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iyiyi4321

[资源共享] 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5 15: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哥们太有才了,写这么长,眼睛都看痛了<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2]]]></a>
发表于 2007-7-16 00: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难得看这么长的帖子 我觉得很震撼,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3]]]></a>
发表于 2007-7-16 0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的很感兴趣,对于科学家,人性有时真的无需思考,有天赋的人多时自负的,感觉他是个有天赋的人,至少是个爱思考的人,所以从人性来批驳他有点单薄,抛开那些偏激,看看问题,如何让人尽其才才是本质
所以找了一些反对的链接和他的博客地址如下

感兴趣的看看 绝对值得思考

http://shredderyin.spaces.live.c ... 00VyMrS9w!638.entry

http://lametropolitan.spaces.live.com/<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4]]]></a>
发表于 2007-7-16 0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大学  王垠



2005年度人物 大学生候选人
    选手编号:02

  学生退学是需要理由的,而王垠同学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记录――公布了一份长达1万7千字的退学申请。很显然,这篇以“清华梦的粉碎”为题的万言书更像是一份申诉指控:由个人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体验,而“完全看透了中国教育的失败”,最后得出“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埋没人才的祸首”的结论。语出惊人,哗然一片。
  如果仅仅从“科学论证逻辑”的角度看,这种耸人听闻的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作为一个在科学训练中浸淫多年的年轻人,王垠似乎从来没有反身自问过自己的论证逻辑:凭借个人的挫折遭遇可以推断整个清华大学的状况吗?更遑论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任何一个严肃的社会学家都会轻易指出,这是由“孤立样本”所得出的“严重过度推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在主张(claim)自己论点的时候必须对“反例”做出解释。而对于王垠来说,他的困难在于如何面对几乎不可反驳的大量“不利”证据:毕竟有许多人实现了自己理想中的“清华梦”,毕竟中国的教育体制还是造就了许多人才甚至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清华大学每年有多少博士毕业?个别人半途而废又怎么样?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就知道,王垠的退学是“统计意义上可以忽略不计的”(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事件。也就是说,王垠感到粉碎的不过是他“自己的清华梦”,而对于其他许多青年学子来说,仍然可以骄傲于自己的“清华梦依然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清华大学和教育部的有关人士称,王垠的退学决定仅仅是“个人行为”,这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仅仅从“论证逻辑”角度来看待王垠的退学及其申诉的理由是不公正的,甚至是粗暴的。因为除了某些过激的言辞以及多少有些夸张的“过度推论”之外,王垠在“万言书”中表达的许多体验与观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同情、共鸣与响应。任何一个敏感的社会观察者都会意识到,王垠这个“我的一生与中国教育的故事”并不完全是孤立的个案,其中可能包含着值得重视的“结构性的”和“系统性的”的因素。我们的教育体制并不是没有弊端,并不是不需要思考和反省,而王垠的梦想幻灭的确可能触及了某些问题的要害。
  因此,如果持有一种更为开放的、建设性的反思态度,我们首先需要摒弃“挺王”与“褒王”争论中两种极端的立场:一种是宣判现行体制完全荒谬,将王垠的退学决定升华为一个“万世皆醉、惟我独醒”的英雄主义行动,而其余能在这个体制中生存的学生(包括其他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都不过是委曲求全的市侩或者欺世盗名的骗子;一种是坚持认为体制的完全正当合理,而将王垠对体制的不适应看作是“任性”与“不成熟”的咎由自取,是某种“神经病”(比如,社会认知与交往的人格障碍)的症候。这两种极端的立场都会妨碍我们接近真实,也无助于我们对体制做出建设性的批评。因此,我们不仅应当指出王垠可能的偏激与盲点,也应当去探究他可能提供的洞见与启示。
  学术标准化与普遍的规训机制
  阅读王垠成长的故事,我们很难否认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是一个具有科学禀赋的年轻人。从童年时代开始,他就对“知识的奥秘”怀着纯粹的好奇与执着的探索欲望。对于科学研究的生涯来说,这种是格外珍贵的禀赋。而王垠对目前教育体制的不满集中于两点:一是中小学以及大学本科时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一是研究生培养时期的“论文发表”模式。在他的经历与体验中,这两种主导性的模式都没有激励和发展他科学研究的理想和才能,反而压抑和挫伤了他最初的梦想。如何来思考和判断这种带有亲身体验的批评性意见?
  王垠当然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对“应试教育”和“论文发表”评价机制的弊端提出指控的人。对此,一个似乎不无根据的反驳是:你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体制?体制的规则不可能为你一个人设计,不可能照顾无穷多样的个别性,教学和研究的评价体制必须“标准化”才可能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考试和论文发表是现代教育通用的评价方式,中国如此,全世界都如此,你想去美国留学,不也是要去“新东方”参加补习,应战GRE和TOFEL这样的标准化考试吗?在美国学术界不是也有所谓“要么发表、要么死亡”(publish or perish)的说法吗?标准化的确有其弊端,但(说得深奥一点)这是“现代性”建制的必然代价。离开考试与论文发表,你还能发明一个既通用有效同时又不失公平和方便的评价机制吗?套用莱布尼兹的话说,“这是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从这种辩驳的立场来看,王垠同学的确有必要反省自己是否对美国或者西方的教育体制抱有乌托邦式的幻想,否则当你走遍世界之后,一个理想主义者可能很容易变成一个“绝望主义者”。在现代世界的教育与学术建制中,你必须在坚持科学的创造性追求的同时学会面对与克服“标准化专业制度”的挑战,因为这两者之间既互为冲突又相互支持。离开了专业制度,没有人(包括你自己)能够正当地评价你的“创造”是否具有价值。科学事业是一个共同体的事业,一个课题的价值、一篇论文的价值,必须服从共同体的专业评判机制,用主观感受(“我感到”、“我觉得”之类)来作判断常常是轻率甚至是荒谬的。科学共同体也有一个淘汰选择的机制,再合理的标准化机制都可能有“失误”,都可能会埋没一些个性极为特殊的人才。除非你是一个旷世奇才,否则你要么适应这个机制,要么成为这个机制“正常运转”的代价。在现代性的知识生产模式被彻底打破之前,没有人能逃出这个严酷的命运。
  标准化也可能成为一种的托辞
  但是,王垠的挫折感与不适应难道都是现代标准化制度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吗?即使我们认同(考试与发表主导的)必要体制框架,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已经达到最优化吗?远非如此。以发表论文为例,笔者留学美国8年,至少在我熟悉的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内,从未听说有哪一所大学会将发表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必要条件。即使在最为著名的大学,发表专业论文都是“鼓励性”而不是“必须”的。原因很显然,迫使每个博士生都去发表,势必要去与教授们一起抢夺十分有限的学术刊物版面,会导致不堪设想的恶性竞争。而美国硕士研究生,由于绝大多数不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可以自己选择只修满课程学分而不写毕业论文的学习方案,更没有任何发表的要求。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的许多大学,不仅要求博士研究生在高级别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还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前也必须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前硕士的“学术研究定位”的性质,因此,这种发表的要求不仅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实践效果是十分消极的。它导致了大规模的、明火执仗的“版面买卖”交易。学生从网上拷贝资料、东拼西凑而成的“论文”付钱后获得录用,在印刷发行之后直接被扔进垃圾桶。这是不折不扣的荒谬,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反环保。
  王垠的某些观察的确揭示了这种“paper还是paper”的症结所在:国家以论文发表等计量化的标准考核学校,以此决定经费拨款的数量,学校再以同样的方式考核教师,教师再将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团队。在表面上,我们有了一套“客观”的计量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了正当与可靠的“学术判断标准”。一篇品质较低的研究成果完全可能被上百篇水准更低的论文征引,但这个惊人的“被引用”统计数字所得出的指标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误导性的。如果在形式程序的背后没有学术界自身(伦理与知识的)实质性的理性共识予以支撑,那么规则与程序将沦为官僚性的形式主义,导致一种“异化”现象――始于推动和规范学术生产的现代理性设计,却会反过来非理性地催生出大量的伪劣学术产品,同时也抑止了健康的学术发展。
  公允地说,从清华同窗对王垠的一些批评意见来看,王垠遇到的导师和学习环境在中国已经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王垠的挫败感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他指出的弊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何克服目前体制的弊端是本文无力承担的论题,但从国外大学的经验与教训来看,对计量化的形式评价标准必须做出一定限制,不能使其成为宰制一切的独霸性尺度。否则,大学将完全可能沦为炮制论文的“流水线”工厂,将会有更多年轻人感到挫败、更多的梦想被粉碎。在这个意义上,王垠的退学决定虽然是个体行为,却也并非与教育体制的现状无关。
  我们如何评价一个教育体制?任何一个“足够好”的体制设计都可能会埋没和压抑某些个体,因为体制是一种普遍性的设计,不可能周全地照顾到每个特殊的个人。没有完美理想的世界,这的确是事实,但这不应当成为一种辩护的托辞,来掩饰现存体制的种种弊端。王垠到底有多特殊?他的“任性”与“不成熟”究竟有多么严重?任何一个现实的教育体制中都会粉碎他的梦想吗?都不能帮助他获得成熟的发展而又不失去梦想吗?每个人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5]]]></a>
发表于 2007-7-16 01: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最具影响年度人物

超级女生 费俊龙、聂海胜 连战 李毅中
刘心武 王斌余 顾雏军 丁学良
张保庆 陈丹青 王垠 60万代课教师
王雪原 田亮 李敖 严介和
余斌 乔松举 朱力亚 李绍为
任志强 杜宝良 释永信 芙蓉姐姐<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6]]]></a>
发表于 2007-7-16 02: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是天才的主要特征,科学史上的天才无不如此,从莱布尼茨、牛顿、哈密顿、麦克斯韦、到爱因斯坦,都具有这一显著特征。

被平常人思维所认同的人,往往不会有很大出息,而被普通人所指责的性格,往往是卓越的表现。须知,天才并非常人。这种情形的形成其实与科学家面对的对象有很大关系,因为自然界深处的那个真理世界,是与日常的观念大相径庭的。当然,并非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天才,但天才一定是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7]]]></a>
发表于 2007-7-16 0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垠:离开是为了获得力量后再回来

新周刊  张洋   2005-10-18

  只提供一种模具生产“标准化的人”而忽视“教育的多样性”的中国教育界是可悲的。异端王垠用现身说法打破了教育界“沉默的螺旋”。

  王垠出名了,这是迟早的事。

  但这一次,他的出名更多是以争议的方式出现:还有不到一年时间就可以拿到清华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但他放弃了。他为此写了1万字的博客文章《清华梦的粉碎》。他说:“现在我已经厌烦了国内所谓的‘学术’。我准备放弃清华的博士学位,出国找个好老师,进行真正的研究。博士第4年了,做出这样的决定真是不容易。有人告诉我不要放弃,你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羡慕你?你知道一个清华的博士学位有多么值钱吗?但是我不能这么沉默下去了! ”

  这篇文章更像一篇“战斗的缴文”(尽管王垠不这么认为),它痛数一个不断“进阶”的学子在中国学历教育道路上感受到的种种弊端、愚蠢、麻木和弱智,它像一个文本病毒入侵中国教育系统,并在更大范围内引起波澜。

  王垠从四川大学97级本科毕业后,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所,主要进行集成电路布线算法的研究。2004年左右发表题为《完全用linux工作》和《写给支持和反对<完全用linux工作>的人们》的文章,在中国的计算机和linux阵营引起极大轰动,成为水木清华linuxapp版和中国多个linux社区的偶像级人物。

  王垠可能不是个天才,但他一定是个重视创造性、有意识培养自己创造力的自我教育者。 与其说是学院教育让他受益,倒不如说他是在自我成长中找到心性、学识与把握力的。

  退学并不意味着自毁前途,并不意味着死机,并不意味着神经错乱,恰恰相反,退学是对苍白学术的抗议、是逃避窒息的唯一手法、是胸有成竹者的最优选择而非次优选择、是人生的一次重启。王垠目前尚在清华,他被告知,学校每年的退学在12月份办理。

  此前,王垠以优异出名,他的论文两度获得国际性刊物的认可,这在清华历史上尚属首次;王垠也以帅气出名,看过王垠博客上的照片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2005年,王垠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参加IEEE/ACM Asia andSouth acifi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ASP-DAC 2005)国际学术会议获得Best Paper Award。这是自ASP-DAC会议举办以来中国大陆论文首次获奖。

  王垠的这次出名非他所愿,却连累了他:有记者在他宿舍外守候到凌晨一点,这让他看不过去,出门劝走对方。

  王垠的困惑在于:他随手而为之的论文“垃圾”能够引起那么大的重视和认可,这让他不屑却又可怜那些埋头论文的人。王垠的内心一定苍凉地狂笑过。

  到底是什么让王垠选择退出万人向往的清华学府呢?王垠说他的清华梦被粉碎了,又是什么粉碎了他的清华梦?越来越多地听到硕、博在退学,我们的大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国庆节的早晨,人们高兴地看到王垠的博客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样子,他很大方地把为避免媒体刊登才删掉的自己的照片又挂了上去,把反驳他抨击他的博客网址也公布了,一句“过十一去啦,懒得理你们”,让人们不难感到,年轻的王垠在这场漩涡中经历了一场迅速的蜕变。

  《新周刊》:你说你已经厌烦了国内所谓的“学术”,那么你所了解的所谓学术的现状是什么?引发你厌烦的原因又是什么?

  王垠:我认为现状就是一切都是为了paper的数量。这就导致了大家都忙着写没有价值的论文。没有实际的问题,就只有把国外的论文拿来看看有什么可以改进一点点的,继续写论文,没有创新。甚至很多人写论文时还把跟自己有关系的人的名字都挂到作者里面。不管参考了与否,引用自己人的论文,增加他的引用数。开会审论文时放水,看到某篇paper的话题似乎是熟人的就录取。这一切已经使学术空洞无物。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教育上,做表面文章,没有实际的东西,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条主义,学很多没用的东西。国外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至少还有很多实干家。对比一下学术上的成果就可以看出来。

  “理论的东西将来才会有用”是一句很有用的借口,几乎可以掩盖所有的失败和没用的论文。这句话已经被滥用了,只有具备天才的直觉和预见力的人,才有资格说一个理论在遥远的将来会有用。

  《新周刊》:在你的退学申请中,对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大概包括论文、讨论环境等等,能不能针对这些问题,谈谈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你的同学中有没有类似的呼声?

  王垠:我觉得理想的样子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不过研究至少应该有一个实际又可行的目标来驱动,而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出发点不同,结果就大不相同。很多同学都感觉到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公开说出来。慢慢的不满意的同学就熬毕业了,或者退学了,或者就被同化了。

  我刚刚写了那篇文章(指《清华梦的粉碎》,在王垠博客上),就有一个师弟打来电话,说其实我们都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谁也不敢说,都想毕业啊。一个师兄也在我的blog回帖说这个问题他也明白的。其他很多同学都有类似情况,甚至更糟的就是像我隔壁同学那样做体力“民工”。本科的教育也缺乏创造性。总是知识灌输式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就只有听的份。考试太紧张,很多学生变得只会应付考试。一个清华本科生给我写信说他早就觉得有这个问题,他想在紫荆的小石头桌子那里建立一个露天的common room,可是始终无法成功。

  《新周刊》:在“中国教育操作系统下”作为一个并不优良的程序,你有怎样的感受?种种不适应有没有可能是由于你自身的特性造成的,因为如你一般经历的人并不在多数。

  王垠:我所说的“不优良”是因为我这个程序直到现在才“喧闹”地退出。如果是按照UNIX的哲学,优良的程序应该早就退出了,不会等到这个时候。但就像Oracle总裁说的那样,研究生时辍学,虽然开化得稍晚了些,总比永远不开化的好。

  每个人生下来都无所谓优良不优良,每个人的智力都足以学会东西。而教育系统经常把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你听不懂课,那么就是因为你理解能力差。你考试分数低,是因为你比别人笨。但却没有人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原因正是上课的老师没有吸引力,他自己都对学科没有深入的理解,他不知道那些理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当然无法给学生直觉。学生就一味地接受知识,而不能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看不懂国内的计算机教材,很多人就觉得自己笨。但是我就知道一般的计算机教材是怎么粗制滥造的,看不懂的原因应该归咎到作者或者译者,而不是读者。好的计算机教材都会看起来很清晰,只会要求很少的基础知识,而且通常都放在附录里面供参考。

  有人说我不适应这个科研环境,他们说的适应就等于被同化,我当然不可能“适应”。其实,我曾试图适应过一段时间,但是我醒悟了。我知道有人又想乱用达尔文的理论,说我不能生存。我想告诉他们,我虽然不“适应”,但是我照样可以生存。

  《新周刊》:虽然你认为中国的教育操作系统有很多令人失望之处,但无法否认你依然是由此系统下制造出的程序,你认为自己有没有什么获益之处?你会坚持把退学进行到底吗?

  王垠:获益之处肯定是有的。所以我才指出它的问题,希望能改善,而没有把教育系统当作敌人。

  我会把退学坚持到底的。虽然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我觉得我不配得到一个博士学位。

  《新周刊》:无力改变的人全都选择了离开,有没有设想今后的自己会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会不会回来为令人担忧的中国教育操作系统书写一个崭新的程序呢?

  王垠:离开当然是为了获得力量后再回来。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

  我记得我在退学申请的最后曾经说过:“其实我不后悔进入川大,不后悔来到清华,珍惜一切的历史,因为没有它们,我也许就不是现在的我,有着自己想法的我。我也许就在安逸的生活中变得堕落。它们不完美甚至给我痛苦,但是我还是珍惜,珍惜这里的朋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这就是爱。我会变得更好,我会挂念我的满目疮痍的祖国母亲。我会回来告诉你我学到的一切,我会给你和其他儿女真正的幸福,一定的!”这就是我最想说的。


评语1:反驳某些人说美国大学也同中国大学一样环境的观点
  现在的社会和高校的宽容度应该是进步多了,所以王垠才敢写万言书。王垠的导师说,清华的博士培养模式和国外的大学差不多。这一点我不怀疑。但是,如果一个大学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严谨治学的精神,没有自由辩论的空间,无论模式和国外多么相似,甚至问题也和国外相同,它仍然像旧时代中一个丧失贞节的妇女,谁都可以跳起来骂它。

评语2:反驳某些人说王珢不懂报恩人品有问题的观点
王垠的整个万言书充满的是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满。根本没有任何针对个别人,是针对某些行为提出的控诉。完全的只是对事不对人。你们一个个愧为精英,为什么要去扭曲一个真正想做学术研究想为人类造福的青年才俊的真正意图?揪着他不懂尊师重教这一点不放吗?王垠没有不感激曾经教过他的导师。王垠对能理解他支持他并真正教他东西的人是非常非常尊敬的。
楼上能说国外其实一样,王垠他也说了,他只是想去一个地方,一个比较自由能选择他想做事的地方。他想去国外如当年他在四川大学的时候想到清华一样。你可以告诉一个人,无论你怎么追求,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哪里都是一样,但是,人不能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美就放弃追求完美的心,人类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永无静止。难道甘于接受现实的人就叫成熟吗?
你们觉得他不懂为人处事吗?我觉得他人品没有任何问题,他的要求很简单,不过想找一个安静自由的地方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果他能尽情发挥他的创造力,安安静静做这些事情,将会是人类的一大福气!如果他有错,是所谓为人处事的错,是还没有太虚伪,还没有遵守社会规则戴上面具生活。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为平庸的人准备的,是为具备普通工作能力的人准备的,应试体制择才的区别只是培养出拥有技能高低的人而已。而对于真正有创造力有潜质带领整个人类方向的科学家而言,这是一个可怕的牢笼。从小就紧紧的禁锢,直到非要榨干最后一点创造力,塑造成一个固有模式为止。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我恨自己又是一个被中国教育体制摧残的牺牲品。我有着他的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却偏偏没有他的天分和他的才华,我无法在适应中国教育的同时还能存有自己一点点那可怜的创造的欲望。
王垠他能够放弃一帮庸才趋之若骛的名牌文凭,只为找他心中的一片净土,就是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最大抗议,也更证明他不是别人说的想要一个什么世俗名声和利益,想用他的身份造成什么影响力。非常朴素的愿望他是真心实意的为学术研究,他的聪明没人否认,一个天才只有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可能有伟大的成就。对这种天才,我们不能用什么为人处事,应试教育这些俗事去打扰他。
我很欣赏他,我会一直支持他,在他身上我不光是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和那个梦想,更重要的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像污浊世界里的一股清泉,让人看到了希望。<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8]]]></a>
发表于 2007-7-16 02: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垠去了CORNELL<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19]]]></a>
发表于 2007-7-16 02: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周末是Cornell大学的毕业典礼,或许,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毕业典礼和结婚典礼是一样隆重而重要的。几乎所有学生的重要亲属和朋友都会来参加。昨天是特别为博士生的一个毕业典礼,在室内大礼堂举行。内容简单但不失庄重,校长的简单致辞和老师代表的心声分享,然后齐唱校歌。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一一念到毕业生的名字,然后上台分别与研究生院长和校长握手。没有中国的挑穗子仪式,但几乎所有毕业生的导师都身穿礼服和学生一起出席。场面非常热烈。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蜚声中外的Cornell竟然只有500多名博士,而赫赫有名的遗传育种系,我也只听到2个毕业生的名字(可能有遗漏)。据说整个遗传育种系一年的研究生招生数量不超过10个,教授估计比学生的数字还多。今年是Cornell遗传育种系的建系100周年,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也纷纷展开,每两周都有一个学界大牛来做学术报告,而从事玉米研究(cornell的玉米非常强,大概有10个group)我所仰慕的大牛,如美国玉米界的泰斗,ED.Coe, 进化界的新星Jeff 等等都来过了。不可想象的是,整个遗传育种系竟然只有这么少的研究生。让我不竟想起了郭靖和全真七子的笑话。<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20]]]></a>
发表于 2007-7-24 1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人,我在清华的时候就没有想这么多,只想到学习,赶上同学的进度。不过在清华有句大实话,一流的出国,二流的保硕,三流的读博!我了,和他们相比还不入流了,汗颜!<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21]]]></a>
发表于 2007-7-24 13: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有才啊!让他也来发布一份万言离职申请书,最后结论是中国老板都是迫害人才的资本家!<a href=[[[SQ]]][[[www.wlzb.net/phpwind/read.php?tid=33727%26position=22]]]></a>
发表于 2007-8-21 17: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小子,最后不也出事儿拉,真是冲动是devil来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5-7-6 23:28 , Processed in 0.12185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