴15岁出家,上过高中,通晓汉英藏三语,已达到佛学院硕士研究生级别,八月将去北京佛学院考格机(音)学位(相当于博士)。他告诉我们辩经的手势意思:拍手心是表示提问,手背打手心是回答错误,全错就摸答者的头(在西藏,头是绝对绝对不能随便去摸的)。后一小时两者对换角色。辩经除了周日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进行,风雨无阻,这是学习佛经的必修功课,它的问题包罗万象,很多接近哲学。强巴问我“你身上的衣服是红色吗?”我低头看看,虽然知道他这样问答案必有玄机,但还真不知除了点头答“是”外我能回答什么,果然他说“错”。?他笑着解答我们的疑问,“红色只能称颜色,衣服的本质与色无关,它也是有灵魂的,只是肉眼不见。”听着有点像古希腊的诡辩。他还说佛教追寻的就是生存与意义,是精神的归宿。他们修佛很艰苦,条件差而且课程多又难,包括自然科学与社科,比我们要辛苦多了。他说一般人要到博士几乎都要花24年学习。与强巴的交谈很幸运,不仅因为他的健谈幽默以及纯熟的汉语而且了解了很多东西。
   离开色拉寺众人散伙,暗自打算去大昭寺。运气很好,所坐的公车要先去扎吉寺可以不要钱跟进去。有两大收获:一是正值傍晚念经时,又敲锣又打鼓的,十分骇人但新奇;二是登上了金顶。
   随后来到大昭寺门前。都说八廓街是最大的转经道,可见大昭寺朝拜的人是相当多。看看门前黑压压的朝拜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匍匐在地。看已有的照片根本想象不到它是在一个喧闹的商业区,只觉神圣,然而我终于还是失望了,过多的游人过闹的商区冲走了我所有幻想。
   东拐西拐走入了藏民居住区,明知北京路就在前面,但怎么一拐就又进入另一条巷子。这儿见不到游客,是真正属于占拉萨三分之一人口的藏民的。浓浓的酥油味,藏族孩子在玩耍,大人在看藏语频道,乞讨的依然穿梭不停,但我可以看不到闪光灯。有一个小女孩在一群孩子的围拥下翩然起舞,她很脏但很漂亮。藏舞硬朗又柔媚,这样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竟可以诠释地十分到位,不忍去打扰他们我终究又放回相机和DV,我实在不想在这儿成为一名游客去侵扰藏人的生活空间。也许这违背了我记录的信条,然而“尊重他人”应是放在公共传媒之前的。
   不停不停问路,终于拐出了迷宫似的民居小巷。回头看看那幽深的石巷,空气里还有酥油味弥漫。
发表于 2005-3-31 2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张照片的藏语是什么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05-4-1 11: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解答问题:六字箴言“唵叭咪嘛尼哞”在藏传佛教中是万物根源,反复诵念可以消灾积德、功德圆满。一种祝福祈求的方式。  


7月17日(今日无照片)
    前一晚商定自由活动,也好,我已厌倦透了五六人集体活动的不便与劳累。寺庙对于我已失去一切吸引力,除了辩经与大昭寺前的朝拜者我没有特别想看的东西,那么究竟一天如何安排成了很大的难题。
    想去SOS国际儿童村,但路费很贵,一个人负担不起只要好作罢。经过一家大型工艺品商店,主营唐卡,被那些鲜丽吸引,走进门。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黑唐最为美丽,但价格不菲。最后选中一幅以鲜牛奶打底比较素净的“曼佗罗”唐卡,寓意平安。
     出门后在街上任意走走,感觉厌倦。拉萨介于现代传统之间,这种中间地带的城市让我很讨厌,来之前的一切神秘圣洁的遐想几乎破灭殆尽。布达拉似乎不属于拉萨,它立于山之上,俯视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远远离开喧嚣尘俗,在远古呼唤中默然。其它寺庙亦然,他们立于拉萨街区间,但在时间回廊中徘徊,渐渐隐去其古老的面容。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的叹息与规避,却又挡不住一拨拨“现代化”浪潮。
     在拉萨停留时间太长或许也是令我厌倦的原因之一。她没有可以让我安静的地方,心一日日浮躁,“离开”已在酝酿,却又因为群体活动而牵绊。
     最接近太阳神的地方呀,这神圣的日光城,为何在我眼中笼上一层灰蒙蒙?停顿在街头,仰望天空,忘却两旁的房屋与耳边的车鸣人啸,天是那样澄清。愿有一天拉萨的城市面貌可以回复如此澄清。
     每当心变得浮躁就只能寻求环境的净化,走进雪莲尼泊尔餐吧,大红深绿搭配的餐桌装饰奇异地好看。靠窗的位子,点一壶玛尼拉甜茶,尼泊尔音乐环绕,在异国风情中让自己一点点平静。明天终于要离开,离开这个已让人厌倦的空间。
     第一次外出有这样糟的情绪,满中国乱跑,想寻找什么?让心自由?陌生的地方来满足渴望激情的灵魂?人在异地,心可有一个安处?还是真要做一个流浪者?为什么这回出来竟多了如此多疑惑与不确定?或许这是又一次升华飞跃的前兆?呵呵,还没体会到心灵的洗涤。
     晚上去阿罗仓餐厅吃藏餐,这是家本地藏餐厅,顾客全是藏人,服务员也都不会汉语。我们进门时店内的人纷纷投以异样的眼光,我却不明白为什么。菜单上都是些不认识的菜名,什么“夏不炸”、“夏不清”、“达粥”,赌博似的点了萝卜炖羊肉,端上一看扎扎实实给吓着了:一碗全是肉啊!而且气味很重。吃到三分之一有人面色发菜,自言自语道“毛茹饮血呀!”赶忙结帐走人。走在路上根本不敢回味,一呷巴那臊味就涌上来。
发表于 2005-4-1 14: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六个字?
我怎么看着不是五个字就是七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05-4-1 18: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啊,藏文不是一个字母就一个字呀。汗~~~~~~~~
 楼主| 发表于 2005-4-2 14: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8日
   三个小时来到山南,一路上昏昏沉沉,什么景致都没看。沿路经常上来一些藏民,穿着极脏极脏的衣服,身上也邋遢地要命,而且发出阵阵异味。一开窗太冷,只得“享受”,锻炼忍耐力。到达泽当后由当地援藏干部为我们安排住宿,进藏后第一次住进真正的宾馆,很是受宠若惊。饭后在街区散步,泽当不大,完全跟内地一个不发达的小城一模一样,灰尘多,环境差,与设想中偏僻荒凉原始的藏区天差地别。渴望去农牧区。

7月19日
    上午去山南地区教体局(在西藏,教育和体育归于同一个部门),从政府了解当地基础教育状况。接待我们的是教体局副局长杨维周、局监察室主任梅先扬和局督导室主任索朗扎西。采取座谈的形式,主要是我们提问他们回答。(座谈的内容在湘江评论里已发)
    中午正值泽当所有教师举行林卡(是当地游园活动专称),正好可以让我们做调查问卷。一进林子,我看到一个年轻人,显然不是当地人,猜测是青年志愿者,一问,果然。大喜过望。他是广西人,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来到泽当时已一年,过几天就要回内地了。当他听到我说也想毕业支边时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志愿者并不完全是热血青年,也不乏功利之人,要学会用平常心态去处事。”世界上似乎不存在单纯的事物。这是遗憾,也是真实。生活本就是残缺的。后来他戏谑,他现在都劝学弟学妹别做支边打算,来这里要忍受寂寞,是修行的好地方。但我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知道他不后悔。下午梅主任带我们去了一个小学,硬件很不错,但确实存在教师素质低下的严重现象,据说他们的业余爱好就是聚在一起搓麻将。沿途经过农牧区,又特意去了一户农家,他们捧出青稞酒热情地招待远方来的客人。说到孩子教育问题,他们说孩子要放牧,憨厚地笑着不愿多说。看来在农牧区孩子失学现象确实比较严重。
发表于 2005-4-3 0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只有天空才是真正纯净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11-2 04:43 , Processed in 0.07023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