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麓自卑—湖南大学最具潜力的校园传媒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湘楚白丁

论网络文学(湘楚白丁呓语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1: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网络文学的美学影响
一方面,与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相比,传统文学常常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像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使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相互沟通。作者可以在网络上解说自己作品,回答读者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它让人们对作品的相关因素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具有生命。
另一方面,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带来的创作者的迅速膨胀以及作品的迅速膨胀即带来了混乱,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首先,这些新气象表现在审美意识的多元化上,各阶层的人在网上进行文学活动的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语言特色表露出来,因而在网上我们可以读到各式各样的作品,典雅的,恢谐的,优美的,粗俗的,甚至还有充满肉欲的;看到各式各样的文体;听到各式各样的言语。当所有这些风格,文体和个性化,行业化的语言在同一个页面上同时展现出来时,网络就变成了一个狂欢节上的广场,一方面,他仍然有官方文化和官方审美意识的地盘,同时它也为非官方一些东西提供了展示自身的场所。官方总是与严肃,与专横,禁令,限制联系在一起的,而非官方的文化形态虽然粗俗,粗糙,却是生机勃勃的,是与欢喜,热烈,和随心所欲的自由,和无所畏惧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文学作为由生活在社会各个层面的网民创作的文本,它在审美上的非官方性质是明显的,在那些被称之为无病呻吟的作品中,在那些调侃,反讽,诙谐,粗俗,甚至带有痞子气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生命活力,涌动着大众的气息,而这种气息,是用传统意义的“美”所不能涵盖的。正是因为网络的全民性,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应当有民间审美意识的地盘,但这并不是说就要排斥官方审美意识,因为网络本身也是向官方审美意识开放的,,因此,真正的网络文学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它兼容各种审美意识,各种文体,各种话语风格,最终在兼容之中形成属于网络这种载体自身的风格。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
4.3.1 审美价值的概念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效应,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审美价值是针对客体对主体的审美需要而言,是客体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一种特定价值。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界定审美价值时,指出:“在想象、瞬息的直觉和赋有形式的知觉中所固有的价值,叫做审美价值。它们主要在自然界和各种生物中被发现,但也常常在人所创作的作品、语言所唤起的形象及声音的领域中被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C.J.刘易斯认为:“审美价值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属性,它的呈现虽然离不开个人经验,但它的存在又是对许多主体而言的。它有某种客观规定性。”在审美客体中包含着各种潜在的审美价值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发掘则有赖于审美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力。“他们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便能在对任何审美对象的考察中更有把握、更准确地判断该客体的潜在因素,从而使自己以及他人能进一步发掘更多的价值。” 因此,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考察文学,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学的本质所在,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接受规律。
   审美价值在文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学是一个价值的复合体,其各种价值因素依据作品内容的安排而各安其位,它们之间呈现一种有序的关系。而且它们彼此也并非都处于并列的位置。文学价值的层次性表征了文艺作为整体存在,总是探索并表现人类进程中的内在与外在、意识与生命力的复杂矛盾运动过程,并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可感的形式记载了人类的精神历史。 而文学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客体(文学作品),对主体(读者)审美需要的满足或效应,在文学价值体系中,不是一种与其他价值并列的价值项。它是文学作品中一切价值因素之上附着的一种特性,它在作品中不单独存在,又无处不在,它是形形色色的价值因素成为文学价值的关键。
   另一方面,文学审美价值又是艺术其他价值安身立命之所,是文学最根本的追求。具体说来,文学具有认识、审美、教育、娱乐等功能。 概括的讲,文学价值又可以分为工具的和艺术的两大类。所谓工具价值是指那些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价值项,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文学是否成为文学,政治的、伦理教化的、宗教的和其他一切带有宣传性的价值意义都属于文学的工具价值。目的价值则是指文学作品中那些必不可少的、固有的价值,没有这种价值,文学便不成其为文学。审美价值等就属于这类价值。正因为文学功能系统的构成是以基于文学价值系统的性质与特性,并以审美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方面展开的。因此,以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关注文学,甚至于网络文学,可以通过对其取向的分析,更好地发掘出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
 4.3.2审美价值系统的动态性特征
   文学价值系统是变动不居的。“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文学价值过程,应当是‘文学的自我价值——读者接受——社会审美、文化价值’动态展开的过程。” 单纯的、不为读者阅读的文本,一旦进入文学活动中,其蕴涵的社会审美、文化旨归,决定了它一经生成就是一种社会存在,就必然要通过读者的鉴赏活动而走向社会;反之,潜藏在作品中的作家的审美文化意蕴,通过读者的解读和批评家的价值判断,而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社会、群体的精神生活领域。同样,文学的审美价值也是变动不居的,它随着文学思潮、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变化。文学透射人性,反映人的生活、情感,更反映人的类存在和命运、一个国度和时代的精神,时代和岁月的变迁在改变人的类存在的同时,也势必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去。新时期文学在审美价值的流变轨迹基本上表现为朦胧——“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创作思潮——“现实主义冲击波”等。
   同样,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自网络文学诞生之初单纯的“内心发泄”,到描写“网恋”,到后来的注重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其艺术性不断加强,审美价值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就榕树下的网络原创文学评奖来看,其审美价值发生的巨大变化,呈现出更贴近现实生活与当下社会大众心理的取向、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取向取向等几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1: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4.3.2.1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大众化取向
    一、 这里所说的“大众化”具体说来有两层意思:一是以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为旨归;二是文学创作主体真正地属于大众。它与中国当代新时期之前的“大众化”是有区别的。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之前所提及和倡导的“大众化”更多的是由那些拥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知识分子自上而下地以文化启蒙的角度“走向民众”,即利用通俗形式来传播启蒙新知识,具有比较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具体说来,“五四”时期,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就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如胡适、钱玄同等就提出过由白话代替文言,用通俗、明了、近乎口语化的现代白话进行创作的观点。左翼文学时期,左联推行过文化大众化运动,即提出以广大的劳动群众、无产者,即工人、农民、士兵,以及其他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为文学表现和服务对象,如郭沫若当时就曾经号召:“大众文艺!你要认清你的大众是无产大众,是全中国的工农大众,是全世界的工农大众!” 瞿秋白也指出:“普洛大众文艺应当在思想上意识上情绪上一般文化问题上,去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民众:手工工人,城市贫民和农民群众。”“工人、农民、一切劳苦的民众,他们有自己的私人生活……” 抗战时期又有过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其争论焦点还是如何以比较能为一般民众接受的文艺方式来宣传动员群众。建国之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围绕革命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提出了“文艺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方向,在他看来,所谓“大众化”,首先就“化”在“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建国后十七年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主张“我们的文学艺术”,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笼罩在政治中的大众文艺,多少偏离艺术本性。因此,从现实角度讲,网络文学无限地接近大众群体、表现大众,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是当代社会意识和时代背景的一种反映,
也是对未来社会文化领域的一种可行性设想。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1: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4.3.2.2网络原创作品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取向
   网络原创文学的发展与创新不仅仅表现在网络文学在内容、艺术表现力与体裁上,其艺术形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艺术形式,人们往往将之视为区别网络写手与传统作家的一种标志:网上写作很自由,对形式持宽容的态度,传统作家比较严谨,更注重整体结构。
因此,网络就在加快了整个社会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同时,也为网络文学无尽可能地发展既是作者又是读者的文本形式,并将之播散到地球村的各个角落,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借助网络,网络文学实现了“大众化”概念的第二层含义——人们有了真正进行文学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自己创作作品的乐趣,而且随着PC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展开,享有这种自由和乐趣的人将越来越多,最终使“人人都成为艺术家”的理想变成现实。正如美国艺术家波莱蒂所说:“观众的参与对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观众’(这个词在这里不再有效)从被动的目击者变成合作的创造者(无论他们是否愿意)”。 尽管“作者死了”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网络文学的出现的确打破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一统文学的局面,使普通的民众享有了对于文学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其参与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学”。正如王朔所承认的:“我们面对的不是更年轻的作家,而是全体有书写能力的人民。” 在这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读者可以由“被动的目击者”,摇身一变而成为作品的创造者,甚至“合作的创造者”,如集体创作的互动小说、接龙小说。人在网上的写作也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与生活本身某种程度上相融合的活动,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扮演的性质,而这往往与艺术活动对于创作者心入其境的要求有某种重合性。事实上,对于很多网络写手而言,网络写作是源于自己对于某段生活的记录和思考,是面向自身,对自身感情和体验的一种交待或是设想,而非一种自觉的文学行为,即真正地实现艺术地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  陈村《网络两则》,《作家》2000年5期
(2)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参见应建《网络文学能否成气候》,《深圳周刊》155期,2000年2月21日;余华的观点见《网络和文学》,《作家》,2000年5期
(4)  吴俊《网络文学:技术和商业的双驾马车》,《上海文学》2000年5月  
(5)  同(3)
(6)  同(3)
(7)  张抗抗《网络文学杂感》,2000年3月1日《中华读书报》3版

参考文献
[1]方舟子.一份新型杂志的诞生[J].新语丝,1995,(3):15~17.
[2]鸣鸿.擎花以招.花招[J].1998,(12):21~23.
[3]路艳霞.网络文学昙花一现[N].北京日报,1999-08-23.
[4]《第一次亲密接触》
[5]《告别薇安》
[6]《榭寄生》
发表于 2006-11-23 15: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级鄙视那些网络上的所谓 科幻 玄幻 纯情 武侠之类的垃圾小说
没深度 没内涵 简直是在侮辱文学 [s:85]  [s:85]  [s:85]  [s:85]

不过哈 但凡新生事物----姑且让我们仍称网络文学为新生事物吧----都有两面性
个人还是比较推崇象"榕树下"一类的文学网站 毕竟 互联网上还是有有益的东西

话说回来 真正要学文学 还是得要书本哈 那可是经典+精华哦
HOHO~ 来WL的舞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哦也~

谢谢楼主!赞一个! [s:77]  [s:22]  [s:2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6 15: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休将客气做客气
发表于 2006-12-26 19: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文学吗?总觉得还需要沉淀。浅薄的东西太多。被置于网络这么大的平台上展开,很难单纯的评定其性质。

不否认有很深刻的认识出现。只是流俗的比重还是太多。

各花入各眼吧。娃娃还是喜欢书墨香。呵呵。
发表于 2006-12-27 17: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书在手,看通所有
发表于 2007-1-2 12: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素论文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2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lunw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每日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湖南大学望麓自卑校园传媒 ( 湘ICP备14014987号 )

GMT+8, 2024-9-21 04:29 , Processed in 0.17656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